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其差异分析——以浙江省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浙江省论文,为例论文,创新能力论文,民营企业论文,差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4X(2006)01—0103—06
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企业成长走了一条外延扩大再生产的道路,片面追求规模的数量扩张,而忽视了企业的技术进步,低成本和价格竞争也就成为许多企业惯用的竞争手段。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经济短短20多年的发展历史创造了中国经济的奇迹,但是民营企业进一步发展的体制与机制优势正在逐步丧失,而技术创新能力的缺失和弱化使其长期处于产业链的下游和游离于国际产业分工之外。要实现民营企业新一轮的快速成长,就必须打破既有的成长范式,从对低成本的过度依赖逐步转向基于能力的产品差异化。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也就成为民营企业突破既有成长范式的一项战略举措。但是对于哪些关键因素促进或阻碍了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还不十分清晰,识别出这些关键因素对于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和培育基于技术能力的企业竞争优势有重要参考价值。在发展历史和总量规模都处于全国前列的浙江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也不容乐观,本文拟通过实证研究,对浙江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识别,并对其在不同特征变量上的差异进行检验,以期为不同类型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培育和地方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提供方向性指导。
1 文献评述
创新理论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的“某些机械的发明”对经济增长作用的论断,这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技术创新”的涵义。首次系统阐述创新理论的当属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J.A.Schumpeter[1],他对创新理论的贡献可以归结为“一个概念、两个模式、三种观点。”:“一个概念”指他首次提出了创新概念;“两个模式”即企业家创新模式(Schumpeter创新模式Ⅰ)和大企业创新模式(Schumpeter创新模式Ⅱ);“三种观点”指的是垄断有利于技术创新说、长波起因于技术创新说和技术创新群集说[2]。Solo[3] 在对Schumpeter 理论进行评论时提出了技术创新成立的两个条件,即新思想来源和后阶段发展,这种“两步论”被认为是技术创新界定研究上的一个里程碑。
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动因,既有来自于市场的需求和竞争的压力,也有来自于企业员工和企业整体经济利益和精神追求的推动,技术创新活动也日益成为决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和源泉[4]。技术创新使企业成为一个具有选择能力与进化机制的动态组织,创新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日益显示出了它的重要性[5]。官建成等[6] 对北京市213家制造企业的实证研究发现,技术创新能力与创新绩效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当技术创新成为企业自身的一种内在行为要求时,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才能得到增强,“自主”程度决定着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高低。
一般来说,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支持企业创新战略实现的产品创新能力和工艺流程创新能力的耦合及由此决定的系统整体功能,它是组织激励与支持其技术创新战略的特性集合。综合国内外有关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大体可以分为3 类:一是技术创新的投入指标,如研究开发经费和人员的投入等;二是技术创新的产出指标,如新产品产出、劳动生产率、专利申请量等;三是反映技术创新能力性质、来源和影响因素等技术创新活动过程的指标[7]。技术创新是一个受制于多种因素的活动过程,要想全面认识创新过程,必须通盘考虑影响创新活动的各种因素[8]。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出的用于收集企业技术创新数据的OSLO手册[9] 中,许多指标涉及到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可以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从企业内部来看,OECD[9] 认为企业技术创新总体上包括产品创新和工艺流程创新。相应地,影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因素也就包括产品创新能力要素和工艺流程创新能力要素。以近3 年企业新产品平均销售率表示的创新产出是技术创新能力的最终体现,专利技术申请量只是技术创新产出的一个中介变量,而R&D资金和人员投入则是技术创新活动的表现形式。从企业外部来看,虽然计划经济体制下技术创新的“政府主导”模式已经让位于“企业主导”模式,但是地方政府在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中仍然扮演着重要角色。地方政府可以通过适当的制度安排和创新政策的制定来激励和引导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高建[10] 的实证研究结论表明,资金不足是企业技术创新面临的障碍之一,但是缺乏资金并不是所有企业技术创新面临的首要障碍,而缺乏人才和信息以及体制不顺才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最大障碍。综合有关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产品创新、工艺流程创新、人才资源供给、技术和市场信息、技术创新管理能力、融资环境、地方政府技术创新促进政策等,是影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而造成创新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并非来自企业外部,内部的创新管理能力和创新制度安排才是关键。
2 资料来源和分析方法
2.1 调查和数据收集
本次问卷调查和数据收集主要集中在2003年6月~9月。整个调查和数据收集过程分为典型企业访谈、问卷设计和试调查、深度访谈和正式问卷调查3个阶段。 我们在浙江省选取了慈溪家电、海宁皮革和柳市低压电器3 个产业集群的民营企业作为抽样对象,这3个产业集群的发展历史、成长阶段和组织状况都有较大差异, 对浙江民营企业应该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在问况调查和数据搜集过程中,得到了慈溪、海宁和乐清市经贸委和集群所在地的地方镇政府工办、企业管理所的大力支持和合作,使得调查能够顺利进行和深入下去。在样本企业的选择上,采用地方政府推荐和随机选择相结合的方法,力求做到不同规模、不同组织形态、不同成立时间、不同发展状况的企业都有所涉及,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抽样的科学性和代表性。在调查方式的选择上,采用上门调查和镇政府工办、企业管理所等机构代为调查两种方式。在上门调查过程中,同时对部分典型民营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进行了深度访谈,如惠康、奇迪、雪豹、富邦、蒙努、卡森、正泰、德力西、天正等,着重就民营企业创新发展能力形成与培育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了开放式交流。
2.2 样本情况描述性统计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860份,回收562份,剔除填写不完整和存在明显应付倾向的问卷(如所有测量条款分值基本保持不变、前后回答不一致等问卷),最终获得有效问卷423份(其中慈溪家电产业155份、海宁皮革产业127份、 柳市低压电器产业141份),总体平均回收率和有效回收率分别为65.35%和49.19%。
为了了解回收样本的结构特征,运用SPSS11.5软件对样本企业成立时间、2002年底员工数目、受试者职务、企业的组织形态4个特征变量进行基本资料分析,具体结果见表1。
表1 总体样本特征的描述性统计(N=423)
特征变量项目说明 样本百分比/%
~19858820.8
成立时间1986~19929923.4
/年1993~1998205
48.5
1999~317.3
一般员工 102
24.1
基层管理者104
24.6
职务中层管理者158
37.4
高层管理者5913.9
≤50 327.6
员工数量51~300
178
42.1
/人>300 213
50.3
有限公司 287
67.8
股份公司 8219.4
组织形式合伙制163.8
民营独资 204.7
其它 184.3
2.3 数据分析方法
本研究采用调查研究、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根据实地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积累的第一手资料,运用SPSS11.5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对结果可能产生的原因以及因应对策进行定性分析。描述性统计主要反映样本总体分布情况和样本变量特征。对所有样本企业进行聚类分析,并结合刘易斯和丘吉尔的企业成长阶段和成长决定因素理论,将样本企业划分为创业、生存、发展、起飞和成熟5种阶段类型。 通过对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测量条款进行因素分析,提取共同因子,判断研究的建构效度。信度检验主要用来检验测量工具本身是否能够有效收集所需数据及其稳定性,通过计算李克特5 点量表所有测量条款和每一因素层面测量条款的Cronbach's α系数确定研究信度。 为了进一步了解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各个影响因素,在不同企业规模、不同组织形态、不同企业成长阶段、不同产业成熟度等方面的差异状况及其显著性,对各因子均值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
3 实证分析
3.1 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提取
调查问卷中设计了影响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24个结构化问题,要求问卷填写者根据问题陈述和企业实际情况的符合程度进行评分。问卷设计采用李克特5 点量表,正向评分,即完全不同意该陈述的选择“1”,完全同意时选择“5”。对问卷调查获得的423个有效样本。运用SPSS11.5 软件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萃取共同因子,并用极大方差法进行因子旋转。经过对其中只有一个测量条款的因素和因子荷载小于0.50的测量条款予以删除,最终提取包含22个测量条款的5个共同因子,这5个因子的方差总解释率达到72.08%。样本充足度的KMO(Kaiser-Meyer-Olkin)测试系数为0.889,完全符合Kaiser[11] 建议的0.80以上适合进行因素分析的判断准则。样本分布的球形Bartlett检验卡方值为6031.94,自由度为231,显著性水平Sig.值为0.000,表明样本数据适合进行因素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软件共提取5个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根据每一因素所具体包含的内容,将这5个因子分别命名为产品创新(F[,1])、工艺流程创新(F[,2])、机构融资环境(F[,3])、技术人才资源(F[,4])和创新促进政策(F[,5])。其中,F[,1]主要体现在产品设计的变化、新材料的使用、产品功能的增加、新的中间产品的使用、全新技术的使用和全新产品等;F[,2] 主要体现在引入新的生产线、购买新的机器设备、变革生产组织方式(再造生产流程)、使用新的专业软件等;F[,3]主要体现在银行和金融机构等为民营企业提供融资的意愿、便利性以及公平待遇等;F[,4] 包括组织内部既有人才资源潜能的挖掘和从外部吸引优秀人才的加盟,改变人才对民营企业在观念上的歧视心理;F[,5] 包括政府的公共产品研发投入、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和引导、对民营企业人才引进上的政策扶持等。
表2 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因素提取结果
因子项目内容 因素1
因素2因素3因素4 因素5
命名Cronbach's α系数 0.903
0.9200.9080.805 0.768
适应产品市场变化 0.808
0.1450.1080.153 0.146
提高产品内在质量 0.771
0.0510.0130.147 0.103
缩短产品生命周期 0.767
0.2040.1730.053 0.166
F[,1]
拓宽产品销售渠道 0.709
0.0370.0400.226 0.161
增加技改和创新投入0.695
0.2340.1440.345 0.037
加强技术人员培训 0.642
0.2600.1450.409 -0.002
提高产品技术含量 0.639
0.2710.1980.406 0.000
借助网络了解市场变化 0.124
0.852-0.010
0.091 0.175
借助管理信息系统改造流程 0.217
0.8470.0890.134 0.062
F[,2]
借助专业软件提高生产效率 0.163
0.8450.1430.091 0.081
借助网络便利内部协作 0.187
0.8390.1080.076 0.012
加强与顾客供应商联系 0.065
0.829-0.062
0.060 0.167
设立专业金融机构 0.097
0.0260.8900.009 0.063
制定融资担保政策 0.099
0.0730.8860.124 0.002
F[,3]
技改项目贴息贷款 0.105
0.0910.8710.090 0.069
创造公平融资环境 0.152
0.0280.829-0.037 0.139
招聘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0.287
0.0770.0030.817 0.113
F[,4]
激励核心技术人员 0.431
0.1560.1350.683 0.133
保持技术人员稳定性0.359
0.1300.1370.683 0.061
政府增加研发投入 0.128
0.013-0.005
0.074 0.829
F[,5]
制定创新激励政策 0.094
0.1490.1570.056 0.794
出台吸引人才政策 0.204
0.2860.1140.104 0.736
特征值 4.288
3.9783.2652.249 2.078
方差解释率/% 19.49
18.0814.8410.22 9.45
3.2 信度和效度检验
考察因素分析结果,在提取的5个因子中, 标准化的因子荷载(factor loading)最小值为0.639,超过有关研究所建议的最低临界水平0.60[12],显示了较高的内敛效度。从抽提的5个因子所包含的22个测量条款的共同性(community)来看,除“拓宽产品销售渠道”条款为0.582外,其余所有测量条款都在0.60以上,也超出了有关学者所建议的共同性在0.50以上的临界水平,体现了问卷设计具有较高的建构效度(construct validity)。对影响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5个因子分别进行信度分析(reliability analysis),计算其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903、0.920、0.908、0.805和0.768,列在表2的第二行。样本总体的Cronbach's α系数也达到0.910,信度分析结果完全符合统计要求,问卷设计的内部一致性检验获得通过,表明测量工具本身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3.3 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均值比较
根据F[,1]~F[,5]每一因素所包含的具体测量条款的原始分值,可以对这5个因素进行重新赋值。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新生成的5个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 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F[,3]最差,而F[,1]做得最好,其次是F[,4],F[,2]和F[,5]居中。为了检验上述影响因素均值差异是否具有统计意义,可以对5 个因素的均值差异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
表3 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描述性统计
因子名称
最小值
最大值
均值均值排序
F[,1] 1.6075.0003.9211
F[,2] 1.6015.0003.5674
F[,3] 1.0105.0003.2715
F[,4] 1.3135.0003.8842
F[,5] 1.3125.0003.6623
表4中的检验结果显示,除F[,1]和F[,4]两个因子的均值之差(0.0371)在95%置信水平下与零没有显著性差异之外,其它因子的均值之间都有显著性差异。因此,可以对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现实表现作如下排序:F[,1]>F[,4]>F[,5]>F[,2]>F[,3],而且这种排序具有统计意义。
表4 均值差异的配对样本t检验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因素
均值 1 23 4
F[,1] 3.921
F[,2] 3.567 0.355[c]
(9.055)
F[,3] 3.271 0.650[c] 0.296[c]
(14.511) (5.674)
F[,4] 3.884 0.0371[b] -0.318[c] -0.613[c]
(1.321)
(-7.191) (-12.588)
F[,5] 3.662 0.259[c] -0.096[a] -0.391[c] 0.222[c]
(6.555)
(-2.204) (-8.030) (5.119)
a.p<0.05;b.p<0.01;c.p<0.001,下同。括号中数值为t值。
3.4 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均值差异分析
为了进一步分析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各个影响因素在不同分类变量上的差异,需要对F[,1]~F[,5]5个因子的均值差异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也就是说,我们试图发现不同规模企业、不同组织形态企业、不同成长阶段企业和不同产业成熟度在上述5个因素上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1)不同规模企业差异分析 根据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财政部、 国家统计局《关于印发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的通知》,用“从业人员数”作为企业的划型指标,具有简单明了的特点,也与世界主要国家的通行做法一致,具有国际可比性。本文以2002年底企业正式员工人数为分类指标,以300 人作为小型企业和大中型企业的分界点。经统计,共有小型企业样本210个,大中型企业样本213个,对不同规模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均值差异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从表5可以看出,小型企业与大中型企业在F[,1]和F[,4]上存在显著差异,且小型企业比大中型企业有着更好的表现。可能的原因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小型企业往往采取的是利基战略,依靠集群内部信息和知识获取的便利性,依赖少数几个技术能人就能轻松实现技术的模仿创新。而大中型企业更多采取的是一种原始性技术创新,需要投入大量的财力和人力,而现实的情况是资源投入又严重不足,技术人才资源的充分获取自然存在着较大难度,使其处于一种创新不足的尴尬境地。小型企业与大中型企业在F[,2]、F[,3]和F[,5]3个影响因素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表5 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均值差异
因子 企业 组织 企业成长产业
名称 规模[*] 形态[*]阶段[**]
成熟度[**]
F[,1]4.374[c] -2.805[b] 1.249 2.744
F[,2]-0.321-2.523[a] 6.883[c]
1.797
F[,3]-0.431-5.351[c] 2.376 8.892[c]
F[,4]4.110[c] -2.083[a] 9.367[c]
1.673
F[,5]0.658 -1.605 1.111 3.386[a]
*为独立样本t检验的t值;**为单因素方差分析的F检验值。
(2)不同组织形态企业差异分析
民营企业的组织形态总体上可以划分为公司制和非公司制两大类。其中公司制企业包括有限责任公司和非上市股份公司;非公司制企业包括合伙制、民营独资、个体工商户等。经分类统计,共有公司制样本369个,非公司制样本54个,不同组织形态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均值差异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5。
除F[,5]因素外,公司制企业与非公司制企业在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表现上都存在显著差异,且非公司制企业都较公司制企业有更高评价,这在F[,3]上体现最为明显。亦即,非公司制企业在产品创新、工艺流程、技术人才、机构融资等方面表现得并没有公司制企业那样迫切。可能的原因是,本研究样本中非公司制企业由于规模普遍较小,技术力量薄弱,往往没有足够的财力支撑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企业通常采用的是一种技术模仿和简单改良的渐进式创新模式,对人才需要也就相对不高,因而资金和人才资源的获取也相对比较容易满足。
(3)不同成长阶段企业差异分析 从动态角度来看, 产业集群中的民营企业可能处于企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基于样本的相似性和“组内变异最小、组间变异最大”的原则,采用组内联结法和欧式距离平方法对样本数据进行分层聚类分析。为了提高聚类分析的效率,首先对所有样本指定聚为2~8类进行试聚类,然后再根据输出结果的树形图和冰状图判断最佳类数。参照Churchill C等[13] 的企业成长阶段研究成果,并结合实际研究需要,发现聚为5类比较合适,每类样本企业数量分别为106、173、48、57和39个,根据每类样本变量特征可以将它们相应归为创业、生存、发展、起飞和成熟5个不同阶段。
对不同成长阶段的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差异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后发现,处于不同成长阶段企业在F[,2]和F[,4]的表现上存在显著差异,且二者在发展阶段和起飞阶段的表现最佳。当企业度过了创业期和生存期之后,积累了进一步成长所需的资源和知识。为了实现新一轮的快速扩张,企业开始大量吸引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在积极做好产品创新的同时,工艺流程创新也就成为许多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新方向。
(4)不同产业成熟度的差异分析 一些产业经济学家通常将产业的市场集中度视作产业演进阶段的判定标准之一,原因在于市场集中度从本质上反映了产业的组织化程度,而产业组织的优化被公认为产业成长的基本特征。根据植草益[14] 对市场结构的研究,以特定产业或市场中规模最大的前几位企业的有关数值(如产值、产量、销售额、销售量、职工人数、资产总额等)占整个产业或市场的份额为指标,可以将特定产业的成长过程分为自然垄断阶段、全面竞争阶段、产业重组阶段和蜕变创新阶段。通过对2002年上述3个产业的市场集中度进行测算,前4位企业的产值占该集群产值的比重分别为30.15%、8.48%和35.48%,基于此可以对3个产业的成熟度作一基本判定,即慈溪家电产业的组织化程度最低,处于分散竞争阶段;柳市低压电器产业的组织化程度最高,已经进入到蜕变创新阶段;而海宁皮革产业则介于二者之间,正处于产业重组阶段。
不同产业成熟度的民营企业在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因素上的差异见表5。F[,3]和F[,5]在不同产业成熟度的企业间存在显著差异,且产业重组阶段要明显高于蜕变创新阶段。这是因为,处于产业重组阶段的民营企业面临着行业的快速变化和重新洗牌,企业往往需要借助各种融资渠道筹集资金,迅速扩大企业规模,确立自己的优势地位。同时,在动荡的环境下,它们对地方政府技术创新促进政策也寄予了较高期望。
4 主要结论和管理启示
运用问卷调查数据对浙江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其差异进行实证分析后,可以得出一些主要研究结论,同时也为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和地方政府政策环境优化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1 )工艺流程创新和机构融资环境是现阶段影响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两个最为重要的因素。融资环境对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不足,已成为民营企业项目创新和技术改造的阻力,进而制约了民营企业的内涵拓展和素质提升。工艺流程创新并没有得到民营企业应有的重视,大多数民营企业对技术创新的理解还局限于产品创新,而对于工艺流程创新的认识,特别是对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和生产流程的优化认识不足,这为民营企业拓展自身技术创新能力提供了新的方向和空间。因此,政府改善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和企业自身加强工艺流程创新是未来提升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重中之重。
(2)小型企业与大中型企业在产品创新和技术人才资源上存在显著差异, 且小型企业比大中型企业有着更高评价。除F[,5]外,公司制企业与非公司制企业在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表现上都存在显著差异,且非公司制企业都较公司制企业有更高评价。这表明许多大中型民营企业技术创新陷入了困境,坚持市场拉动型的外源性技术创新和技术推动型的内源性技术创新相结合的过渡模式,关注并充分利用集群经济的优势,推动民营企业集群式技术创新是一种理想的创新模式选择。
(3 )处于不同成长阶段的民营企业在工艺流程创新和技术人才资源的表现上存在显著差异,且二者在发展阶段和起飞阶段的表现最佳。基于动态演化的视角,处于不同成长阶段的民营企业在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上应该有所差异,这与产品创新和工艺流程创新的U-A(Utterback-Abernathy)模式[15] 实证规律是一致的。企业在初创期一般通过产品创新,使产品得到市场的认可。但随着企业规模扩张和实力增强,要赢得新的竞争优势需要将技术创新逐渐转移到以工艺流程创新为主。因此,民营企业的二次产业和新一轮快速发展也就需要将技术创新的重心逐步转移到工艺流程创新上来。
(4)机构融资环境和创新促进政策在不同产业成熟度的企业间存在显著差异,且产业重组阶段要明显高于蜕变创新阶段。处于产业演进不同阶段的民营企业成长需要获得匹配性的环境支持。产业演进与企业成长之间存在互动关系,伴随着产业演进,企业面临的产业特性、竞争模式、学习环境将发生很大的变化,推动企业成长的技术创新模式也会不断高级化。
由于技术创新活动的影响因素纷繁复杂,本研究在因素选取和问卷设计上可能并不全面,各因素的具体影响效果及其作用机制也没有揭示出来。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是后续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收稿日期:2005—06—1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0472054);浙江省社会科学规划重大招标资助项目(04ZDZB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