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 150036
【摘 要】目的 评价中医特色护理方法在痛经患者应用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120例痛经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治疗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同时进行中医特色护理。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8.3%,对照组总有效率8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中医特色护理技术可有效缓解痛经患者的临床症状,中医特色护理方法在痛经患者应用中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中医特色护理;痛经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aracteristic nursing method in the treatment of dysmenorrhea. Methods 120 patients with dysmenorrhea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6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nursing,while the treatment group receiv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aracteristic nursing on the basis of routine nursing.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8.3% in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85.0%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P < 0.05).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TCM characteristic nursing technology can effectively alleviate the clinical symptoms of dysmenorrhea patients.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CM characteristic nursing method in the application of dysmenorrhea patients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Characteristic nursing of TCM;Dysmenorrhea
痛经为月经期出现的子宫痉挛性疼痛,可伴腰酸、下腹坠痛或其他不适[1],中医称“经行腹痛”[2]。无盆腔器质性病变的痛经称原发性痛经,发生率占36.06%,通常始于初潮或其后不久,亦即常见于青春期女性;盆腔器质性病变引起的痛经称继发性痛经,西医学中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症及各种盆腔炎症引起的痛经可归属于继发性痛经范畴,常见于育龄期女性。痛经为妇科临床常见病,临床发生率约为33.9%,其中严重影响工作的约占1/10。痛经常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并使患者出现焦虑、烦躁、愤怒等情绪,严重者可影响学习、生活和工作。本研究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将按摩、针灸、神阙穴贴敷和少腹合剂灌肠等中医特色护理技术综合应用于患者的临床护理,显著缓解了患者的各种痛经症状,从而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具体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收集2017年1月~2018年6月就诊于本院妇科门诊的痛经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0例。患者年龄14~35岁,病程6个月~20年,其中没有性生活者78例,有过性生活者42例。纳入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2]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关于痛经的诊断标准:妇女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排除其他系统病引起的腹痛;并且自愿参加本研究者。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痛经程度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对痛经患者进行痛经知识教育,告知患者注意调节饮食起居及舒畅情志,并指导常规药物的服用方法。治疗组: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再进行中医特色护理1次/d,具体操作如下:①按摩[4]:患者取俯卧位,一指禅点按或推揉肾俞、肝俞、脾俞、腰阳关和阿是穴各1 min,然后再仰卧位按揉气海、关元、中极、血海、三阴交、合谷各1 min,以酸胀为度。②针灸:针刺中极、气海、关元、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地机,留针30 min;同时配合隔物灸[5],将食盐填于神阙穴中,上置鲜姜片和艾柱灸30 min,可起到温经散寒、通络止痛及促进局部血液循环。③神阙穴贴敷:用自制膏药贴敷神阙穴或小腹部或阿是穴12 h。④灌肠:本院自制少腹合剂保留灌肠12 h,通过这种方法可使药物直接被局部组织吸收,药物浓度较高,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及炎症吸收,从而缓解痛经。两组均从经前3 d开始共持续7 d,连续3个周期。以上技术均有经过培训的专业护理人员操作。
1. 3 评价标准
根据卫生部(现卫计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治愈:>3个月经周期无痛经;好转:疼痛有所缓解或疼痛虽消失但未到3个月即复发;未愈:疼痛未见改善。总有效率=(治愈+好转)/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小结
痛经的病名最早见于《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症并治》[6],但是对痛经病因病机的记载最早见于《诸病源候论》。该书“卷之三十七”云:“妇人月水来腹痛者,由劳伤血气,以致体虚,受风冷之气,客于胞络,损冲任之脉……风冷与血气相击,故令痛也”。奠定了痛经的病因病机基础。祖国医学有“经来腹痛”、“吊阴痛”、“经行下牛膜片”等记载。
痛经是临床常见病,病因多样,病理复杂。本研究运用中医中药及经络腧穴理论,对120例痛经患者除给予辩证治疗常规护理外,进行中医特色护理1次/d,综合运用按摩、针灸、神阙穴贴敷和灌肠四位一体护理技术,疗效显著、副作用小,明显改善痛经患者疼痛症状的同时,能起到根治与预防作用,且方法简便、可操作性强,是痛经患者理想的护理措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连珍,王静芳,刘欣.食疗在痛经护理中的作用[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2,8(S8):120-122.
[2]刘满国,张小楠,曲影,等.针灸治疗痛经60例临床观察[J].吉林中医药,2013,10(05):79-80.
[3]聂容荣,黄春华,李芳,等.热敏灸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9(08):52-53.
[4]安惠霞,张玉荣,韩丽. 160例痛经患者中医护理的疗效观察.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1,33(11):1109-1110.
[5]安惠霞,张玉荣,韩丽.160例痛经患者中医护理的疗效观察[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1.33(11):1109-1110
[6]王素英.针刺加中药敷脐艾灸治疗原发性痛经及护理[J].广西中医学院报,2006,9(2):4243.
论文作者:康嗣慧,孙永波,许丽莹,王金凤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9年3月下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13
标签:患者论文; 中医论文; 统计学论文; 特色论文; 对照组论文; 灌肠论文; 方法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9年3月下第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