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重组:国有企业战略重组的现实选择_企业重组论文

关联重组:国有企业战略重组的现实选择_企业重组论文

关联性重组: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的现实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关联性论文,战略性论文,国有企业论文,现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647 (2000)03—0040—06

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到2010年,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目标是:适应经济体制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和扩大对外开放的要求,基本完成战略性调整和改组,形成比较合理的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经济效益明显提高,科技开发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抗衡风险能力明显增强,使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这就为国有企业今后的改革与发展指明了目标和方向。当前,无论从我国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现状及其调整要求来看,还是从国有企业现实条件和改革、发展的方向来看,实施关联性重组是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并对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改组,提高国有企业整体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的现实而有效的途径。

关联性重组是以资本为纽带,以优势互补为原则,从横向和纵向上对产品、技术、市场等相关联企业通过采取投资控股、联合、购并、委托经营、债转股等形式,并整合和优化企业产品结构、资本结构和组织管理,从而实现企业规模经营和资源配置优化,提高市场竞争力的企业重组方式。关联性重组模式有横向重组、纵向重组和横纵结合重组三种。(1)横向重组。该模式侧重于优势互补和优势强化,以现有的产品、技术、市场为中心,向水平方向拓展而进行产品、市场、技术复合重组。其具体包括:为谋求费用的节约和产品效能的提高而进行的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间的重组;为集中优势进行技术相互融合的生产类似但不同产品的企业间的重组;为激活劣势企业、利用资源、提高生产能力而进行的生产同类产品但强弱不同的企业间的重组;为寻求行业中主导地位而进行的生产替代品的企业间重组等。横向重组具有产品内聚力强、生产和销售关联性大、管理难度小的特点。(2)纵向重组。 该模式是以现有产品、技术和市场为依托,以产品市场交易内部化为目的,在垂直方向上与产业相关联的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进行的重组。如:原材料生产加工企业与产品深加工企业间的重组;生产零部件企业与整套产品生产企业之间的重组;生产企业与流通企业之间的重组;内销企业与外贸企业间的重组等。通过纵向关联性重组,可实现企业上下游、产供销、内外贸生产经营一体化,并能综合有效地利用企业资源。(3 )横纵结合的关联性重组。该模式兼有横向和纵向重组的优势和特点,但对重组主体企业包括产品、技术、管理和资本等在内的整体实力和市场支配能力的要求比较高。关联性重组的具体方式有投资控股、兼并、收购、联合、委托经营和债权转股权等,其中兼并、收购是重组的主要和典型方式。

就企业的发展来讲,企业重组是企业实现低成本扩张,获取规模经济效益,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而从企业重组的趋势来看,关联性重组则是企业重组的主要形式。本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内企业购并重组风潮迭起。九十年代中后期,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全球范围内竞争的加剧,全球再次掀起企业购并重组的第五次狂潮。与前几次购并重组风潮相比,这次购并重组的狂潮无论从规模上还是涉及的行业和地域上都是空前的,并且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显著特征,即企业调整重组战略,立足于本行业优势发展,从横向和纵向上将具有技术相关、产业相似的企业进行购并、联合,形成具有行业竞争优势的大企业集团或公司。如1996年美国波音公司与麦道公司两大飞机制造公司的合并;1997年德国蒂森公司与克虏伯公司两大钢铁公司的合并;1998年英国石油公司出资550亿美元收购美国阿姆克石油公司; 贝尔大西洋公司收购尼内科斯公司后,又与美国通用电话电子公司合并;戴姆勒——奔驰公司购并克莱斯特公司等,都是产业、技术相关企业间的重组。关联性重组作为当今企业重组的主要形式,一方面通过优势集中和强化,提高企业竞争力,另一方面则通过生产集中、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科技开发研究的强化等促进一国企业结构乃至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结合我国的情况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企业结构和经济布局整体结构通过不断调整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总体上看仍不合理。突出表现在:第一,企业重复建设严重,结构雷同,产业集中度低,规模经济效益差。我国目前有9.6万亿元国有资产, 若扣除债务负担和不良资产后国有净资产约为3万亿元。这3万亿元的国有资产分布在大大小小的30万个国有企业中,生产集中度低,难以形成规模优势。就拿我国大企业来说,其规模和集中度也是远远低于工业发达国家的。如:我国电子工业前十名企业销售额占行业总销售额比重为15%。而美国和日本则达到85%——90%;汽车制造业前十名企业销售额比重我国为33.6%,美、日则为90%;机械工业,我国为48%,美、日为50——60%。第二,企业间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不完善,竞争无序,资源浪费严重。第三,企业技术、工艺水平低、资本运行效率低下,企业缺乏竞争力。实施关联性重组,则可有效地解决我国国有企业中存在的以上突出问题。首先,通过国有企业间关联性重组,使产品相同与相似、技术相关企业在产品、资本、技术和管理组织上加以有机整合,有效地配置和利用资源,集中形成企业的产品、技术优势和规模优势,提高企业整体资产运作效率和市场竞争能力,从而有效地解决企业建设重复、资产运行效率低水平问题。其次,通过关联性重组,使企业间外部较为松散的分工协作联系转化为企业内部紧密、协调统一的分工协作体系,并使企业大量外部市场交易转化为内部分工协作条件下的统一调配,进而可解决大量的采购、销售、广告宣传等交易费用。同时,通过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专业化,节省大量人力资源开发费用。再次,通过关联性重组,可集中人财物进行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研究,提高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和工作效率,达到研究、开发、生产方面弥补劣势、强化优势的目的。

综上所述,关联性重组不仅是当今全球企业重组的主趋势,也是我国当前调整国有经济布局,推动国有企业资产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并带动企业产品结构、内部组织结构以及行业结构、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从而在整体上搞活国有企业,实现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的重要途径。

从我国企业重组的实践来看,企业间的兼并重组是随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而逐步展开的。80年代中后期,各地就曾出现大量的兼并重组现象,进入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以产权制度为核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业重组活动进一步得到扩大,一批企业通过重组得到了发展和壮大,如海尔、康佳、长虹、海信等便是成功之例。但从我国企业重组的总体来看,有相当一部分重组缺乏规范性,重组效率不高,甚至出现无效重组。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重组主体缺乏完整性。重组主体的不完整主要体现在:第一,建立产权明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改革不到位,企业尚未真正成为实现“四自”的完整意义上的合格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第二,当前政府主导性的、“拉郎配”式的重组居多,重组中往往偏重于社会效应,而忽视了企业的现实条件和长远发展利益,忽视了重组企业之间在产品、技术、市场等方面的关联性和互补性。这不仅使重组主体变得模糊不清,而且使企业重组行为扭曲,企业丧失了重组的主动性和选择的可能性,从而弱化了企业通过重组实现发展的能力和重组的有效性。

2.企业重组缺乏完善的外部环境条件。企业关联性重组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其顺利实施必须有一个充分完善的外部环境条件,如融资条件、健全的中介组织、有关的法律法规的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等。目前,有关国有企业重组的外部条件还不完善,限制和阻碍了国有企业关联性重组的实施。第一,条块分割的格局依然存在,部门主管机构和地方政府往往从本部门、本地区的利益出发,限制和阻挠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企业关联性重组。第二,资本市场和有关的投资银行、资产评估组织、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公证机构和信息咨询服务机构等中介组织不健全,企业重组缺乏相应完善的投融资机制、产权转让机制、资产重构机制、风险约束和转化机制以及信息传递机制。第三,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不完善,存在着管理权限不明确、授权不到位、营运体系和机制不健全和监督不力等问题,从而难以保证重组中国有资产合理流动、资产完整性和营运效率。第四,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影响企业对重组目标的选择,并使企业重组所承受的就业、保障费用负担过重、压力过大,从而使重组受阻。第五,现行的法律法规缺乏对企业重组的原则、程序等统一、明确的规定,使企业重组过程中的实际操作随意性较大,不规范。

3.企业关联性重组的内在机制不完善。企业关联性重组的内在机制包括重组决策机制、优势整合机制和管理、技术创新机制等,这些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是实现有效重组的根本保证。目前,企业实施行之有效的关联性重组的内在机制尚未真正建立起来,主要体现在:第一,对关联性重组的目的、要求认识不足,决策失误。许多企业在重组中存在对规模经济的简单化认识,认为几个企业并并凑凑,就可以上规模、上档次,就是重组,而对有关重组的信息资料不能进行全面的收集、整理并加以分析,对企业的现实条件和企业间产品、技术、资产、人力资源、市场、管理等方面的关联性和互补性缺乏深入的论证分析,以及对重组战略缺乏反复酝酿和慎重、科学地规划,盲目冒进,贪大图快,其结果反而造成规模不经济和资产营运效率下降。第二,重组中对产品、技术、资本和组织等方面的有机整合不足,各种资源得不到充分有效地利用,从而使重组难以达到优势互补和优势强化的目的。第三,重组中缺乏有效的管理创新机制。目前相当一部分企业把重组简单地理解为资产重组,而对重组中的管理重构和创新认识不足、重视不够,重组后的企业除了处理一些不良资产,筹集了一笔资金,换了招牌以外,企业无论从资产组织结构、治理结构和内部管理体系、机制上看,还是从产品、技术开发创新上看都没有多大改观,甚至有些企业重组后出现组织协同性差、管理无序、机制僵滞、运行低效的状况,企业重组并未真正体现出“1+1>2”的效应, 从而也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国有企业整体运行效率低下、竞争能力差的问题。

实施关联性企业重组,不仅有微观层次上企业的产权制度、组织管理、运行机制等方面重构再造的问题,而且也有相关外部环境条件的创造和完善的问题。因此,按照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指导方针,为进一步推动国有企业关联性重组,促进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改组,当前应着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结合,并解决好有关问题。

1.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将国有企业关联性重组与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相结合,促进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改组。首先,根据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国家产业政策要求,对国有经济重新进行产业定位,并确定优先发展序列,通过国有资产合理流动和优化重组,充实和加强需要由国有经济发挥支配和主导作用的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以解决现阶段国有经济布局过散、战线过长的问题,优化国有经济的产业布局和结构,使国有经济在产业布局上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其次,结合国有企业的行业特点、现实条件和分工协作联系,充分发挥企业的主动性和市场机制作用,以控股和参股、购并、联合、委托经营等方式,实施企业间关联性重组。通过同行业生产同种同类产品和技术相关的企业间的横向重组,提高行业企业的集中度,形成一批行业内实现规模经营和在产品、技术、市场上占据绝对优势的大企业、大公司;通过以分工协作内部化为目的上下游、产供销企业之间的纵向重组和横纵结合的企业重组,形成一批跨行业、实行一体化经营的综合性企业集团,以此调整和优化国有经济的行业布局结构和企业结构,促进国有经济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使国有企业在重要的产业、行业、部门领域真正发挥其主导性、支配性作用,充分体现其控制力。

2.要将国有企业的关联性重组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结合起来。要顺利、有效地实施国有企业关联性重组,就必须确立合格的重组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关联性重组完全是一种市场行为,因而企业重组的主体既不应是哪一级政府,也不应是哪个行政主管部门,而应是建立起完备的现代企业制度并实现“四自”的作为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的企业。为此,要使企业真正成为合格的重组主体,一方面必须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明确界定国有企业产权权属(包括财产权属和受益权属),建立完善的产权约束和监督机制,推进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健全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另一方面必须切实从转变政府职能入手,继续推进政企分开,使企业重组的方式由计划和行政为主导转变为以市场为主导,彻底纠正企业关联性重组中政府部门偏好社会效应下“拉郎配”、下指标的做法,消除重组中的“削富济贫”的现象,从而还原企业的重组主体地位,进一步规范其重组行为。

3.要将企业资产重组和管理重组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组织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机制再造,切实提高企业关联性重组的效率。对企业来讲,资产重组只为企业实现规模经营、提高经济效益准备了条件,而要把通过资产重组所集中和控制的各种资源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达到优势互补和强化的目的,体现重组“1+1>2”的效应, 关键还在于管理上的整合、重组。管理重组和创新是保证企业关联性重组的有效性的基础。为此,企业在关联性重组过程中,一是要彻底克服一味追求资产重组而忽视管理的思想认识和实际操作中一购并了之的做法,树立企业重组中的管理强化和创新意识;二是在资产组织形式重构的基础上,要根据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明确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人员职责,正确处理企业中“新三会”和“老三会”(职代会、党委会、工会)之间的关系,切实构建起各负其责、协调运作、相互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三是要建立和健全企业的人事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和有关成本、资金、质量等的基础性管理规章制度,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并形成有效的内部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和监督约束机制,全面提高重组后企业的各方面、各层次的整合、协同效力;四是重新确立企业目标和发展战略,并制定有效的产品、市场开发等方面的市场营销策略,通过对重组后所掌握的产品、技术、人才、市场等要素的优化整合和合理配置,强化优势,弥补劣势,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资产运行效率。

4.要把企业关联性重组与企业技术创新结合起来,促进国有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就我国国有企业关联性重组的目的来说,不仅在于培育、发展大企业、大公司和企业集团,而且在于加快企业科技进步,提高国有企业的科技和产品的研究开发创新能力及科技竞争能力,以此带动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目前,我国国有企业通过技术引进和改造,生产技术水平在不断提高,但与发达国家企业相比较,总体水平仍然较低,企业生产技术、工艺水平较落后,新产品、新技术研究开发和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依然很严重。为此,在国有企业关联性重组过程中,一方面要集中和充分利用通过重组所拥有的有关技术开发研究方面的人财物力资源,建立企业的科技开发研究中心机构,结合市场竞争和自身优势,制定技术研究开发目标和实施计划,不断增加新产品、新技术研究开发和技术改造投资,有步骤地进行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研究。同时,要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之间的合作,在自愿互利、收益共享的原则基础上搞好产学研结合,促进企业科技进步。另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目前可结合产权重构,通过将知识、智能和技术资本化和产权化,设立技术股、技术创新贡献股等,形成知识、技术智能股权化激励机制,吸引和培养大批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激发他们对技术开发创新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企业技术开发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

5.要把国有企业关联性重组与其有关外部环境的优化结合起来,通过相关体系的配套改革和政策措施的完善,促进企业关联性重组的顺利实施和国有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当前,一是要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和产业政策,制定引导国有企业关联性重组的宏观性政策措施,并运用利率、税收等经济杠杆调节和引导重组的方向和范围;二是要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尽快实现政府社会管理、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和国有资产营运等职能的分离,建立起权责界定明确、授权到位、管理科学和监督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切实保证国有资产的合理流动和保值增值;三是要改革财税体制,完善分税制,通过采取同源税种、分率计征的办法和改革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消除局部利益驱动下条块分割给企业跨地域、跨行业的关联性重组造成的障碍;四是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尤其是养老保险和就业保障制度,减轻国有企业重组中所面临的阻力和所承受的压力负担;五是要进一步积极稳妥地发展资本市场,培植和健全企业重组的中介组织机构,完善以资本市场为中心的企业重组的投融资机制、产权转让机制、风险约束和转化机制,并充分发挥中介组织优质高效的融资服务功能、信息聚散功能和资源优化配置功能,为企业关联性重组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六是要制定出台专门的有关企业重组的法律法规,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企业重组的主体、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和政府部门的宏观指导职能,明确重组双方的权利、责任和义务,以及重组的原则、程序和重组中资产的处理、价格确定、债权债务的清理等,从而规范重组行为,保证国有企业关联性重组的顺利、健康发展。

标签:;  ;  ;  ;  ;  ;  ;  ;  ;  

关联重组:国有企业战略重组的现实选择_企业重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