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务实,别具一格——评《现代经济理论实用读本》,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读本论文,求真务实论文,别具论文,理论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最近,广东经济出版社出版了何顺民、周圣英(已故)主编、温思美、黄均伟、梁桂全、戈晓宇副主编的《现代经济理论实用读本》(以下简称《读本》)。这部书是广东省委组织部等单位为了认真贯彻落实江泽民总书记关于“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的指示精神和中央《1996年—2000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以及广东省委《“九五”干部教育培训规划》而组织专家、学者编著的经济学著作,我通读了这部著作,觉得它的意义不仅于此,与目前一些经济学著作相比,有以下几个特点,值得注意。
(一)以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方法,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为依据,对流行的经济理论进行审慎地批判和鉴别,选用现代经济理论中的优秀理论成果,构筑自己独特的经济理论板块。
20世纪是中国经济学繁荣的世纪,然而又是中国没有自己的经济学的世纪。 如果从《管子》算起, 中国土生土长的经济思想产生已经有2000多年的漫长历史,然而,中国独特的经济思想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被西方传进来的经济思想所打败,随之就逐渐消失,西方经济思想就广泛流行起来,逐渐成为中国的主流经济学。西方经济思想的主要部分就是现在称之为西方经济学的那一块东西,而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夹杂在外来经济学思想的大潮中一起传到了中国。新中国成立后,以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那本薄薄的小册子,和《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以下简称为《教科书》)为范本的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成为中国的主流经济学。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育,《教科书》理论已经无法解释现实经济问题,西方经济学又像潮水一样地涌进来。于是在90年代,经济学界争论着“苏联范式”、“西方经济学”和中国版经济学等艰深的理论问题。在这种理论大背景下,几乎凡是干部培训之类的教材,十有八九沿用苏联的《教科书》理论体系,实在不能解释现实经济问题时,就加进一章或者二章市场经济之类的内容,这就像一件破烂不堪的旧衣服打上几个补丁一样难看。《读本》编写者勇敢和成功的地方就在于,没有被传统经济思想所束缚,而是根据邓小平同志所倡导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科学方法,依据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审慎地批判和鉴别流行的经济思想,选用优秀的科学成果,构筑自己独具特色的理论板块,设计了《读本》的框架结构,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这也许是编写者们明智的选择。
(二)编写者们没有沿用某种现代经济理论体系,也没有对某种经济理论进行令人乏味的论证和说明,而是用现代经济理论来生动地分析和解释广东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建设实践,把干部们生活在其中的经济生活实例与现代经济理论紧密联系起来,溶为一体。
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所熟知的一条重要原则,然而真正做起来却不容易,做得好更难。这里的难度首先在于如何准确地把握理论、了解实践及其联系。现代经济理论是一个异常庞大的理论堆积,从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到发展经济学,从新古典经济学、凯恩斯派到新古典综合,圈内的人能够提起一长串流派、经典著作,其中不少著作是在世界经济学领域领了数十年风骚的名著。然而,《读本》的编写者们没有被流行的理论体系所束缚,而是把自己的眼光投到了生机勃勃的广东实践中去,着眼于解释和说明广东“先行一步”的实践,并且用这种活生生的经济生活例子说明现代经济学理论。于是,《读本》的编写者把眼光投到了发展经济学,似乎对发展经济学情有独钟,发展经济学理论生龙活虎地跳到读者面前,向读者生动地叙述着一个又一个原理。
(三)编写者们并不是简单地做着理论与实践对号入座的游戏,而是在生动的叙述中对理论界争得面红耳赤的理论热点和焦点表示了态度,对广东改革开放实践中重大问题说出了自己的看法,提出了不少新的理论见解。
一部著作品位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有没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有没有提出新的观点。如果一部著作像做游戏一样把一个个现实的理论结论,挂上某个事例作一些解释,这是十分容易的,如果仅仅这样,这部著作的品位不可能很高。《读本》可贵之处在于,在这种通俗的解释中,尽可能地对当前理论界争论的理论问题表示了自己的看法,对广东改革开放中的重大问题说出了自己的意见。比如,编写者们认为,苏联《教科书》实质上是传统的计划经济理论体系,解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能用《教科书》,而是要用邓小平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中国改革和发展的实践已经并将继续证明,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尤其是作为这一理论核心内容的邓小平经济理论(也称之为邓小平经济学),不愧为中国当代的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民富国强论。”(《读本》第4 页)中国学术界一些学者对西方经济学有一种固执的看法,认为古典经济学以后的西方经济学都是马克思批判过的庸俗经济学,因而是完全没有用的东西,不能用来解释当代中国的实践。《读本》的编写者们不这样看,他们认为:“现代经济理论是对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与发展规律的一般抽象和理论化的概括,并没有带有什么姓‘社’姓‘资’的标签,学好它,对搞好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有利的。”(《读本》第4页)《读本》并没有为通俗著作束缚了手脚, 游离于广东改革开放实践之外,而是积极参与广东现实经济问题的研究和探索,并且把全书的立足点放到对广东经济的分析上来。《读本》第一章分析了广东在新发展阶段中的三大矛盾:原有增长模式与“两个根本性转变”产生的矛盾,不同经济要素或层面之间的矛盾,经济发展与社会不公、不稳定之间的矛盾,接着提出“广东在新的发展阶段不但要认真对待和妥善处理上述三大矛盾,而且还必须面对新的挑战。”“广东经济新一轮繁荣和发展的抉择与出路恰恰就寓于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化解新发展阶段所遇到的三大矛盾的过程之中,其关键在于求得在‘两个根本性转变’中再度‘先行一步’。下面的各章节便是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这种抉择与出路的进一步展示。”(《读本》第19、24页)这样就把全书的理论展示紧密围绕着广东在新时期再度辉煌这个中心。这部通俗性的著作一下子把自身的品位提高到论证广东再度辉煌的对策建议上来。而不仅仅是通俗解释现代经济理论。
(四)《读本》别具一格,采用正文和注释、案例、问题四个方面溶成一体的体例,语言生动风趣,读起来生气盎然。
《读本》的注释主要不是对书中一些理论出处的注解,而是当作编写著作的一种形式。编者为了保持正文可读性强,不对复杂艰深的理论问题进行详尽的论证和说明,然而又不能回避经济理论问题,于是就采取了把有关的经济理论放在注释中进行说明和必要的论证。这种解释说明长短不完全相等,一个注释短的几百字,长的2000多字,如最长的一条是解释城市兴衰的“比较资源吸引力”,约2500多字,这样的解释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比如第五章用了一个案例:“菲利浦沉浮引人深思”,长2000多字,用这个案例来说明企业管理方面的理论,这样可以加深读者的理解。每一章后面的问题也不是针对书中的内容简单的提问,而是往往例举一个事例,然后要求用书中的理论来回答。我看这种编写方法似乎给我国目前流行的经济学教科书一个启发,经济学教科书是可以编写得生动一些,可读性强一些,而不是让读者感到乏味。我从来认为,经济学著作似乎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用经济学范畴术语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和论证的经济学著作,一类是把经济学知识进行通俗的生动的讲解的教科书。第一类著作主要是为了探索新的经济学理论,这类著作的读者圈仅限于专业人士;第二类著作主要是传授经济学知识。写出第一类著作当然是科学成果,写出第二类经济学著作未尝不是经济学成果。然而,目前流行的做法是不承认第二类经济学著作为经济学成果的,至少算不上高水平的成果,比如在教育系统的评奖活动中,一般不把教材即第二类著作列入评奖范围的。实际上,第二类著作的写作也相当困难,这种著作的意义也很大。在把经济学知识通俗化方面,《读本》作了一个有意义的尝试。
当然,《读本》也有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广东是综合改革试验区,把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改革为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先走一步”,这方面有不少东西值得总结,然而《读本》对广东发育市场经济的成功经验涉及不多;与此相联系,《读本》选择的现代经济理论偏重于发展经济学,选用的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份量似乎轻了一些,这可能是一个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