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述吉安地区红色货币的产生与流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吉安论文,货币论文,生与论文,红色论文,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吉安地区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江西革命斗争的大后方。从1927年10月至1934年8月, 苏维埃政权先后创办了井冈山造币厂、东固平民银行、江西省工农银行、湘赣省工农银行及苏维埃国家银行湘赣省分行,发行过不同类型和不同版别的人民货币,为我国货币文化宝库和红色金融史增添了异彩。
[关键词] 吉安 苏维埃 红色货币 工字银元 铜元票 暂借券 银币券 新版花边
井冈山造币厂“工”字银元
井冈山位于湘赣边界的罗霄山脉中段。红军在这里建立秘密造币厂,是我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以后首次创办的制币组织,它所铸造的“工”字银元是我国红色政权首先发行的金属货币。
井冈山“工”字银元的由来 广东龙川县银匠谢荣珍、谢荣光兄弟等人,迁往井冈山定居后,用风箱、火炉、铁钳、铁锤、溶银瓶、冲压架、冲压碓石、花边模等八种工具设备生产“花边”,每开一次炉,可造银元500枚。谢氏兄弟经常用这种银元供井冈山袁文才、 王佐绿林军使用。1928年春,毛泽东、朱德两军会师后,在上井村邹甲贵家创办红军造币厂,并在大井、茨坪建立粗坯车间,由王佐具体负责,归湘赣边界工农兵苏维埃政府财政部领导。接着毛泽东提出“要尽快铸造自己的银元,并与历代官府银元相区别”,指示工人:“花边不要掺假,一定要纯银的,重量不能少于七钱二分。”〔1〕当时市场流通的墨西哥银元很多,王佐决定采用墨西哥银元作仿版模子,即正面中间为矿石状,光条四射,背面为老鹰图案,并在银币上加戳一个“工”字。〔2〕经过大家群策群力,克服重重困难,首批银元终于在1928年7月间出炉。〔3〕就这样,红色政权第一批金属货币便在井冈山问世了。
“工”字银元的流通 毛泽东、朱德规定了“工”字银元为根据地内流通的主币,银毫、铜板、制钱为辅币,币值均与白区相同,可向白区流出;主币与辅币的换算为:1银元=10银毫=100铜板=1000制钱,在全山红色圩场上流通很受群众欢迎,信誉极好。同时规定将缴获敌人银元集中起来,也用钢凿统统凿上一个“工”字,与自己生产的银元同时使用。
井冈山造币厂历时六个月,“用了千把斤银料,做了万把块银元,时间不长,数量也不多”〔4〕。由于1929年1月红军向赣南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故红军造币厂被敌人焚烧毁坏。
东固平民银行铜元票
东固位于江西吉安、吉水、永丰、泰和、兴国五县交界处,因地理环境特殊,各地革命者在此开辟武装割据,形成了东固革命根据地,因此享有“东井冈”之誉。由于东固富商把资金抽走,外地商人又被阻挠进入东固经商,军民纷纷要求建立自己的财政金融体系,发行一种可以找零用的铜元纸票,这种纸币是我国苏维埃政权首先使用的纸币。
创办银行 1928年秋,东固根据地进入巩固发展阶段,为了繁荣市场,沟通赤白贸易,东固区党委决定成立以黄启绶为首的“东古平民银行”筹备委员会,在地方红军二、四团捐助平民银行4,000银元的基础上,从借款、捐款、储蓄、节省经费等渠道自筹了3,000 多银元充作银行基金,于1928年10月在东固街上正式开业,推出铜元券。〔5〕为了便利群众物资交流,还于12月20日办起了消费合作社。〔6〕
发行纸币 当时东固地区人口约有一万五千人,每逢圩日,市场找零用的铜板辅币十分紧绌,买卖诸多不便,为此苏维埃政府决定印发找零辅币。起初,银行制币系用小竹片刷票子,不久用木板雕刻图案,把松柴烧熏的黑烟涂在票子模板上,将白纸贴上去,用刷子刷印,最后用剪刀剪平。〔7〕如印制最多的“拾枚”券是长16公分,宽7公分,正面中央有“日出”图案,上书篆体“东古平民银行”,下写楷书“憑票即付当铜元拾枚”,左右均印“拾枚”二字,四个角上分别印有“拾”字。纸币的背面有“共同消费,共同生产”八个大字。
平民银行成立后所发行的各种面值铜元票共6,000余元,有十枚、 二十枚、五十枚、一百枚四种。 流通中的换算为:1银元=3串=300枚=3,000钱,亦即1串=100枚=1,000钱。1929年2月中旬,毛泽东率领红四军与东固地方武装会师后,对平民银行加以充实,指示革新技术,用油印机印刷,增发了一百文(相当于十枚)、二百文、五角、一元等几种面值,到4月底共发行纸币二万元。后来随着市场的扩大, 又增印了“贰元”面值。在根据地全盛时期,纸币共达20万元,增长10倍,流通到赣西南广大苏区,出现了“东固纸票一用,吉安南昌的纸票没有人要”的局面。〔8〕
江西省工农银行票币
1930年10月4日,红一军团在毛泽东、朱德指挥下, 一举攻克吉安城,“吉安周围各县城相继解放。赣西南广大红色区域连成了一片,从南丰到永新,由寻乌到峡江,纵横七百余里,人口达四百余万,横断江西半壁”〔9〕。10月7日江西省苏维埃政府在吉安宣告成立。接着省苏政府于11月17日发出通令,筹建“江西工农银行”,由金融业出身的颜达担任行长。
发行暂借券和铜元券 1930年底,红军第一次反“围剿”决战在即,急需解决军民使用的票币,为此省苏政府决定采取临时性措施,即“将吉安缴获面值一角的临时辅币券,于票正面加盖江西工农银行暂借发行券和五角形赤色区通用的图记,背面加盖江西省苏维埃政府财政部方印”〔10〕,以投放市场流通使用。这种票币原为国民党“吉安临时辅助纸币券”,印制了40万张,刚印完就被红军攻取吉安所缴获。此票长9.6公分,宽6.6公分,浅黄色,四角印有楷书“壹角”二字,两边直书“完粮纳税,一律通用”,中间为建筑图,图下面书“每拾角兑纸币壹元”,下端为中华民国十六年。背面印有该票122个字的发行说明。 〔11〕
1931年夏,江西根据地形势大好,省苏政府向工农银行拨了五万元作补充基金,于7月印刷自己的新钞票——铜元10枚、50枚、100枚三种,并逐渐收回旧的暂借发行券。〔12〕所以暂借券只流通了八个月就被新纸币铜元券取代了。
铸造银元 1931年5月, 省苏政府将兴国县造币厂改称为“江西省苏维埃政府造币厂”(厂长周仁根),将红军打土豪和战场缴获的银器首饰放在铜模里,压制银元并凿出花纹,最后进行修整。全厂人员20余人,最高日产银元可达500多块,包括“大袁头”、“小头洋”等。 由于银元成色好、重量足,深为苏区内外群众所乐用,不少肩挑商贩,用这种银元输入食盐、棉布、煤油、药品和军需物品,有效地满足了根据地军民的需要。后来随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又于1932年2月1日创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造币厂也迁往瑞金扩建为“中央造币厂”。
湘赣省工农银行票币
湘赣省苏区是1931年10月建立的,其范围包括赣江以西、袁水以南、粤汉路以东、大余山以北的广大地区,人口100多万, 主要管辖江西西部的11个县和湖南东部的3个县,是中央苏区的侧翼。 省苏政府为了解决金融贸易的需要,决定在永新成立湘赣省工农银行,并于1932 年1月15日正式开业,〔13〕省财政部副部长胡湘兼任银行行长。1933 年2月,工农银行又扩建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湘赣省分行”。
印发银币券 用白纸印制的银币券是湘赣苏区的主要货币,一元纸币等于一块银元。到1931年11月,省苏政府决定拥有60余名职工的“湘赣省石印局”印制钞票,职工们依靠3台石印机和14付石印板,〔14〕首先使用了铜版技术,用镪水、树胶、松香等工艺措施制成纸币版面,然后翻印到石印版上,再用松膏烟灰拌桐油作印钞的油墨。其次在工艺上使用了套色印刷,如壹元券印的就是三道色,基本上做到了套印齐准。
工农银行的银币券分主币和辅币两类,主币1 元注明“凭票即付银币壹元”字样,辅币1角注明“合成拾角兑换银币壹元”字样。 以后改为国家银行湘赣省分行时,除适度增发了1元、1角银币券外,还新印发了10枚铜元券和5分、2角银币券,背面号码前均分别冠有ABCD等英文字母。银行为稳定纸币的币值,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如1932年底止全省只发行了3万元银币券,消除了群众怕纸币贬值的顾虑, 提高了银币券的社会信誉。“银币券不仅在苏区境内用,甚至秘密用到白区,一张票子换一块银洋,还要多算几个铜板,因为商人外出做生意,带几百块银元费劲,目标大,而带几百元纸币就很方便”〔15〕。
铸造“新版花边”1932年上半年,省苏政府通过打土豪没收、集股吸收、群众兑售等渠道,共收到各种银器3万两, 为使这些银器转化为货币,8月间在永新县黄岗老炉下一栋民房内, 筹建“湘赣省工农银行造币厂”,共40人,首任厂长李明初。至10月造币厂正式成立时,第一批“新版花边”(银元)诞生了。12月底,银行共造了4 万多块投放市场。〔16〕后来又陆续收到金饰5百两,银饰和银器4万多两。工人们便开动脑筋,按老版花纹图案、厚薄,仿铸了大清银元、光绪元宝、大头、小头、拐仗等银币,在投入批量生产中,最多一个月可造“新版花边”1万元。湘赣苏区仿制这些国统区流通的银元, 主要目的是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开展对外贸易,从白区购买苏区急需的日用工业品,如食盐、棉布、西药、洋硝、煤油及苏区兵工厂制造枪弹的原料,以解决军民生活所需,支持反“围剿”战争。
湘赣省货币与其它苏区货币一样,有着强烈的“一切经济服从于战争”的特色,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苏区银料更是大为减少,市场出现阻滞。1934年2月,湘赣省分行随省党政机关撤离永新县城,5月又遭敌人进犯,苏区范围日渐缩小,财政金融不能按计划进行。8 月红六军团突围西征,苏区转入游击战争,至此,湘赣省分行才停办各项业务,投入新的战斗。
注释:
〔1〕〔3〕《中国钱币》1988年第4期第23页、第16页。
〔2〕分别见1979年《辞海》“工字银元”条和1986 年出版的《中国货币史纲要》。
〔4〕吴自权《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铸币》。
〔5〕东固平民银行筹委会成员汪安国老人的回忆文章, 载《江西党史资料》第10辑第113页。
〔6〕吉安县委党史办访问东固老人郑传辉、吴大经记录。
〔7〕〔8〕吴满平:《东古平民银行》, 载江西《金融与经济》1988年第7期。
〔9〕吉安市委党史办编《九打吉安大事记》,见江西党史资料第7辑。
〔10〕1930年11月27日《江西苏省维埃政府通令》。
〔11〕戴仁和:《吉安发现江西工农银行暂借发行券》,载《江西钱币研究》1990年第2期。
〔12〕1931年7月7日《苏维埃》第2期。
〔13〕详见《湘赣红旗》第4期报道。
〔14〕当年石印局印钞工人刘友开的回忆,载《永新人民革命史》第123页。
〔15〕张启龙:《回忆湘赣苏区的革命斗争》。
〔16〕江西省人民银行编印《湘赣省银行简史》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