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30例临床研究论文_孙野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130021

摘要: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将其作为观察对象,根据随机原则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基础治疗和缬沙坦,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益气滋阴通络中药。疗程3个月,对比分析两组临床疗效及尿白蛋白排泄率、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等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尿白蛋白排泄率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观察组患者改善效果更为显著(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脂和血液流变学方面主要指标均有明显改善,且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具有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早期糖尿病肾病;尿微量白蛋白;中西医结合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一种临床比较常见的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也是临床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临床研究表明,不论是1型或是2型糖尿病,约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患者都可能出现肾脏的损伤。糖尿病肾病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清。目前认为系多因素参与,在一定的遗传背景以及部分危险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致病。中医认为糖尿病肾病是中医消渴病的慢性并发症,是消渴病病情经久不愈最终导致了糖尿病肾病的发生。目前,针对糖尿病肾病的中医发病机制进行中医药治疗均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期间,我院内分泌科门诊和病房收治的6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患者30 例。其中,观察组患者男17例,女13例;年龄32 - 69岁,平均年龄(53.2±11.3)岁;病程2 - 38年,平均病程(10.5±5.6)年。对照组患者男16例,女14例;年龄34 - 70岁,平均年龄(55.4±10.2)岁;病程1 - 36年,平均病程(12.1±7.2)年。所有患者均排除肾血管性高血压、难治性水肿、6 个月内有危急重症病史、充血性心力衰竭等。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相比,差异较小,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饮食控制、降糖、降压、降脂等基础治疗,并予口服缬沙坦80mg,1次/d。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益气滋阴通络方,组方如下:黄芪20g、枸杞子10g、制女贞子10g、黄精10g、山药20g、益智仁10g、鬼箭羽10g、三七10g、芡实10g。药物煎煮浓缩药液至400mL,分早、晚2 次温服,每日 1 剂。两组均以治疗3 个月为1 个疗程,疗程结束后进行疗效观察。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7.0 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检验。以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比较

2.2 尿白蛋白排泄率及血脂和血液流变学主要指标改善情况

3讨论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糖尿病患者的病程越长,DN患病率越高,DN病情越严重,最终常引发尿毒症。在糖尿病肾病萌芽状态即微量蛋白尿期予以控制,治疗起来最容易且最经济,甚至还有可能将肾损害逆转,因此,有效预防和治疗早期DN已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早期DN临床上最显著特点是出现微量白蛋白尿。精微由肾封藏,由脾生化,两者相辅相成。消渴病影响到脾,则升清失司,精微下注;影响到肾,则封藏失职,精微不固。消渴病主要病机为阴虚燥热,早期糖尿病肾病病机由消渴病机进一步发展而来,灼热伤津,使阴液愈损,而阴液愈伤,则燥热愈生,两者相互影响,导致阴伤气耗致气阴两虚。因此,早期DN的基本病机可归纳为气阴两虚、瘀血阻络,气阴两虚为本,瘀血阻络为标。综上,中西医结合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疗效确切,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杨莉,年秀玲.玉丹参桂胶囊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临床研究.中医学报,2013,28(5):722

论文作者:孙野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3/25

标签:;  ;  ;  ;  ;  ;  ;  ;  

中西医结合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30例临床研究论文_孙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