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发展深刻影响了传统交通运输行业,在此背景下,高校需要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对教学方案进行改革。教师首先分析了目前国内高校交通运输专业的教学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从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建设、校企合作等几个方面给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背景;交通运输专业;教学改革
引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以及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各行业都在发生深刻变革,交通运输行业紧跟时代的脚步,牢牢把握社会科技发展前沿的动态,充分利用互联网、车联网等技术,朝着智能交通、绿色交通、安全交通的方向发展。2016年,国家发改委联合交通运输部发布《推进“互联网+”便捷交通,促进智能交通发展的实施方案》,该方案指出,要深入促进交通与互联网的融合,全面推动智能交通的发展。高校作为培养专业人才的基地,须认真贯彻国家政策,准确把握行业发展动态,对本专业教学方案加以调整,以适应未来行业的发展需要。
1教学现状
为适应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培养交通运输行业新型人才,增设交通运输专业的高等院校越来越多,截至2016年底,全国开设交通运输专业的院校达200余所,其中以北京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中南大学、长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为主要代表学校。专业教学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理论课程包括高等数学、工程力学、物流学、运筹学、管理学、物流装备与技术等,实践教学包含金工实习、汽车拆装实习等。课程设置各院校呈现较大差别,其中北京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中南大学教学以铁路为特色,武汉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教学以水运见长,长安大学教学以公路为特色。
2存在的问题
2.1课程体系定位不明确
以某大学为例,专业主干课程包括运筹学、管理学、技术经济学、运输经济学、交通运输组织学、系统工程、物流工程、供应链管理、交通运输企业管理学、管理信息系统、汽车构造基础、集装箱运输等。主干课程既包括物流类、汽车类专业课程,又包含水运课程———集装箱运输,课程体系过于宽泛。以大连海事大学为例,专业特色必修课程包括航运管理、港口经济学、水运商务管理、港口起重运输机械、港口装卸工艺等。课程体系定位明确,立足于港口、航运业。毕业生就业去向也比较明确。目前大部分开设交通运输专业的院校,对交通运输专业课程体系定位不够明确,呈现一种“什么都学、什么都学不精”的局面,课程涉及面过于宽泛,既包括管理类课程,又包括机械、财会方面的课程,没有特定的专业指向性。
2.2缺少专业导论课程的引导
学生进入大学,正确认识本专业、培养对专业的兴趣是进入大学的第一课。基于此,学校有必要开设专业导论课程,引导并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所学专业,对专业有个宏观上的认识,为后面专业主干课程学习打下基础。目前很多开设交通运输专业的学校未增加交通运输专业导论课程。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以及课时的限制,高校在制订专业培养方案时只注重理论知识、主干课程的引进,不愿意或者忽略了专业导论课程的开设。
2.3实践机会少且注重形式主义
交通运输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理论教学只是培养目标其中的一部分,还应包括实践学习(主要包括金工实习、汽车拆装实习、认识实习等)。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互联网渗透于各行各业,在此背景下,高校交通运输专业教学更应该重视实践教学。传统课本上的知识有很大一部分已经陈旧、过时,并不能真正反映交通运输行业真实的发展现状。现今高校交通运输专业实践机会普遍偏少,学校出于安全及其他方面因素的考量,这些为数不多的实践学习大部分是形式重于内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中,学生有机会深入企业内部了解企业工作作业流程,但是部分企业担心学生没有相关经验以及缺乏安全意识影响企业的生产秩序,只是象征性地给学生讲解相关操作流程,学生没有真正的实践机会。
3交通运输专业教学具体改革建议
3.1课堂教学增设专业导论
首先,学校、学院、教师从上到下都应意识到开设专业导论课程的重要性,改变教育教学理念,增强问题意识,尽快普及高校交通运输专业导论课程。其次,针对交通运输专业特征,在导论课程设置上应该具有针对性。通过对交通运输行业的了解并阅读大量文献后,我认为导论课程教授的内容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交通运输专业概述,具体包括交通运输定义、发展现状、发展历程、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等;介绍五种运输方式基本情况;交通运输专业前沿科技及发展方向;观看交通运输行业前沿发展实况视频,扩大学生视野,增加其对专业的兴趣爱好。
3.2开设计算机类相关课程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于传统交通运输行业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高校需要适时调整教学体系,以适应未来交通行业可能的变化。开设计算机类相关课程是一个比较理想的形式。据了解,目前大部分学校开设的交通运输专业都缺少计算机类课程,或者仅仅在大一期间开设一门C语言程序设计,学生对交通行业的理解仅仅存在于专业书本的理论知识里,不善于利用互联网工具解决交通领域的实际问题。未来交通运输会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具有交通专业背景又懂得计算机编程的复合型人才将是企业工作或者高校科研的必然选择。
3.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增强教师实践能力
教师能力是高校科研能力的重要体现,教师师资力量直接反映了高校教学的真实水平。交通运输是一个应用型学科,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完备的理论知识体系,还要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实时关注行业最新发展动态,不能“闭门造车”。针对师资队伍中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高校可以考虑与企业合作,让部分教师直接参与到交通运输企业的运营过程中,利用理论知识帮助企业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与此同时也增强了教师的实践能力,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双赢;适时聘请企业高级职工兼职高校教师,以现场教学以及视频教学的形式,帮助学生提高专业职业技能,扩大学生专业视野,增强学生未来就业竞争力。
3.4加强校企合作,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积极挖掘校内校外资源,通过学校理论教学和企业实践教学相结合,学生能够具备相对完备的专业知识架构体系;探索建立专业实习基地,并聘请交通运输行业专家作为指导教师,讲述行业内实际操作流程及作业工序,弥补课堂理论知识上的欠缺;学校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在确保学生人身安全的前提下,让学生能有机会亲自参与到企业的实际工作中,明白交通运输行业在做什么,怎么做,为毕业后的工作打下基础;积极与经营不同业务的企业展开洽谈,包括物流企业、航运企业、大型企业的供应链部门等,商量合作事宜,让学生了解不同企业的行业背景、工作流程等,并逐渐找到对交通运输行业的兴趣点,从而在求职的过程中更具针对性。
结语
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传统交通运输行业正朝着智能化、低碳化的方向发展,社会对交通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要及时调整步伐,对交通运输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加强实践教学,构建完备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一批既有完备理论知识又有实践能力的交通运输复合型人才,为“中国制造2025”尽到高校的一份责任。
参考文献
[1]孔春玉,王小莉,王思卓,邓雯苑,李薇.“互联网+”时代的交通运输专业建设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7(4).
[2]马驷,彭其渊,王琳,朱志国.交通运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论文作者:魏海舰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7
标签:交通运输论文; 专业论文; 互联网论文; 课程论文; 行业论文; 高校论文; 学生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