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湖北十堰丹江口中医院针灸1科;2、湖北十堰丹江口中医院风湿病科)
【中图分类号】 R7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550-1868(2016)6
【摘要】目的观察针刀联合穴位注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将7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1例和对照组例31例。治疗组采用针刀治疗联合穴位注射;对照组仅采用穴位注射治疗,治疗后观察两组的有效率,疼痛和颈椎功能积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疼痛有显著改善;颈椎功能也有明显提高(P<0.05)。结论针刀联合中医砭石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有较好疗效。
【关键词】神经根型颈椎病;针刀;中医砭石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较常见的一种类型,仅次于颈型。主要由颈椎体侧方骨质增生,尤其钩椎关节伸入椎间孔内,产生颈神经根受累症状,以颈肩并上肢麻痛,颈部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症状[1]。近2年来,笔者采用针刀联合中医砭石治疗该病,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72例患者均为2012年8月至今我院住院及门诊病人,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41例和对照组31例。治疗组,男性18人,女性23人,年龄42-69岁,平均53.37±7.11岁,病程3-24周,平均6.30±2.04周。对照组,男性13人,女性18人,年龄39-57岁,平均51.25±5.08岁,病程2-18周,平均6.82±1.94周。排除不符合纳入标准者,两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参照全国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2]和《康复医学》[3]:①中老年患者,有颈部长期劳损或急性损伤病史,呈慢性发病;②颈肩僵痛,上肢麻木、疼痛呈神经根型分布;③颈部肌肉紧张,活动障碍,触摸可有条索状硬结,椎旁及肩胛内上角压痛明显,受累神经根支配区皮肤感觉减退,手握力下降,部分病人可见肌萎缩等;④压头试验和臂丛牵拉试验阳性;⑤X线等影像学检查与临床症状相符,可见颈椎生理前凸改变,椎体骨质增生,项韧带钙化等病理改变。符合以上诊断标准即可诊断为神经根型颈椎病。
1.3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神经根型颈椎病诊断标准者;②签订知情同意书并顺利完成整个治疗过程;③此次发病未行其它相关治疗。
1.4排除标准
①属于颈椎病其他类型,不符合上述纳入标准;②椎体骨关节病变及椎管内的肿瘤;③颈椎外病变,包括胸廓出口综合症、肘管综合症、肩周炎等;④伴有严重的心、脑、肾等内脏疾病及相关代谢性疾病;⑤未能坚持治疗,中途停用或加用其他治疗者。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
(1)小针刀常规治疗:根据病情,分两次进行,首次行小针刀松解15刀,患者俯卧垫高胸部,下颌部和床头边缘齐平内收,双手后置舒适体位后,行常规备皮和消毒。棘突5个点,C3、C4、C5、C6、C7棘突顶点,按照针刀四步规程进刀[4],刀口线与人体纵轴一致,棘突顶点进刀时,刀体向头侧倾斜45°,与棘突呈60°角,针刀直达棘突顶点骨面,纵疏横剥2-3刀,范围不超过0.5㎝,然后退针刀于棘突顶点的上缘,将针刀体逐渐向脚侧倾斜,与颈椎棘突走行方向一致,调转刀口线90°,沿棘突上缘向内切2刀,范围不超过0.5㎝,以切开棘间韧带;C3、C4、C5、C6棘突顶点左右旁开1.5cm左右关节囊共8个点,松解时刀口线与人体纵轴一致,到达双侧关节囊骨面后,沿关节囊骨面的走向松解2-3刀;双侧肩胛角肩胛提肌的2个止点,定点在肩胛骨内上角的边缘,刀口线方向与肩胛提肌肌纤维方向平行,针体垂直于背部皮肤进入,达肩胛骨上角骨面,调转刀口90°在骨面上铲剥2-3刀,范围不超过0.5㎝。
5-7日后,视病情行第二次针刀治疗12个点,选择C4、C5、C6棘突顶点上缘后正中线左右旁开2.0cm处,C4、C5、C6左右横突后结节6个点,刀口线与人体纵轴一致,经过皮肤、皮下组织和肌层直达横突骨面,然后向外横向铲剥有落空感时,即到横突后结节,反复铲剥两次;取双侧大、小圆肌肌腹2个点,刀口线与小圆肌肌纤维方向一致,针刀体与皮肤方向垂直,按四部进刀规程,经皮肤、皮下组织、筋膜达小圆肌腹部,纵疏横剥2-3刀,范围不超过1.0cm;取双侧大、小菱形肌止点共4个部位,刀口线与大、小菱形肌肌腹方向平行取2个止点,直达肩胛内侧骨面,沿肩胛骨内侧缘,在止点骨面上调转刀口90度,向内铲剥2-3刀,范围不超过0.5cm。
每次针刀治疗之后,配合手法整复一次。患者俯卧,下颌与床头边缘平齐,助手双前臂压住患者背部,双手挽肩,医生先拇指弹拨患侧颈横突及周围软组织,再用左手拖住患者下颌,右手放于患者后枕部,向头顶偏下方加压,与助手形成对颈部的对抗牵拉,1-2分钟后,突然加大力度弹压后枕部1-2次。治疗结束,嘱患者佩戴围领加以巩固5-7天。
(2)中医砭石治疗:选取大号砭石(80*80*20mm)4块,中药熏蒸机加热至60℃取出备用。患者俯卧,取舒适体位,以病变及损伤部位为中心,沿足太阳膀胱经涂抹药物精油,然后依次行砭石热熨10-20 min,手法后完成,一日一次。5-7天为一个疗程。痛消即止。
2.2对照组
仅行中医砭石治疗:治疗和手法同前,每日一次,5-7天为一个疗程。
3疗效观察
3.1观察指标和疗效标准
参考《中医诊断疗效标准》[6]:治愈:症状、体征消失,能正常生活和工作;显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但因劳累,天气变化后仍有轻度不适;有效:症状、体征好转,仍留有不同程度颈部不适,手指麻木等症状;无效:症状、体征无变化。
疼痛程度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1]:0-10表示疼痛程度,0为无痛;1-3为轻度疼痛,表现为虽有疼痛但不影响正常生活,不干扰睡眠;4-6为中度疼痛,不能耐受,要求使用药物,睡眠受干扰;7-9重度疼痛,不能忍受,必须使用药物,睡眠受到严重干扰;10为极度疼痛。
颈椎功能评分,通过颈椎病颈椎功能评定表[7],包括日常生活、临床症状和体检检查三个方面,共14个项目分级评定,最高27分。
3.2统计方法
两组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5-7天,分别进行疼痛、颈椎功能评分,描述所有数据若符合正态分布均采用均数和标准差形式,统计分析运用SPSS13.0软件,自身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评定疗效时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3.2观察结果
由表1可知,两组治疗后,治疗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疼痛积分和颈椎功能评分上,两组治疗后均较前有所改善,但治疗组要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表1两组疗效比较
4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神经根型颈椎病是由于椎体退行性改变,椎间盘变形突出,韧带钙化及骨膜增生肥厚等,致使椎管或椎间孔狭窄,产生压迫及摩擦等机械性刺激,损伤了椎间孔附近的神经根,引起血管通透性增高,静脉淤滞及水肿等循环障碍,使神经根周围组织发生炎症性变化而产生的病症[8]。属于祖国医学“痹证”范畴,或因跌扑外伤,项部经络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或因肝肾亏虚,筋骨失养,血不养经,“不荣而痛”,与督脉和手、足太阳经密切相关[9]。针刀治疗,将“针”、“刀”和“药”的优势集中在一起,调整经气,疏松组织,活血化瘀。砭石治疗始于东汉以前,《黄帝内经》早有记载,1933年砭道人发表《砭经》,开现代人发掘砭术之先河。20世纪90年代,耿乃光教授应用岩石物理学技术研究砭石,认定杨浚滋先生在泗水流域山东段地表采集的泗滨浮石为砭具佳石,用它制作了多种新砭具并提出了适合现代人的新砭石疗法。砭石疗法具有逐寒祛湿、活血益气、疏通经络、扶正祛邪、平衡阴阳等作用[6] 多年来,我们在治疗中医风湿病的过程中通过不断总结,提出了“天人相应、形神兼备、脏和精充、骨正经通”的学术思想,神经根型颈椎病病位在经和骨,通经正骨是大法[6] 。
通过临床试验观察,针刀配合中医砭石,无论是总体疗效改善,还是疼痛减轻和颈椎功能的恢复上都显示出了明显的作用,短期有效率高达92.68%。这也为我们将多种治疗手段有机结合运用提供了初步的依据。然而本次观察,没有对远期疗效做出观察,有待于进一步的临床回访。
参考文献
[1]?赵俊,李树人,宋文阁等.疼痛诊断治疗学[M]?.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626-627.
[2]孙宇,陈琪福.第二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J]?.中华外科杂志.1993.31(8):472-476.
[3]南登崑.康复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11.
[4]?朱汉章.针刀医学原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04~105,126~153 .
[5]陈幼楠,郭长青,刘清国.《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6部分:穴位注射》研制及应用的若干问题探讨[J].中国针灸.2009.29(7):581-584.
[6]黄涛,韩彬,陈卫衡,田宇瑛,王广军,贾术永,张维波. 电热砭与传统艾灸治疗寒湿型腰痛:随机对照研究[J]. 中国针灸,2014,06:585-589.
论文作者:龚新宇, 代铁柱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界》2016年6月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22
标签:砭石论文; 颈椎论文; 颈椎病论文; 神经论文; 刀口论文; 针刀论文; 疼痛论文; 《医药界》2016年6月第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