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计算机辅助设计及绘图系统(PCF)

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计算机辅助设计及绘图系统(PCF)

刘丽广[1]2002年在《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计算机辅助设计及绘图系统(PCF)》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预应力混凝土是当今世界上技术最先进、用途最广、最有发展前途的工程材料之一。由于具有突出的优越性,预应力混凝土和预应力技术在我国得到了迅猛推广和应用,并已经渗透到土木工程的各个领域,在未来还会有飞速的发展和进步。但是,适于工程应用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CAD软件在国内还很少。为此,重点针对国内应用极广泛的低层和多层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开发了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计算机辅助设计及绘图系统(PCF)。 PCF适用于Windows9X/WindowsNT/Windows2000,它采用了当今先进的开发平台Visual C++6.0和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包括C/C++Windows编程、MFC基本类库、视图操作、利用内存映射文件在进程之间传输数据、数据库技术、AutoCAD2000二次开发技术ObjectARX等。 PCF按模块化与集成化有机结合的思想进行开发。前处理模块通过对话框采集数据来建模,并利用图形反馈建模结果;计算核心利用考虑了轴向变形的杆系有限元程序计算荷载效应和预应力效应,并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J10—89计算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后处理模块通过文本文件和图形显示来完成结果查询,并直接在AutoCAD环境下生成施工图。PCF是集建模、计算、设计、绘图于一体的集成化系统。 本文提出了计算预应力筋数量的“拉应力限制系数法”这一概念,并由之推导了考虑预应力次弯矩的计算公式。PCF采用了该方法,能根据结构的使用性能要求,主动进行抗裂设计,并对不同抗裂等级构件取得了统一的计算方法。

蔡天然[2]2016年在《住宅建筑工业化发展历程及其当代建筑设计的启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一直以来在社会发展中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然而建筑活动,特别是住宅建筑的营造,对于资源能源的过度消耗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已经遭到越来越严重的破坏;与此同时,伴随社会的进步,人类的生活方式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们希望自己能够获得更好的居住品质,拥有舒适的居住环境。然而,国内传统粗放的建筑方式已经不能应对诸如此类的问题,住宅建筑的设计与建造必须从观念和技术上予以革新,当下我国的住宅产业已经到了转型与升级的关键与必要时期,工业化的住宅建造模式已然成为新的发展方向。新型的工业化住宅建造方式不仅仅是生产力与生产方式上的进步,也是人类所倡导的绿色营建技术的体现,更是住宅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整理、实地调研的方法,梳理了国内外住宅建筑工业化发展的阶段历程,总结各时期发展的特点,通过典型案例的研究了解其先进的建造体系与设计方法,对比分析得出国内外在住宅工业化发展上存在的差距。再采用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研究了标准化与模块化的设计原理,以具有现时发展意义的套内关键部品——整体厨房与卫生间为代表,进行了模块设计方法的研究与设计;对适应本土发展的CSI工业化住宅建筑体系的起源、内涵、特点以及设计方法进行研究,结合成功的CSI住宅项目实践,探索今后国内的住宅工业化发展策略,最终获得指导住宅产业实现绿色营建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设计启示。论文从结构上可分为五个部分:首先,以时间进程为线索,梳理了发达国家和地区住宅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历程,通过各时期典型项目案例的研究总结出工业化发展各阶段的特点与规律;其次,以同样的方法,整理国内住宅工业化的发展过程,结合现阶段工业化设计的实践案例,分析国内住宅工业化发展的特点,对比国外,总结差距与不足,并提出影响我国住宅工业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再次,作为发展工业化的核心环节,展开对标准体系与模块设计方法的研究,以套内关键部品为例,着重探讨了整体厨房与整体卫生间的模块设计原理与设计实践;然后,落实到国内的住宅产业现状,找到适应本土发展的CSI工业化住宅体系,研究其原理、特点与方法,结合实践案例,体会CSI住宅体系在生产过程上的先进性与不足之处,分析国内未来住宅工业化发展的相关策略与设计启示;最后,从两方面得出结论,提出走住宅工业化发展之路的必要性以及走具有中国特色的住宅工业化发展之路的可行性,坚持以绿色、环保、可持续的理念,推进我国住宅产业健康快速的发展。

郭娟利[3]2013年在《严寒地区保障房建筑工业化围护部品集成性能研究》文中指出保障房建筑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国家安居工程。随着保障房建设规模的逐渐扩大,“工业化”将成为国家积极推行保障房的主要建造形式。国家对保障房的支持力度使其机遇与挑战并存,建筑能耗、环境影响及资源利用是实现保障房建筑“绿色化”的关键。但在具体的实践应用过程中,工业化建筑的设计方法、太阳能设备与绿色建筑技术集成应用等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针对严寒地区规模化保障房的绿色建筑技术应用的研究仍处以空白状态。基于以上问题,本文从保障房的建设特征、围护部品节能设计与绿色建筑技术集成叁个方面入手,对适宜于严寒地区保障房的工业化建筑体系、围护结构的主被动节能设计及围护部品的集成设计平台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基于BIM建筑信息技术的围护结构主被动节能技术并进行整合、优化、量化及可行性分析。首先,从我国国情、气候适宜性、技术成熟度等角度对工业化建筑体系进行分析对比,提出预制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剪力墙体系是适宜于严寒地区保障房的工业化建筑体系。从建筑设计集成、结构设计集成、设备系统集成叁个层面对该体系的集成设计因素进行分析,提出该体系与绿色建筑技术的集成设计方法。其次,选取严寒地区28个保障房实例及图纸进行调研,对围护结构节能相关影响因素(体系系数、平面形状、窗墙面积比、墙体构造等设计参数)进行分析,建立了严寒地区保障房建筑的基础模型,为进一步研究围护结构从被动节能到主动产能的集成设计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与探究的基础。再次,从围护结构被动节能的角度,选取六种典型的工业化复合墙体,运用Designbuilder能耗分析软件对不同复合墙体的年采暖能耗进行对比,从节能的角度提出混凝土空气间层复合墙体为严寒地区保障房适宜的围护结构构造形式。然后,从围护结构主动产能的角度,对太阳能设备与建筑的节点设计、美学设计及技术设计等进行分析研究。运用PVSYST发电量模拟软件对太阳能光伏设备在不同安装环境下的系统年发电潜力进行计算,确立了(以沈阳为例)1kWp光伏系统的节能贡献率;运用光热计算模型对太阳能热利用潜力进行研究,确立了光热系统的节能贡献率。该研究为今后建筑师在太阳能设备应用的规模控制、安装位置与形式的确定等环节提供设计参考。最后,运用BIM建筑信息技术对围护结构的主被动节能技术进行整合与优化设计,在此基础上对围护结构集成设计进行定性与定量化的分析研究,初步验证了BIM建筑信息技术与工业化建筑集成设计平台的可行性,为今后工业化建筑的能源规划与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提供便捷的工具与科学的应用方法。

黄亚江, 董颖, 张子晨, 商如斌[4]2018年在《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建筑结构深化设计研究》文中提出期国家提出未来建筑业的发展中要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的战略目标,装配式建筑的发展需要BIM技术的紧密配合。在深化设计阶段通过利用BIM标准化模型库,构建建筑叁维模型,使各专业数据产生多维度连接,再通过BIM的碰撞检查和自动纠错功能,加强信息的有效传递,减少设计变更提高设计效率,避免由于深化设计问题造成资源浪费。

参考文献:

[1]. 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计算机辅助设计及绘图系统(PCF)[D]. 刘丽广. 大连理工大学. 2002

[2]. 住宅建筑工业化发展历程及其当代建筑设计的启示研究[D]. 蔡天然.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6

[3]. 严寒地区保障房建筑工业化围护部品集成性能研究[D]. 郭娟利. 天津大学. 2013

[4]. 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建筑结构深化设计研究[J]. 黄亚江, 董颖, 张子晨, 商如斌. 施工技术. 2018

标签:;  ;  ;  ;  ;  

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计算机辅助设计及绘图系统(PCF)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