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机制_政治论文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机制_政治论文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机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内化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机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发生认识论的创立者皮亚杰提出了内化与外化双重建构的概念,主张一切经验与知识发源于实际动作,并把动作分化的内向发展称为内化建构,而把动作分化的外向发展称为外化建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就是受教育者如何自觉地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它标志着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从外在灌输转化为内在认同,其目的是把他律的思想道德原则及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内在的思想道德品质。

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受教育者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人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大体经过知、情、意、行的发展过程。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教育者的正确引导,更需要受教育者的内在认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能否或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被转化到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品质,一定取决于某种作用机制;由于这种机制的存在,人们就能理解、吸收社会思想道德规范。在众多的机制中,内化机制是关键。内化是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者的教育是手段,而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是目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实现内化,才能达到良好效果。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的个性特征是不能被忽视的。因为,受教育者是具有一定自觉意识的人,他们都有一个特殊的世界,不同的身体、心理条件,不同的社会关系、生活阅历等决定了他们对客观世界的看法是不同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强调人的主体性、主观性、差异性。然而,在过去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我们却往往忽视人的个性,采取强制灌输和划一性的方法,其结果往往事倍功半。

具体来讲,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效果的主观因素主要是:(1)受教育者的价值观。人们的价值观是人们选择认识对象及某一方面的前提,并影响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规范的内化程度。人们之所以对同一对象有不同的看法,产生不同的效果,原因就在于他们各自的价值观不同;(2)受教育者的需求。需求反映在人们的意识中常常表现为愿望、意向、动机等。人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有物质需求,包括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求,这是最基本的需求。还有精神需求,包括学习的需求,个人才能发挥的需求,以及信任、尊重、荣誉、信念的追求、理想的实现等需求;(3)受教育者的认知水平。受教育者认知能力是有差异的。在受教育活动中,认知能力强的人自信心强,一般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接受教育的深度和广度较好。认知能力差的人接受教育的容量相对少些;(4)受教育者的情绪、心理状态。情绪、情感是人们对于某种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和欲望而产生的心理体验。情绪、情感对受教育者的认知动力、价值取向和对象性选择有着重要的影响。

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内化为受教育者的内在素质?关键是要做到:

1.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完全平等的,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主要表现为:有接受教育的内在需要,能主动认同教育目标,能创造性地认识、理解和吸收教育内容,并能自觉地付诸实际行动。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效激发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内在需要和动机,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然而,在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的主体性问题往往被忽视,教育的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要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首先,要引导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多样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必然冲击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也必然影响到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内化和接受。因此,要加强对人们进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引导人们正确了解社会,分析人生,自觉认同良好的社会思想道德规范。

其次,要引导受教育者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思维是人们内化教育内容的纽带。没有思维或没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就没有认识、理解、吸收教育内容的可能。而且思维能力的状况影响着甚至于决定着受教育者内化教育内容的程度、水平和效果。可以说,思维能力不同,即使面对同样的教育内容,人们接受、吸收教育的程度、水平也会是不同的。因此,培养和提高受教育者的思维能力有助于人们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和提高。在我国的所有教育中都要注重人们科学的思维方式的培养和科学的思维能力的提高。

第三,注重受教育者的情感激励和情感沟通。马克思说:“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1](P169)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2](P117)。可见,人们对于某一事物有没有感情,有什么样的感情,与他们对于这一事物的态度有很大关系。积极的情感活动,表现为受教育者对教育者的信任,对教育目的的认同,对教育内容的接纳与自觉实践的强烈欲望。这种情感活动是受教育者由对教育内容的知识型掌握向信念型掌握转化的必经中介。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当行为给学生带来真实感,激动着儿童,在他心里留下愉快、兴奋、精神充沛的情感时,知识才能变成信念。”[3](P177)同时,人们情感上的沟通,能够交换彼此观点和意见,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思想认识沟通的过程。如果人们情感上不能相互沟通;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者讲的道理时就会产生心理障碍,思想上也就不可能产生共鸣。

第四,改革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与受教育者的需求相符合,否则,就很难收到效果。在新形势下,人们的自主意识、平等意识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有切实了解受教育者的个性特征,并根据具体情况来调整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这样才能提高教育的针对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不断更新。进入新世纪,在新的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适应社会发展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多元化的趋势,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知识性和科学化;要服从和服务于我国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结合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们的思想实际;要贴近生活,密切关注与人们利益息息相关的问题。总之,随着新时期新形势的变化和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必须具有多层次性和针对性。

应该说,受教育者的年龄、文化知识水平、个人经历、家庭环境、性格特点等方面的不同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应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不能搞“划一性教育”。根据具体情况,可采取的方法很多。如:采取渗透法。即寓思想政治教育于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文体活动之中,避免枯燥单调、空洞说教。受教育者在积极参与各具特色、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中能得到教育和提高;采取自我教育法。即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必须注意开发受教育者认识活动的自觉能动性,启发他们进行自我教育,使其思想品德的塑造由他律变成自律;采取疏导法。疏导,即疏通和引导。疏通就是要广开言路,让人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和意见。引导就是在广开言路的基础上,通过说理教育和善意的批评,帮助人们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把思想引导到积极、健康、正确的方向上来,使其符合正确的思想品德规范。总之,通过多种形式和方法,可受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营造良好的环境 马克思认为:“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4](P43)。人不能脱离环境而存在,人是环境的产物,环境对人的思想道德素养的形成和完善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一个人的价值取向、政治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是在环境的熏陶及社会关系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人的思想作为一个动态过程,能够依据外界的信息不断形成和深化。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可以通过教育者的教育活动发出思想信息,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另一方面,人是社会的人,人总是在复杂多变的社会关系中生存和发展,因而必须与他人交往、共处,也能够与他人沟通、交流,吸纳和接受教育者发出的思想信息,接受教育。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努力为受教育者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效果的环境有:(1)受政治环境的影响。社会的政治稳定对思想政治教育影响深刻。在学校,社会政治因素通过制约学校的教育目标、人才培养规格以及办学方向而对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各方面产生广泛的影响;(2)受人际关系环境的影响。人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然而人会因其职业、文化程度、兴趣爱好、年龄等因素而形成不同的人群,他们相互影响,从而形成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不同理解,造成内化的差异。因此要积极营造一种健康向上的人际关系环境。在这样的环境里,人们就自然地接受着各种有益的感染和熏陶;(3)受文化环境的影响。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传统、文化习俗,世界范围内文化的融合与冲突都对人们的理想信仰、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产生着重大影响。然而,先进文化总是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要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充分发挥中国先进文化的社会教育功能。大力发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校园文化,陶冶人们的情操,让人们在活动中受教育;(4)受社区、校园环境的影响。社区、校园环境是微观环境,创造良好的微观环境能使人们生活在美的环境中,受到美的熏陶,从而使人们的道德自我约束力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效果自然就增强了。在学校,建设优美的校园环境,能增强学生文明健康的情操和审美意识,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而奋斗的热情。另一方面,校风、教风、班风、学风建设尤为重要。这些环境本身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班风会影响、规范学生的行为,使他们清醒地意识到学校倡导什么、鼓励什么、反对什么,从而努力使自己的思想认识与学校教育目标以及社会需要保持一致;(5)受舆论环境的影响。要充分发挥各种现代媒体的宣传阵地作用,在唱响主旋律的同时,多角度、多侧面地对人们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疑点做好解释、理顺工作。在新时期,特别是要加强对网络文化的研究和控制,以便正确地引导舆论,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3.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 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是个人在其积极的活动和交往的基础上形成的,活动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在活动中发生着客体向主体的主观形态的转变,同时也实现着主体向活动的客观结果的转变。社会环境作为一种客观环境,只有成为活动的一个要素即成为个人活动客体(对象)时才能对思想政治教育起到现实的影响作用。社会环境是以自身的物质、能量、信息对个人起“同化”作用来影响思想道德素质形成和发展的,这种作用是以个人的活动来实现的。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正是使学生在积极参加活动和与人交往中,在接触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中,接受到教育者传递的社会政治思想道德,并通过受教育者内在矛盾运动而形成政治思想道德观念。游戏、学习、社会公益劳动、交往等都是促进交流的基础。正因为思想道德素质是在活动和交往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就要组织各种各样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开展政治性教育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树立远大理想,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开展道德性教育实践活动,坚持不懈地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优化校园环境,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在校园中讴歌好人好事,加强传统美德教育,对不良行为进行坚决批评和打击,创造良好的校园文明风貌,造就学生高尚品德。开展科技性教育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科技意识,培养学生科技发明、科技应用能力,以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科技发展的需要。同时,举办一系列学术活动,还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开展心理保健教育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健康心理的培养,教会学生正确把握自我,正确评价人生价值,处理好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教会学生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失败,要求他们积极投身于伟大的社会实践中去,在实践中铸造坚韧不拔的品格;教会学生正确对待美与丑、善与恶,学会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心胸开阔。开展合作性教育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协作精神。现代教育不仅要教学生“学会认知”,更要教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因为在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更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要训练学生善于与人共事,让学生既具有竞争意识,又要有在竞争基础上的合作观念。开展文体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愉悦身心。

一个人的政治思想道德素养的形成和完善的过程,是其在大量活生生的实践活动和交往中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和不断提高的过程。因此在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要努力创造多种多样的情境,让受教育者积极参与其中,并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强化其内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动机和自觉性。实践证明如此,受教育者广泛参加一些实践活动,有助于他们加深对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解,有助于养成他们良好的辩证的思维方式,有助于培养他们美好的情感和健康的心态。

4.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发挥主导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引导和教育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邓小平同志曾经讲过:“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5](P105)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自然会对学生的思想感情、意志品质、道德情感等方面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就是说,教育者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具有巨大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具体来说,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者,一要忠诚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有强烈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认真履行育人的职责。二要有不断进取的精神和有相应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三要有严谨细致的作风,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每个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都用语言和行动教育和影响着学生。因此要认真细致,一丝不苟,言传身教,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只有这样,才能让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理论、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真正进学生的心田,并化为他们的自觉行动。

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导,教育活动的选择是由他们实施的。学生是受教育者,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创造有利于自身思想政治素质提高的环境和条件。在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关系中,师生关系是一种极其重要的具有特殊作用的关系。道德教育过程中的师生活动与交往,是一种教育性活动和交往,师生间的教育性活动和交往对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积极性,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发挥主导作用,首先,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了解学生是教育者的责任。了解学生的年龄、性别、兴趣、爱好、特长、需求、信念、情绪变化、家庭状况、价值标准等,乌申斯基讲过:“如果教育学希望从一切方面教育人,那么就必须首先也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6](P11)苏霍姆林斯基在其教育实践中十分重视了解和研究学生,他一生中曾研究过3700个学生,而且给每个学生做了详细的记录。了解学生的不同特点是搞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其次,要加强引导。针对学生的特殊性,引导他们充分利用、合理规划双休日,使大学生活的每一个时间段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良辰美景;引导他们参加和组织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活动,并且采取有效途径,摒弃学生消极的个性和行为,以利于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标签:;  ;  ;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机制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