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英才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4)
摘要: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社会要求高职院校重点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熟练的养老照护技能和良好的专业素养的高级应用型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为更好满足社会需求,高职院校应对现行老年服务与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注重顶层设计,重视德育教育,强化技能培养,加强校企合作,提高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老年服务与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现阶段,人口老龄化是困扰世界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它为我国带来的社会影响尤为严重。习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健康中国战略中重点指出“未来我们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1]”这一战略最符合我国当前的实际国情,需要党和政府及各行业之间通力合作,同时也对国内承担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人物的高职院校提出了新的人才培养要求。
一、背景分析
(一)人口老龄化现状
据统计,至2017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2.41亿,占总人口的17.3%。预计到205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4.87亿,占总人口的34.9%,我国将成为超老年型国家。我国人口老龄化存在规模大、增长快、高龄化、未富先老、空巢化、地区发展不平衡等特点。
(二)养老产业人才现状
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增长,必然导致养老产业相关人才的需求增加。据《2017年中国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情况报告》统计,我国现有约4063万失能半失能老人,按照国际相关标准,至少需要1300万养老护理员。养老人才需求量巨大,但供需严重不对等。从供给来看,养老服务人才数量少,各类养老服务机构服务人员普遍不足;其次现有相关院校培养养老服务学生规模小,使养老后备人才储备也严重不足;再次养老人才质量不高,工作人员多是通过简单培训甚至无培训直接上岗,而养老模式多样化、机构多样化、老年人需求多样化,对养老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无论从数量和质量上养老人才都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2]。
(三)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发展现状
我国从1999年开始,多所高职院校陆续开设该专业。截至2014年,全国开办的高校约为40余所,多为高职院校。2015年后,随着老龄化程度加剧和政策引导,全国开设院校迅速增多。以山东省为例,2014年只有6所院校,到2016年已增至15所[3]。虽然专业发展得到国家和社会的支持,专业开设院校和企业行业也取得一定的成绩,但这还未达到人才培养的预期目标。如缺乏系统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规范化的课程标准,缺少符合职业院校特点的理论教材和实训教材,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等。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职业化规范管理问题[4]。另外该专业就业稳定性不高,流失现象严重。有数据显示,该专业第一年流失率约为40%,第二年为60%,第三年达90%。
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院校数量虽然增长,但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并未随之提高。现阶段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以下问题。
1.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够准确
多数院校培养定位是面向养老、康复等养老服务机构培养服务或管理人员。但养老产业不只针对养老机构里的老年人,还应该包含社区老年人。而且老年人的需求也不仅是照护、康复、医疗服务等,还包括老年用品开发、文化娱乐、金融保险和家政服务等方面。因此,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应该面向整个养老产业[3]。
2.专业课程设置与行业需求存在差距
人才培养定位应与课程设置相辅相成。养老产业对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更高,课程设置也应贴合行业实际需求。老年服务相关工作需要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奉献精神,因此除开设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课程,还应开设对学生职业道德和价值观念进行引导的相关课程,但目前各高校开设普遍偏少。
3.师资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人才培养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但高素质的专业教师缺乏和人才引进困难是目前开设该专业院校面临的共同难题。作为新兴专业,目前高职院校的专任教师多为“半路出家”,缺乏行业工作经历和实务锻炼,与“双师”素质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在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方面都需要学习和提升。
4.高质量的专业教材和教学资源建设不足
目前该专业缺乏统一的高质量教材,多使用普通高校的理论教材,重理论轻技能,内容与产业的贴合性不足。除此之外,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而该专业的数字化、网络化的教学资源数量少、内容不够丰富、利用率不高,教学软件、信息化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程度也较低。
5.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完善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践性较强,对实训条件、实训仪器设备等要求较高,需要完善的校内外实践教学体系。但多数院校招生规模不大,受产业发展水平和专业建设资金的限制,实训条件普遍不足,实训仪器设备的先进性也不强,导致实践教学体系不健全。
6.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育人的效果不佳
该专业需要培养院校与养老服务机构加强合作,做到工学结合,协同育人。而目前校企合作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学生的实习和就业,缺乏深层次的交流互动,院校往往处于弱势,无法给产业、企业提供价值和层次更高的服务。校企合作多流于表面,学生的实习过程也难以学到核心技能,工学结合的实效仍有待提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老年服务与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一)校内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准确
作为高职院校,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各类养老机构及相关产业用人单位培养高素质“善服务、懂管理”应用型专业人才。目前人才培养的当务之急就是根据社会和企业的需求,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出社会需要、企业喜欢的专业人才。因此在确定培养目标时,院校与养老企业应加强合作、有效沟通,保证培养目标定位准确。
(二)强化职业化规范化管理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因此职业院校应强化职业化规范管理。首先强化职业意识,该专业主要是为养老机构和社区的老年人服务,必须明确养老护理工作的内容和重要意义,遵循养老行业的职业守则,尊老敬老、以人为本,服务第一、爱岗敬业、自律奉献。其次提升职业素养,职业化规范管理从基本的着装到言谈举止到规范化的工作流程和标准执行,更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再次是规范职业行为,院校应当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模拟情景,进行标准化流程教学,提升学生的职业行为能力,使之较快地适应实际工作岗位。最后是锻炼职业技能,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模拟各种角色,再现情景,锻炼学生的职业技能[4]。
(三)“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
高职院校应与行业企业组成“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共同体,贯彻落实“服务企业,全面合作,校企双赢”的校企合作指导思想,深入研究基于职业教育与企业合作的长效机制,创新具有专业特色、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学训交替、能力递进、课证相融、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5]。
1.协作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由院校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研讨,明确养老服务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制订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专业核心知识、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要求,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校外专业指导委员会应由老年行业机构中的管理人员、技术骨干组成,根据人才培养需求参与教学过程,从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实训基地建设、毕业生就业指导等方面进行指导。
2.协作完善“能力递进、课证相融”的课程体系
完善的课程结构和丰富的课程内容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职业能力、专业技能和职业个性发展的要求。校企“双主体”合作育人模式更有利于整合专业技术力量,建立课程开发实施平台,促进课程体系与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与作业流程对接、课程结构与职业标准对接,提高教学内涵与岗位要求的对接度。通过校企协作,确定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和专业拓展能力相关课程,使课程体系与专业职业资格证书高度融合,提高学生的就业上岗和职业变化适应能力[5]。
3.协同共建高水平“双师型”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是教学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不仅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熟悉企业的背景及工作过程。因此,校企双方应当共同组建专兼结合、优势互补的“双师型”教师团队。通过校企师资互学互派、双向流动机制,一方面,聘请合作养老机构业务骨干为兼职教师,确保专业建设紧跟养老行业产业发展和职业岗位要求;另一方面,积极推进专任教师定期到企业挂职制度,帮助专业教师积累实践工作经验,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社会服务、项目开发等综合能力。
4. 创新校企协同育人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校企协同育人教学应贯彻“教学做”一体化思想,以实践能力为基础、以工作任务为载体、以项目驱动为导向。专兼职教师通过探索项目案例教学,案例导入,项目化传授专业技能。职业院校应当增加投入改善校内实训条件,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保证实训教学效果。加强校企合作,搭建校外实训平台,学生可以在实习期顶岗实习,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人际沟通和协作等综合能力。同时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技能比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切实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
5.校企协同评价人才培养质量
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是评价教学质量的指挥棒。校企协同育人的评价主体应当多元化,应由学校教师、企业指导教师、企业领导共同承担,从不同视角、不同层次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评价。评价内容应当包括理论学习成绩、实践操作技能、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职业道德素养等。通过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校企双方能够及时了解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需求的对接情况,查找问题,并寻找有效的解决办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6.校企协作“订单式”人才培养
“订单式”人才培养是企业根据岗位需求与学校签订用人协议,由校企共同参与组织教学,选拔优秀学生,考核上岗。高职院校与用人方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签订用人合同,通过“工学交替”的方式分别在学校和企业进行教学。“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提前为学生预定了就业岗位,使学生感到学有所向、学有所用,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可以更好的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建设目标是为养老行业和机构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缓解我国养老人才的匮乏,对我国养老产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更好满足社会需求,高职院校应对现行老年服务与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注重顶层设计,重视德育教育,强化技能培养,加强校企合作,提高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R].北京: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2017.
[2]吴新建等.高职院校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教育文化,2017(29):120,122.
[3]李伟.高职院校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7) : 34-37.
[4]曲丽秋.高职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职业化人才培养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8(20) : 24-27.
[5]侯晓霞. 基于校企协同育人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J].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80-83..
作者简介:夏淑娟(1980.4—),女,汉族,山东省青岛人,硕士,讲师,山东英才学院,老年护理和护理教育。
论文作者:夏淑娟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2月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1
标签:专业论文; 人才培养论文; 老年论文; 校企论文; 人才论文; 企业论文; 高职院校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2月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