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载体,传统文化一旦消失,意味着民族精神在逐步丧失。新时代,如何让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普照万年,最佳途径当然是对下一代的教育了,而“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的语文学科更应该担当起这一重任,让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中,让传统文化绽放在语文生活中。
关键词:传统文化 语文教学 重要意义
2000年秋季起,《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2000年试验修订版)》和高中《语文》新教材(2000年试验修订版),在全国高中的起始阶段,逐步推广使用,这就为传统文化迎来了曙光,在新教材中,古代文学作品所占比重明显较高。同时,越来越多有识之士认识到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这些给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生根发芽提供了优良环境。《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与传统文化密不可分的。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知识性、趣味性和人文性,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积极的意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传统文化就是一片知识的海洋,蕴藏着丰富的“宝藏”,政治、经济、天文、地理,它无所不包,无所不容。“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其中的“斗”,“牛”,“参”,“井”可都是星宿名,古人对宇宙的探究已经相当深入了。“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已经知道社会在不断地继承和变革中向前发展。“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以文学的方式告诉我们海拔每升高一百米,温度下降0.6摄氏度。更不用说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成语、熟语了,信手拈来都是出自传统文化著作,“未雨绸缪”、“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五十步笑百步”、“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太多了,这些我们所耳熟能详的,都是古人以他们细致的观察、敏锐的感知、精确的提炼和恰当的整合为后人积淀下来的,从而成为后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面对如此巨大的财富,我们能不去享用吗?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搜集整理这些知识,并学着在学习和生活中运用它们。古代文人墨客借助神奇的笔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极富趣味性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那里是一个奇妙而有趣的神奇世界。“盘古开天辟地”、“嫦娥奔月”、“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传统文化中这些充满神秘色彩的故事带领我们遨游宇宙、认识宇宙。“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稿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我们在嘲笑这位“拔苗助长”的宋人之余,一定懂得教育学生不能违背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恃其才之美者也。”我们在讥讽这只不自量力的螳螂时,一定会告诫学生要做力所能及的事。古人的神奇的想象,古人的嬉笑努骂,趣味性十足,我们语文教师给学生讲述这些故事,剖析其中的哲理,一定能使学生受益匪浅。是的,传统文化的趣味不是体现为单纯的逗乐搞笑,它更能引导我们反省自己、思考人生。它是那样深不可测,套用颜渊对孔子的赞美,我也想对传统文化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传统文化中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很具教育意义,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判断,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在中华文化数千年历史演进中,蕴藏在文化传统中的民族精神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仁者”与“智者”,他们有如一颗颗璀璨的明星又培育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而他们的精神就闪烁在传统文化的字里行间,我们语文教师在教授传统文化时,带领学生瞻仰着他们的人格魅力,培育他们的人文性格,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是孟子在培养浩然正气;“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屈原在苦苦追求理想;“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文天祥在挥毫着一身正气,这样的精神,这样的人格,正是传统文化最灿烂最丰富的,让学生学习传统文化,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不就提高了学生的素养了吗?中华传统文化中教人做人、教人励志、教人学习的篇章也不胜枚举。“仁者爱人”、“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是孔子在教我们“仁爱孝悌”;“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是刘禹锡给予黑暗中摸索的人以光明;“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朱熹传授我们学习方法……从他们身上我们获取了多少可贵的道德精神,树立起了多么正确的人生观啊!传统文化对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重大意义就在于此。那么,我们要怎样教授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呢?我认为:
1.语文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修养,多读,多看,多思,多写,热爱传统文化,深入探究传统文化的内涵,使自己具有相应的传统文化根基和语文素养,以便讲课时能旁征博引,正确引导学生。
2.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传统文化离我们很近,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从而受到民族精神的浸润。
3.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搜集分析传统文化资料,并交流讨论学习传统文化的心得,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培养学习语文的能力。
4.可以搞些充满个性与合作的学习活动,给学生充分自主、自由的空间,触摸传统文化的精髓,让民族精神浸润他们的生命,提高语文素养。
总之,传统文化对语文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有责任让它在语文教学中熠熠生辉!
论文作者:张艳维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8年11月总第16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7
标签:传统文化论文; 语文论文; 这是论文; 素养论文; 他们的论文; 都是论文; 学生论文; 《教育学》2018年11月总第16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