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体系中的公共知识管理:图书馆学定位与属性探讨_公共物品论文

公共管理体系中的公共知识管理:图书馆学定位与属性探讨_公共物品论文

公共管理学体系中的公共知识管理学——关于图书馆学学科定位与归属的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管理学论文,图书馆学论文,学科论文,体系论文,知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修回日期:2006-11-16

〔分类号〕G250

1 引言

目前,从学科地位、教育规模和社会认同来看,图书馆学无疑是一门弱势学科。短短20多年,图书馆学的学科内容众说纷纭,学科归属几经变更。尤其令人不解的是:图书馆学上位学科竟然是若干相关学科并列的“图书情报档案学”。这种“拉郎配”式的一级学科名称,不仅在学科体系中绝无仅有,而且在学术概念划分与归类中亦令人匪夷所思。20世纪90年代,图书馆学日益失去自我,难怪有人轻视甚至否认图书馆学。笔者认为,只有深刻地揭示图书馆学的学科本质,人们才能真正地认清图书馆学应有的学科地位。

前期研究表明[1-5]:公共知识中心是社会的公共知识设施与知识保障体系,既包括实体的知识馆(图书馆),又包括虚拟的知识集合(知识库、知识中心);古代藏书楼,近现代图书馆,当代复合型图书馆,未来数字化、虚拟化、网络化的知识中心(库),实质都是人类的公共知识中心;图书馆是公共知识中心在特定阶段的表现形态,最终归宿无疑是公共知识中心;馆藏资源是人类的公共知识资源,图书馆活动实际是公共知识管理;图书馆学实质是公共知识管理学,公共知识管理学是图书馆学的继承与发展。图书馆活动是公共管理框架下的公共知识管理,在此基础上,笔者拟就公共管理学体系中的公共知识管理学(图书馆学)进行探讨。

2 公共管理学的变迁、价值理念与研究范畴

2.1 公共管理学的变迁

野蛮与蒙昧时代,原始人为生存而群居,共同生活产生了原始的公共管理。在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君王视国家和人民为私有财产,并代表社会履行“公共管理”职责。尽管公共管理活动贯穿于整个人类社会,但是公共资源(特别是公共权力)长期被特权阶级垄断,公共事务往往依附于阶级统治。封建专制时代,公共管理充其量只不过是政治学的一个议题罢了,公共管理学缺乏生长的空间。资产阶级民主运动促进了公共管理实践,公共管理学终于在19世纪末成为一门独立学科。1887年,伍德罗·威尔逊发表《行政学研究》,标志着以行政学(行政管理学或公共行政学,Public Administration)为名称的公共管理学正式诞生。行政学阶段的公共管理学主要研究政府部门的内部事务,如行政体制、行政过程与行政法规等。此后,商品私利性空前膨胀导致市场失灵,政府干预的呼声日益高涨。“公共”与“准公共”的物品或事务层出不穷,政府管理不能再局限于传统“行政”。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新公共管理(New Public Management)”迅速从政府部门向公益性非政府部门扩散,现代意义上的公共管理学突破“公共行政学”的羁绊蓬勃兴起;公共行政学从此脱离政治学而独立,经过“新公共管理”洗礼而发展为公共管理学。

2.2 公共管理学的价值理念

“公共”是指“属于社会的,公众公有公用的”。任何具体的“公共”利益都很难保证每一个人同等分享。因此,“公共”通常也指多数人的或关于多数人利益的。当然,社会上存在公共危害、公共灾难等,这时“公共”表现为多数人遭受侵害或承担损失,此类公共事务管理关乎多数人的利益。公共管理注重社会大众的公共需求,要求人们理性地对待公共物品(Public Goods)和处理公共事务(Public Affairs)。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认为,公共物品是指非竞争性的和非排他性的产品。公共事务是指涉及社会全体公众的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一系列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实际结果[6]。国家和政权从来都是社会的公共物品或公共事务,传统行政管理无疑是典型的公共管理。“物质”或“服务”都是公共物品的表现形式;社会、国家与政府等公共领域事务都是公共管理的对象。私人利益可以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而公共利益则必须依靠强制性与权威性的公共权力来保障。公共管理是公共组织对公共物品和公共事务的管理,它以全体社会人员为服务对象,以公共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公共管理学的价值理念是追求高效的公共管理,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公平与公共利益。

2.3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范畴

公共管理学是一个研究公共管理活动或公共管理实践的学科,……为一门综合地运用各种科学知识和方法来研究公共管理组织和公共管理过程及其规律性的科学,……是一门研究公共组织(主要是政府)如何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的学问[7]。公共管理包括一切供给公共产品、处理公共事务和提供公共服务的管理活动;其最终目的是促进公共管理组织能够经济、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保证民众公平地分配社会公共利益。社会组织分为三大类型:纯粹的公共部门——政府组织,纯粹的私人部门——工商企业,介于公私之间的第三部门——公益性非政府组织。第三部门也称“准公共部门”,它与政府组织一起掌握社会公共资源与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并为公众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因此,公共部门应包括“纯粹”公共部门和“准”公共部门两个部分;公共管理学不仅要研究政府组织及其管理问题,而且要研究第三部门的管理问题[8]。公共管理学突破了政府行政管理模式,公共组织从政府行政部门扩展到法律机关以及公益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慈善机构等非政府部门,学科研究从政府管理拓展到公共组织与社会环境、公共组织与公众利益、公共管理与公共责任等方面。总之,公共管理学研究范畴覆盖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卫生、环境、福利、治安等一切公共事务的公共管理活动,以及公共管理的基本理论、原则方法、社会实践、技术应用与制度保障等。

3 基于公共管理理念的公共知识管理学

3.1 公共知识中心(图书馆)是公共组织

公共组织是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标的组织,一般拥有公共权力或者经过公共权力的授权,负有公共责任,以提供公共服务、管理公共事务、供给公共产品为基本职能[6]。政府部门是公共组织的主体,非政府的准公共部门是公共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公共组织必须具备5个基本特征:①社会性是公共组织的基本属性;②公共利益是公共组织的管理目标;③公共权力是公共组织的前提条件;④公共资源是公共组织的运作基础;⑤公共物品是公共组织的服务内容。公共知识中心(图书馆)作为人们从事教育、科学和文化活动的公共场所或公共设施,代表社会行使公共知识管理的公共权力,保障民众公正、公平和自由获取公共知识资源的权益,提供“公益性”、“无差别”的公共知识服务。显然,公共知识中心是专门从事公共知识管理的公共组织。据此,我们可以判断公共知识中心是公共组织。

3.2 公共知识管理(图书馆业务)是公共事务

公共事务包括政治性、经济性和社会性的公共事务,公共管理是公共组织处理公共事务和提供公共物品的管理活动,其目标是实现与保障社会全体公众的共同利益。公共物品具有三个特性,即: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公共知识中心和公共知识资源都是人类重要的公共物品。物品有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之分,知识同样可以分为“个体知识”和“公共知识”。公共知识是社会大众公有共享的知识,是人类共同创造的宝贵财富。文献采购、分类、标引、著录、典藏与服务等一系列活动,实际上就是对文献蕴含的公共知识进行管理。公共知识中心的基本职能是管理公共知识,即为社会公众进行公共知识的搜集、组织和服务。知识生产、组织、传播、利用与创新形成了知识流程,公共知识中心促进了知识流程的良性循环。公共知识搜集与组织是公共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公共知识服务是公共知识管理的核心价值。公共知识资源的社会公有共享性质决定了公共知识管理事业的公益性。公共知识管理活动的最终目标是为了社会公众更好地利用知识,切实保障人们公平与自由地获取公共知识的权利。图书馆业务实质是公共知识管理,是极为重要的社会性公共事务。

3.3 公共知识管理制度(图书馆制度)是公共管理制度

制度是人们(个人及组织)行为的规则,是关于人们的权力、义务和禁忌的规定[9]。行为规则分为个体规则和社会规则,但是个体规则不能违背或损害社会规则,因此,社会规则是人们考察“制度”的主体与重点。广义的社会制度是对人们活动规范的高度抽象,是通过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法律、教育等规则的总和。社会运转应当而且必须遵循社会制度这种“游戏规则”,正如“法典就是人民自由的圣经”[10] 一样。公共管理制度是社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规范公共管理活动和协调公共利益分配的活动准则。公共组织既要通过正确行使公共权力来保障公共管理,又要避免侵犯公众权益和出现不作为行为。公共知识管理制度是关于知识的公共管理制度,为“公共知识事务”有效管理和“公共知识利益”公平配置提供了行为准则。譬如,“财政拨款”、“合理使用”、“例外条款”以及“公共借阅权”等,都是公共知识管理活动的保证。公共知识中心是社会公共选择或安排的结果,承载着或代表着社会的公共知识管理制度。公共知识管理制度是保障公共知识管理经济效率、社会效益和社会公平的基础性教育科学文化制度,包括公共知识管理法律制度、规章制度和运作制度[4]。因此,一切关于公共知识管理的行为规范都属于公共管理制度的范畴,例如,国家颁布的公共知识管理法律、法规、条例与政策,公共知识组织制定的章程、原则、方针与策略,公共知识管理运作的标准、方式、途径与程序等。

3.4 公共知识管理学(图书馆学)是知识的公共管理科学

公共管理学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①公共管理对象是公共物品,包括公共资源、公共事务、公共服务等;②公共管理主体是公共组织,即政府组织和其他公共部门;③公共管理需求是公共服务的源动力,它来源于社会公众;④公共管理目的是公共利益,维护与保障社会大众的共同利益;⑤公共管理宗旨是社会公平、平等与自由地分享公共权益。判断一门学科是否属于公共管理学,这5条衡量标准是试金石。公共知识管理学是图书馆学的继承与发展,是专门研究公共知识搜集、组织(整序与存贮)和服务以及相关的社会知识保障体系的科学[1-2]。公共知识资源是知识领域的公共资源,公共知识搜集与组织是处理知识的公共事务,公共知识服务是为全体社会公众提供知识的公共服务,因此,公共知识管理对象是公共知识这一公共物品。公共知识中心是社会的知识共享设施和保障体系,是确保公共知识自由传播与平等获取的公益组织。公共知识管理学研究公共知识管理活动、公共知识保障体系和公共知识管理制度等,涉及知识生产、组织、存储、传播、利用、服务、产权、技术、制度与人才等。“公共性”和“知识性”是公共知识管理的两大基本属性,公共知识管理学是一门关于知识的公共管理科学。

4 公共管理学包含公共知识管理学

4.1 公共管理学是新兴的管理学一级学科

公共管理的两个基本点“公共”和“管理”,是公共管理学的立学之本。“公共”是社会性的合理折射,揭示了公共管理区别于私域管理;“管理”是学科内容的高度概括,注释了公共管理归类于管理学家族。无论是1997年我国教育部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11],还是1998年我国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2],都增设了管理学门类及其下属的一级学科公共管理。前者公共管理下辖行政管理、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社会保障及土地资源管理等5个二级学科,后者公共管理包括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和土地资源管理4个二级学科。仅时隔一年,公共管理学所辖的二级学科数目和名称都有所改变。这说明:管理学与公共管理学在我国教育体系中获得了应有的学科地位,同时还需要不断发展及自我完善。此外,管理学门类下图书馆学分属“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和“图书档案学类”,尽管它们和公共管理已经联姻,但毕竟还没有融合。

1999年5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17次会议通过了《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增加了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MPA)[13]。但是,MPA在西方国家是指“公共行政硕士”,而从“公共管理”突破“公共行政”的发展轨迹和我国“行政管理”归属“公共管理”的专业设置来看,公共管理硕士对应于“Master of Public Manage-ment(MPM)”更为恰当。作为国际通行的专业学位,MPA与MBA(工商管理硕士)、JM(法律硕士)并称文科类职业学位教育的三大支柱。早在1924年,美国就创立了MPA,2003年9月,我国MPA试点院校增加到47所[14]。随着公共管理硕士教育的发展,公共管理学学术研究不断升温。2006年9月23日,笔者限定“书名项”用“公共管理”检索“超星数字图书馆”,结果有《公共管理》、《公共管理学》、《公共管理概论》和《公共管理学导论》等著作127种。而2000年(含2000年)以前仅有8种,2001至2005年为119种。同日,笔者限定“题名项”用“公共管理”检索“中国知网(CNKI)”的期刊、重要会议论文、重要报纸和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等4个全文数据库,检索到2000年(含2000年)以前“公共管理”数据71条,2001年至2006年(2006年数据不全)“公共管理”数据1415条。在《中国管理科学》、《管理世界》、《科研管理》与《管理科学》等管理学专业刊物中,“公共管理”方面的学术论文数量剧增。特别是2004年创刊的《公共管理学报》,是我国第一个以“公共管理学”命名的刊物。

4.2 公共管理学与公共知识管理学相得益彰

20世纪末,美国图书馆经费一再削减,10余个图书馆学情报学院所相继关闭、调整或合并。我国图书馆学教学机构也纷纷改称“信息管理系”,图书馆学中流砥柱——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也不能幸免。近10多年来,图书馆学教育危机重重,本科生减招与停招现象屡见不鲜,教学内容充斥计算机科学、经济学和信息学等非专业课程。更有甚者,图书馆学学科性质、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亦争论不休。因此,叹惜图书馆学以机构命名者有之,主张图书馆学是“前科学”或“潜科学”有之,认定图书馆学根本就不是一门“学科”亦有之。图书馆事业长期低迷,图书馆学教育严重错位,图书馆学研究步入误区,图书馆学竟然还要为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学科地位担忧。知识资源是社会发展最基本的要素,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在知识产权时代,个人跨越知识壁垒和知识门槛的代价高昂,知识领域的公共管理必然备受关注。公共知识保障有利于社会公众(特别是弱势群体)获得平等的发展权利与享受基本的知识福利,因此,公共知识管理是极其重要的公共管理。在图书馆学发展为公共知识管理学的变革时期,公共管理学的兴起亦迎来了重要的历史机遇。

年轻的公共管理学,即使以威尔逊发表《行政学研究》为起点才100年。新生的公共知识管理学如果以施莱廷格的“图书馆学”为发端也只有近200年的历史。公共管理学以公共行政为起点,已迅速扩散到教科文、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公共知识中心是社会的公共知识管理部门,是面向公众提供知识服务的社会性教育、科学、文化系统。公共知识管理作为知识的公共管理事业,无疑是公共管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增长点。同时,公共知识管理学继承和发展了图书馆学,研究公共知识资源的搜集、组织、服务及其社会制度安排,拓展了公共管理学学科范畴。公共知识管理是公共管理的子项,公共知识管理学可以利用公共管理学的优秀成果来发展与充实自己。总之,公共管理与公共知识管理之间是整体和部分、共性和个性、一般和特殊的关系。公共管理学是公共知识管理学的理论基础,公共知识管理学是公共管理学的一个重要理论来源。

4.3 公共知识管理学从属公共管理学的实践

任何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理论创新和社会实践。图书馆学作为一门应用性科学,亦不例外。毋庸讳言,图书馆学学科定位与归属问题,一直深深困扰着图书馆界。以往把图书馆学上位学科命名为“图书情报档案学”,大概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此,有专家提出把图书情报类学科整合为“信息系统管理学”、“知识信息资源学”、“文献资源学”或“文献信息管理学”等[15],亦有学者建议设置“大图书馆学”[16]。但是此类概念过于宽泛,图书馆学不仅未能准确定位,反而在“信息”海洋中迷失了自己。值得欣慰的是,教育部1997年颁布的研究生专业目录和1998年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都明确地把图书馆学归类于管理学门类。此后,图书馆学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基本上设置在各类“管理”学院(系),如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中山大学资讯管理系、郑州大学信息管理系、湘潭大学管理学院等。

随着公共管理事业和公共管理学的发展,浙江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也都设置了公共管理学院。值得关注的是,图书情报类学科有向公共管理学院转移的苗头与趋势。例如,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信息资源管理系、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信息资源管理系、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情报与档案学系,均设置了图书馆学或相关的情报学与档案学。知识管理作为公共管理学的研究热点持续升温,MPA课程体系中知识组织、获取、利用与创新已经成为核心内容。近年来,从“公共”角度研究和探讨图书馆是公共资源,图书馆是公共知识空间,图书馆是公共知识中心的特定发展阶段,图书馆学实质是公共知识管理学等问题的论文日益增多。显然,图书馆、图书馆事业和图书馆学维系着社会大众的公共知识管理大业。公共知识管理学(图书馆学)从属于公共管理学,不仅在理论创新和学术研究上取得了长足进展,而且在教学实践与社会实践中亦取得了巨大成绩。

5 结语

公共管理超越了“政府管理”,政府部门、非政府的公益组织、非营利性的机构甚至某些介入公益的私人部门,都可以成为公共管理的主体。公共管理或准公共管理遍布教育、科学、文化、娱乐、卫生、媒介与出版等各个领域,文化事业在公共管理事务中的比重不断增加,地位日益突出。知识的“公共”管理涉及诸多社会组织,而作为专职的公共知识管理的组织——公共知识中心(图书馆)则是其杰出代表。图书馆是人类公共知识中心在特定历史阶段的表现形式,馆藏资源是人类社会的公共知识资源,图书馆学实质是公共知识管理学。当前图书馆学正处于范式转换的关键时期,公共管理学亦在发展中急剧变革。公共知识管理学和公共管理学之间是部分与整体、归属与包含的关系,两者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标签:;  ;  ;  ;  ;  ;  ;  ;  ;  ;  

公共管理体系中的公共知识管理:图书馆学定位与属性探讨_公共物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