关于图书发行中商流与物流一体化经营的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商论文,物流论文,图书论文,一体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我国出版发行业进入了以系统理论为指导,以追求规模经营效益和一体化经营效益为目标的新的发展时期。本文试就图书发行中的商流与物流一体化经营问题,作一些探讨。
1 图书商流与物流一体化经营的必然性
所谓“一体化”,通俗地讲,就是将若干关联要素整合为具有一定结构与功能的一个有机整体。图书商流与物流一体化,就是将图书商流与物流视为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一个整体,统一于图书商品流通中。其一体化经营则是指在考虑图书商流销售政策时,要将物流纳入其规划中进行综合研究;而考虑图书物流系统合理化时,又要积极地以图书市场销售为中心进行,从而形成为一种综合的、整体的战略性经营。图书发行界对这种一体化经营方略的选择,既有理论依据,又有客观需要。
1.1
图书商品流转的客观规律是图书商流与物流一体化经营的理论依据
图书商流是以货币为媒介进行图书商品所有权转移的活动,它表现为图书商品价值的运动;图书物流则是指图书实体的物理性空间位移,它表现为图书商品使用价值的运动。商流是前提,没有商流就没有物流;物流是条件,没有物流,商流就无法实现,两者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一个完整的图书商品流通过程的实现,商流与物流缺一不可。我们在图书发行中,必须遵循这一客观规律,通过协调两者的发展速度、水平与规模,来促进图书发行业的大发展。
1.2
图书市场与流通的大规模化呼唤图书商流与物流一体化经营的新机制
随着图书市场的日渐成熟,图书出版发行改革已进入到资产重组与结构调整的新阶段,出现了大出版、大流通的市场格局与态势。这种格局与态势,不仅体现在出版品种数、发行量及销售码洋等方面量的扩张上,而且更体现为图书市场经营构成要素的多元化与市场竞争的复杂化。要想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图书市场上占有更大的份额,仅有好书没有物流能力不行;有了物流能力没有销售市场开拓能力不行;有了订单和物流能力,没有科学的经营管理也不行。面对大规模化的图书市场,任何一种单一的图书商流或物流的努力,都难以收到好的效果;只有实现图书商流与物流一体化经营,才能形成优势互补的更大更强的功能,获得更大更好的效益。因此,积极建立起与市场和流通大规模化发展趋势相适应的整体经营思维模式,探讨和建立图书商流与物流一体化经营的新机制,就成为图书发行界的当务之急。
1.3 图书商流与物流一体化经营的序幕已经拉开
目前,一些对图书市场及其经营走势颇具洞察力的“新华人”,已向图书商流、物流一体化经营迈出了第一步。今年上半年,新华书店总店向储运公司投入巨额资金,配备6辆带空调的汽车,开展500公里范围内的汽车直达配送业务。司机配有手机,不仅开车送货,而且要随时收集图书市场信息,并及时反馈给业务部门和物流部门,同时还要处理一些结算等业务,成为集商流、物流和信息流于一体的代表。在此前后,有一些省级发货店也开展了这类配送业务,如上海发行所储运中心开展了400公里范围内汽车直送业务,湖南省店储运部开展了300公里内汽车直达配送等。除了物流领域经营向商流领域延伸外,许多图书发行企业从实践中认识到,商流的发展要有相应的物流作支撑。最近几年,不少省级书店纷纷投资兴建大型仓库、购置车辆,并强化管理,从硬件和软件上增强物流能力,支持商流的发展。
2 图书商流与物流一体化经营的运行机制
机制,原本是指机器的构造与动作原理。机器都是由若干个零部件构成的,各个零部件根据机械原理,形成因果关系,相互联接,相互作用,并按一定方式运转。如果引申这个概念,那么,图书商流与物流一体化经营的运行机制,就是指图书商流与物流一体化体系中,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及其功能。分析这一体系的构成要素,可依据不同的研究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不同的划分。这里,笔者以构成主体对象、经营环境与过程为视角,概要地将其划分为图书商流与图书物流两个主体对象,并通过分析两者在图书发行宏观决策和微观经营中的辩证关系,来探讨图书商流与物流一体化经营运行机制的形成。
2.1
图书发行宏观决策中要为图书商流与物流协调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出版业正快速发展,前景广阔。近年来,出版社造“大船”、零售业走连锁规模经营之路,已成为热门话题。作为出版与销售中介的图书发行,其发展政策应顺应这一发展趋势。
国家新闻出版署在制定我国图书发行宏观发展政策时,不仅要看到商流的主导作用,颁布实施一系列关于商流改革的政策与决定,使其不断适应市场的需要;而且还要看到位于“幕后”的物流是商流的实现条件,同样需要相应的改革政策作指导,充分挖掘其潜力,释放其能量。
建立图书商流与物流一体化经营的运行机制,除了政府主管部门制定有关政策,创造良好的“软”环境外,还必须根据我国图书发行的历史和社会交通运输的状况,结合图书商流发展情况,通过科学布局与硬件投入,创造一个良好的“硬”环境。具体而言,就是要了解现有图书商流发行网络与图书物流发运网络情况,掌握各区域的出版生产能力及图书销售市场需求总量与需求结构;在此基础上,统筹安排,整体布局。从目前的情况看,尤其要注重图书物流发运网络结构的调整。对此,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应逐步构建6~8个分布合理,集商流、物流、信息流于一体的辐射全国的现代化区域物流中心,来解决“中盘”的“瓶颈”问题。
2.2 图书发行微观经营中要处理好图书商流与物流的关系
图书发行企业经营过程主要包括宣传与推销、图书市场预测、经营合同签订和图书实体发运等。
在宣传与推销活动中,图书发行企业要做到“商物”并重。例如,在介绍企业自身实力时,不仅要介绍发行网点的优势,而且要介绍发运网点的实力,因为能大批量发行图书对出版社具有诱惑力,能快速发运图书对销售店具有吸引力。
在图书市场预测中,既要预测某种图书的市场销量及销售速度,又要预测本企业的物流能力。例如,一种畅销书,其市场需求特点体现为一个“快”字,本企业的发运速度是否跟得上;又如,一种常销书,要大批量进货,本企业的储备仓容及仓储管理水平能否达到其要求。
在签订图书发行经营合同时,要注意综合考虑商流与物流利益,找到两者的最佳结合点,以实现整体效益的最大化。例如,若有几批书,每批书的批量小而时间要求却异常的快,这时就要考虑合同是否能签及如何签法,因为其中物流成本会很高,图书发行整体效益不会好。
在图书发运过程中,要按照用户的要求,“快速、安全、经济、准确”地将图书发到用户,为企业赢得信誉,为商流拓展市场。
3 实现图书商流与物流一体化经营的三个基本条件
3.1 图书商品整体经营观念的树立
首先,图书经营者要认清图书市场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当前,图书市场在竞争机制的作用下,正进行着分化、渗透与整合的运动,图书市场各构成要素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面对图书市场的新变化,要想在图书商流与物流的某一领域获得较大的发展和较高的利润,靠单一经营策略是难以实现的,必须要有广阔的视野,采取综合战略。
其次,整体经营观体现在具体经营中,就是要彻底改变把商流视为主导、赚钱,而把物流视为从属、花钱的陈旧观念。图书经营者在权衡图书商流与物流利益时,要以图书商流与物流整体效益最佳为准,树立起“舍小利,顾大局”的全局观念。
3.2 图书信息系统的建立
图书商流信息主要包括进行图书交易的各种信息,如货源信息、需求信息、合同信息、付款结算信息等;图书物流信息则主要是指物流数量、物流范围及物流费用等信息。就两者的关系看,商流中的合同信息等,不仅是商流交易的结果,而且是物流的依据;物流信息中的库存量等信息,既是物流的结果,又是商流的依据。由此可见,图书商流信息与物流信息既作用于自身领域,又相互发生作用。
近十年来,我国通信业在“金”字工程的推动下,获得了飞速发展。我们应积极利用现代技术与设施,建立起一个集图书商流信息与物流信息于一体的图书信息系统,为实现图书商流与物流一体化经营奠定信息基础。
3.3 复合型经营人才的培养
包括商流与物流在内的图书商品流通经营,实际上是一种生产经营活动。由于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要将商流与物流实行一体化经营管理,就要求经营者不仅具有商务洽谈、合同签订、业务结算等商流领域的知识与技能,而且要懂得物流业务环节、发货方式、物流成本等物流领域的知识与技能。这种复合型经营人才,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培养。
(收稿日期:1998—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