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部的内部差异及发展构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西部论文,差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03)10-0020-03
西部大开发是21世纪中国社会全面发展、共同繁荣的一项宏大工程,也是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实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西部大开发,不仅要客观公正地分析东、西部的差异,促进全国经济的整体协调发展,而且需要正确分析西部区内差异,建立西部与全国、西部内部的分工与协作体系。
一、西部地区的内部差异及特点
中国西部是指内蒙古、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重庆、四川、云南、贵州、西藏和广西12个省市区,人口2000年为35531万人,占全国28.07%。西部地区的内部差异程度主要取决于自然资源禀赋程度、改革开放进程、经济资源拥有及利用状况、地域特征、经济发展水平及产业结构演进状况,据此可将西部地区划分为五个经济区,即蒙新区、陕甘宁青区、川渝区、贵云桂区和西藏区。
1.蒙新区的特点及问题
内蒙古、新疆两个自治区,幅员辽阔,少数民族聚集,经济总量较小。其发展的有利条件有:第一,能源矿产资源丰富,是我国能源、有色金属、黑色金属富集地区。第二,人文自然资源丰富多彩,广阔的草原和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生活方式为旅游业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第三,拥有较健全的能源基础工业体系,是我国重要的原材料生产加工基地。主要问题有:第一,生态环境脆弱,土地承载力低,是我国土壤沙化最严重的地区,保护生态环境将是本地区长期艰巨的任务。第二,三次产业发展比例失衡,加工业以能源矿产业为主,农业、轻工业、第三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落后,非公有制企业起步晚,数量少,规模小。策三,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落后,大中城市少,城市结构不合理。
2.陕甘宁青区的特点及问题
本经济区发展的主要特点有:第一,农林特产资源丰富,许多农林产品在全国有一定优势。第二,能源化工业基础较好,陕北的煤炭、天然气,甘肃、青海的水电、有色金属,柴达木的钾盐等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有一定地位。第三,陕西、甘肃是我国三线建设时期的重要军工基地,并带动了一批大中型国有企业的发展。第四,旅游业已初具规模和影响,正在成为经济的增长点。主要问题有:第一,水土流失、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干旱少雨;农业生产条件差;农村剩余劳动力多。第二,国家能源化工基地与落后的地方经济发展不协调,人均GNP仅占全国人均水平的61.85%。第三,区域内加工业落后,在全国有影响的企业和产品很少,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低,二元经济结构明显,城市对整个区域的带动作用小。
3.川渝区的特点及问题
川渝区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有:第一,是西部区域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基础设施较好,具有良好的工农业生产条件,是我国重要的饲料工业基地。第二,一些产业如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机械加工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和知名度,并带动了相关企业的发展。第三,旅游业资源得天独厚,旅游资源类型全,品位高,特色明显。第四,科技力量较强,大批高校和科研机构支撑着高新技术企业。主要问题是:第一,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工业化、城市化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第二,大部分产业以内需为主,参与国际竞争少。第三,工业化整体水平较低,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4.贵云桂区的特点及问题
本经济区的特点有:第一,旅游业已成为该地区的经济支柱,浓郁的民俗风情、美丽的自然景观,以及发展跨国旅游的区位优势,使该地区成为最具旅游潜力的地区。2000年云南跨国旅游收入3.39亿美元,居西部各省区之首。第二,生物资源丰富,特色农产品有一定优势,如花卉、药材。第三,烟草加工业在全国颇有影响。第四,广西是我国西南出海大通道,云南、广西边贸交易活跃。问题是:第一,经济总体落后,工业化水平低,缺乏能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大型企业和产业。第二,城市化水平低,大中城市少,国际贸易产品档次低。第三,受地理条件限制,交通运输建设落后,物流商品流半径较小。
5.西藏区的特点及问题
改革开放后西藏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人民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有:第一,广阔的草原为农牧业发展提供了基础,较低的人口密度有利于生态保护和生态环境改善。第二,雪域高原神秘的文化和独特的地理成为旅游的胜地。第三,经济发展已具基础,随着青藏铁路的开通,西藏的交通条件将大为改观,与外界的联系大为增加。第四,国家的重点支持和各省市的对口支援使西藏发展有了资金和项目的保证。不利因素主要有:第一,经济总量和消费总量过小,限制了加工业的发展。第二,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少,产品科技含量有待提高。第三,与内地的经济交往和经济联系较少。
二、西部各经济区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构想
1.蒙新经济区功能定位和发展构想
蒙新经济区可建成以能源化工业为主体,三大产业协调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并重的新型经济区,同时利用区位优势,积极发展边境贸易。发展构想是:(1)以水利建设为中心,对水资源进行统筹规划,合理解决工业、农业、城市及生态用水问题,改善农牧业生产条件,实现资源开发、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与环境建设协调发展。(2)重点建设天山北坡经济区及呼和浩特——包头经济带,调整经济结构,合理布局中小城市,形成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3)利用国家西气东输、退耕还林还牧等机遇,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尽快建立石油、天然气、煤炭、矿产、有色金属、特色农产品和民俗文化等资源的合理规划、开发与保护体系。
2.陕甘宁青经济区功能定位与发展构想
这一经济区可发展为现代化的能源矿产基地,并以此谋求地方经济的繁荣与发展。发展构想为:(1)积极发展能源矿产工业及原材料工业,提高能源矿产业的技术含量,发展精细化工业。(2)制定相应政策,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促进小城镇建设,以大中城市为增长极,带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3)以军工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为依托,在西安、兰州、银川、西宁等城市发展一批技术先进的深加工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以陇海线为中心进行产业布局,积极建设关中产业开发带。(4)做好退耕还林工作,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特色农产品,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保护人文自然环境。
3.川渝经济区功能定位及发展构想
川渝经济区可建成西部的现代化工业基地、物流商贸中心,率先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发展构想是:(1)以重庆、成都为中心,积极发展现代化工业体系,利用现有工业基础,优化产品结构,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创造一些在国际上和国内有影响的企业和产品。(2)要继续加强中心城市的作用,建设好以重庆为中心的沿江产业带和以成都——绵阳为中心的高新产业带,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协调发展。(3)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积极发展畜牧业,利用四川饲料和饮料业现有的优势,实现农产品的深加工。(4)在合理规划旅游景点布局的同时,拓宽思路,加强与周边旅游景点的合作。
4.贵云桂经济区功能定位及发展构想
这一经济区应以旅游、生物、能源、烟草、饮料加工业为中心,建设成我国的旅游胜地、水电基地和农产品加工基地。发展构想为:(1)利用连接东南亚、南亚的区位优势,开展周边贸易和国际贸易,建成区域性国际商贸中心,带动中小企业的发展。(2)积极开发利用生物资源,发展特色农产品、畜产品及医药、花卉产业,建立中华生物创新基地。(3)以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少数民族文化为依托,发展旅游大产业。(4)加强与东南沿海的合作,积极发展水电、能源、矿产工业。
5.西藏经济区功能定位及发展构想
西藏经济区应以青藏铁路建设为契机,以农牧业、基础工业建设为中心,为经济腾飞奠定基础。发展构想是:(1)以拉萨为中心,构建城市网络,布局基础工业,为经济发展搭建平台。(2)利用神秘的藏传文化和精妙的雪域高原,发展旅游业,以旅游业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3)加强与东部的合作,寻求藏药资源的产业化。(4)加强全国支援西藏的力度,改善西藏的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经济的发展。
三、西部总体经济的发展构想
1.西部总体经济的战略目标定位
西部大开发是我国中长期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要求进一步加强西部与东部和国际的合作,增强东部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以提升西部的产业层次。在近期应以消除贫困,缩小与东部的差距,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为目标,在一些条件比较好的地区率先进入小康社会。远期应建立起与生态建设相适应的产业门类,寻求经济持续发展的思路和途径,为全面进入小康社会而努力。
2.西部总体经济的产业结构定位
由于西部内部经济发展水平与自然资源禀赋差异巨大,因而西部大开发只能实行非均衡发展模式,优先发展城市经济,提高重庆、成都、西安、昆明、南宁、兰州等地区的竞争力,吸引更多的国际资本和区外资本,壮大西部的经济实力,同时依靠增长点来带动增长线,形成经济增长带。在产业导向上,也应坚持产业内部多元化发展的非均衡思路,突出产业优势,淘汰一些效益差,环境代价大,无发展前途的企业和产业,建立优势企业和优势产业集团体系。在重庆、成都——绵阳、西安——宝鸡应引进国际资本,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而在中小城市应以基础建设和资源开发为导向,建立一些有特色、有竞争力的企业,广大农村还应以农业生物资源开发、旅游业为主,发展标准化高效农产品,但多种类型开发应形成相互协调的大系统,提高产业的整体效益。
3.西部与东部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战略构想
西部与东部经济地带之间客观存在着资源禀赋和发展条件的差异,这为东西部的分工合作提供了客观基础。东部经济发达,资金雄厚,智力密集,信息灵通,管理水平较高,有参与国际竞争的经验,而西部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大,在能源、有色金属、机械电子、石油化工、国防军工方面已初步形成相对发达的工业体系?东西部之间应从国家全局出发,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以资源互补为重点,搞好资源的联合开发,开展科技协作,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实现经济的共同扩张和产业的升级。据此,西部应首先改善经济环境,特别是软环境,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和宏观调控模式,建立起开放性的区域市场,将开发区和城市作为开放的窗口,加强区域间企业的合作,发展企业集团,这是区域间合作的主要内容,也是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逐步形成东西分工基础上相互合作的新格局。
4.西部经济分工合作协调发展构想
首先,西部内部自然条件和发展水平差异巨大,大开发战略不可能全面铺开,齐头并进,而应以现有基础较好的城市、区域作为发展极,逐步推进。以城市为中心,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其次,西部内部应加强在市场、信息、人才、资本等方面的合作,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发展大产业、大市场,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对于一些重大项目应作好统筹规划工作,如旅游资源的开发,城市的布局,铁路、高速公路的衔接,水资源的合理调配等。打破地域分割、部门分割,拓展信息物流渠道,以带动西部大商贸、大旅游的发展,形成西部全方位的合作。再次,积极推进企业制度创新,实观企业的战略化重组。西部企业应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创新企业分配制度,积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鼓励企业间的相互投资与兼并,在能源、矿产、生物、食品、医药、旅游等优势产业组建区域性的产业集团,整合西部的资源开发。最后,扩大西部的开放程度,积极发展边境贸易和转口贸易,加强与国际金融组织的合作,积极参与世界区域经济引进国际资本。扩大引进外资的领域和范围,提高西部的产业层和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