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发展趋势:1995~1996年中国发展形势与趋势回顾_社会问题论文

探索发展趋势:1995~1996年中国发展形势与趋势回顾_社会问题论文

探寻发展动向——《1995—1996年中国发展状况与趋势》评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动向论文,年中论文,国发论文,状况论文,趋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趋势”,意指“事物发展的动向”。探索趋势,就是研究事物发展的动向,告知人们未来即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趋势”不同于“事件”,它不一定有一个明显的爆发点,它是积聚性的、渗透性的,它一点一滴地变,由隐而显。因此,通过对“趋势”的探寻,一方面可以从现有相关事物中找到根据和线索,但绝不是对现有事件的简单解释,它肇示着未来,联系着现在与将来,所以能够预示事物发展的动向。

人们都知道今后世界会发生极大的变化,但如何变化,则知者甚少。所以,有人说现代是“只有变化预告,而无变化预测”。确实,如果未来社会完全异于当前的社会,要做周全而准确的预测,几乎是不可能的。诚如黑格尔所说“真理只能确认其背影”。但未来源于过去与现在,尽管未来不能“周全”预测,但一二年乃至若干年的发展趋势,则是可以预测的。由翁杰明等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11月出版的《1995—1996年中国发展状况与趋势》(以下简称《趋势》)一书对此作了有益的尝试。通过对未来一二年中国发展状况与趋势的研究、探讨,可使人们预知今后一二年的发展动向,并制定相应的对策。

通读《趋势》一书,我觉得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作者具有科学、负责的态度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勇气。正如前言所说:“我们深知,在改革的形势下奋斗,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给自己提出了自加压力、志在一流的要求,要求每一个参与其中的学者都树立一流的意识,追求一流的品德、一流的视野、一流的胸怀、一流的意识、一流的学识、一流的作风。为了加强科研工作的效果,我们全面推行面向实际生活的实证研究与进行全方位分析的跨学科研究,全面实行新型的科学研究管理方法。”作者认识到,在现今情况极其复杂的社会转型时期,光靠领袖人物提出的包罗万象且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思想,从而一劳永逸地解决十几亿人的所有问题是不现实的,理论工作者只去诠释领袖思想的时代已经过去,理论工作者必须面对社会各个领域千头万绪、复杂多变的诸多具体问题,进行深入的科学研究。于是作者们承担起新一代理论工作者的使命,以天下为己任,继承老一辈理论工作者的理论成果,探索出前进过程中兴利除弊的良方,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为中国社会的“转型”工程勾画出各种科学的蓝图,并身体力行,最后完成这一工程。正是在这种科学态度和崇高使命感的指导下,作者才能面对各种各样的新问题,继续深入探索,以富于说服力的、有针对性的科学成果,解除人们的疑惑,坚定人们的信念,充实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完善中国不断健康发展的思路,推动整个社会主义事业重建辉煌。

二、全面性与客观性。目前分析、预测某领域发展形势的报告已有一些,而且佳作颇多,但综合地对各个领域进行分析与展望的,大概以本书为第一部。它从分析工业、农业、财贸、人口、宗教、民族、稳定、治安、法律、社会保障、知识产权、教育、科技、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中央与地方关系、对外交往等重要领域入手,力图对中国1—2年内的发展状况与趋势作比较全面、准确的描述和预测。该书汇集各种最新信息,从理论和战略的高度概括出未来1—2年内中国在上述重要领域的发展趋势,从中既可以看到纷繁复杂的具体变化,又可以高瞻远瞩,把握大局。可以说,《趋势》一书涵盖了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具有全面性和完备性的特点。

客观性是《趋势》一书的又一个重要特点。我们知道,未来肇端于现在,因此,预测未来必须着眼于现在,着眼于现实的客观情况。预测只有建立在客观的基础上,才具有科学性和指导性。《趋势》遵循客观性原则,不凭空想象,任意猜测,客观性要求既看到有利于政局稳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一面,又要看到面临的困难和障碍;既要看到前进过程中的有利因素,又要看到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做到一是一、二是二,真实透析各种现象,而不讳疾忌医,在这方面,《趋势》一书得到了充分体现。它在指出我国具有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经济发展态势的同时,也实事求是地指出,1996年农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要解决农业问题完全靠提价的办法是行不通的;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十分突出;中国的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依然没有摆脱隶属于行政机构,受行政领导的局面,政企不分的现象十分严重;反腐败喜忧参半,并列举了腐败问题的新特点,新情况,反腐败斗争任重道远;社会治安相对平稳,但不容乐观;社会利益分配,分化继续扩大;生活消费在通货膨胀中低速增长;社会保障体系:问题与机遇并存;科技事业:高潮与低潮互见;大陆与台湾关系:对立超过交流;中美关系:曲曲折折在低谷中徘徊……。正是这种瑕瑜互见,瑕不掩瑜的客观态度,使人们读来真实可信。也正是真实、客观地反映情况,才使得预测有科学的根据。

三、前瞻性和指导性。如果仅仅是客观真实地反映情况,也就谈不上前瞻性和指导性。但通过客观真实的分析,揭示事物发展的动向,指出今后发展的轨迹,便具有了前瞻性和指导性。如,《趋势》在分析1995年社会政治局势的主要特点后,指出了1996年政治局势的十个可能走向。即①围绕着“九五”期间新的经济发展目标,宏观经济政策的框架和基调必须明确定下来,宏观调控目标的评价与新一轮经济动力的形式,会直接成为1996年社会政治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②更广泛的经济体制、社会体制的改革将同时受到双重压力;一方面是稳定目标的压力,另一方面是迅速缓解社会矛盾、调整重大社会关系的压力;③中央权威的确立将更有赖于经济发展的实绩、政法改革的推进以及重大社会利益关系的合理合法的调节;④一些迫切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问题的演变将直接影响到政治稳定、社会安定的目标;⑤在社会管理领域,权力制衡与监督机制的逐步建立将有助于提高合理的行政体系的效能,促进决策的科学性、民主化水平,依然困难重重;⑥社会的文化与道德领域将出现更加活跃的景象,基础文明准则与规范的建设将受到重视,各种社会思潮的流行变化与交锋将更为复杂;⑦公众的生活水平将继续有所提高,由于生活水平预期偏高以及物价等因素,公众将承受一定的日常生活压力,部分公众的承受能力将面临考验;⑧各主要社会阶层在收入水平和致富机会方面的差距,将继续成为利益冲突或磨擦的焦点,社会公平因素将越来越成为中央政府的社会经济政策的重要出发点之一;⑨反腐败斗争,加强执政党党风建设面临越来越迫切的制度建设和法规建设的客观需要,这将是重树党和政府的威信的为数不多的机会之一;⑩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地方与地方的关系的调节将对社会局势的宏观稳定发生越来越大的影响,调节原则和方法的规范要求越来越高。

不仅如此,作者在提出这些前瞻性看法后,还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①集中精力,提高决策的科学水平,准确把握民情民意;②集中精力,实现体制改革与建设的重点突破;③集中精力,解决一些严重的社会问题,缓解社会压力;④集中精力,抓好党政干部的科学管理,端正党风,提高干部道德素质和专业素质,这些都具有极强的指导性。

《趋势》几乎在各个方面都提出了前瞻性的看法,并相应提出政策建议,可以说,对各个领域的领导都有一定的启发性和指导性。

当然,《趋势》一书,除了以上特点外,还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用理论解决现实中遇到的各种具体问题及用各种理论模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特点。使该书给人以读来亲切自然,平实可信的感觉。避免了以往某些预测性报告,著作大而无当、故弄玄虚的缺陷。可称得上一部上乘的短期预测性好书。

诚然,作为一种尝试,《趋势》一书也有论之不详,照应面过广等局限,希望在编撰《1996—1997年中国发展状况与趋势》时将不尽如人意之处加以改善。

标签:;  ;  ;  

探索发展趋势:1995~1996年中国发展形势与趋势回顾_社会问题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