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离中国世界工厂有多远?_世界工厂论文

我们离中国世界工厂有多远?_世界工厂论文

我们离“中国世界工厂”还有多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还有多远论文,工厂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世纪伊始,以日本为首,东亚以及欧美各国对中国的认识和评价都发生了一个很大的变化。以往,一提到中国,许多人都认为中国是世界潜在规模最大的市场;而现在,他们却发现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工厂”。从世界大市场到世界工厂,这不仅意味着我国国际经济地位有了根本性的提高,而且还意味着我国工业化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然而,“中国世界工厂”乃是来自国外的认识和评价,当前还不是依靠本国力量自身工业化的结果,而是依靠外国力量引进工业化的结果。换言之,现阶段的中国世界工厂不过是我国迅速成为跨国公司“世界性生产基地”的同意语,中国离真正世界工厂的道路还很漫长,还面临着很多的困难和挑战。因此,必须在保持清醒认识的基础上,采取正确的对策,以建立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世界工厂。

一、中国迅速成为跨国公司世界性生产基地的问题

中国迅速成为跨国公司的世界性生产基地,这虽然是我国经济国际比、全球化起始阶段的客观需要和必然结果,但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下述方面的问题:

(一)外资对我国工业的控制和垄断

在计划经济时代,为实现经济独立和保护国内产业的发展,我国一直对外国资本持警戒态度。然而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吸引外资特别是吸引世界知名跨国公司的大型投资已成了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举措之一。由此,随着外商投资的大量增加,就加快了外国资本对我国产业的垄断和控制。1999和2000年,外商投资占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分别为8.9%和7.9%。这一比重虽然并不高,但由于外商投资主要集中于工业部门,因此外资对我国工业的垄断和控制就达到了相当的程度。在我国全部国有工业企业及规模以上非国有企业的实收资本中,三资企业所占比重1995年为26.7%,2000年提高到了29.8%。在我国制造业三资企业的注册资本中,外方出资1996年为65.6%,2000年提高到了69.7%。结果,随着我国迅速成为跨国公司的世界性生产基地,外资不仅在服装、皮革、家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投资生产,而且在化妆品、饮料、家用电器、塑料制品、金属制品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在汽车以及电子、通信设备、医药等影响中国未来发展的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也都占据了相当的生产比率和市场份额,其中在手机、化妆品、化学制剂药品和感光材料等一些部门甚至还获得了垄断优势。

从跨国公司全球化经营战略看,世界各国特别是世界知名跨国公司之所以迅速扩大对华直接投资,在中国建立生产基地,其最主要的目的无非有以下四点:第一,利用我国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降低生产成本;第二,控制和占领中国市场;第三,通过控制和占领中国市场来控制和占领世界市场;第四,通过企业内、产业内的国际分工,在全球范围内重新配置经营资源,实现企业经营的战略转移。由于上述目的,因此随着外资对我国工业控制和垄断程度的提高,跨国公司就以占领中国市场为目标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从而使我国企业不出国门,就同时面临了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的双重竞争。结果,在我国企业积极开辟国际市场的同时,跨国公司已率先把我国变成了其重要的国际场。

(二)外方对企业经营权的控制

在改革开放之初,为了防止外方对企业经营权的控制,我国曾采取了控制外方出资比率的政策措施。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控制外方出资比率的政策措施已逐渐放宽或取消了。从现实情况看,在大多数合资企业中,中方由于在资金、技术、商标、市场和信息等方面的缺陷和不足,大都对继续控制企业经营权失去了信心和兴趣。即使在一些中方优势很强、曾经控制过经营权的企业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只要外方有意控制经营权,中方就很难继续坚持原先的想法,最后大都不得不把经营权拱手让给了外方。以1980年7月建立的迅达电悌为例:当时合资是中国、瑞士和香港企业各出资75%、15%和10%,合资期限为20年。其后因外方增资,1995年中方出资比下降到了25%;2000年中方又退出了合资经营。通过增资的形式控制经营权,是近年来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一大特征。

(三)我国企业对外国企业的依赖

目前,我国企业在资金、技术、市场、信息以及企业经营管理方面严重地依赖外资,尤其在关键技术和关键零部件方面还远未摆脱外国企业的控制。目前,我国计算机工业以微机生产为主体,虽然基本上形成了整机、外设、应用产品、零部件及消耗材料配套的生产体系,其中桌面电脑的产量已跃居世界第一,但所需集成电路和芯片几乎全部依赖进口,电脑核心部件CPU国内厂商既没有研究开发能力,也没有生产能力,操作系统软件也完全是依赖Intel公司和Microsoft公司等外国企业提供。我国家用电器和部分信息产品虽然已基本站稳了国内市场并开始进军国际市场,但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很少,关键技术和关键零部件仍然受制于人。目前,国产彩电、视盘机、PC、手机等产品的芯片一直为外国企业所垄断,集成电路的90%也一直是依赖进口。我国关键技术和关键零部件对日本的依赖尤为严重。

(四)研究开发和技术革新的能力削弱

迅速成为跨国公司的世界性生产基地,这虽然大大提高了我国工业的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但这种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主要体现于三资企业,至于国内企业,大多数仍然还处于技术落后、设备陈旧、产品老化、缺乏竞争力和生命力的状态,根据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2002年4月发表的世界竞争力最新排名,中国竞争力在49个调查对象中列第31位,比1998年后退了7位。国际竞争力排名后退,就表明我国技术革新力并没有随中国迅速成为跨国公司的世界性生产基地而同步提高。

技术革新力不能与我国迅速成为跨国公司的世界性生产基地同步提高,与我国研究开发投资比重低有很大的关系,由于研究开发投资不足,尽管我国在引进技术方面花费很大,但在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方面却成效不多。热心于引进生产线和生产设备,对技术的消化吸收不感兴趣,这是我国企业的通病。由于没有消化吸收就难以创新,因此在许多企业中,所谓的技术革新和技术进步就是从外国买技术、买设备,过几年买进的技术和设备过时了,就再从国外买技术、买设备,由此形成了“引进技术——引进技术过时——再重新引进技术”的恶性循环。与此同时,由于外资企业高薪的诱惑,国内企业在保持工程技术人员队伍稳定方面的难度越来越大了。特别是在招聘高层次人才方面,国内绝大多数企业更是望洋兴叹,无可奈何。目前,计算机和高新技术等热门专业的研究生越来越多地到外资企业就职,已成为难以逆转之势。长此以往,就难免形成研究开发人才的断层。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工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就越来越困难了。

二、中国世界工厂的道路

根据昔日英国、德国、美国和日本先后成为世界工厂的经验,中国世界工厂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英国、德国、美国和日本成为世界工厂,都是经过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努力并且以划时代的科技革命为基础,既掌握了世界最先进的制造业生产技术,在世界工业生产和国际市场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又拥有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开发能力,领导了世界工业的新潮流。以上世纪70年代后取代美国成为世界工厂的日本为例,其成功也是以全面确立产业技术优势为基础的。50-60年代,日本通过大量引进技术以及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迅速缩小了与欧美各国间的技术差距。70-80年代,在以微电子、新材料、新能源和生物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中,日本以科学技术立国战略为中心,在继续引进技术的基础上加强了自力开发研究。结果,日本以汽车、家用电器和半导体工业为中心,不仅在传统工业技术方面全面赶上或超过了美国,其中产业用机器人的开发和运用还处于绝对领先的地位,而且在高新技术的某些领域,也取得了相当的优势。

从世界工厂的发展规律看,中国要取代日本成为世界工厂,也必须通过新的科技革命,在全面确立产业技术优势的基础上,既靠物美价廉的产品在世界工业生产和国际市场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又凭借一流的科技水平和产业创新力,领导世界工业发展的新潮流。这应该是我国在本世纪内的奋斗目标。

不过,与昔日的英国、德国、美国和日本相比,中国世界工厂也具有他们所不具备的有利环境。这就是在当时世界经济国际化、全球化尚未或不可能像今天这样广泛而迅速发展的情况下,上述国家成为世界工厂都只能依靠本国自身工业化的迅速发展。日本在发展为世界工厂的过程中,虽然通过技术引进走了一条捷径,但由于当时并没有出现世界性产业结构大调整、生产大转移的局面,日本引进工业化基本上没有什么发展,直到现在,日本仍然是发达国家中引进外国直接投资最少的国家。相比之下,以中国迅速成为跨国公司的世界性生产基地为标志,我国却具备了引进工业化迅速发展的有利环境。这预示着中国世界工厂可以通过自身工业化和引进工业化两方面的发展来实现。因此,如何把自身工业化和引进工业化结合起来,实现两者同步发展,就成为中国世界工厂的捷径和新发展道路。

三、中国世界工厂的对策

1.实施大国战咯。中国世界工厂意味着中国将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大国或工业强国。这一振兴中华的梦想,将很可能在本世纪内成为活生生的现实。鉴于英国、德国、美国和日本成为世界工厂后都同时成为了世界经济大国,所以,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之后也必然同时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与东亚和中南美各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之所以最有希望成为世界工厂,就是因为无论从现实经济规模看,还是从发展趋势看,中国都最有希望成为世界经济大国。诚然,目前,我国还不是经济大国,但中国经济始终是大国经济而不是小国经济。所以,在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经济大国之前,根据大国经济的特点,实施大国战略,对中国世界工厂的发展至关重要。

关于大国战略和小国战略的区别,作为全球性的经济大国即世界经济大国,不仅要是一个经济上的富国,更重要的要是一个经济上的强国。相比之下,小国没有成为经济大国和经济强国的奢望,其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就是在经济上富裕起来。根据我国钢铁工业、石油化学工业、汽车工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的情况,我国经济实际上一直是在沿着大国经济的规律发展。尽管如此,但以出口导向战略为标志,我国却一直在实行小国战略。由于这种小国战略的局限,举国上下普遍认为只要产品出口就是外向型,只要引进外资就是外向型。出口导向战略的形成,一是由于我们借鉴了一些发展中小国在进口替代战略中碰壁的经验教训,二是由于国内外学术界对英国、德国、美国和日本发展经验的片面总结所致。就日本而言,不少人只是从表面上看到了其加工贸易立国战略,忽视了其实际上实行的进口替代战略。从前述英国、德国、美国和日本以产业技术优势为基础发展成为世界工厂的经验看,不难看出他们在经济赶超过程中所实行的都是以进口替代为主要特征的大国战略。诚然,我国现又提出了跨越式发展战略(跨越式战略在实质上是进口替代战略的延伸而不是出口导向战略的延伸),开放型经济的概念也正在代替外向型经济的说法,尽管如此,我国至今没有明确制定符合大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大国经济战略,这却是一个令人遗憾的事实。

2.适当调整外资政策,开辟利用外资的新途径。由于担心金融风险和债务危机,在利用外资方面,我们一直把外商直接投资视为最好最安全的投资。然而,一方面,国际投资一直是以间接投资为中心而展开的;另一方面,一些成功实现经济赶超和跨越式发展的国家,包括日本和韩国,其利用外资的基本经验都是以利用外国间接投资为主的。所以,随着我国市场机制的完善和企业利用外资能力的提高,在继续扩大外商直接投资的同时,也应该适度地利用外商间接投资。日本政府在明治时代曾建立官营工厂并随即实行了官营工厂民营化,50-60年代又依靠民族资本发展起了九大企业集团和一大批世界知名企业。韩国尽管离日本最近,但其在70年代经济起飞时期也是依靠民族资本建立起了大宇、三星、现代、浦项等一批世界知名企业。我国在计划经济时代和改革开放初期也曾利用国外的资金和技术建立了宝钢,辽化等一批大型骨干企业。然而,迄今为止,我们既没有认真学习过日本和韩国这方面的经验,也没有认真总结过宝钢和辽化道路的利弊得失。自大力引进外商直接投资以后,我国基本上就放弃了建立宝钢和辽化的做法。之所以如此,固然是由于计划经济体制和国有企业弊端的影响,但我们缺少日本和韩国那种民族精神和风险意识,没有长期战略眼光,也无疑是重要的原因之一。日本和韩国当初利用外资的基本经验和做法是:没有钱借钱,没有技术引进技术、开发技术,没有市场开辟市场,没有人才培养人才,没有信息收集信息。正是这种以我为主利用外资的做法,日本和韩国才都成功地实现了自身工业化的发展,实现了经济赶超。其中,日本还取代美国成了世界工厂,韩国也完成了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飞跃。日本和韩国的经验说明:利用外资只是发展经济的手段而不是发展经济的目的,只要方法得当,无论是直接投资还是间接投资,都可以为我所用;否则,即使在形式上是利用外资,而实际上却有可能为外资所利用。

说到这里,关于我国2000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可说是见仁见智。依笔者愚见,在我国急需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和引进外资的情况下,与其作为外汇存款和证券投资在国外吃利息,莫不如学习日本财政投融资的做法,拿出一部分作为产业发展的投资贷款。如果安排得好,每年利用贸易盈余拿出200亿美元左右,就相当于一年外商直接投资的一半;10年拿出2000亿美元左右,就可以大手笔地建立100个资本规模超10亿美元的大型企业,或建立10个资本规模超100亿美元的超大型企业。如此坚持干上30年、50年,就不仅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工业的面貌和格局,而且其投资的乘数效果,还会在很大程度上拉动国民经济增长,这对进一步引进外资也是非常有利的。我国现在与外商谈成一个10亿美元以上的大型项目,要费很大的周折,答应很多的条件。而如果我们自主选择,那就运筹帷幄、得心应手多了。我们总说要跨越式发展,要打造世界500强的大型工业企业或航空母舰,可为什么却总盯着外国资本打主意,而不想利用我们自己口袋里的钱呢?

3.以全面确立产业技术优势为目标,实现自身工业化与引进工业化的同时发展。鉴于中国成为跨国公司世界性生产基地的势头正在发展之中,今后引进工业化还必将取得进一步的发展。然而,我国自身工业化的前景如何?这却是一个越来越令人担忧的问题。诚然,以钢铁、煤炭、化肥、石化等基础工业、电力工业以及家电工业、汽车工业、半导体工业、信息工业等的迅速发展为标志,我国自身工业化确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尽管如此,但包括各行业的骨干龙头企业在内,大多数企业设备落后、产品和技术老化的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更为重要的是,我国企业的研究开发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太大,远未形成自我创新,自我前进的内在机制和内在动力。因此,在信息化革命迅速发展和知识爆炸的时代,大多数企业不仅现在没有国际竞争的产业技术优势,而且今后也很难确立这种优势。近年来,我国确实是涌现出了一批以海尔为代表的富有竞争力的大型企业或希望之星。但是,在改革开放继续扩大的趋势中,各行业中能与外企抗衡到底的企业到底有多少,却还是一个未知数。当然,实现自身工业化发展还需要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改革,需要企业制度和经营管理的创新。但是,如果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改革不能形成技术进步的宏观机制,企业制度和经营管理的创新不能形成技术进步的微观机制,那么其改革和创新的成效就都是靠不住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经过20多年的努力,尽管我们在形式上建立起了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但在建立促进技术进步的内在机制方面,却还是任重而道远。

中国世界工厂要靠中国人自己去建立。昔日英国世界工厂、德国世界工厂、美国世界工厂和日本世界工厂,都是由他们自己建立的。现在中国世界工厂虽然有了引进工业化发展的有利环境,但中国人自己的努力依然是至关重要的。中国人自己建立世界工厂,关键是在引进工业化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奋斗精神,奋发图强、后来居上,使自身工业化达到或超过引进工业化的水平,从而真正在技术上确立中国工业的技术优势和国际竞争力,领导世界的新潮流。

标签:;  ;  ;  ;  ;  

我们离中国世界工厂有多远?_世界工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