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理论与跨世纪中国学术研讨会综述_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理论与跨世纪中国学术研讨会综述_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理论与跨世纪的中国”理论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邓小平理论论文,中国论文,研讨会论文,跨世纪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湖北省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会、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和中国银行湖北省分行联合举办的“邓小平理论与跨世纪的中国”理论研讨会,于9月13至14日在武昌召开,来自全省的35 名专家学者与实际工作者参加了研讨。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研究会会长王重农出席了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研究会副会长胡家祥作了会议总结。会议本着百家争鸣的精神就下列问题进行了认真热烈的探讨。

一、邓小平对21世纪中国的描述

与会同志认为,邓小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21世纪的中国作了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的分析和描述。刘宝三研究员认为可以将这些分析和描述,概括为一句话,即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开放、统一与和平的大国。邓小平同志已经为我们描绘了面向世纪的宏伟蓝图:到本世纪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的时候,我们将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到下世纪二十年代初中国共产党建立一百周年的时候,我们将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到下世纪中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年的时候,我们将达到第三步战略目标,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二、邓小平对中国现代化的跨世纪思考

与会同志认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其所以能够取得如此突出的成就,从认识上说最根本的原因是邓小平所设计的现代化方案,是建立在反思历史、分析现实、预计未来的跨世纪的科学思考上。荣开明研究员认为:从反思历史看,邓小平至少作过三个层次的思考。一是对世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与地区,从16世纪以来进行现代化的过程及其经验教训的思考,二是对近三百多年特别是鸦片战争后一百多年我国由强盛到衰败、由衰败到振兴的思考,三是对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特别是我国建国后胜利和挫折历史教训的思考。

这种思考,从时间上讲,跨越了16-21世纪。从空间上讲,既立足中国,有中国特色,又面向世界,和国际接轨;从内涵上说,既以经济作中心,又包括政治、思想、文化诸方面的全面变革,既讲物的现代化,又讲人的现代化。从宏观整体上说,有三个鲜明特点:整体性的社会转型,加速度的历史超越,突破性的历史创新。

三、邓小平治国方略与21世纪中国的振兴

与会同志认为,深入研究和把握邓小平的治国方略,对于21世纪中国的振兴意义重大。邓剑秋研究员认为,邓小平治国方略的基本框架,可用立国、富国、强国、稳国八个字加以概括。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大力发展生产力是富国之道,实行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坚持两手抓是稳国之策。

四、邓小平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的命运

与会同志认为,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跨世纪中国的基本理论。有了这个理论,中国社会主义就有了强大的精神支柱。朱志杰研究员认为,邓小平关于体制问题的一系列论述的中心意思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之后,为着发展生产力所要解决的不再是制度选择问题而是体制选择问题。体制选择是中国跨世纪的战略选择。解决了体制选择问题,也就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选择好了跨世纪的生存方式和发展方式。李会滨教授认为,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稳定的理论、改革的理论、发展的理论,用这一理论武装全党,中国社会主义就会立于不败之地。

五、邓小平理论与跨世纪的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这是与会者讨论得最热烈的一个问题,其中涉及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等方面。李步楼研究员认为,在道德建设问题上,“自然论”(以为经济发展了,人们的道德水平就会自然地提高)和“代价论”(以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以牺牲道德为代价)是不对的。跨世纪的道德建设面临着严峻复杂的形势。既不能持悲观主义的态度,也不能无根据地用玫瑰色彩去描述。而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把它看作跨世纪的伟大工程认真抓好。徐善广教授认为,理论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一定要完整准确地把握其理论的科学体系。陈少岚(湖大党委副书记)认为,赢得未来,首先要赢得青年。使广大青年成为“四有”新人,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长远大计。

此外,余育德研究员、王兆星教授、刘可风副教授、高秉雄副研究员等还就邓小平的价值观、伦理观、青年观、政治稳定观等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标签:;  ;  ;  ;  

邓小平理论与跨世纪中国学术研讨会综述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