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五个重点谈和谐中国经济的构建_人力资本论文

从五个重点谈和谐中国经济的构建_人力资本论文

五大着力点浅议和谐的中国经济体构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着力点论文,五大论文,中国论文,经济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前中国经济工作一大重点。经济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加系统、坚实的基础,只有经济体健康运行、和谐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为一体的整体布局的和谐才有实现的可能和保障,所以构建和谐的中国经济体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经济基础工程,意义重大。

构建和谐社会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三个文明作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统一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

文明是人类所创造的伟大成果,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既有政治的、经济的,也有观念文化的。同样,一个经济体本身也包括三个方面:处在表层的物质层、过渡的制度中间层和观念文化的深层。谈到如何构建和谐的中国经济体,不能回避该经济体与其本国政治、法律、科技教育等外部环境的关系;从更开放的视角来看,构建和谐的中国经济体还必须在全球化背景下“打量”其和谐状况。

本文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与分析工具,围绕五个着力点对如何构建和谐的中国经济体进行简要、系统地阐述。

一、物质层面的经济体和谐

该问题又包括三个方面:厂商和谐;产业和谐;经济布局和谐。

1、厂商和谐

厂商和谐强调其在用“成本—受益”范式规划其经济行为时,应统筹考虑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而不是将成本理解为单纯的私人成本,以避免厂商生产中负外部性的释放,促进其多向外部环境发出“芳香”而不是“噪声”。负外部性使厂商所承担的生产成本小于实际产生的全部社会成本,市场机制功能失效,资源配置发生扭曲而达不到帕累托最优,整个社会脱离最有效的生产状态。

厂商是国民经济的微观主体,厂商的经济行为和谐是宏观经济体和谐的微观基础。他们经济活动中负的外部性少了,“芳香”多了,那么由千千万万个微观经济主体构成的宏观经济体就会和谐、健康。

解决厂商经济行为外部性的一个主要思路是通过征税、补贴、企业合并或战略重组等制度安排,将微观经济主体活动所形成的社会成本转为私人成本。另一个主要思路是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提倡企业多使用可再生的原材料进行生产。

2、产业和谐

第一、二、三产业比例协调,搞好综合平衡,对国民经济持续、快速与健康发展尤为关键。产业不和谐主要体现在产业间和各个产业内部的比例不协调、结构失衡。当前经济不和谐在产业领域层面的表现有:(1)就产业间的关系来看, 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制约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打破二元经济格局难度未减,农业落后于工业的发展反过来制约工业的进一步发展。(2)就产业内部情况来看,行业结构不合理、不和谐现象严重:煤、电、油、运“四大荒”的能源瓶颈制约经济的发展。

以小汽车制造行业与燃油行业的这种产业内部的比例不协调为例来分析。小汽车的剧增对能源短缺的中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由于国情不同,中国目前力争“小汽车进入千家万户”的家庭汽车发展模式与国家总体经济发展状况、资源储备状况、能源发展战略的和谐问题值得关注。如果中国有5亿辆小汽车, 那么要消耗的燃料将是现在的数倍,停车场匮乏问题凸显。美国的能源蕴藏量比中国丰富,国土面积与中国接近,而人口只有中国的1/5,所以美国人均拥有的道路面积以及能源数量数倍于中国,美国可以“装在轮子上”进而行驶在“高速公路上”,而由于我们人均拥有的道路面积以及能源数量匮乏,能否行驶在美国模式的“高速公路”上,值得商榷。目前不少城市“蜗牛爬行”式的城市交通堵车状况已经让有车族不耐烦,就是问题逐步凸现的一个明证。

个体出行速度高,总体出行速度不一定高;要提升总体出行速度,根本的办法在于有效的交通机制设计——“大公交”战略的实施,大力制造消耗清洁无污染能源的公共汽车,增加电动自行车的数量,追求中国特色的总体出行速度和交通效率最大化,在此基础上获得中国特色的总体经济效率和总体生活质量最大化。

道路建设也是如此,应处理好道路建设占用土地与保护农民耕地及自然环境的关系。“要想国富,先修路”,可是还有“要想国富,农民也得富”的“三农”问题呢。由此看来,谈产业、行业的和谐发展就是要求我们协调好产业、行业之间的比例、结构关系,不能以一个产业或行业的发展损坏另一个产业或行业的利益,应共赢追求经济“总盘子”最大。

农业产业内的不和谐表现也很明显。一方面,新型、现代的农业生产组织创新不够;另一方面,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贡献率低,高技术农业企业无论其数量还是规模都不适应二元结构转型、城市化及“三农”问题的解决。

依靠科技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拉长农业产业链、发展基因农业应得到足够的重视。解决农业产业内部不和谐,除了应依靠农业生产组织创新和科技兴农,土地制度创新尤显关键。各国农业发展的道路表明,解决土地问题的核心是合理的土地制度,中国的情况也相类似。如推进土地制度创新,允许农民以土地承包权作为抵押获得创业贷款,金融支农的力度就会得到切实加大;如规范、推动土地承包权的转让,加强土地集中与兼并以形成规模农业经济等,那么人均占有耕地少、先进技术用不上、规模不经济等导致亩均产出水平低的现象就会得到进一步地克服,这个问题的解决无疑会对二元经济结构转化和“三农”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此外,产业不和谐还表现在少数行业的非正常垄断以及某些行业投资过热,引起泡沫经济;第二产业的信息化水平不高,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任重道远,低水平重复建设、技术和人力资源分布失衡状况期望得到有效的调控。

3、经济布局和谐

经济布局和谐主要应关注两个方面:首先要将产业布局与区域布局统筹考虑;其次是坚持梯度推移原则,有机实施产业与区域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1)关于将产业布局与区域布局统筹考虑的问题。 日本“四全综”综合开发经济计划的成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四全综”以特大城市圈、地方中枢城市圈为基础,将信息、通讯、交通、安居舒适的房地产开发建设等战略性项目融入其中,实现了战略产业振兴与区域经济繁荣的双赢。

“四全综”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的经济布局具有指导、启示意义,但是在实践中应结合国情创造性地运用,走出适合自己的新路子。日本是能源与原材料的进口大国,其88%的石油从中东进口,97%的天然气从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进口。中国则不同,以原油为例,中国原油的自给率高达60%,经济发展所需的原油对外部世界的依赖程度低于日本。

(2)无论是产业布局还是区域布局,都存在一个梯度的客观态势,因而需梯度推移形成和谐的区域布局与产业布局。以京津冀区域为例,这一地区区域内产业链是残缺的,同时京津冀地区的区际间产业链也存在“断裂”,北京、天津产业高梯度地区与周边产业低梯度地区形成产业“悬崖”,导致梯度推移艰巨,进而造成区际经济发展失衡、不和谐,区域、产业的吸引力、竞争力大打折扣。解决产业布局与区域布局链“断裂”的一个主要思路是两手互动,既要靠“市场”,也要找“市长”。

市场调节配置资源是一个基本方向,但在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布局和谐,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发展市场经济,首先找市场,如果因市场的局限性解决不了,也应找“市长”,以辅助协调生产要素在区域内的流动与配置,解决区域布局、产业结构不和谐的深层次矛盾,为市场主体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服务,作为对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重要补充。

投资143亿美元的京津城际铁路客运专线,将在2007年运营, 实现京津两市半小时通达的目标。公路方面,天津将推动新建京津高速公路北通道,以及加快京沪高速公路天津段的建设,实现天津市域主要过境、中心城区到达周边地区主要城市交通行程时间不超过90分钟。这是通过区际物流业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布局和谐的一着妙棋。

二、经济制度和谐

加入WTO以后,我国将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世界经济分工与合作。WTO成员国大多是实行市场经济制度的国家,这就要求我们的经济制度完善、创新应参考“国际坐标系”,努力构建、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避免经济制度与国际通行规则不和谐而产生制度层面的高位“摩擦”与“震荡”。

经济制度的和谐构建关键在于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与企业制度,此外技术创新制度也要与国际规则接轨。从微观角度谈构建和谐的中国经济制度,主要是针对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而谈到作为国民经济微观主体的企业的制度建设,不能忽视企业技术创新制度。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在参与国际竞争特别是与跨国公司的竞争中,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是造成产品技术含量不高,核心竞争力缺乏的重要原因。知识产权制度特别是专利制度就是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从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利器,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制度性动力,产业革命时期英国运用过,我们也要善用。运用专利制度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关键在于坚持自主创新和技术转移相结合,既要防止侵犯它方权利,更要保护好自己的权利。

构建和谐的经济制度,应紧密结合国情推进制度创新,经济制度创新与政治体制改革应保持基本协调的节奏。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制度创新将更有可能成为比技术还重要的“第一生产力”,为巩固、扩大改革开放的成果保驾护航。从当前我国的国情来看,经济体制的激进式改革与政治体制的渐进式改革基本协调,理性地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转型与繁荣,中国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为世界所赞誉。而东欧剧变的伤痛与俄罗斯激进的“休克疗法”的梦魇,国人至今仍记忆犹新,中国决不能不顾自身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经济政治状况,盲目地效仿别国的改革发展之路。经济制度创新与政治体制改革应保持基本协调的节奏,改革步伐应徐疾有致,改革进程应健康推进。

三、经济观念和谐

观念文化居于经济文明体的深层,这里的经济观念和谐主要强调经济政策、经济方略应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经济观念和谐的着力点在于正确理解并把握均衡、度的内涵,以求得经济效率、福利公平的统一。观念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十分巨大,且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所产生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1、经济观念和谐要正确理解并把握均衡的要义

均衡是长期动态的内涵而非短期静态之意,短期内经济的不均衡难以避免,因而经济政策、经济指导思想应着眼于经济体长期有序、健康、稳定地运行,至少是一个经济周期内的均衡,而不能单纯强调某一年度国民经济的均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共经历了5次经济景气循环,每一次所产生的背景、 面临的难题与“着陆”措施都不同,但是治理政策都是大体保持了经济循环期内的国民经济变量总的平衡,有的还体现了上期“软着陆”对下期经济运行的良性推动,比如,以2002年为转折点,中国经济正在开始新一轮景气循环,由于企业建立起风险内控机制和投资自主决策机制, 经济质量与效益将同步增长, 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追求理性的绿色GDP。

2、经济观念和谐要正确理解并把握“度”的要义

从哲学意义上的“度”的本质内涵出发,要求经济政策、经济方略在治理经济难题时立足于保持经济变量适度,防止过或不及。以房地产投资过度为例,国家七部委联动“重拳出击”,对房产价格适度管制,部分城市的房产价格理性回归,楼市泡沫部分挤出,对改善居民的居住水平、稳定经济秩序起到了较好的宏观调控效果。现在看来,重拳出击仍需持续,以形成宏观调控的长效机制。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中已出先了这种金融泡沫膨胀的苗头,相当数量的储蓄资金和银行贷款被投向房地产市场而不是关系到国家核心竞争力提高的战略性产业,导致相当一部分城市房地产价格(与其他产品价格相比)“单兵突进”式的飙升,支撑楼市泡沫的庞大的虚拟资本所演绎的虚假的经济繁荣,已经成为制约国家产业结构和谐、国民有效需求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和国家经济核心竞争力(房地产业不是关系到国家核心竞争力提高的战略性产业,而是基本消费品产业)提高的隐患。在始发期和初期,国内资本的炒作居于主导地位;现在,境外资本、国际游资已经或正在慢慢瞄准这只硕大的“虚拟蛋糕”枕戈待发,这些外资将“宝”押在房地产行业对政策当局的高寻租能力和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上,以期在房地产价格升至合适水平时赚足利润,“转身抽资出逃”,这种情形已在亚洲金融危机中多个国家出现过。

适度调节房产价格,也是优化房产与农产品的价格比例,提高农民收入的一项有效的政策性措施。由于房产价格居高不下并呈不断攀升态势,使收入有了微量增加的部分农民仍然买不起这些现代工业消费品,微量增加的收入“缩水”,这一方面不能使他们充分地享受现代工业文明的成果,反过来也抑制了对房产消费需求的增长,进而降低了其对GDP的拉动作用;房产价格的不断攀升, 也对进城务工收入来源不稳固、增收基础薄弱的农民“雪上加霜”,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不利于二元结构转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通过合理调节房产价格,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有利于刺激、扩大农村广大农民、进城务工农民对房产的消费能力,从而有利于推动工业现代化进程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并最终有利于二元经济结构转化。对房产价格的调节不能损坏经济效率,在这里正确理解并把握经济和谐观念、保持经济变量适度就显得尤为关键。

正确理解并把握均衡、“度”的要义还应进一步破除“大锅饭”的绝对平均主义观念,均衡不是平均,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下的均衡,才是真正的均衡,才是和谐的生动体现。

3、经济观念不和谐的表现及危害

区域经济观念不和谐。比如说,一味抱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观念,就可能导致行政驱动的“土围子”分割市场,人为地阻碍产品与生产要素合理、自由地流动,影响产业梯度转移,影响区际经济圈的构建。再比如,一味抱着“随大流”或“枪打出头鸟”的中庸之道,就可能囿于“小成即满”、“小富即安”的现状,缺乏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和主动参与国际竞争、立足长远的战略谋划。

国家经济观念不和谐。比如说,一味抱着“以GDP论英雄”的政绩观, 就可能陷入资源过度开发、环境严重污染、经济畸形发展的状态,“吃祖宗饭,断子孙路”。国家经济观念不和谐还体现在一味抱着“市场机制万能”或“全能政府”的观念方面。

四、经济体与政治、法律、教育等外部环境的和谐

经济发展总是处在一定的外部环境之中,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也是与政治、法律、教育发展的水平息息相关。构建和谐的经济体,解决诸多前进中的难题,不但需考虑政治、法律、教育的外部环境,往往还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教育等合力,以谋求处在一定外部环境下的经济体的和谐发展。

充分就业是宏观经济均衡、和谐所要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而失业自然成了经济体不和谐的一种外在表征。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及其失业现象的存在,就是现时代最典型的始发于教育领域继而表现为一种经济就业问题从而影响经济体和谐的现象,而它的有效解决,却最终依赖于综合运用经济、政治、教育等的合力。

由于资本在运动中追逐最大化的利润,所以其外在表现是“嫌贫爱富”。作为人力资本化身的人才——大学毕业生也是这样,抱着“天南海北皆可去”的观念“往高处走”的大学毕业生比例高,这就造成一方面特大城市、大城市人才过度饱和从而人力资本浪费,另一方面,急需人才的中小城市人才匮乏,而农村人力资源匮乏情况就更严重,这种教育领域内大学生人力资源“顺水漂”的不和谐流动通过传输机制影响了中小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农村地区的繁荣,造成了经济的不和谐,发达地区人力资本奢侈消费愈严重,贫困地区人力资本严重缺失愈落后,势必进一步加剧地区差距、收入差距、城乡差距。

克服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就业不和谐的这种弊端,依赖人力资本“嫌贫爱富”的非理性“顺水漂”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就业是最大的福利,解决作为过渡身份的大学生就业不和谐的问题,从行为主体来看,需经济、政治、教育界合力解决,从解决问题所采用方法的性质来看,需要政府“看得见的手”与市场“看不见的手”两“手”互动。这不仅关系到教育本身的健康发展,也关系到解决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人力资源分配严重不均的状况。中央、国务院《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下简称《意见》),集经济政策、教育政策、就业政策、政治关爱多管齐下,对和谐社会、和谐经济体的建设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比如,《意见》中的经济政策:对毕业后自愿到艰苦地区和艰苦行业工作,且服务达到一定年限的学生,其在校期间的国家助学贷款本息由国家代为偿还;教育政策:实施中西部地区生源定向招生制度,并确保这部分毕业生完成学业后到中西部地区基层和艰苦行业就业;政治关爱:采取先进后出的办法,每年给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的乡镇下达一部分周转编制,用于接受应届或往届高校毕业生;今后在选拔县处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时,要注意从有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中选拔等。

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工作,有利于解决就业难的问题,有利于改善人力资源在全国分布不均的状况,有利于引导农民奔小康,特别是有利于引导、带动并造就数以千万计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以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的战略需要。前一段时期,有一批“村官”大学毕业生奋战在三农前线战场,通过与当地农民广泛接触、交流,在传播技术、开拓市场,帮助农民致富,推动改变那里的农村落后面貌方面撒播了“点点星火”,起到了良好的先锋示范作用;但是,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艰巨任务,要让这“点点星火”迅速成为“燎原之势”,需要捆绑运用政治、经济、教育的组合政策,才能使一大批有知识、有理想、有热情的大学生成长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伟大事业中的生力军。中国有2,861个县级区县,44,821个乡,78万个行政村,对大学毕业生的吸纳量巨大。综合政策运用得当,不仅能够解决教育、培养人才和经济、就业不和谐的矛盾,而且也能够为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丰富的高素质人力资源保障。

所以,经济体的和谐构建不能单纯依靠经济政策,而是需综合运用政治、法律、教育等手段,多管齐下打好“立体攻坚战”;经济体的和谐与否,也依赖于外部环境的和谐状况,外部环境和谐有利于经济体实现真正的和谐。

五、中国经济体与国际部门的和谐

这里的国际部门是宏观经济分析框架中除中国以外的虚拟的海外经济主体,这个虚拟的海外经济主体主要包括美、日、欧盟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不发达国家。中国经济体与国际部门共同构成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世界经济体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波动会对中国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树欲静而风不止”,中国经济体的安全、健康是与国际部门的景气状况息息相关的。

中国经济体与国际部门的和谐强调将中国经济发展放在开放的全球化视野下“打量”,追求中国经济体的外贸和谐、国际金融和谐、FDI 和人力资本的流动和谐,在此基础上,实现中国经济体对外的长期均衡。对这个问题至少应从以下几点加以认知和把握。

1、外贸和谐

外贸和谐致力于长期动态的外贸均衡。我国外贸不和谐的一个突出表现在于资源导向型外贸额偏高,而市场导向型外贸额偏低,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在于资源导向型与市场导向型并重,并逐步加快过渡到市场导向型。

资源导向型经济带来的外贸顺差代价大、成本高,不利于国民经济可持续的发展,与绿色经济、资源节约型经济、循环经济的总体发展思路也根本背离。我国人均自然资源的拥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一旦本国自然资源紧缺,国际自然资源市场恶化,国民经济的脆弱性就会愈加凸现,进而引发风险。以中国对日出口一次性筷子的资源导向型外贸为例,日本全年一次性筷子的消耗量约为250多亿双, 其中从中国的进口量占96%,一次性筷子大量出口消耗大量木材,影响中国林业良性发展,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如1998年的特大洪水,造成2,000多亿人民币的经济损失,是上游伐木产值总和的几百倍,这样严重的经济损失,使我们认识到,资源导向型外贸战略只是权宜之计。

2、国际金融和谐

金融是经济的晴雨表,国际金融和谐强调长期动态的国际资本项目大体平衡。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最根本特征之一,而国际金融的全球化则使中国的金融市场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且由于国际金融交易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了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因此国际金融和谐比国际贸易和谐显得更为关键。该问题又包括国际储备、汇率、外债等主要方面。

(1)国际储备和谐就是指国际储备额适度。以国际储备中的外汇储备为例,2004年我国的外汇储备达6,099亿美元,外汇储备增加是把双刃剑, 储备过多会引起通货膨胀,再者,国际储备代表着对外国资源的购买力,长期保有外汇储备意味着放弃了使用这部分外国资源来增加投资加速本国经济发展的机会,长期保有的外汇储备额愈大,机会成本也就愈大;国际储备过少不利于短期内不可避免的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也不利于本国货币汇率的稳定,金融危机到来时缺乏充分的应对资金。如1995年墨西哥爆发金融危机后,墨政府一筹莫展,是克林顿政府从外汇稳定基金中拨出200亿美元资助墨西哥政府平衡汇市,挽救比索度过危机的。储备适度很重要,需要大智慧与胆略。

(2)汇率和谐汇率问题涵盖汇率制度与汇率值两个方面。 不同的汇率制度对国际收支的调节机理不同,利弊兼具。尽管浮动汇率制度自动调节国际收支,但是所需时间往往很长,效果不确定性大;当国际收支失衡时,经济当局不能完全依靠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而是应主动采取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加以干预。由于我国金融基础还不够强,各项配套制度还不很完善,贸然采取完全自由的浮动汇率体制风险很大,当然完全固定的汇率制度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不利于中国的金融改革和市场经济发展。

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 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有利于稳定外汇储备的货币结构,有利于保持国际贸易与国际资本的相对稳定,符合目前的中国国情和现实需要。

关于汇率值的大小适度问题,人民币适度升值是必然的,符合渐进的汇率体制改革的需要。人民币对美元的适度上升,对进口弹性较小的必需品,因进口量不能减少,可降低进口成本,从而降低进口商品的国内价格,平抑国内物价上涨。

此外,保持外债的适度对于防范金融危机、构建和谐经济体也显重要。

3、FDI人力资本的流动和谐

(1)FDI挤入和挤出双重效应和谐。应关注在中国东西中部不同地区,FDI对国内投资的挤入和挤出双重效应,保持总挤入量和总挤出量的大体平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其丰富、廉价的劳动力优势及一系列外商投资优惠政策,吸引了大批外商来华进行直接投资,1993年开始,我国FDI 流入量就开始在发展中国家位居第一,2002年更是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FDI的引进会对我国的资本构成、技术进步、进出口、就业、财政收入等各个方面产生影响。但是从全国范围来看,FDI在三大区域之间却存在着挤入和挤出双重效应的显著差异, 这种差异通过投资乘数传导机制可能进一步加剧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值得关注。

(2)人力资本的流动和谐。人力资本是资本中活跃的组成部分, 对一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愈来愈大。前些年,高层次的人力资本跨国单向流动明显,“脑泄漏”现象严重。西方国家良好的教育实施、科研条件和生活条件磁吸了一大批在国内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分子、大学生,人力资本单向“泄漏”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和谐发展。

现在,政府正采取多种措施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归国,服务经济建设;本国的经济发展也为海外学子回国创业创造了更多的机会,高层次人力资本的双向流动开始形成,过度失衡有望得到控制。

六、结束语:以经济效率、福利公平为导向,构建适度、均衡的和谐的中国经济体

综上所述,从经济文明体的物质技术、制度、观念文化三个组成层面视角来看,和谐经济体的构建应从物质层面的经济体和谐、经济制度的和谐、经济观念和谐三大着力点加以把握。其中,厂商和谐构成和谐经济体的微观物质技术层面,产业和谐、经济布局和谐则构成和谐经济体的宏观物质技术层面;经济制度的和谐构建关键在于现代产权制度与企业制度,同时应强调经济制度创新与政治体制改革保持基本协调的节奏,改革步伐应徐疾有致,改革进程应健康推进;而经济观念和谐的关键在于深刻理解并把握均衡、“度”的内涵,并且应认识到这种均衡是长期、动态的均衡,调控经济变量立足于保持经济变量适度,防止过犹不及。

从经济与政治、法律、教育等外部环境相互联系的视角来看,应注重综合运用经济、政治、法律、教育政策,注重发挥政府“看得见的手”与市场“看不见的手”的效用,多管齐下打好“立体攻坚战”,构建和谐的中国经济体,实现经济对内的适度、均衡、和谐。

从中国经济与国际部门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视角来看,和谐的中国经济体构建应从外贸和谐、国际金融和谐、FDI 与人力资本流动平衡等方面加以把握,在此基础上,追求国际收支长期、动态的均衡,实现经济对外的适度、均衡、和谐。其中外贸和谐的关键在于外贸战略应坚持短期的资源导向型与长期的市场导向性并重、并逐步加快过渡到市场导向型的原则;国际金融和谐立足于国际储备、汇率、外债的长期均衡。

在此基础上,和谐的中国经济体实现了充分就业、经济增长、物价稳定的对内均衡与国际收支的对外均衡;在此基础上,和谐的中国经济体实现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充分利用可再生物质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和谐的中国经济体加速缩小区域差距、收入差距、二元结构差距,为实现社会、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的小康社会、和谐社会总体战略目标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而经济运行中的那些大起大落或过度的忽冷忽热、“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等种种的不和谐经济“噪音”都是应该引以重视并加以摒弃的。

无论是从事经济理论研究的人员,还是经济实践活动中的工作者,都应该坚持以经济效率、福利公平为导向,为构建适度、均衡、和谐的中国经济体作出应有的贡献。

标签:;  ;  ;  ;  ;  ;  ;  ;  ;  ;  

从五个重点谈和谐中国经济的构建_人力资本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