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部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_农产品论文

论西部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_农产品论文

论西部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战略性论文,西部论文,结构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3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193(2000)03—0054—06

西部地区均属于以农业为主的省(市)区,因此,西部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既是推动西部农业发展的重大举措,又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内容。

农业结构调整是农业发展的主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结构已经历了三次大的调整,对于推动农业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农业发展应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农产品总量的增长,二是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农业增长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不可缺少的方面。特别在农产品短缺时期,人们的注意力几乎全部聚集到农产品产量的增长上,把农业增长与农业发展同等看待。但是,农业增长并不等于农业发展,因为在农产品供求基本平衡或者供过于求的市场格局下,增产不增收,甚至减收,其结果必然是增长不发展。故而农业增长与农业效益的同步提高有赖于农业结构的调整。

农业结构调整是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又是农业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高的必然要求。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社会生产力进步的标志,但“农民提高生产率的一个后果就是: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越快,他们越需要作出调整”,“农业生产率增长的幅度越大,农业就需要作出更大的调整”。[1] 这种上升的生产率与持续下降的相对需求结合在一起,必然导致农业结构的调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著名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认为,农业部门的相对国民收入即比较劳动生产率在大多数国家都低于1,而工业部门和服务部门的相对国民收入则大于1。[2] (P210—211 )这种状况导致了农业比重的不断下降和工业及服务业比重的不断上升。随着经济增长,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份额下降是由农产品需求弹性决定的。一方面,农产品需求收入弹性小于1, 且随着人均收入水平提高而逐渐降低,从而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就会对农产品的需求相对减少,即对食品需求的增加不断地落后于其他产品和服务。随着消费结构的变化,国民收入的支出结构就发生有利于非农业部门而不利于农业部门的变化。另一方面,农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也小于1, 消费者对农产品价格的反应不敏感,价格波动对农产品的需求量影响缺乏弹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需求成长率高的产业,较易维持较高的价格,获取较多的产业增殖率;反之,需求成长率低的产业,只能维持较低的价格和附加价值增殖率。[3]随着现代经济的增长,技术进步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其他部门产品对消费者产生了较强的强制供给和引诱。[4](P103)因此,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产品的供给增长快于缓慢上升的需求,且与处在变化之中的需求不相适应,这不仅增强了农业结构调整的紧迫性,又增大了农业结构调整的难度。

西部农业结构调整的动因除受上述一般规律支配外,还需要注意三个特殊的背景:

1.目前我国大多数农产品已处于过剩状态,温饱型的买方市场已初步形成。但这仅仅是农产品结构趋同和精深加工不足而引发的结构性过剩,是传统消费方式下基本生活消费品的低水平过剩,是农产品质量偏低和国际市场竞争乏力而产生的局部性过剩。我国农业尚未进入过剩经济时代,市场对高质量、高水准的新型农产品需求仍很旺盛,农业结构调整的潜力亦然巨大。

2.我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中美两国已经签署了农业合作协议,西部农业发展必须同国际市场接轨。西部农业将面临被动冲击或主动出击的两种选择。

3.西部大开发的启动标志着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由东南沿海向西部地区转移,西部地区将成为新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心。目前西部地区的经济结构仍以农业为主,1997年西部地区农业总产值占该区国内生产总值的40%,高出全国平均水平6.5个百分点, 西部乡村人口占该区总人口的79%,高出全国平均水平9个百分点; 同年西部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3810元,相当于全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62.7%;西部10省(市)区中,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最高水平(四川省)1680.69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0%,最低水平(甘肃省)仅1185.07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6.7%。可见,以农为主的西部地区,农业开发仍是西部大开发的重中之重,西部农业结构的调整是关系西部大开发全局的重大举措。

西部农业结构调整不应再局限于以往的此增彼减,而应当是具有前瞻性、全局性的战略性调整,以实现农业结构升级。农业结构升级是指农业结构由低技术水平、低附加价值状态向高技术水平、高附加价值状态演进,农业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结构发生革命性变革,呈现出“劳动密集——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知识密集”的发展态势。西部农业结构调整应实现以下战略性转变:

(一)实现产量型农业向效益型农业的转变 对于曾饱尝饥饿之苦的中国人来说,一度把追求农产品产量最大化作为农业生产的首要目标,这对于解决温饱问题,奠定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加快我国改革开放步伐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告别农产品短缺时代之后,再一味地追求农产品数量,既造成农业资源的浪费,又影响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解决温饱之后的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目标是收益最大化。这也是西部农业结构调整所要追求的目标之一。

(二)实现普通农产品生产向优质农产品生产的转变 在人们告别“饥不择食”的时代之后,随着城乡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结构已由“温饱型”向“营养型”转变,对农产品需求趋向多样化、优质化,质次价低的农产品已无人问津,对普通农产品的需求逐渐减少,而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逐渐增加。优质是对农产品品质的评价。农产品品质除了表现在营养成份、外观、口感、耐贮藏、加工性能方面外,另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安全。在这种情况下,要提高农业效益,就必须及时地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优化品种结构,扶优淘劣,增加农产品的知识和技术含量,使传统农业不断涌现出新的好产品,同进必须把引进、选育和推广优质农产品作为一项长期性、战略性的任务,抓紧淘汰低劣品种和落后的生产技术,把农业结构调整的着眼点放在优化品质,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上来,实现农业结构升级。发展绿色食品应当成为西部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

(三)由初级农产品生产为主向农产品精深加工转变 实现这一转变,其目的是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初级农产品生产是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并与较低层次的消费结构相适应。以往的结构调整多以农业产生产横向比例的调整为主,初级农产品发展较快,而加工升级的产品比重低,农业产业链短,农产品加工关联度低。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实现转化增值,对于扩大农产品市场需求,带动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从市场的角度和发展的眼光来看,要改变一般农产品“资源型、趋同性、低度化”的劣势,就必须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这样既可以满足消费者在温饱之后对农产品消费水平提高的需要,又可以随着经济发展逐步延伸产业链条,不断提高加工层次,不仅可以有效地牵动市场需求,而且可以更大规模地实现转化增值,使农业成为有活力的现代产业。西部地区工业化程度低,农产品加工对提供就业、增加收入、消除贫困以及壮大地方经济实力都有着更加明显的效应。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尤其是食品加工相对滞后,进一步发展的潜力很大。要把农产品加工作为西部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使其成为推动西部农业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积极力量。

(四)由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向谋求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步提高转变 农业本身是具体的人工生态系统。农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就是要不断改进人工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提高其效益。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也有学者把它称为“母亲产业”,它具有经济功能、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人们往往只注重它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容易忽视它的生态功能。农业生态环境是农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而且和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连,它是可持续农业生产的基础和保证,又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农业生态环境问题是伴随着人类农业经济活动开始,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量的增加及对资源需求量的增大,对环境的干扰和污染也大大加剧。目前西部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漠化加剧,耕地质量下降,森林和草地破坏严重,部分动植物品种濒临灭绝。西部农业结构调整既要做到生态平衡与经济发展的统一,也要实现生态、经济、社会三方面持续发展的统一。

西部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要树立大农业、产业化的思想,要以超前意识高标准、高起点地设计农业结构调整的总体思路,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推动西部农业结构升级,带动西部经济大开发。

(一)西部农业结构调整应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 近年来,农产品价格全面持续疲软,各地普遍反映农产品“卖难”,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这种状况表明,农业已经由主要受资源约束的发展阶段,转入受资源和市场双重制约的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一新的阶段,农民种什么,养什么,再也不是政府所能确定的,也不是农民可以随心所欲的,而要由市场来决定,所以西部农业结构调整必须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具体措施:第一,要研究市场。西部农业结构调整必须做好市场调研,摸清市场供求状况,市场需求什么,就生产什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组织生产,还要不断地寻找和挖掘本地区的新优势,发现市场空档,及时调整,及时补位。由于农业生产周期长,市场信号对农业结构调整至少要滞后一个周期,农业又是以动植物为对象,生产周期受制于动植物本身的生理规律。因此,要特别重视农产品市场预测的研究,增强结构调整的预见性。第二,要开拓市场。随着经济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农产品消费表现出异地消费、反季节消费、个性化消费的特点。所以要尽量避开趋同性的竞争手段,追求独树一帜、别具一格的竞争理念和竞争策略,凸现产品个性,形成自我特色和品牌优势,拓宽市场空间,让不同层次、不同地域、不同消费习惯都能在“错位竞争”中得到满足。要顺应人们对产品需求的多样化、优质化、个性化、方便化趋势,充分挖掘本地资源潜力,在“新”上谋发展,在“优”上下功夫,在“特”上求突破,发展农业精品、特品和新品的生产,以产品创新来满足人们的消费欲望,使潜在市场成为现实市场,潜在顾客变为现实顾额。同时要重视发挥农民经纪人队伍的作用,积极培育农村市场中介组织,造就更多的有市场眼光的农民“商人”。第三,要培育市场。农业结构调整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市场发育不健全,因此要大力发展各具特色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专业市场,积极培育农村技术、劳务、资金、信息等要素市场,通过市场关系的发育,形成多渠道、少环节、开放式、高效率的农产品流通网络。与此同时,要制订切实可行的市场运行规则和有关法律法规,规范市场交易行为,理顺农产品市场价格机制,清除市场障碍,打破地区封锁、部门垄断,保证市场的公开性、竞争性、平等性。

(二)西部农业结构调整要依赖农业科学技术,实现农业创新 以前的农业科技目标主要是提高农产品单产,追求农产品生产总量。[5] 在这一目标的促使下,我国的高产育种技术、施肥技术、灌溉技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高产栽培技术和保护地栽培技术等迅速发展。农业科技力量和科技成果主要集中在农业生产环节尤其是粮食生产环节,农业的产前、产后缺乏技术支撑。这种技术结构彻底扭转了农产品的供求状况,实现了供大于求,为农业结构调整奠定了基础。但随着经济发展,收入水平的提高,膳食结构的改善,人们对食物的品种和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农产品生产不仅要求高产,还要求优质高效;不仅要求满足食物需要,还要满足深加工需求;不仅要求优质传统产品种类的增加,还要求有更多的专用产品、营养食品、保健食品、美容食品、享受食品、观赏产品及能够形成系列产业的多用途产品。仅有单一的高产目标,农业科技不可能带动高效农业结构。具体措施:第一,调整农业科技结构,拓宽农业科技研究领域。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农业的内容将更加丰富,农业将由动植物产品向微生物产品,由初级生物性产品向食品、生物制品、医药保健品、能源产品,由实物性产品向知识性产品等方面拓展。农业由过去的“产中”过程,延伸到“产前”和“产后”。为了推动和适应这种变化,应加强对现有农业科技结构的调整,加大整体规划和统一协调力度,拓宽研究领域,鼓励跨学科联合攻关,努力发掘传统农产品的新用途和新功效,如开发传统农产品的医疗、美容、保健、观赏等用途,积极开发利用目前尚未利用或被视为“废弃物”的农产品资源,要通过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带动产品创新,使农业科技具有引导未来农业发展的诱导力,推动农业结构升级。第二,要充分发挥地处西部的杨凌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在西部农业开发中的作用,充分调动西部地区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积极创造条件,吸引更多高层次的农业科技工作者投身西部大开发。第三,中央和地方政府应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尤其要加大“种子工程”的支持力度,通过品种改良和新品种开发,加速我国农产品品种的更新换代。力争经过两三年的努力,使西部农产品的良种普及程度和质量有一个明显的提高。

(三)西部农业结构调整要重视畜牧业的转换增值和农产品的加工增值,走产业化之路 西部农业结构调整要克服狭隘的农业观,树立“大农业、大产业”的新观念。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形成产业关联程度高,产业关联效应显著的农业及其相关产业体系,使农业与其产前产业、产后产业间保持动态均衡,以便借助农业与其相关产业间存在的相互促进、交替拉动、轮换升级的产业关联关系,促进西部农业及农村经济的均衡发展。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人们明显增加了动物食品的消费量。西部地区具有畜牧业发展的优越条件和良好基础,启动西部畜牧业开发工程,既能使农业产业链条延伸,实现转化增值,又为饲料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农产品加工业尽管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但目前存在的问题较多,诸如农产品加工档次低,深加工、精加工不足,产品结构单一,缺乏竞争力;农产品加工、保鲜、包装、储藏等环节技术落后,严重抑制了加工产品质量的提高;有些企业绿色意识不强,还滥用防腐剂、添加剂,给环境和食品带来了污染。农产品质量差也是影响农产品加工业的又一重大障碍因素。具体措施:第一,进行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围绕肉、蛋、奶生产,大力发展畜牧业。要抓紧选育和推广优良品种,开发优质饲料,采用先进的养殖技术,进一步提高畜牧业的比重。加强疫病防治和饲料监测体系建设,加大行政执法力度,确保畜禽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有条件的地区要建立畜产品出口基地,扩大畜产品出口创汇。第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和总量扩张要立足于现有生产能力的结构调整、技术改造和资产重组,不能盲目铺新摊子,搞重复建设。要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形成合理的区域布局和规模结构,大力发展需求收入弹性高的产品加工业,重点发展高档次、高附加值的产品,要在“深、精、优”上作文章,搞好农产品的深度开发、精细化加工,争取多出优质名牌产品。同时要重视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包装,要以精美的包装产品形式进入市场,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第三,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走产加销一体化的道路。要重视专用原料品种的开发,在区域分工的基础上,引导原料生产逐步向专业化、基地化方向发展。农产品原料的生物特性、季节性、易腐烂性以及品种质量都决定了农产品加工质量。因此,原料生产和加工有必要紧密联系起来。采用公司十农户或基地的形式把农产品生产和加工环节连接起来,可以产生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效应,以此协调供求矛盾,带动农产品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全面发展。地方政府应为这种联合形式提供支持。

(四)西部农业结构调整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为实现结构升级创造条件西部地区农村基础设施条件较差,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成为制约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是稳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的根本途径,也是顺利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保证。具体措施:第一,大力开展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西部的陕、甘、宁、青、新、藏六省(区)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干旱是农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开展群众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积极发展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改革水利工程的投资、建设和管理体制,鼓励集体、个人以多种方式建设和经营小型水利设施,调动各方面特别是农民群众投资兴修水利的积极性。第二,大力开展以植树种草、水土保持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环境建设除要坚定不移地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外,对过去迫于生存压力而过度开垦的土地,要有计划、分步骤地退耕还林还草,加快荒山荒坡绿化,治理水土流失。采取“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等综合措施,集中力量,加快治理,实现“山川秀美”,恢复生态的良性循环,创造更加适合人民生存与发展的自然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三,加强以公路、电网、供水、通讯为重点的农村生活设施建设,为扩大农民消费,开拓农村市场创造条件。国家要继续增大对西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并鼓励各方面的力量参与投资。第四,农业综合开发要适应结构调整的需要,由过去以改造中低产田和开垦宜农荒地相结合,转到以中低产田改造为主和保持生态环境上来,建设生态农业。

西部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大,务必尊重农民意愿,周密筹划,突出重点,先易后难,分步实施。要因地制宜,防止“一刀切”或“一哄而上”。

[收稿日期] 2000—05—08

标签:;  ;  ;  ;  ;  ;  ;  

论西部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_农产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