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问题--当前党政领导干部关心的重要思想和现实问题_市场经济论文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问题--当前党政领导干部关心的重要思想和现实问题_市场经济论文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中的问题——当前党政领导干部关注的重大思想现实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市场经济论文,党政领导干部论文,现实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主义能不能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怎样结合?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党政领导干部一直关 注的热点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已经实行了12个年头,党政领导干部思考 的重点正聚焦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上。影响社会和谐的问题,在现阶段主要是阶级 阶层问题、收入分配问题、执政党建设问题、政治体制改革问题等。但是,在深入思考 这些问题,寻找这些现实问题产生的原因时,线索又一次溯源到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 相结合的问题本身。于是,社会主义能不能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怎样结合?似乎又成了一 个解不开的结。

一、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依据是什么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能不能结合?对于这个问题马克思恩格斯的回答是否定的。原因有 两方面,一是市场经济会产生整个社会生产的无计划性,导致经济危机,造成社会资源 的浪费;二是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生产资料是全社会共同所有,市场经济没有存在的条件 。十月革命胜利之后,列宁实施过新经济政策,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内容是利用市场建设 社会主义。但这只是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条件,况且也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市场经济。 此后,苏联模式被所有社会主义国家所照抄照搬,计划经济被当作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 基本特征来对待。所以,那时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意识形态上认为是不能搞市场经济的。 资本主义社会的政界和学界也持有同样的观点,认为市场经济是两种社会制度的根本区 别的标志,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专利,社会主义国家是不能搞市场经济的。就是在今 天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界和学界还有不少人坚持认为,要么中国不是市场经济国家, 要么中国搞的不是社会主义。邓小平以伟大的胆略和高超的智慧提出社会主义可以搞市 场经济,中国也成了第一个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主义国家。

社会主义为什么能够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呢?当时有说服力的回答是:市场经济是以市场 作为配置资源基础性手段的一种经济形式,即市场经济只是一种配置资源的方式、方法 、工具。工具是没有阶级性的,与价值无涉,谁都可以用。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有一段 著名的论述: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 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 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正是这段话,从思想上和理论上统一了当时全党的认识 。

既然市场经济只是一种经济手段,是手段就可以用也可以不用,那么为什么我们要用 呢?用的主要原因也有两个方面,一是我国现阶段存在着多种所有制经济成份,不同所 有制经济之间及其同一经济成份的不同经营主体之间还存在着交换;现代社会化大生产 使社会分工更加精细,分工的存在也决定了交换的存在,要交换就要有市场,就需要市 场经济。也就是说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体制运行的土壤已经在我国存在了,建立市场 经济体制是箭在弦上不能不发。二是,我国的实践也证明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不 利于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面 向市场的经济主体却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也就是说,为了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繁荣经 济,富裕人民,强盛国家,必需运用市场经济这个手段。

实行市场经济会不会危害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呢?这也是当时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就要弄清楚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社会主 义的认识已经形成了一些新的成果,比如,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等于社会主 义,不发展就不能有巩固的社会主义,我国的社会主义还是不够格的社会主义,社会主 义的根本原则一是公有制,一是共同富裕。以这些新观点做铺垫,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 总结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本质论提出以后,尽管人们在解读时还存在着不同的理解 ,但在全党达成了共识,认为它“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用这五 句话概括社会主义本质,用市场经济“手段论”来分析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得 出的结论是: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有利于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有 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整体提高;市场经济自身有缺陷,放任自流地发展会出现两极分化 ,但政权掌握在我们手里,不至于出现更大的问题。

正是从理论和实践上回答了“市场经济能不能与社会主义相结合”、“为什么我国必 然要搞市场经济?”和“搞市场经济会不会危害社会主义本质”这类问题,所以当时灼 热的争论才逐渐平息下来,全党和全社会达成了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共识。

二、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中出现了哪些突出问题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我国的生产力、综合国力、社会财富总量、人民总 体生活水平、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都有了一个飞跃性提升。但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

(一)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我国宪法规定,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的基本经济制度。1997年中共15大报告对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主要体现做出了规定性说明 :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在经济发展中起主导 作用。这是就全国而言的,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些差别。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 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只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有 经济的控制力和效力得到增强,在这个前提下,国有经济比重减少一些,不会影响我国 的社会主义性质。从近几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全国各地县 、区、市甚至包括省属的国有制经济主体一部分通过转制、变卖、重组等形式已经“非 公化”了,一部分通过破产程序已经不存在了,还有相当一部分正处于低效率的艰难运 行中,虽然没有破产但也是处于停业或半停业状态;而新发展起来的非公经济在公有制 经济主体的退缩时却步步为营,迅速壮大发展起来。现在社会上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县 、区、市的经济成分基本上都已经是以非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了,公有制经济只是一个补 充。在实践中,针对公有制经济主体长时间走不出低效率困境的现实,各级地方政府普 遍制定和实施了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战略和具体政策,因此非公有制经济在地方占居 经济发展的主体地位是早晚的事情,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也早晚会失去的。对此现象 ,现在关注较多的是这样几个问题:

1.公有制经济本身到底能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不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行不行?

2.在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基本经济制度表述时,是提公有制为“主体”还是提为 “主导”或者根本就不提为好?

3.地方党委和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对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实施鼓励和引导的 政策是正确的,但是还需不需要考虑维护宪法规定的公有制主体地位?

4.非公有制经济在地方经济成分中占居主体地位后,地方政权的运作方式会发生什么 变化?

(二)收入差距日益扩大

虽然现在党和国家的重要文献中已经没有社会主义本质五句话的表述了,但是把共同 富裕看作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在社会范围内还是存在共识的。邓小平在描述小 康社会时说,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国民收入分 配要使所有人都得益,没有太富的人,也没有太穷的人,所以日子普遍好过。但是,实 行市场经济体制后,我国确立的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分配制度是,把按劳分配和按 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这种分配制度,打破了平均主义和大锅饭,调动了生产经营者 的积极性,使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但也产生了很多消极现象。如地区之间、 城乡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在逐年扩大,居民的收入差距也有增无减。无论是官方 的统计数据还是学者们推算的数据都表明,我国目前的基尼系数达到了0.45以上,比大 多数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都高,早已突破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收入差距的扩大和贫富 不均,在一定程度积累了贫富对立情绪,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引起了社会的不和谐 。现在社会上出现的一些突发性事件,许多都与此相关。对此现象,目前人们关注和担 心的焦点问题是:

1.我国是不是已经出现了两极分化?邓小平曾经有个假设:如果出现两极分化,中国的 改革就真的走到邪路上了。社会上已经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两极分化已经存在,但官 方现在公开的提法是收入差距扩大,还没有见到两极分化的说法。

2.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收入分配的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那么,在“ 顾”不上时,是不是就不“顾”了?在鱼与熊掌似乎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还要不要坚持 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

3.“二八现象”(即20%的人拥有银行个人存款数量的80%)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普遍规 律吗?实行市场经济到底能不能实现共同富裕?如果收入差距扩大照这样的趋势发展下去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会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三)出现了一个数量可观的富人阶层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我国已经确立了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 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放宽了国内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在投融资、税收、土 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中央和地方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实现多种所有制经济主体公 平竞争;制定了保护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一切合法的非劳动收入的政策与法律。把这 些原则、政策、法律和措施与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结合起来分析,可以看出 长期以来在我国的诸生产要素中,最稀缺的资源是资本、技术和管理,而最不稀缺的资 源就是劳动力。用市场经济的眼光来衡量,最稀缺的资源是价值最高的资源,因而也是 贡献最大的资源,而最不稀缺的资源是价值最低的资源、贡献最小的资源,也是最便宜 的资源。所以,资本所有者和技术、管理人员在财富分配中应该获得最大的份额。资本 的天性是追求利润的,有1%的利润,就要付出100%的努力。在放宽国内民间资本准入领 域,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主体公平竞争的政策后,资本所有者、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 财富积累必然远远快于普通劳动者。更重要是,谁的财富多,谁在下一轮的市场博弈中 就能处于优势地位,就能获得更大的财富。我国现实的情况,也基本上如此。

我国理论界和官方对于阶层的划分标准,现在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但是财富拥有 量的多少肯定是无可争议的重要标准之一。根据这个标准,社会可以粗略地划分成富人 阶层和穷人阶层。这样的划分,或许不准确,但是对于描述群体的心态和利益倾向有一 定的针对性。目前党政干部、学者和社会上有这样一些看法,值得引起注意:(1)民营 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私营企业主等社会 阶层是富人阶层的主体。(2)国家垄断行业的大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党政职能部门中掌 握财物、计划、审批、调配权的中高级官员,大的私有私营者、特别是与党政职能部门 或者领导干部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私有私营者,这些人是富人阶层中最富有的人。(3) 工人和农民是穷人阶层的主体。其中传统的产业工人和纯粹以土地为生的农民、特别是 下岗失业的工人和失去土地并且在城市中没有职业的农民,是穷人阶层中最穷的人。(4 )穷人阶层与富人阶层之间的经济收入差距在继续拉大的同时,富人阶层的社会地位在 绝对地提高,穷人阶层的地位在相对的下降。就此情况,人们提出了下列问题:

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出现的富人阶层和穷人阶层在性质上与资本主义国家有什 么样的区别?

2.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干部的党员是党的队伍的基本组成部分和骨干力量 ,在“基本组成部分和骨干力量”中工人、农民占人口的大多数,他们也是中国共产党 传统的依靠力量,当这些力量出现“弱势化”时,会不会动摇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

3.“把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自觉为党的路线和纲领而奋斗、经过长期考验、符合党 员条件的社会其他方面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这是现阶段发展党员的一个依据。 现在的问题是,用什么来有效地保证“社会其他方面的优秀分子”特别是那些拥有巨额 财产的“社会其他方面的优秀分子”党员的党性呢?

4.在一些城市和农村,为什么经常出现地方政府站在开发商和老板的立场上强制性地 进行征地和拆迁现象呢?是不是有些地方已经形成了一个富人“压力集团”在影响着地 方的决策?或是公共决策权内已经形成了一个富人利益集团?如果真是那样,怎样才能做 到执政为民呢?

(四)基层党组织不断“边缘化”

基层党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中国共产党6800万党员中大部分工作和 生活在基层组织中。对于基层党组织建设,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新的要求:农村 和乡镇要建立干部经常受教育、农民长期得实惠的机制;国有企业要建立与现代企业制 度要求相适应的工作机制,发挥政治核心作用;高校党组织要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 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做好学生和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社区党组织要以服务群众 为重点,构建党建工作新格局;要加大在新经济组织中建立党组织的工作力度。但是在 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成员的主体意识增强了,社会流动性扩大了,利益关系复杂了, 实现利益的方式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多样化了,思想观念和获得信息的渠道多样化了 。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新情况,要落实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这些新要求,存在着许 多实际困难和问题。

从近几年的实践看,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基层党组织、特别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发展了 一些“社会其他方面的优秀分子”(主要是私营企业主和个体户)成为党员并成为村的支 部书记,这部分人利用自己的财富和才智办了许多社会公益事业,但是在自己的利益与 村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常常是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而党的组织和普通党员根本 没有对其制约的资源和手段。二是农村党组织建设的资源缺失和边缘化问题在许多地方 、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表现非常突出。据有关方面统计,目前我国的乡镇平均负债为 400万元,一些地方乡镇党政干部基本工资都很难保障,更谈不上经常受教育的经费。 农村党支部存在的问题,首先是没有集体经济做支撑,缺乏政治动员的经济资源;其次 是在村民自治条件下,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的村民委员会的影响力远远大于村党支部的 影响力;再次是青壮年党员外出打工了,留下的多是老党员,无法有正常的组织生活。

1.面对农村党组织边缘化的严峻形势,农村党组织应如何设置?又如何建立干部经常受 教育、农民长期得实惠的机制?

2.国有企业党组织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如何实事求是地定位?怎样有效发挥职能?在新 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已经建立的党组织应当发挥什么样的作用?采取什么样的活动 方式和方法?

3.在高校,青年学生的入党愿望较强烈,而青年教师的入党愿望就相应要低得多,这 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4.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中的党员如何坚持正常的组织生活?对他们如何教育、如何管理? 他们的党员先进性又如何保持?

上述四个方面15个问题的提出,既不是要诋毁市场经济,也不是要诋毁社会主义。问 题是客观存在的,提出这些问题的目的是为了引起各方面的关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协调社会矛盾,扎扎实实地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三、如何认识和解决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中的问题

解决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中出现的问题,一个重要的前提是:科学认识社会主义 与市场经济的结合点。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点究竟在哪里?以往我们的认识是: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主要体现在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上。时至今日,我国理 论界的主流认识仍认为,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公有制的主 体地位动摇了,就会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就会出现分配上的收入差距、产 生两极分化,就不再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了。这种认识在某种程度上还是停留在理论 的推理上。现阶段我国县、区、市以下的地方,非公有制经济已经占居经济发展的主体 地位的事实,对这个问题已经作出了回答。

现实生活告诉我们,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主要不是因为 我们没有很好地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而主要是以下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方面是 客观上的原因。即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由于我们经验不足,由于人们 旧的思想观念,旧的体制、机构和管理不可能马上转变过来,而新的市场经济体制也不 可能在短期内很完善,市场经济本身的消极因素不可能完全避免。在这种情况下,在新 旧体制的破与立的过程中,出现某种空隙和无序状态、某种制度缺失和政策不足是在所 难免的,是改革必须付出的代价。另一方面是主观上的原因。即在实行市场经济的过程 中,由于我们某些领导部门和领导干部或是政策水平不高,或是自觉不自觉地淡化了党 的宗旨和原则,或是出于某种利益驱动,导致决策的错误。使得很多本该出台的政策未 出台,不该出台的政策反而出台了;该完善的制度未完善,该废除的制度反而强化了, 出现了许多不该出现的严重社会问题,以至于我们的经济社会生活社会主义不像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不像市场经济,严重危害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

问题是在实践中产生的,理论也要在实践中推进。那么,现今我们应当如何认识社会 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点呢?面对发展着的实践,我们认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 合点在于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和基本原则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事实上,社会主义和市场 经济各有其自身的价值取向。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是:公正、平等、合作、共同富裕和 共同发展;而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是:主体独立、自由竞争、等价交换,价值规律面前 人人平等,既不同情弱者的眼泪,也不谴责富者的为富不仁。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各自 不同的价值取向,决定了社会主义国家在实行市场经济时,必须毫不动摇地贯彻社会主 义的价值取向和基本原则。当年,我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衷,就是要把社 会主义的优越性与市场经济的优点结合起来,在解决我国生产力不发达问题的同时,尽 可能消除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避免重走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发展初期的老路。因此 ,所谓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说到底,就是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通过各种 制度安排、法律制定和政策导向,使得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和基本原则得到较好的体现 。

基于上述认识,解决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基本的原则与思路 应当是:

1.继续坚持和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绝不是万能的,有其自身的缺陷。例 如,在平衡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方面的滞后性,容易产生供求关系的混乱;在生产经营 中容易出现外部性问题,导致社会总资源的浪费;在收入分配中依贡献大小为标准,必 然产生收入差距,导致两极分化;为追逐个体利益而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态度淡漠; 为追求高额利润,出现垄断;由于信息不对称,产生商业欺诈等。但是,不可否认,市 场经济在配置资源方面、在激励社会发展潜能方面、在促进技术和管理水平提高方面, 都有其他经济体制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 有充分必要的存在理由,历史的教训和改革的成就都证明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意 义。因此,我们在谈论市场经济的缺陷时,前提是要坚持市场经济。任何经济体制都有 自身的缺陷,在选择经济体制时要“两害相比取其轻,两利相比取其重”,不能因为市 场经济有缺陷就“把洗澡水和孩子一起泼掉”,现在的核心问题是要不断完善市场经济 的体制,通过法律和政策来减轻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2.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原则。邓小平讲过,中国有10多亿人口,如果走资本 主义道路,可能在某些局部地区少数人更快地富起来,形成一个新的资产阶级,产生一 批百万富翁,但顶多也不会达到人口的1%,而大多数人仍然摆脱不了贫穷。少数人富裕 和多数人贫穷的结果,必然引起社会的不稳定,而在中国没有稳定的局面,什么事情也 干不成,别说实现小康,就是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规定, 最核心的是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始终避免两极分化。违背了这一基本原则,社会主义的 价值就不存在了,广大人民群众就不会答应。当然,共同富裕也不是平均主义和同步富 裕,要把鼓励先进、鞭策和帮助后进结合起来,建立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通过政策和 法律保证所有人都能享受到发展市场经济取得的成果;坚持社会主义价值原则也不是一 概地反对资本主义,对于人类所创造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一切文明成果,我们 都要大胆的吸收和利用。

3.坚持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问题、解决问题,积极构建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 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事求是要求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公有制问题产生的 原因,既与市场经济有关联也与国家政策有关联,但主要的问题是体制上、特别是操作 层面上的问题。像国有资产流失、一些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等问题,是市场经济体制不健 全、产权主体不到位、权责不明确、体制外非法运作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能把板 子全打在市场经济或社会主义的屁股上。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市场经济要求经 济主体多元化,但它并不排斥国有经济,更不必然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社会主义要求公 平和共同富裕,但它并不打击其它经济形式,更不必然产生国有经济的低效率。所以, 解决问题不能通过简单地否定市场经济,也不能依靠限制非公有制经济的办法,而只能 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来实现,通过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 、合理流动的机制,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更多地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 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

当前我国收入差距和富人阶层与穷人阶层问题的产生原因,一方面是由市场经济体制 本身的缺陷造成的,另一方面是由于在权力缺乏制约的情况下通过权钱交易产生的。对 于前一种情况各级政府都要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地位,实施积极的就业 政策,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要加快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 下岗失业人员和社会弱势群体等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要通过政策调节,把收入差距缩 小到整个社会能够承受的范围内,防止产生两极分化。后一种情况的收入是非法所得, 是“设租”与“寻租”的腐败行为。对此,一是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建立有效的权力 授受机制和权力约束机制,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二是要健全法制,特别是要严格执法 ,依法打击非法所得。

关于基层党组织边缘化和地方政权建设中的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有的表面上 看是市场经济直接作用的结果,但深层次的原因是对市场经济体制下出现的新情况认识 不足、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不强、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以及一些党政干部和党政机构经不 起市场经济考验。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特别是要不断提高驾 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充分发扬党内民主,以党内民主推动社会民主,不断深化 政治体制改革。

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市场经济体制也并不成熟,两者都正处于成长与完 善的过程中,都有“不够格”的地方,在两者的结合中出现问题,有不可避免性和不可 预见性,大部分可以通过一定的“成长期”和“磨合期”,逐步得到解决。这些问题的 存在,不能成为否定社会主义和否定市场经济的理由。当然,对这些问题可能引发的社 会矛盾及其可能造成的危害,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正确处理。

标签:;  ;  ;  ;  ;  ;  ;  ;  ;  ;  ;  ;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问题--当前党政领导干部关心的重要思想和现实问题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