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职业化专题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研讨会论文,专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审计学会于2015年12月11日在北京召开审计职业化专题研讨会。来自审计署机关相关单位、特派办,地方审计机关的论文作者或主要执笔人共计1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与会代表围绕审计职业化的内涵和要求,如何开展审计职业化建设,国外审计职业化经验做法及其借鉴,新形势下推行审计职业化建设应采取的措施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讨。现将研讨会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关于审计职业化的内涵和要求 与会代表认为,审计职业化建设是以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为核心、以审计队伍专业化水平为支撑、以激励约束为保障,从而维护审计监督客观公正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审计职业化是审计机关及其人员工作状态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也就是国家以制度的形式,规范审计人员的职业责任、职业意识、职业技能、职业标准、职业道德和职业地位等。审计职业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职业分类、职业准入、职业等级、职业权责、职业道德、职业保障、职业教育培训、职业监督等。审计职业化建设主要是要解决“审计人员能力、素质的提升问题,以及与构建能力、形象、待遇三者相匹配的职业保障机制”等问题。 有的代表提出,从动态过程来看,审计职业化是指审计机关为适应国家审计的发展要求,遵循专业性职业化的一般规律,通过建立准入、培训和资格认定等审计职业制度体系,使从业者符合职业规范和标准,并获得专业地位和社会职业认同的动态过程;从状态描述来看,审计职业化应包括审计职业制度体系和审计人员的基本素养,前者包括职业准入、职业等级和晋升、工作制度和规范、绩效考评和激励、职业培训、职业道德、职业文化等,后者包括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等。 二、关于建立审计人员分类管理制度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审计人员分类管理要符合国家公务员分类管理的有关规定。区分不同的工作性质和职业能力要求,本着简便易行的原则,将审计机关工作岗位分为专业审计岗和综合管理岗两个大类,专业审计岗为专业职级序列,采用新的管理模式,综合管理岗为行政序列,主要提供审计工作开展的各类保障,保持既有管理模式,两个序列人员可在严格的资格条件下实现一定程度的相互转换,这样的职级职务“双轨”运行,既便于从现有体制平稳过渡,也有利于与其他行政部门衔接兼容。 有的代表认为,审计机关的人员专业岗位大致可按三类设置:一是行政领导职务,包括单位领导层正职和副职、总审计师,审计项目审理委员会成员,正副中层管理干部;二是审计职业技术等级,分为正高级审计师、副高级审计师、审计师、助理审计师和审计员五个等级;同时,对机电设备、建设工程和计算机等专业技术人员可设置正高级工程师、副高级工程师、工程师、助理工程师和技术员。三是综合保障服务类岗位,设置适量的行政岗位编制,按综合类公务员管理。 有的代表认为,将审计人员分为执业人员、辅助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三类。明确执业类、辅助类、行政类人员各自职责,在各级审计机关分别占比75%、15%、10%。行政类人员不参加审计业务,辅助类人员为执业类人员提供计算机、理论研究等支持,执业类人员具体承担审计业务,对业务质量和审计结果负主体责任。 有的代表提出,将审计机关工作人员划分为审计官、审计官助理和审计行政人员。审计官按照审计官职务序列进行管理,并划分为若干等级,如首席审计官、一级审计官、二级审计官、三级审计官等。审计官等级只是一种职务层次,不同等级的审计官之间没有行政隶属关系。审计官根据任职年限、资历和工作业绩等晋升等级。审计官助理和审计行政人员按照综合管理类公务员进行管理。 三、关于建立审计专业技术类公务员职务序列 我国已实行审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和评审20多年,加上近年来还开展计算机审计中级资格考试制度,目前各级审计机关中具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资格人员已有相当数量,这为各级审计机关实行审计专业技术资格制度奠定了基础。可以首先建立一套与行政职务相对应的专业技术职务,再研究主审或组长相应的资格和条件。要坚持资格与职务并行,不断完善专业技术资格,健全专业技术职务。审计专业技术职务要在现有审计专业技术资格制度基础上建立。审计专业技术类公务员职务序列应参照国家相关规定,从政治素质、廉洁自律、职业操守、专业能力、从业经历等方面设置相应的资格条件。 有的代表认为,应从三个方面建立审计层级管理制度。一是建立审计职业等级制度。参照《法官法》及军队专业技术军官的级别待遇,制订审计职业等级规范,审计职业等级分为审计员、助理审计师、审计师、高级审计师和主任审计师五个层级、十二个等级,其中:审计员1—2级;助理审计师2—6级;审计师4—9级;高级审计师6—10级;主任审计师8—12级,并明确享受相对应的行政级别待遇。二是建立审计岗位管理制度。针对审计现场实施管理的需要,设立审计组成员、项目主审、审计组长等岗位,实行组长负责制、主审业务牵头制,规定审计组成员必须具备审计员以上职称,项目主审、审计组长必须具备助理审计师以上职称。三是建立审计职业考核制度。组建考评委员会对审计人员进行考核,重点考核审计工作实绩,将考核结果作为对审计人员奖惩、培训、免职、辞退以及调整等级和工资的依据。 有的代表提出,可考虑设立审计职务单独序列,将公务员细分出第四个类别——审计官,尝试建立六级审计官制度,并对每一级审计官任职资格条件作出相应的界定,审计官的职数受本单位相应行政职级的职数限制,审计官的晋升采取公开竞聘的方式,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在规定的职数范围内公开选拔任职,晋升上一级审计官,在本级审计官岗位上工作一定年限是任职资格条件。 有的代表还认为,尝试设立主审、审计助理、审计员等审计业务职位,构建主审、审计助理、审计员的新型审计组织模式。对主审、审计助理、审计员进行分级分类,根据职级、德才表现、业务水平、工作实绩和工作年限等,实行等级管理,按照事业单位职称管理的模式,分别设立各个业务职位层级,并实行待遇差异。审计员可分为初级、一级,分别享受办事员、科员待遇;审计助理可分为中三级、中二级、中一级等,分别享受科员、副科、正科待遇等;主审分为副高三级、副高二级、副高一级和正高二级、正高一级等,分别享受正科、副处、正处、副厅、正厅等待遇;而副高四级、五级主审,主要针对县级审计机关设立。 四、关于完善审计人员选任机制 实现审计职业化建设的目标,在强化和提高现有审计人员素质的同时,要不断完善审计人员选任机制,对审计专业技术类公务员和综合类公务员分类招录。综合管理岗位由综合管理类公务员担任,人员岗位相对固定,实行以岗定人,按照现行规定选任。审计业务岗位由审计专业技术类公务员担任,人员岗位不固定,根据审计项目的不同,选择符合资格的相应级次专业技术类公务员担任,也就是说,专业技术达到一定级别的公务员,具备主审或组长的任职资格,在擅长的业务领域中担任项目主审或组长,在其他项目中可能是审计人员。 有的代表认为,审计人员选任标准既要全国统一,又要体现层次差异和地域差异。在全国范围内,审计专业技术类公务员选任的基本标准,不同层级要达到的基本条件应当是大体一致。但审计署,省、市、县地方审计机关审计专业技术类公务员选人资格可能会有所不同,审计署和省级审计机关要求应比市、县级审计机关更高。另外,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人员选任要求可以适当放宽。 有的代表提出,要将专业技术资格作为任职条件之一,必须完善审计专业技术资格制度,首先要调整考试定位来完善现有审计职称考试制度,将审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打造成审计人才职业水平评价考试,初级资格定位于准入资格,中级资格定位于骨干人才,高级资格定位于领军人才。考试还可分类为财政财务、工程建设、信息数据师、环境资源等类别,真正形成全方位、多门类的审计职业水平评价体系。取消审计署现有的“四手”人才、领军人才和骨干人才等,将评价标准统一为审计职称评审。其次,可以考虑在现有考试体系外设立新的审计职业资格考试,因为审计师、会计师专业技术任职资格考试难度偏低,并且大学毕业生需要工作经验才能报考,无法适应国家审计职业化建设遴选人才的需求。审计职业化管理实施之后,新录用(含调入)人员只有取得注册审计师资格证书,且根据公务员管理有关规定,获取公务员身份后,方可以具体从事国家审计业务工作。 还有的代表提出,要不断完善审计专业技术类公务员招录机制,地方审计机关由省级审计机关统一招录,审计署应有统一规划。一是提高考录门槛,突出专业要求,进一步规范程序,改进综合能力测评方式,加试审计工作必需的职业技能,或将持有会计、审计相关资格证书作为加分条件,确保招录人员具备良好的职业发展基础。二是注重逐级遴选,加大从下级审计机关或相关职能部门选拔补充专业人员力度,将公开公正考试与实际业务绩效评价相结合。三是增加社会化选聘,拓展特殊人才招录渠道,提高审计队伍的开放性,引入市场机制多渠道选聘高层次优秀人才和紧缺人才,对专业性强岗位可以实行聘任制。 五、关于健全审计职业岗位责任追究机制 健全审计职业岗位责任追究机制,就是明确各个级别审计人员享有哪些权力,要承担哪些责任,在何种条件下可以负责等。对于每一级别的审计专业技术类审计人员,建立审计专业岗位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在制度中用条款尽量详细列出。 有的代表认为,合理界定各类审计人员的职权责任,应突出审计人员的主体责任,全面落实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建立权责明晰、管理有序的运行机制。首先,创新审计业务工作组织,明确各层次责任,成立审计业务决策委员会,具体负责审计项目计划、人员分工、重大审计报告的审定;成立财政、经济责任等各领域的合议委员会,负责该领域审计工作方案的制定、一般性审计报告的审定;明确审计组在项目执行中的主体责任,组长、主审负主要责任。其次,成立审计质量核查小组,遵循交叉、异地、上级核查原则,创新审计质量复核制度,确保全部记录复核结果在案可查;同时,定期由外部质量核查机构对各级审计机关质量状况进行评估,建立审计质量定期跟踪整改机制。再次,根据职责分类和业务流程,建立结果导向的岗位说明书,包括岗位任务、工作条件、绩效标准、知识、技能和能力以及资格要求等,使审计工作岗位设置标准化、流程化。最后,强化职业监督惩戒。对违反职业准则、项目执行存在违法行为的人员给予警告、降低或取消执业等级、取消执业津贴等处分。对严重违反法律法规、职业准则,影响巨大的执业人员,予以辞退。 六、关于健全审计职业保障机制 与会代表针对审计职业保障机制包括哪些内容,没有形成一致意见,大多数代表就审计职业考评制度、薪酬制度、教育培训制度、履职保障制度等进行了讨论。 关于薪酬待遇,有的代表提出,在按照公务员管理的前提下,实行与其他部门公务员不同的工资制度比较困难。比较可行的办法就是完善实行审计人员工作补贴政策,根据不同职级,设置相应的补贴标准;提高审计外勤经费标准;按照审计项目不同岗位实行不同的补贴标准,审计专业技术类公务员在参加审计项目时享受补贴。 关于教育培训制度,有的代表认为,教育培训对于审计专业技术类、综合管理类两类人员要按照统一管理、分类分层、分级实施原则,合理划分各级审计机关的管理职责和培训范围;完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根据初任培训、晋升培训、项目培训等不同类型,提高培训内容的针对性,针对不同能力层次审计人员设计不同的培训方案,将研讨学习与审计业务实践相结合;采用网络培训等新的培训方式。 关于履职保障制度,有的代表认为,首先要建立职业安全保障制度,对打击、报复、诬告、伤害审计人员行为,对妨碍审计人员依法履职的单位负责人和个人采取强制措施,保障审计人员人身安全和合法权益。同时,还要建立干预审计工作行为登记报告制度;建立涉诉应诉应急处理机制,妥善处理履行审计职责发生的涉诉应诉事项,等等。 关于建立审计人员职业发展规划,有的代表提出,在职业生涯早期,关键是加大职业信仰和熟悉审计基本业务,让其产生对审计事业的认同感,尽快熟悉审计岗位履职要求,认同为审计事业奉献一生的使命;大力推行“实务导师制”和“传帮带”活动,确定适合自身发展的岗位;开展能力测评,选择综合能力优秀、专业素养较高的员工进行重点培养。在职业生涯中期,关键在培养审计职业的优秀带头人,对具备一定实践经验的审计骨干、拥有高级审计师的高级审计人才和审计机关领导干部,实行分层次管理和培养;实行审计项目负责制,合理安排审计专业人才担任审计组长、副组长或主审,为其提供必要的学习和研究时间、经费等条件保障,锻炼其审计业务能力,培养审计业务和审计管理向度的审计人才。在职业生涯后期,关键在于心理辅导,主要是针对准退休员工,重点提供心理辅导、退休后生涯规划、岗位职务交接等,帮助他们调整自身心态,顺利进行相关职务和权利的接替与交接。 有的代表还提出,审计机关离退休干部工作对审计职业化建设发挥助推作用,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是解决在职审计干部后顾之忧,维护审计职业队伍和谐稳定的必要手段;是帮助在职干部践行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形塑审计职业文化的有益方式。 研讨会上,有的代表还介绍了美国、加拿大、香港和澳门等国家或地区审计机关在人员分类管理、招聘招录、职业教育培训等方面的一些具体做法,并就如何完善我国审计职业化建设提出了借鉴建议。标签:审计师论文; 审计职业论文; 高级审计师论文; 初级审计师考试论文; 审计质量论文; 注册审计师论文; 审计计划论文; 会计与审计论文; 审计准则论文; 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论文; 审计流程论文; 管理审计论文; 审计目标论文; 审计助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