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派”看“汉语词典”中存在的问题[1]_汉语大词典论文

用“本校法”看《汉语大词典》所存在的问题[1],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汉语论文,大词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汉语大词典》具有义项完备、释义精确、引证详实、源流并重等优点。本文借用文献学中的“本校法”,对《汉语大词典》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它在选立词目、释义、书证、校对等方面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当一部几百万字,乃至数千万字的汉语语文辞书摆放在面前,而手头又没有多少可资参考的资料时,除了像《语言大典》之类辞书所具有的荒诞不经的明显错误之外,一般很难发现它所存在的问题及不足。古代文献学家创造的校勘方法中有一种“本校法”,即根据同一部书不同篇章中的相同、相近语句的文字进行互相对校,以校正讹误,还古代典籍以本来面目。清人王念孙在校古书时,就用“本校法”校正了许多文学。如将《管子·七法》中“故聚天下之精财,论百工之锐器”句与《管子·幼官》中“求天下之精材,论百工之锐器”对勘,证明“财”为“材”之误,改“财”为“材”,文意畅然。这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也可以用来检验语文辞书的质量,发现辞书中所存在的问题,即用同一部辞书中语义相同、相近的词或引自同一出处的语句进行互相对比,以发现其所存在的问题。

12卷本《汉语大词典》(以下简称《大词典》)是有史以来最大的一部汉语语文辞书,它收词37万余条,共5000余万字。从总体上看,它义项完备,释义确切,层次分明,文字简炼,引证详实,源流并重,是一部高质量的大型汉语语文词典,但金无足赤,白璧微瑕,难免存在一些问题。

一、用“本校法”看《大词典》选立词目所存在的问题

众所周知,词目的确立来源于文献和口语中所运用的词汇,但并不是所有文献材料和口语中运用的词汇都可以用来做词典的词目,因为无论是在文献中,还是在口语里都存在误用词汇的情况;若以误用词汇的语言材料为依据来确立词目,就会使误用的词汇披上合法的外衣,导致语言的不纯洁。《大词典》收录的词目约37万条,如此庞大的词目队伍中难免混入极少数不该立目的词目。《大词典》以收词全面而为世人称道,它容纳了许多中小型汉语语文辞书无法包容的词汇,但还是有些应该立目者又未收录。

1.收录有不应收录的词目

①A炮烙(luò):亦作“炮格”。相传是殷纣王所用的一种酷刑。(7-53。7为卷数,53为页码。《大词典》词目、引文多为繁体,本文除个别词因需要用繁体外,均用简体。本文举例所引不是全引,只引用与论证有关部分。)

砲烙:殷纣王所造刑具。铜柱上涂油脂,下烧炭火,令人行柱上,堕炭火而死。后亦泛指酷刑。清王韬《瓮牖馀谈·张继庚小传》:“于是贼误杀其党百数十人,炳垣卒以砲烙死。”(7-1023)

B词目确立的依据仅仅是清人王韬《瓮牖馀谈》中的一句话。笔者查阅了《清代笔记丛刊》和《笔记小说大观》本,的确皆作“砲烙”,说明不是制卡者误抄。但“砲烙”实“炮烙”的误用,不能据此而立目。“炮”与“砲”只在极小的范围内通用,即“炮”读pào,意为一种兵器、爆竹时,有时可以与“砲”通用,“炮”读páo、bao时,与“砲”不能通用。“炮烙”之“炮”读páo,所以“砲烙”不等于“炮烙”。

2.漏收应收录的词目

②A秉遊:持烛夜游。谓须及时行乐。唐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古人秉烛夜遊,良有以也。”参见“炳烛夜遊”。

查第七卷“炳”字后条词目,只有“炳烛”条,而没有“炳烛夜遊”条。实际上李白诗序中的“古人秉烛夜遊,良有以也”语出三国魏文帝曹丕《与吴质书》:“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炳烛夜遊,良有以也。”后起之词“秉烛夜遊”收录了,且注明参见“炳烛夜遊”,而“炳烛”条后漏收该条,不能不说是一失误。

二、用“本校法”看《大词典》释义系统所存在的问题

释义是一部辞书的关键,它要求全面、完整、准确、无误地反映所释词的语义。一般说来,语义相同、相近的词目,其释义应大致相同。《大词典》对同一部首中语义相同、相近词目的释义处理得较好;对分处不同部首者,绝大多数也处理得不错,但因这部巨典成于众人之手,又是实行分册主编制,还是存在释义不准确、相互矛盾、释义的信息量和释文风格不平衡不统一、义项过细或漏收义项、典故出处有误、以后起之文献为语源语本等一系列问题。

1.释义不准确

③A弄盏传杯:谓陪人饮酒。(2-1314)

B传杯弄盏:亦作“传盃弄盏”。谓酒宴中互相斟酒。(1-1615)

④A扬疾:谓举发丑事,高声谩骂。(6-753)

B唱叫扬疾:高声吵闹相骂。(3-379)

C畅叫扬疾:谓大吵大闹。“畅叫”即“唱叫”,吵闹之意。“扬疾”犹“嚷唧”,亦吵闹之意。(5-817)

⑤A城狐社鼠:城洞中的狐狸,社坛里的老鼠。比喻有所依凭而为非作歹的人。(2-1096)

B社鼠城狐:同“城狐社鼠”。宗庙里的鼠、城隍庙里的狐。比喻狡猾而依势作恶的奸人。(7-833)

以上三组词,每组词(①主要指“扬疾”)的释义应大致相同,而实际释义却相差甚远。例③A释义不确切,未能准确地反映词义,B释义要比A释义恰当得多。例①中A、B、C都有“扬疾”一词,A、B对扬疾的解释相近,皆含有“骂”之意,C释为“吵闹”,笔者认为C释义较为贴切。例⑤的分歧在于对“城”、“社”的本义注释不一致,是“城墙”还是“城隍庙”,是“社坛”还是“宗庙”,应该定之于一。

2.释义有误

⑥齩姜呷醋:犹咬文嚼字。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六:“兵职驾库,齩姜呷醋。”清钱大昕《恒言录·成语》:“宋时谚云:‘兵职驾库,齩姜呷醋。’……此临安人评尚书省二十四曹语。”清胡式铨《语窦》:“宋时驾幸临安后,诸曹口号云:‘兵职驾库,齩姜呷醋。’犹言但咬文嚼字也。”参见“咬文嚼字”。(12-1554)

B咬姜呷醋:形容生活清苦。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六:“礼祠主膳,淡吃齑面;兵职驾库,咬姜呷醋。”

⑦A荫生:中国封建社会由于上代有功勋被特许为具有任官资格的人。清袁枚《随园随笔·科第》:“荫生:《汉仪注》二千石以上任满三年者,得任同产若子一人为郎。”《负曝闲谈》第二五回:“[华林]少年时由一品荫生出身,现任礼部尚书。”(9-529)

蔭生:因先世荫庇而入国子监读书的称为荫生。明代荫生入监有两种:凡按品级取得的称为官生,不按品级而由皇帝特给的称为恩生。清代亦分两种:凡现任大官遇庆典给予的称为恩荫,由先代殉职而给予的称为难荫。(3-1261)

很有意思的是例⑥的A、B都以陆游《老学庵笔记》为书证,而释义却大相径庭。A的三条书证材料,第一条与B相同,另两条实际上都是引用陆氏之语,故要确定孰是孰非,就取决于谁的释义符合《老学庵笔记》的本意。“及大驾幸临安,丧乱之后,士大夫亡失告身?批书者多。又军赏百倍,平时赂贿公行,冒滥相乘,饟军日滋,赋敛愈繁而刑狱亦众,故吏户刑三曹吏胥,人人富饶,他曹寂寞弥甚。吏部又为之语曰:吏勋封考,三婆二;户度金仓,细酒肥羊;礼祠主膳,淡吃齑面;兵职驾库,齩姜呷醋;刑都比门,人肉馄饨;工屯虞水,身生饿鬼。”陆游所记,描述了宋室南迁后尚书省二十四曹贫富不均的现实,“细酒肥羊”与“齩姜呷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B释为“形容生活清苦”,甚为贴切。A释为“咬文嚼字”可谓风马牛不相及。之所以有如此误释,显然是误解了《语窦》“犹但言咬文嚼字”之意,胡氏意思是说:兵职驾库捞不到油水,只好咬文嚼字了。并不是说“齩姜呷醋”等于“咬文嚼字”。例⑦A与B实为同义词,A释义是错的。生者,指未出仕尚在读书的学生。A的释义应是“荫官”的释义。书证的第一条材料讲的是荫生起源于汉代的荫官。第二条书证是指华林由于上代为一品官而得荫入国子监读书成为荫生,后踏上仕途,逐步升为礼部尚书,而非直接荫封为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负曝闲谈》第128页对荫生加有脚注:“封建时代凭借上代余荫取得的监生资格。”可以作为佐证。

3.义项过细和漏立义项

词典的义项是词义的概括反映,大型汉语语文词典要力求做到不遗漏义项,给读者以全面的知识信息。但这不是说义项越多越好,义项不是随文释义,它要具有概括性。语义相同、相近的词,其义项的划分应大致相同,若其义项相差太远,则有义项漏列或过细之嫌(不是绝对的)。

⑧A炮子:①小的炮弹。②枪弹;枪子儿。(无书证,7-53)

B砲子:枪弹和小炮弹的俗称。清王元榜《庚癸纪略》:“枪砲之声如爆竹,砲子呼呼不绝。”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国·史致锷档案》:“城上砲子如雨,兵勇亦有伤亡。”(7-1023)

A、B为同义词,A分为两个义项,B概括为一个义项。A分得很细,却无一书证,从B的二条书证看,B要比A分为二个义项恰当,第一条例证中“砲子”既有枪弹,又有炮弹,第二条例证很难区分是指的“小炮弹”,还是指的是“枪子儿”。

⑨A嘲风弄月:吟咏清风,玩赏月色。泛指写抒情诗。(3-504)

B嘲风咏月:唐白居易《与元九书》:“至于梁陈间率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后因以“嘲风咏月”指描写风云月露等景物而思想内容贫乏的作品……亦泛指吟诗作赋。(3-504)

B分为两个义项:指“思想内容贫乏的作品”和指“吟诗作赋”,其第二义项与A基本相同。通过对比,我们认为A也应具有两个义项,经过查阅资料,证实了这一想法,有下列例句为证:宋魏庆之《诗人玉屑知道》:“絺章绘句,嘲风弄月,虽工何补。”清褚人获《坚瓠四集》卷三《桑犬等诗》:“诸作皆非嘲风弄月之比,可献之采风者。”清方薰《山居诗话·十二》:“诗发乎情,故能感人之情……非若嘲风弄月可以装点而成也。”以上三例中的“嘲风弄月”均指思想内容贫乏的作品。《大词典》未立此义项,属漏列义项。B以唐白居易《与元九书》为语本也不恰当,早在晋代王嘉的《拾遗记》中就有“免学他嘲风咏月,污人行止”之语。

4.释义的信息量、释文风格不统一

汪耀楠先生在《相关条目解释的平衡与统一》中指出:对相关条目所涉及的相类似知识信息作出全面正确的解释,使读者从分散的各相关条目的解释中获得同类条目前后一致、完整的知识,是词典释义的一项重要任务。它要求提供知识信息的量与质、广度和深度的辩证统一,要求释文风格的统一。

⑩A赤县神州:战国齐人驺衍(一作邹衍)创立“大九州”学说,谓“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为州数。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谓九州也。”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后以借指中原或中国。(9-1174)

B神州赤县:战国时齐人邹衍称华夏之地为“赤县神州”。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唐刘禹锡《为京兆尹答于襄州第一书》:“盖神州赤县,尊有所厌,非他土之比。”后遂以“赤县神州”或“神州赤县”为中国的别称。(7-862)

(11)A跌脚搥胸:以足跺地,以拳击胸。表示气愤、着急、悲伤等感情。(10-446)

B捶胸跌脚:表示极为悲伤或悲愤。(6-668)

C顿足搥胸:边跺脚边击打胸脯。形容情绪激烈的样子。(12-261)

(12)A炮楼:一种四周有枪眼,可以瞭望并射击的高碉堡。(7-54)

B砲楼:碉堡的俗称。(7-1024)

例⑩A与B释文风格、释义信息量都不一致,A的信息量大于B。(11)A、C解释了本义,B对本义未加解释,表现了释文风格的不统一;三者对语义的概括也存在很大差异,A、B属于同一类型,A较B完整,但都不如C简括。(12)A给读者的信息量比B大得多,不知炮楼为何物的人看了释义就能知道其形制、功用,而B释义则无法达到此效果。

5.典故出处有误,以后起之文献为语源、语本

汉语词汇中有许多是有出典的,若不弄清楚典故出处或语源、语本,2对词义就很难有准确的把握。《大词典》是一部“大型的、历史性”的汉语语文辞典,在溯津讨源方面下了很多功夫,为读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但也存在出典不准确、有错误、语源用后起之文献等问题。

(13)A昌歜羊枣:据传周文王嗜昌歜、春秋鲁曾点嗜羊枣。后以“昌歜羊枣”指人所偏好之物。(5-592)

B羊枣昌歜:曾晳嗜羊枣,楚文王嗜昌歜,后以“羊枣昌歜”喻人之僻好。(9-156)

(14)A卧薪尝胆:春秋时,越王勾践战败,为吴所执,既放还,欲报吴仇,苦身焦思,置胆于坐,饮食尝之,欲不忘会稽败辱之耻。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卧薪事不知所出。后用为刻苦自励,发愤图强,不敢安逸之典。(8-722)

B尝胆卧薪:春秋时,越王勾践自吴释归后,以柴草为床褥,经常尝苦胆,立志灭吴,报仇雪耻。事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后因以“尝胆卧薪”比喻刻苦自励,发愤图强。(5-816)

有典故的、相同语义的词汇,如“昌歜羊枣”与“羊枣昌歜”、“卧薪尝胆”与“尝胆卧薪”其出典毫无疑问应相同。通过本校,我们发现在《大词典》中绝大多数相同,却有极少数不同。例(13)A说是周文王与曾点,B说是楚文王与曾晳,显然不可能二者皆是,其中必有讹误。由于本人学识和资料有限,未能查出嗜昌歜者是谁,而嗜羊枣者应为曾晳。曾晳,春秋鲁国南武人,曾参之父,孔子的弟子。《孟子·尽心下》有“曾晳嗜羊枣而曾子不忍心食羊枣”之语,证明嗜羊枣者为曾晳,而非曾点。[14]A明确指出不知卧薪的出典,而B却混言于尝胆之典中。B所犯的错误是很多辞书所共同的,如《汉语成语大词典》(河南人民出版社)、《中国成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中华成语大辞典》(吉林文史出版社)、《古今词语新编》(新华出版社)等都是如此。其实《常用典故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都已明确指出《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中未载卧薪事,尝胆与卧薪联言为词,最早见于苏轼《拟孙权答曹操书》。B词条的编撰者不察,沿袭了这一错误。

(15)A吴牛喘月:吴地之牛畏热,见月疑日而气喘。《太平御览》卷四引汉应劭《风俗通》:“吴牛望见月则喘,使之苦于日,见月怖,喘矣!”后遂用作典故。(3-188)

B喘月吴牛:相传吴地之牛畏热,见月亦疑为日,喘息不已。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3-426)

[16]A分香卖履:东汉末,曹操造铜雀台,临终分咐诸妾:“汝等时时登铜雀台,望吾西陵墓田。”又云:“余香可分与诸夫人。诸舍中无为,不学作组履卖也。”见晋陆机《吊魏武帝文》序。后以“分香卖履”喻临死不忘妻妾。(2-576)

B卖履分香:典出三国魏曹操《遗令》:“余香可分与诸夫人,不命祭,诸舍中无所为,可学作组履卖也。”后因以指示死者临终对妻妾的留念。(10-231)

典故、语源出处之文献,应以时代最早者为准,这样才能充分反映词目的历史,找到其真正源头,以后起之文献作为出典与语源是应当极力避免的。例⑨中以唐白居易《与元九书》为嘲风咏月的语源,是犯了同类型的错误。

三、用“本校法”看《大词典》书证所存在的文字错漏问

如果说释义是词典的骨格,那么书证便是词典的血肉,没有书证的词典犹如一堆枯骨,很难引起读者的兴趣;有了书证,词典才会丰满起来。大型汉语语文词典的用例,除了具有典范性、多样性、思想性之外,还应具有可靠性。书证材料可靠与否,直接关系到一部辞书的质量,有文字错漏的书证,犹如血肉中的浓疱,会大大损害词典权威性的形象。检验书证的可靠性,一般通过核对原始文献来解决,少部分也可以用本校法来对校。

(17)A醇酒妇人:《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自知再以毁废,乃谢病不朝,与宾客为长夜饮,饮醇酒,多近妇女。日夜为乐饮者四岁,竟病酒而卒。”后以“醇酒妇人”指酒色。(9-1420)

B妇人醇酒:谓沉湎酒色。语本《史记·魏公子列传》:“秦数使反间……公子(无忌)自知再以毁废,乃谢病不朝,与宾客为长夜饮,饮醇酒,多近妇女,日夜为乐者四岁,竟病酒卒。”(4-381)

(18)A羊质虎皮:比喻外强内弱,虚有其表。汉扬雄《法言·吾子》:“羊质虎皮,见草而悦,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也。”(9-157)

B虎皮羊质:语本汉扬雄《法言·吾子》:“羊质而虎皮。”(8-802)

(19)A雨巾风帽:……宋范成大《正月十四日雨中与正夫朋元小集夜归》诗:“灯市凄清灯火稀,雨巾风帽笑归迟。”(11-611)

B风帽:……宋范成大《正月十四日雨小集夜归》诗:“灯市凄凉灯火稀,雨巾风帽笑归迟。”(12-619)

通过对校发现例(17)B引文中“日夜为乐者四岁”乐后漏“饮”字、“竟病酒卒”的“酒”后漏“而”字。A与通行中华书局标点本《史记》相合。(18)A漏录“而”字。(19)A、B引范成大同一首诗,诗名一详一略,不统一;诗句中A作“凄清”、B为“凄凉”。查通行本皆作“凄清”,从诗的意境看,亦以“凄清”为佳。“凉”为“清”之误。

四、用“本校法”看《大词典》出版校对所存在的错漏问

题。

一部好的辞书能与读者见面,除了编纂者辛勤笔耕之外,其出版校对也是很重要的一环,校对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辞书的质量。一般的读物有个别排印错误没有改正,读者尚可根据上下文意发现错误;即使没能发现,其危害性要小得多。辞书是“无声的老师”,排版错误未能改正,则会贻害学子,误导读者,给使用者以错误的信息。在没有原稿进行校勘的情况下,有些误排文字很难被发现,用“本校法”可以发现部分这类错误。

(20)A焚琴煮鹤:……比喻糟蹋美好的事物。(7-90)

B烧琴煮鹤:……比喻糟塌美好的事物。(7-252)

(21)襆头:即幞头。古代包头软巾,有四带,二带系脑后垂之,二带反系头上,令曲折附顶。也称四脚、折上巾。(9-137)

B幞头:古代一种头巾。古人以皂绢三尺裹发,有四带,二带系脑后垂之,二带反系头上,令曲折附项,故称“四脚”或“折上巾”。(3-758)

“蹋”错为“塌”,文字水平稍高的人可以看出其错误,“顶”错印成“项”,不通过对校则很难被发现。“令曲折附顶”与“令曲折附项”有很大区别,附顶者,带附着在头顶上也;附项者,附于颈项也。两者所传达的信息完全不同,一字之差,所描述的幞头的形制迥异。塌、项因形近蹋、顶而未能校正。

我们用“本校法”对《大词典》部分语义相同、相近的词目或引自同一出处的语句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了《大词典》在选立词目、释义系统、书证材料、出版校对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对于一部5000万字、收词达37万条的《大词典》来说,所占比例是相当小的,但这些问题并不是微不足道的。“《春秋》责备贤人”,我们撰写此文的目的是为了说明“本校法”在检验汉语语文辞书质量上的方法及效用,同时也是为《大词典》的修订及同类型词书编纂提供借鉴作用——对相关条目的处理应互相照应,不能各自为政,否则就易出问题。由于学识浅薄,笔者认为是者,未必为是,以为非者,未必是非,所举例证也不一定很典型,还望方家多多指教。

[1]收稿日期:1996-05-07

标签:;  ;  ;  

从“这派”看“汉语词典”中存在的问题[1]_汉语大词典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