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经济疲软与政府对策_英国保守党论文

英国经济疲软与政府对策_英国保守党论文

英国经济弱点及其政府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英国论文,弱点论文,对策论文,政府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西方国家经济在摆脱前一阵滞胀困境后,进入了衰退与低速增长的轮替。每次从衰退中复苏,经济增长率总不高,且逐渐下降直至再次陷入衰退。在当今七经济大国中,英国此种情况尤较突出。

一、此次经济衰退、复苏及进入低速增长概述

英国经济从80年代初周期性衰退复苏以来,经历9年低速增长, 从1981年至1989年,平均年增长3%。到1990年5月,先于欧盟诸国,再次陷入衰退。1990年经济增长率降为0.6%,1991年下降2.3%,1992年下半年开始回升,1993年增长1.9%。直到1994年第二季度,比一年前增 长3.8%,才恢复到本次衰退前的水平。[1] 这次衰退历时4年,是30年代以来最长的一次。

英国经济复苏后进入低速增长。1995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7%, 高于包括英国在内的七大国2.5%的平均率,但工业生产却由1994 年复苏那年的5%降至2.2%,低于意大利的3.6%、美国的3.4%、日本的3 %和法国的2.3%。[2]经合组织预计,英1996年增长2.4%,1997年2.7%,低于七国2.5%与2.8%的平均率,而且可能是进一步减速。

二、显露的弱点

在低速增长中,英国经济各种弱点充分显露。

1.国内需求不振,市场萎缩

英国内需求在衰退期下降,复苏后仍不见多大起色,在七国中属低水平: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英国 -0.6 -3.1 0.2

2.1

3.3

1.9%

七国平均 2.2

0.3

1.6

1.2

3.3

2.4%

(经合组织1995年12月《经济展望》)

可见衰退年份七国国内需求平均增长率减低时,英出现下降。英经济回升后,1993年增长率超过七国平均率,1994年与之持平,1995年转而低于平均率,表明英国内多数居民购买力下降。90年代以来,英国民收入平均年增2.5%至3%, 略高于近年2.5%的平均通膨率,但收入不均日趋严重,差距扩大速度为其它工业国平均数的两倍,据英国约瑟夫·朗特里基金会报告:70年代6%居民收入不到国民平均收入的半数, 90年代增至20%,低收入人数猛增,再加上大量失业存在,社会购买力因此削弱。收入差距扩大还表现在占居民多数的工薪阶层工资平均年增仅1%,低于国民收入平均年增率,也低于通膨率。 近年来为降低工业成本而抑制工资增长,目前英制造业平均人工成本比法国低30%,仅德国之半。[3] 此外为减少失业,劳工市场更为灵活,既取消了最低工资的规定,也不再有法定工时,不少企业采取部份工时制,就业人数上升,但工资收入下降。据英全国经济与社会研究所称:当前就业人口中2/3为临时工。另英一工资调查小组指出, 目前已有1390万英国人(占总人口近1/4)生活在贫困线以下。[4]

失业人数从1992年12月经济回升之时起开始减少,1993年、1994年下降较快,1995年减慢,目前还有263.5万人,失业率由衰退时10 %降至8.1%。由于失业带有结构性,半技术与无技术的占失业人数约66 %;18至24岁的占34%,35岁至44岁的仅11%。[5] 因此在经济低速增长的情况下,进一步减少的可能性不大。

失业队伍庞大,失业救济金减少,也削弱社会购买力。原来财政部对国民保险基金拨款从1973年石油危机以来已从占其33%减至14%,到1988年更完全取消政府拨款。社会捐款部份则由于居民收入下降而大幅减少。英《卫报》指出“尽管现在社会保险年耗资860 亿英磅,但僧多粥少,无济于事。人们普遍认为英国的福利制度趋于失灵。”

2.国内投资乏力、固定资本投资下降

固定资本投资对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起重大作用。 英国从19-83至1989年此项投资平均年增8%,其中3年更达10%。此后受衰退打击,大幅缩减,减幅居七国之首。现将此项投资年增减率与七国平均率比较: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199519961997

(估计) (预计) (预计)

英国

-3.5 -9.5

-1.5 0.6

3.7 2.2 4.84.7%

七国平均

1.8

-2.9

2.1

2.7

6.2 5.9 5.44.8%

(见经合组织《经济展望》1995年12月)

由表可见,1990年七国平均年增率下降,英国由于衰退而缩减。次年七国平均缩减,英国的缩减率三倍于平均率。复苏后英国年增率仍低于七国平均率。国内资金短缺,已成为英国致命弱点,除了由于外贸逆差、及财政赤字外,还有一个原因,即原来资金为追逐更大利润而外流的倾向更加严重,使国内投资无力,出现空心化,得靠吸收外资来弥补。

3.外销竞争乏力

尽管经济从本次衰退复苏主要不靠国内需求回升、市场的重振,而是靠外销增长;然而外销增长又主要来自英镑贬值,出口价格下降。此种情况难以持久。英《独立报》(1995年9月6日)指出:“过去5年间,英国由于投资及储蓄无力,劳动技能、教育体制状况恶化,制造业严重削弱,在国际竞争力排名表上已降至第18位,落在加拿大、挪威、瑞典、甚至澳大利亚、芬兰和泰国等后面”。

外销增长及衰退期进口减少使外贸逆差有所下降,由1989年的404亿美元、1990年的334亿降至1993年的201亿、1994年的161亿、1995 年回升为171亿。

4.财政赤字庞大

英财政赤字在七国中仅次于意大利。现将90年代以来英、意及七国财政赤字平均占国内生产总值百分比作比较如下(经合组织《经济展望》1995年12月)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估计) (预计)

英国 -7.2 -2.6

-6.1 -7.8 -6.9 -5.0 -3.8%

意大利-10.9 -10.2 -9.5 -9.6 -9.0 -7.4 -6.0%

七国平均 -2.0 -2.7

-3.7 -4.2 -3.6 -3.3 -3.0%

可见英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值比重除1991年在经济衰退低谷中略低于七国平均率外,其它年份均高出一两倍。从1994年起逐年下降,是下大工夫、付出重大代价换来的。政府看到马约对欧盟成员国三项规定(即通膨率、公共债务及财政赤字各不超过5%、60%和3%)曾决心压缩赤字,为保持低通膨而不敢增发通货,只能增加税收,压束公职人员工资,结果反而加重了国内市场萎缩与投资无力,而且迄今仍未能做到符合马约规定。

5.货币贬值

1992年英为应付经济衰退,需要降低利率,不惜衰退出欧洲货币体系,听任英镑贬值。英镑对美元汇价由1990年1美元0.563镑,1991年的0.567镑跌为1992年的0.570镑、1993年的0.666镑,贬值18%。 经济复苏后提高利率,但英镑汇价回升极慢,1994年1美元合0.653镑1995年0.632镑,进入1996年又跌为0.656镑。据经合组织预计,今明两年大致上将保持此比价,不再回升。

英镑贬值增加了商品价格上的竞争力。衰退曾使英出口年增率大幅下降,由1990年的7%骤降为1991年的0.5%,但从1992年起却随英镑贬值而上升,1992年为5%,1993年9.4%,1994年10.9%,1995年更达15.4%。但靠货币贬值增加出口总有限度,据经合组织预计,今明两年,出口年增率将回降为7.9%与6.9%。货币贬值的恶果是国内购买力下降,阻碍经济增长。

6.科技力量不足、工业革新乏力

西方传统工业结构性生产过剩,要谋求发展再不能单靠增加产量来解决,需以高新科技加以改进,而英国在这方面又远落在日、美、德、法之后。 英经济学家威尔·赫顿指出:1994 年在科研投资名列世界前200家企业中,英仅占13家。200家此项投资平均占营业额4.85%,而英13家平均仅占2.29%。此外,英工厂设备、机器与技术较之其他大国,也落后陈旧。

形成此情况最直接的原因是不重视科研人才。英国科学家收入比很多其它职业低。英政府《1995年收入一览》指出:英一名初级律师每周收入比化学家多111镑,比生物化学家多167镑。很多培训期短、工作时间少的工种报酬都比科研工作高。英大学教师联合会人员康纳·克拉克称,在英国,技术专长的价值未获认同。管理学顾问莱奇更说“英国工程师常被看作不过是双手沾满油污的平庸之辈。”其实英国学校理工科毕业生比经合组织任何国家都多。1995年在25岁至34岁的10万青年中有989人获自然科学学位,比美、德多近半,比日本也多。 但理工科毕业生离校后始终从事科研及相关工作的却很少,仅占劳动人口3%, 而德国是7%,美国是9%。

当然,英理工教育本身也存在缺陷,毕业生不符合企业要求。如葛兰米—威尔康姆公司研究开发部人才培养负责人约翰·胡默说“公司企业需要不仅学术上有造诣,还得善于社交并有组织观念的人员。”皇家化学学会在一次会议上提出:工业界希望将科学教育建立在较广泛基础上,包括语言、财务等等技能。[6]

三、政府的对策

英政府力图克服上述弱点,采取各项政策措施,但收效不大。

1.在克服国内市场萎缩、外销竞争乏力中,遇到无法调和的矛盾。振兴国内市场,有待于居民购买力的提高,需增加工薪,改善劳工待遇。但其结果是产品劳动成本上升,售价提高,外销竞争力下降。此外英在开拓新工业、改进传统工业上也落后其他大国。

对此保守党政府强调外销,首相梅杰曾说,1994年的“回升是无通膨、持续的、推动出口、保持和夺取国外市场的回升。”重点放在国外而不是国内市场。本此方针,英政府采取了限制工资增长、取消最低工资规定、不规定法定工作时间,准许企业推行部份工时制以及取消对国民保险基金拨款等各项不利于提高国内社会购买力措施。看来,国内市场不振的问题在短期内无法解决。

增长外销有一个与国内关系不大的办法,即武器出口。英国防部出口服务局局长查尔斯·梅斯菲尔德称:1994年出口武器装备增加了11%,即从70亿美元增至78亿美元,占国际市场销售总额19%及英国武器产量的33%,仅次于美国,占世界第二位。

2.对国内资金短缺,固定资本投资下降,政府对策是吸收外国的直接投资来填补。上文所述英为促进出口而压低工资成本以及英镑贬值对外国投资产生吸引力。再加之英企业赋税较低(目前公司税33%,在欧洲仅高于芬兰的25%和瑞典、挪威的28%,)外资企业在英享有与本国企业的同等待遇,以及英国劳资关系较协调、工会软弱无力都成为吸引外资的条件。据英《金融时报》就100家跨国公司1993—1994 年帐目作统计,加在一起总营业额为3790亿英镑,利润共438亿。其中在英国的营业额1970亿,利润为260亿,占营业额14.5%,利润率占世界第三位。

目前在欧盟接受的外来投资中,英占份额最大,占日本、美国投资各40%,最近情况又表明,英国吸收的国际直接投资总额仅次于美国。美、日、韩、德、荷兰等国厂商纷纷到英投资设厂,盛况空前,被称为“第二次产业革命”。当英在第一次产业革命中建立起来的钢铁、造船、采煤等老企业苟延残喘、奄奄一息之时,可看到韩国乐喜金星公司耗资4500万美元建立的电视机和微波炉工厂,日本富士通公司投资创办的芯片工厂,丰田、本田、日产设立的汽车制造厂、韩国三星公司和德国的西门子也把英国作为投资欧洲创业的首选场所。德国宝马公司收购了英国罗弗公司。《纽约时报》对英国尽量利用外资的方针称为“撒切尔主义的工业演变。”目前英外资企业达434个,雇用人员已增至8.8万。

如此大规模让外商来英投资设厂,固然有助于缓解当前英本国资金短缺、投资乏力与大量失业等问题,但从长远看,且不谈这些外企能否有朝一日转为国人所有,即使是它们的生产技术、产品设计、制作工艺能否转让本国人掌握,也颇成问题。这将在下文有关章节中阐释。

3.由于外销在固有市场上缺乏竞争力,现已用开拓新市场来补救。目前英国凭欧盟内部商品自由流通之便,对欧盟国家出口仍占50%以上,但对亚太地区出口增速远超对欧洲大陆,对后者出口所占份额正不断缩小。此外目前英与东亚贸易之出超,在欧盟内则是入超。但应看到随着对亚太地区出口竞争加剧,英竞争力不足的弱点也将日益明显。

4.财政赤字及货币贬值牵涉面极广,政府采取对策中遇到的矛盾最多,然而必须解决,即财政赤字应按马约规定压到占国内生产总值3% 以下,英镑不断贬值的趋势必须遏制。

政府采取有关政策、措施如下:

(1)减少财政赤字,力图不触发通膨

在压制通膨上,英政府作出了成绩,从1992年起,已从90年代初的10.9%压到马约规定的限额以下。1994年更降至2.4%,是25 年来最低的。由于在衰退期求得复苏而降低利率带来的后果,1995年又回升至3.3%,虽仍符合马约要求,但高于2.7%的低速经济增长率。英竭力避免滞胀再现,于是通过提高利率办法谋求解决,结果1996年又把通膨率压至2.8%。此外政府还定下到1997年压到2.5%以下的目标,但带灵活性,如因无法控制的原因超此限额时,则采用财政手段使之保持在1%至4%之间。

(2)靠增税减少赤字

于是减少财政赤字的办法只剩下压束开支和增加税收。就压束开支而言,已采取紧缩政策,无多大余地,关于增加税收,梅杰在1994年元旦致词中说,“要健全财政,否则经济恢复将建立在沙滩上,保守党主张低税,要增税也是万不得已。”随后决定从1994年4月6日起实行税制改革:一、社会保险费由占收入9%增至10%。二、对燃料征8%的增值税,一年后增至17.5%。三、冻结个人所得税的减让幅度,不再按通膨率扩大。四、从1994年10月起对保险费征税3%。 增税后果明显,居民收入减少,企业负担加重,引起国内普遍不满。

鉴于上述情况,政府于1995年11月在提出下年度财政预算(1996—97)时,出现相反趋向,重点改为减税,由财政大臣克拉克宣布,主要内容为:一、把所得税基本税率从25%降为24%;储蓄所得税从25%降到20%;把烈性酒税率降低4%;冻结啤酒和葡萄酒税率。 这样少收总额约32.5亿英镑,拟通过压束开支来弥补。二、增加教育、卫生及保健经费。三、为弥补赤字而提高政府举债额,把1995—1996年度举债估计从原来的236亿英镑上调到290亿英镑,1996—1997年度从原估计的161 亿英镑增至225亿英镑。[7]但在此问题上,因受马约规定的限制,活动余地不大。

财政赤字问题并未解决,政府出此与过去相反做法是由于政治需要。下届大选临近,保守党在最近几次民意测验中所获支持率明显低于工党。但用这种做法来对付赤字自然难逃舆论指责。《经济学家》曾以“克拉克的玫瑰色视野”为题称:仅减税30余亿,难以促进经济增长,也休想把通膨率降到2.5%以下。伦敦商业学院提出:如能保持2.5%的低经济增长率,通膨率也将达2.9%。“无通膨的回升”根本不可能。 这令英政府十分难堪。

(3)利用利率杠杆

政府在财政收支、税收、国债、通膨等方面作出决定后,对留下的财经问题想通过利率进行调节。1992年英国退出欧洲货币体系,取得了此项自由、曾大幅降低利率以应付衰退。经济复苏后,财政部与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却在此问题上意见分歧。财长克拉克本着首相梅杰的“经济回升必须无通膨”、“必须掌握利率”等原则,曾坚持紧缩,于1994年9月、12月及1995年2月三次提高利率,旨在实现将通膨率压到2.5%的目标。但此后鉴于经济增长减速,便主张不再提高利率。 1995年2月至5月已大幅贬值的英镑再次跌价,中央银行主张进一步提高利率。5 月财长与中央银行总裁埃第·乔治会商,前者坚持不再提高利率,后者则强调新一轮通膨与英镑进一步贬值的危险。舆论也指责财长着眼于政治而不注意经济。两种相左的主张,难说谁是谁非,反映了当前英国面临的矛盾。

5.对科技力量不足、工业革新乏力,政府提不出有力的举措。这是个老牌的工业国的老问题,来自历史传统、社会风气、民众意识及教育制度,非短期所能解决。当前所能做的主要是随着吸收外国直接投资办厂,引进先进设备与技术。问题在这些先进设备与技术一般只归外资企业本身使用,至多将一些技术传授给为这些企业提供零部件的英国厂家,不准备在英国传播、推广,以免增加竞争对手。目前英企业界正设法获得这些技术。如汽车制造商和贸易商协会拟从日、美、德三国聘请10名汽车制造专家向本国一些零部件供应商提供改进质量和提高效率的方法,并代为培训50名工程师。又如,在英投资生产的日本丰田、本田、日产汽车公司通过在英设立的工厂已将自己的生产技术传授给为自己工厂提供零部件的本地大公司,等等。英国趁此从中捞取技术好处,如往外资企业派遣人员等。这些做法尚处开始阶段,是否行之有效,尔后加以推广,还需观察。

总之,英政府在试图克服本国经济各项弱点中遇到种种矛盾,总不免顾此失彼,难求全面,只能按轻重缓急,挨次解决。目前看来,是把抑制通膨放在首位,其次压缩财政赤字,再次是降低工业成本,增加外销,然后才是提高本国居民购买力。这是当前右翼政府的通常做法,但任重道远,道路将十分艰难。

四、经济形势对政局的影响

保守党政府在克服本国经济弱点中软弱无力,削弱了其政治威望,反过来又必然为反对党——主要是工党-所利用。从1994年以来,工党在议会补缺选举、地方议会选举和欧洲议会选举中都占优势。两党在议会中的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到1996年保守党在下院的席位只比工党多5 席。据盖洛普民意测验调查显示:1995年11、12月,工党获支持率较保守党多39%,1996年1月又增至为39.5%,换言之工党得60.5%, 而保守党仅占21%。[8]

应当指出,当前英国两党之争,已不再是过去那种左右翼政党之争,已赋有新的内含。近10余年来,形势对欧洲左翼政党不利,当政的接连下台,在野的上台无望。英工党自1979年撒切尔执政以来连续四次大选失利后,决定改变方针,不再打着左的旗号争取选票。在金诺克及史密斯出任工党领导人时,已注意同工会拉开距离,逐步向社会中间阶层靠拢。1994年7月托尼·莱尔出任工党领袖,更改弦易辙, 修改党章中公有制条款,定工党为“民主社会主义党”,宗旨是“创造充满活力的经济、繁荣私营部份和高质量的公共服务。”布莱尔还宣称工党是“实业界政党”,如出掌政府,“将承认并继续执行保守党政府的减税政策。”今年1月5日,布莱尔提出其经济蓝图,提出未来的工党政府将是“致力于商业的政府”,要设法建立一个“减少左右斗争的社会”,说他认为“左右派斗争在今天新的全球形势下,已毫无意义。”他还表示抛弃左派传统主张,即通过税收和福利制度重新分配收入以纠正社会的不平等,认为“上述做法在新形势下行不通。”

由此可见,工党在脱去其“左”的外衣后,重大方针政策已同保守党并无二致。人们会发问工党竞选资本何在?解释只能是它把取代保守党政府的希望放在民众对保守党执政时间已长,近年来又显得无能感到厌倦与不满上面了。

上面提及保守党同工党竞争不利的情况又引起保守党内部的纷争。今年1月18日《泰晤士报》报导称:“保守党内一批要员在策划到5月地方议会选举后推翻梅杰。近几周内又出现一些足以削弱梅杰的混乱局面,如埃玛·尼科尔森投向自由民主党,撒切尔要求恢复她过去的政策等等。”今年1月6日,梅杰向保守党发出警告:党内分裂可导致政权落入布莱尔手中的危险已经呈现。

谁将执政唐宁街,目前尚难断论。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不管是保守党的梅杰或赫塞尔廷,还是工党布莱尔都不能顺利解决英国经济难题,把英国纳入正常的航道。

最近在英国又发生对经济与政局均有影响的一件事,即疯牛病的出现。3月20日,英国政府承认人食用病牛肉后会感染致病, 于是牛肉在英国本地卖不出去,欧盟也禁止其出口。这对英经济造成损害。伦敦股票价格回落,英镑对美元和马克的汇率也进一步下跌,牛肉加工业损失将达9亿美元,英国内消费者改食进口牛肉,导致英贸易逆差上升, 销毁大量牛群得向农民支付巨额偿金,财政开支进而增加,牛肉加工、牛奶及其制品工业将有不少人失业。

政府声誉当然会受到损害,工党布莱尔趁此抨击保守党说:“政府处理此事表现了极度无能。”

注释:

[1]《1995年的英国》英中央新闻局1994年版。

[2]经合组织1995年12月《经济展望》、1996年2月欧盟统计局报告。

[3]美《纽约时报》1995年。

[4]法《回声》月刊,1995年。

[5]英《金融时报》1994年1月2日。

[6]英《新科学家》周刊,1995年12月23-30日。

[7]路透社1995年11月25日电。

[8]《泰晤士报》,1996年1月8日。

标签:;  ;  ;  ;  ;  ;  ;  ;  ;  

英国经济疲软与政府对策_英国保守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