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痛风性关节炎;针灸治疗;血尿酸;疗效
痛风性关节炎是一种关节骨病,是血中尿酸升高引起的一种晶体性关节炎,表现为尿酸结晶沉积于关节内部,激发白介素信号传递而引起的急性关节炎,病情严重时,导致病变关节残废[1]。痛风性关节炎属中医学的“痹症 ”范畴。应用中医针灸治疗,控制疼痛的发作频率,疏通脉络,致炎症康复,关节疼痛缓解,行动功能恢复。现对中医针灸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方法疗效进行观察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7月~2019年6月期间收治的痛风性关节炎患者80例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40例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38~72岁,平均年龄(52.5±5.5)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7年, 平均病程(2.2±0.4)年。观察组40例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36~75岁,平均年龄(54.5±6.5)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6年, 平均病程(2.5±0.5)年。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 给予嘌呤片,口服,每日1 次,每次 200mg,连续服用 30天。
观察组采用中医针灸治疗,急性期取患侧隐白、大敦、太冲、三阴交、太溪、照海、阿是穴,伴发热加大椎、曲池、合谷穴;头痛者加风池、太阳穴。隐白、大敦穴用三棱针点刺放血数滴,两穴交替使用,每日1次,其余诸穴用针刺,急性期每日2次,手法用泻法,7日为1个疗程。恢复期每日1次,手法用平补平泻,10日为1个疗程。应掌握针刺疗法的适应证,肥胖型痛风患者效果好,而消瘦型效果差,不可单用针刺疗法。对各种急性重症并发症应慎用或禁用,对伴有关节、皮肤感染者应禁用。痛风患者体质多偏弱,正气多不足,极易并发感染,因此针及针刺部位必须进行严格消毒,以防感染。同时,艾灸宜选悬灸法,以防灼伤皮肤引起感染。
若患者在接受针刺前已服降血尿酸药,针刺时仍应按原量服用,待病情改善以后,再逐渐减量以至停用药物。在针刺治疗期间,应控制饮食,且配合食疗,并每日坚持体育活动以增强体质,对针刺疗效的发挥有促进作用,见效亦快。
1.3 疗效判定 痊愈:患者各项临床症状全部消失,血尿酸 指标恢复正常且关节红肿、胀痛情况完全消失;显效:患者各项临床症状均得到显著改善,血尿酸指标基本恢复正常且关节 红肿、胀痛情况基本消失;有效:患者各项临床症状有所好转, 血尿酸指标有所好转且关节红肿、胀痛情况得到改善;无效 :各项临床症状无好转甚至加重,血尿酸指标未恢复甚至升高[2]。对患者治疗前后血尿酸进行对比,根据VAS评分对疼痛情况进行判定。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0.0 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表示和行χ2 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 ) 表示和行 t 检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 结果
2.1 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观察组患者40例,痊愈23例(57.5%),显效11例(27.5%),有效5例(12.5%),无效1例(2.5%),总有效率97.5%;
对照组患者者40例,痊愈14例(35.0%),显效11例(27.5%),有效7例(17.5%),无效8例(20.0%),总有效率80.0%;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5%明显 高于对照组的80%,两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对两组患者的疼痛情况进行 对比观察组患者40例,治疗前疼痛VAS评分(7.65±2.45)分,治疗后(3.64±0.30)分;对照组患者40例,治疗前疼痛VAS评分(7.59±2.76)分,治疗后(5.32±0.59)分;观察组VAS治疗后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尿酸指标进行对比,
观察组患者40例,血尿酸治疗前(550.12±98.51)分,治疗后(403.48±15.30)分;
对照组患者40例,血尿酸治疗前(549.85±97.86)分,治疗后(455.10±36.85)分;
两组患者治疗前血尿酸对比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 异(p<0.05)。
3 讨论
中医无痛风性关节炎病名,大抵属中医的“痹证”范畴,其临床表现多属“热痹”。发病是由于正气不足,腠理不密,卫外不固,风寒湿热之邪乘虚侵入,使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所致。初发时,病在经络,以邪实为主,湿热流注经络,出现关节红肿热痛伴发热而成热痹;病久不愈,气血津液运行不畅,湿浊瘀阻,津聚痰凝,以致瘀血、痰浊凝滞经脉,深入筋骨,发生骨节肿大,周围瘀斑结节,强直畸形,甚则累及脏腑,耗伤气血导致脏腑痹证候[3]。临床常见证候主要有风寒湿阻、湿热蕴壅、痰瘀痹阻、肝肾亏虚等类型。中医药在治疗痛风方面有悠久的历史,有自己的独特优势,临床治疗和基础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疗效也比较明显。中医药治疗痛风具有疗效较好,简便,且安全性较高的特点,适合长期使用,故越来越引起医学界的关注,也成为中医临床科研的重点之一。
针刺可以加强人体对糖、脂肪和蛋白质的合成、酵解和被组织利用的功能,进而降低血尿酸,可使血液中尿酸含量降低,抑制血尿酸的合成,降低血尿酸。有调节生长激素的分子水平的功能,又有调节中枢神经对该部分重新控制的作用[4]。针刺可以纠正紊乱的自主神经系统功能,调和阴阳。针刺治疗不仅表现在降低血尿酸方面,还可改善血液循环,减少痛风并发症的发生。总之,针刺不失为治疗痛风的一种行之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
本研究中,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5%,观察组VAS治疗后明显降低,血尿酸治疗后观察组明显降低,与西医治疗的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
总之,中医针灸治疗痛风性关节炎,临床疗效显著,有效缓解疼痛,恢复肢体功能,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1]郭艳波. 中医针灸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J]. 中医临床研究, 10(35):82-84.
[2]徐西林, 杨珺, 张晓峰. 针灸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 针灸临床杂志, 2011, 27(8):17-18.
[3]申智荣. 针灸配合放血疗法治疗痛风性关节炎临床观察[J]. 光明中医, 2015(11):2378-2379.
[4]胡君雁. 中医针灸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价值分析[J]. 中国全科医学:491-492.
论文作者:张洪岩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9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6
标签:关节炎论文; 患者论文; 针灸论文; 针刺论文; 对照组论文; 中医论文; 血尿酸论文; 《健康世界》2019年第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