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几年来,国内遭受到暴雨灾害的城市大概有400多座。传统的城市规划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的要求,旧的规划导致了城市形成了大面积的无法透水区域。还有传统的快排管理方式,雨水因为城市的排水压力过大无法尽快排出,每次遇到大雨就会发生洪涝。为了改善这种情况就要合理利用雨水资源,将雨水合理利用以及约束起来。
关键词:城市园林设计;海绵城市理论;应用
1导言
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高楼林立的现代化都市成了当今时代发展的标志,但是城市中的园林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于是海绵城市理论开始逐渐被重视并应用于城市建设之中。
2海绵城市理论
2.1海绵城市的概念
这种城市的概念比较形象,主要就是让水资源在城市中流动的更加自然。在城市中建立起完整的“海绵体”体系,从而有效地解决城市的排水压力以及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在解决以上问题后,海绵城市的建立同时还能改善城市气候以及美化城市环境,在解决问题上和美化环境上达到一石二鸟的效果。最终在城市发展以及社会进步上形成可持续发展。
2.2海绵城市的实施途径
海绵城市构建的实施途径要求:维持城市的原本生态系统;恢复城市已经被破坏的部分生态系统;以最低的影响建设海绵城市。城市的开发或者是建立需要执行的基本原则就是“生态优先”,并且要求对河流附近、湿地地区等等的水资源多的地区周边的草地、林地进行保护防止被破坏。优先选择优化已经破坏的河流生态地区,借此修复生态地区的自然环境。并针对城市规划地区的降雨特点以及降雨量大小合理挖掘水渠,以此增大规划地区的水域面积。在已经建设完成的城市地区,可以采用种植草砖、下凹绿地等等的技术,改善洪流并降低城市排水压力,从而使得海绵城市建立起完整的水文网络。
2.3海绵城市的规划目标
2.3.1改善洪流压力
在河流下游的河段,因为其地势低洼致使水资源丰富,所以需要降低峰值来改善洪流压力。
2.3.2降低径流污染
原本城市的生态面貌具有优秀的生态系统和优质量的水质资源,在城市建立海绵城市的时候应该注意水质的污染情况,并通过降低雨水的径流污染改善污染水资源。
2.3.3提高雨水利用
城市可以合理的采用渗透、蓄水等等的技术来管理城市水资源,有效缓解水资源的环境。还要及时补充地下水资源以及降低城市排水压力,从而使得城市的抗洪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利用多种技术例如雨水积蓄、湿地雨水净化等等有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2.3.4改善城市景观
处在流域生态敏感地带的地区具有优势的景观资源,可以选择建立最佳的休息场所。但是开发模式必须选择低冲击模式,从而能够有效保护自然环境,并且对城市的建立也有帮助。将城市水资源现状与地质条件的特点相结合,然后根据结合的特点控制径流污染。
3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3.1道路规划方法
在城市园林设计应用海绵城市理论的过程中,道路规划有人行道雨水排放和道路景观绿化两种方法。在具体的规划中,可以把城市道路中凹陷绿地存积的雨水通过引流的方法引到城市绿化带之中。在这一过程中,把城市的绿化带当做存储水的天然水箱,能够有效减少雨水下渗情况。与此同时,在发挥城市渗透道路的渗透作用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强化渗透雨水的功效,但还要考虑其他方面的问题。例如,如果城市道路的路面上有很多淤积的泥沙和泥土以及其他污染物,需要认真考虑路面渗透的具体操作方法,从而合理地规划城市道路,促进城市生态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2雨水花园规划内容
在城市园林设计应用海绵城市理论的过程中,需要规划城市中的雨水花园。雨水花园就是通过浅凹陷的方法来种植城市中的各种植物,如灌木和鲜花以及草地等,也包括城市其他基础设施和带有植被的土地。雨水花园的规划设计充分发挥了土壤和植被能够渗透雨水的功效,使城市中的雨水得到充分的渗透,从而减少了雨水的径流量。在雨水花园规划内容中,将城市生态园林设计与城市雨水管理系统有效地融合起来,不仅能够有效解决城市的雨水渗透问题,提高对水资源的利用率,还能更好地美化城市,发挥一定的观赏审美作用。
3.3自然排水系统规划内容
在应用海绵城市理论建设生态园林时,需要对自然排水系统进行合理规划。自然排水系统的设计原理从本质上来讲就是在城市原来排水系统的基础上,将雨水通过水管排放到城市外面的河流之中。不过,在排放雨水的过程中,可以把城市中雨水作为地下水,从而为城市中的植被和土壤提供的丰富的水资源。自然排水系统的设计规划内容主要包括城市中的植被和坑洼地、城市自身的土壤和被人工改良过的土壤,以及城市排水系统中的排水管道。
3.4可渗透路面设计规划
对于城市生态园林的设计和应用海绵城市理论来说,可渗透路面的设计内容主要是要综合利用各种技术手段,把城市中那些本来没有办法进行渗透雨水的路面变成可以渗透雨水的路面,目的是建设地表雨水的径流量。可渗透路面设计的主要形式就是增加渗透量,从而减少径流量。在城市雨水的管理工作中开展可渗透路面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其实就是发挥缓和雨水问题的作用。与此同时,减少使用其他管理雨水问题的技术方法和应用手段,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的雨水问题,提高城市雨水的管理效率。从目前来看,在可渗透路面之中,水泥砖的应用最为广泛,除此之外还有可渗透混合凝土等。
3.5科学合理地设置城市景观,减少开发所带来的影响
3.5.1在设置城市景观的过程中,应该把绿色基础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有效结合起来
为了更好地管理雨洪资源,需要在采取源头分散控制法时,结合城市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利用生态调蓄的设施和方法,合理开发和利用雨洪。在规划城市景观的区域内,需要将水量外排系数和径流系数作为规划标准,优化利用各种设施和相关技术,提高使用率。例如,用水花园和生态湿地。城市设置透水铺装有碎石沟、碎石渗透带、蓄水池、植草沟、渗透渠以及混凝土透水铺装等海绵设施时,需要做到因地制宜地进行设置,从而保证城市景观设置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与此同时,为了有效减小雨水管网承受的压力,需要在消减径流的基础上实现蓄水和防洪的目标,并建立一个分布型的雨水网络。由此可见,在设置城市景观的过程中将绿色基础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进行有效结合,可以充分发挥城市景观多样性的特点。
3.5.2在设置城市景观时,需要在绿色基础设施下将景观植物进行结合
从一定程度上来看,植被和土壤是雨水适应能力很高的重要构成元素,对城市的园林景观设置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进行设计城市园林的过程中,需要全方位、多角度地分析该城市土壤的具体情况。在掌握城市土壤具体情况之后,通过不同的方法手段改良和优化土壤,适当减少城市土壤中存在的径流量,并对地下水进行补给。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可以对城市地下水进行合理补给,还能通过过滤作用和吸收作用有效解决径流存在的污染,提高城市地下水的净化程度。
3.5.3在城市景观设置过程中,还可以采取复合种植园林植物的方式
具体来看,城市可以建造复合型的混合植物群,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表径流量,实现水资源的循环使用,从而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在建立园林植物群时,可以建立雨水蓄留带和径流停留带等。与此同时,还要结合城市植物分布的具体情况,充分考虑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可以种植落叶乔木垂柳和天竺桂等植物,不仅能够有效防止水土流失,还能美化城市,发挥一定的景观欣赏价值。
4结束语
总之,海绵体理论与现代化城市发展与建设相适应,在城市经济建设发展的过程中秉承生态化建设的原则,海绵体城市园林建设与当前时代理念相符合,在遵循科学合理的海绵体选择基础上进行城市园林建设,为城市经济与生态建设作贡献。
参考文献:
[1]陈萍.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园林设计中的运用[J].现代园艺,2018(6):118-119.
[2]李蕾.城市园林设计中海绵城市理论的运用探析?[J].现代园艺,2017(18):104.
[3]韩小勇.海绵城市理论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概述?[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25):193.
论文作者:郑雅文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15
标签:城市论文; 雨水论文; 海绵论文; 径流论文; 水资源论文; 园林设计论文; 景观论文; 《防护工程》2018年第3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