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图像识读是指对美术作品、图像、影像及其他视觉符号的观看、识别和解读。图像对于人类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图像识读”也因此被列为美术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首。水墨画是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在长期的继承和发展中,形成了有别于其它绘画艺术表现形式的“笔墨”特色,同时具有深厚的人文和审美内涵。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多种路径,培养小学生对水墨画的图像识读素养,对其正确理解水墨画基本知识、感受笔墨之美,进而提高绘画技能,认同传统文化,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图像识读,素养,水墨画,路径
一、“图像识读”的美术价值
教育部美术课程标准研制组提出,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有五个,分别是“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现和文化理解[1]”在这五个核心素养中,“图像识读”和“美术表现”是美术学科所独有的,而“图像识读”素养,更是其余美术核心素养得以形成的基础。“图像识读”是指对美术作品、图像、影像及其他视觉符号的观看、识别和解读。在文字发明之前,人类主要利用图像来认识世界。只有通过观看,才能捕获有关生活和生存的各种信息,从而转化和利用这些素材。如果没有对图像的识读,就不可能将日常生活中有意义、有乐趣、有价值的信息加以积累和提炼,进而激发创作激情,不断提升创作技能,从而呈现出如此生动的美术作品。
二、“图像识读”的水墨理解
尹少淳教授指出:传承中国画的知识与技法,培养国民对中国画的态度和认知,始终是中国美术教育界不能回避的任务。中国画是在中国传统哲学、生活情趣和外来艺术影响下逐步发展起来的,集中体现出了中华民族的审美判断。能够欣赏中国画的内涵,对于理解和认同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积极的意义。在小学阶段,中国画的教学主要是以水墨画来呈现的。作为一种重要的美术表现形式,水墨画对于培养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应该发挥出自身独特的作用。
对于水墨画来说,最重要的造型元素是线条。各种不同种类的毛笔可以在各种宣纸上形成变化丰富的线条,极具表现力;最重要的材料就是墨。“运墨而五色具”,“五色”一般指焦、浓、重、淡、清,一方面可以体现墨色在运用上具有丰富的变化,另一方面也可以体现水墨画的人文和审美内涵。概而言之,水墨画的特色就是“笔墨”。当其与图像识读的具体素养相融合时,可以生成以下四条个性化素养:1.正确感知水墨画的用笔、用墨、构图。如中锋运笔、浓破淡、虚实相生等;2.理解水墨画题材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如牡丹意喻富贵,桃子象征长寿等;3.“画分三科”,能正确判断水墨画的种类。并在此基础上拓展对中国画的认识,了解工笔、白描、长卷、斗方等知识;4.能够对现实中的绘画素材进行创作前的分析、取舍和预生成。
三、“图像识读”素养的生成路径
在思考出“识读什么”之后,紧接着就要研究和解决“怎么识读”和“为何识读”的问题。核心素养的生成离不开课堂这个主阵地,在变动不居、多维融通的教学中,不存在单纯为了培养某种素养而实施的教学方法与环节。美术核心素养的五个方面是相互勾连、同步生发、各有侧重的。笔者通过实践发现,小学生一方面可以接受难易程度与其认知能力相当的水墨画图像识读各素养的培养。另一方面,不同年级的小学生对水墨画图像识读各子素养的接受度各有侧重。这就构建了既有梯度生成又有重点推进的教学生态。
(一)知识与技能是一切美术素养的基础
我国著名美术教育家常锐伦教授提炼出五大类美术教学方法,分别是语言传递、直观形象、辅导操作、审美评鉴和行为指导。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出十种更为具体的教学方法[2]。因为水墨画的底线是“笔墨”,学生在观赏一幅水墨作品时,是否能够准确判断出作品如何用笔,如何用墨,如何调色,是考验学生图像识读能力的重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所以,在常教授总结出的十种教学方法中,讲授、演示和辅导练习这三种能够有效落实“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方法应予重视。
讲授是对某个概念或原理做分析、解释或论证。但在美术学科中,技法不可能通过讲授而让学生掌握,必须辅以教师演示和学生练习。如水墨的“淡破浓”“浓破淡”,就需要在教师讲授的同时,进行直观的演示,以加深学生的理解。要注意的是,演示只要“讲清楚”“说明白”即可,不是个人的才艺展示,否则会扭转学生的创作思路,过犹不及。辅导练习时一方面要注意面向全体,另一方面要以学生的思路为基础加以引导,使学生获得操作体验,才能对水墨作品中所外显的笔墨知识和技法有熟悉感,图像才有正确识读的可能。
(二)把握适宜培养学生图像识读素养的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是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同的教学环节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对于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素养而言,作品欣赏和总结评述这两个教学环节最为适宜。
如在欣赏八大山人所画的小鸟时,学生常常对小鸟的“白眼”表示惊奇。在了解了朱耷身为皇族却因亡国而出家的经历之后,学生就对其画面中景物很少,鸟鱼鸭等都以白眼向天有了比较深入的理解,对画面传达出的那种悲愁倔强的情绪也开始学会识读。中国传统绘画中体现出来的含蓄的表达方式,也在潜移默化中积累着学生的文化认同。
在总结评述环节,要将已经学习过的水墨知识和技法作为评价项目。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评价自己或他人的水墨作业时,脑海中不断强化水墨知识和技法。久而久之,一方面可以巩固水墨画创作的笔墨、调色、构图等专业知识,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对水墨画的评价体系和评价习惯,有利于图像识读素养的生成。
(三)图像识读子素养在不同学段各有侧重
小学一到六年级分别对应着第一到第三学段。每个学段中对各学习领域的目标要求各不相同,体现出适切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特点。从而形成依次递进、前后衔接的课程结构,适应不同年龄段学生在美术方面的情意特征、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对学生开展包括图像识读在内的美术核心素养的培养,同样也应该遵循这样的规律。
对于第一学段的学生,侧重点在理解水墨画题材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上。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就已经接触到了大量诸如“年年有余(鱼)”“花开富贵”等富有中国传统文化意味的话语和图案。水墨画中有大量富有生活情趣,简明易懂的文化勾连,这些文化勾连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融入到对水墨画的意蕴识别和欣赏中。
对于第二学段的学生,侧重点应该在正确感知水墨画的用笔、用墨、构图,正确判断水墨画的种类等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上。经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学生具备了初步的运笔、用墨、构图等知识,而如何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就成为向核心素养转化的关键。图像识读和美术表现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手高”才能“眼高”。
对于第三学段的学生,侧重点应该在对现实中的绘画素材进行创作前的分析、取舍和预生成上。这一学段的学生,已经可以“发展美术构思与创作的能力,表达思想与情感”了。图像识读不仅仅是对美术作品、图形的解读,同样也包含着对现实生活中人眼所能看到的一切图像的美术判断、取舍和加工,这其实就是美术创作的前奏。图像识读素养的强弱,直接决定学生对图像素材是“视而不见”还是“火眼金睛”,影响着美术创作的品质。
美,作为一种视觉形态广泛存在于现实生活和艺术作品之中。图像识读素养的提升,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领会现实生活和艺术作品中的审美内涵,加持美好人生。
参考文献
[1]尹少淳:《文化·核心素养·美术教育——围绕核心素养的思考》,《教育导刊》,2015.9
[2]常锐伦:《美术学科教育学》,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论文作者:毅力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11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
标签:水墨画论文; 素养论文; 图像论文; 美术论文; 学生论文; 核心论文; 知识论文; 《知识-力量》2018年11月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