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增长的新特点及其近期发展趋势_经济增长论文

中国经济增长的新特点及其近期发展趋势_经济增长论文

中国经济增长的新特征及其近期发展态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态势论文,中国经济增长论文,近期论文,新特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中国宏观经济的基本状况

进入2001年后,国民经济继续保持了2000年较好的增长势头。国内需求增幅继续提高,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加大。虽然受到出口下降和农业粮食减产的影响,上半年GDP增长率较2000年略有降低,但幅度很小,稳定增长的态势基本没有改变。

1.经济稳定增长,与世界经济形成鲜明对照

初步测算,2001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为4294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7.9%,比2000年降低了0.1个百分点。与世界经济明显放缓的态势比较,我国经济较高水平稳定增长的特点比较明显。

2.内需在经济增长中的主导作用更加突出

进入2001年后,受世界经济放缓的影响,外贸进出口增长较大幅度下降。上半年进出口总额2410亿美元,同比增长11.3%,比上年同期回落26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246亿美元,增长8.8%,回落29.5个百分点。进出口相抵,顺差81亿美元,同比减少43亿美元。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国内需求增长幅度的提高。一是投资快速增长。上半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899亿元,同比增长15.1%,比上年同期加快4.1个百分点。二是居民消费增长稳中略有提高。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915亿元,同比增长10.3%,增幅比上年同期加快0.2个百分点。在世界经济放缓时,国内需求增幅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外需下降的影响,成为支持国民经济稳定增长的主要因素。内需的作用更加突出。

3.利用外资出现转机

1997年以后,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实际利用外资额下降,其中直接投资额由1997年的452亿美元减少到1999年的403亿美元。2000年,随着世界特别是中国周边国家经济形势的变化,利用外资形势有所好转。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407亿美元,增长1.0%。进入2001年后,利用外资增幅明显回升。上半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06.9亿美元,同比增长20.5%。几年来增幅低位徘徊的状态结束,利用外资出现明显转机。

4.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继续提高

在2000年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的基础上,进入2001年后,经济效益继续提高。1~5月累计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1670亿元,同比增长30.4%,煤炭、冶金、建材、石化等重点行业的生产经营状况继续有所好转。高新技术和装备工业生产步伐加快,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冶金工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4大行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41.5%,拉动工业增长4.6个百分点。农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优质高效农业发展加快。

5.物价水平继续在低位徘徊

进入2001年后,虽然国内需求增幅提高,但对物价水平没有产生明显影响。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1.1%。分析其结构,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9.3%,居住价格上涨1.8%,而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交通和通信价格仍在继续下降。表明居民消费价格上涨主要由娱乐教育文化及服务价格和居住价格上涨引起。工业品出厂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0.3%,原材料、燃料和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8%。涨幅比上年同期都有不同程度降低。这表明国内商品供大于求的格局仍然没有改变,物价水平的变化主要由服务收费、鲜活农副产品价格的季节性波动、国际市场原油及原材料价格变动等引起。

总体看来,上半年在世界经济放缓的环境下,中国经济依靠国内需求的拉动继续保持了较快增长,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继续改善。这表明经过近年来的努力,中国经济新的增长基础开始形成,支持经济增长的积极因素在逐步扩大。同时也要看到,中国经济运行的总体环境确实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市场需求不足以及市场竞争比较激烈,已成为经济运行的基本背景之一。

二、中国经济增长的新特征、新矛盾和宏观经济政策的新目标

1.经济增长的新特征

1978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经济增长是一种简单的数量快速扩张的模式。其基本特征:一是经济增长速度比较高。1978~1995年,中国GDP的年均增长率为9.88%,在持续17年的时间里保持接近10%的经济增长,在世界各国中是罕见的。二是通货膨胀率较高。1978~1995年,中国商品零售物价指数年均上涨7.76%,其中1988~1989年和1993~1994年期间分别达到了18.1%和17.4%。三是经济增长的波动幅度较大。1978~1995年期间,GDP增长率的落差最大达到10个百分点以上。四是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高。与以上经济增长模式对照,转轨型经济增长模式的基本特征:一是经济增长速度降低。1996~2000年,中国GDP的年均增长率为8.26%,比1978~1995年期间降低了1.62个百分点。二是通货膨胀率降低。1996~1999年,中国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年均上涨仅为0.26%,其中1998~2000年间是绝对下降的。通货膨胀已经转为通货紧缩。三是经济增长的波动幅度降低。GDP增长率的落差缩小到2.5个百分点。四是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提高。1996~1998年间能源加工转换效率平均为70%,比1984~1995年间的平均水平提高了2.6个百分点。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1998年为2.35%,1999年提高到3.42%,200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4262亿元,达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最高水平。

2.经济增长特点变化的原因分析

(1)商品和服务总量从供不应求转变为供大于求。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国内长期存在的短缺经济状态基本消失,代之而来的是需求约束的增强和不同程度的生产能力过剩,被描述为初步的买方市场状态。这一变化意味着中国市场商品和服务的总量从供不应求转变为供大于求。商品和服务的供不应求状态,是形成简单的数量快速扩张型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而其供大于求状态,则是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特点的重要原因。在供给短缺条件下,由生产者决定商品的变换活动。商品的质量、性能和价格,主要是由生产者决定的。因此,生产者可以将比较粗糙简单的加工产品卖比较高的价格,获得比较高的利润。这就刺激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同时伴随物价较快上涨,也使经济增长的质量较低。在供大于求条件下,由买方决定商品的交换活动。商品的质量、性能和价格,主要由买方决定。这就迫使生产者在相互竞争中不断提高商品的质量、性能,降低其价格,从而约束经济增长的速度,降低物价水平,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

(2)工业化从一般加工工业规模扩大转向制造业结构升级。在短缺经济时代,中国工业化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一般加工产品的需求。劳动密集型一般加工工业的规模扩大是工业化的主要内容。在买方市场时代,市场竞争激烈了,一般加工产品的市场饱和了,因此,必须进行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这使得制造业结构的升级和产业结构的优化成为工业化的主要内容。一般加工工业技术含量低、加工简单、规模小、投资周期短、扩张速度快,是形成简单的数量快速扩张型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制造业结构的升级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对技术创新的要求提高、对生产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的要求提高、对规模经济的要求提高、投资周期较长、风险大、扩张速度相对较慢,是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特点的重要原因。

(3)城乡经济二元化的发展格局开始向一元化发展格局转变。一般加工工业为主的工业化时期,由于产品生产规模小、技术简单、对专业化协作要求低、资金投入少、回收快,为农村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农业和非农产业相互支持使农村经济出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并形成了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在不同层面发展的二元化的经济发展格局。制造业结构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的工业化时期,由于产品生产规模扩大,技术复杂、对专业化协作的要求提高、资金投入多、风险大、回收慢,使得工业制造业无法在农村的环境中继续发展,必须向城市转移。与此联系的劳动力和人口向城市的转移,还是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农村经济的非农化开始与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化活动紧密联系起来,城乡经济发展开始向一元化格局转变。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和农村的工业化,是一个相对简单、发展质量比较低的过程;而农村工业融入城市工业体系,农村经济实现城市化,则是一个比较复杂、发展质量比较高的过程。因此,前者是形成简单的数量快速扩张型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后者则是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特点的重要原因。

(4)经济体制和机制从缺少责任转向明确责任。在短缺经济时期,由于对各种商品的需求旺盛,因此生产和投资活动的风险比较小,经济体制和机制主要突出刺激生产投资增长的功能,而不需要强调生产投资活动的责任。在买方市场状态下,生产投资活动的风险比较大,承担生产投资活动的风险,成为经济规则中最为重要的部分,经济体制和机制开始转向明确责任方面。缺少责任,也就缺少对经济行为的约束。在只有激励而没有约束的状态下,经济体制和机制必然成为支持简单的数量快速扩张型的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而在强调责任,强调对经济行为约束的状态下,经济体制和机制必然转为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特点的重要因素。

3.新的经济增长模式面临的主要问题

(1)原有的生产结构难以很快调整到位。在市场需求约束增强和部分生产能力过剩的情况下,经济增长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调整原有生产结构,使其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最近几年中国在这方面进行了极大努力。包括对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对轻纺、冶金等行业过剩生产能力的压缩,对“五小”企业生产的限制,对国有企业的脱困工作;也包括乡镇企业、民营经济依托市场自发的结构调整活动。这一过程将剥离出大量不良资产,分流众多的下岗、失业人员,这是政府和社会短时间内难以全部承受的。这就限制了生产结构调整的速度,延长了生产过剩和供大于求的状态,使经济增长难以很快获得新的起点。

(2)新的增长源泉不能很快扩大。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需要市场需求和创新型体制、机制的支持。一方面,近几年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正在发生变化,住宅、轿车、通讯、旅游等新的消费热点在不断扩大,相关的市场需求也随之有所增长。但总体看,大多数居居受收入和家庭财产状况的限制,这些方面支出增长的速度还不是很快。另一方面,支持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体制、机制还不完善。特别是以政府为主体,以国家银行和财政性融资为主要资金来源的投融资体制和机制,既与投融资活动的效益缺少联系,也不具备承担全部损失责任的能力,因此不能适应产业创新升级的要求。从这些情况看,加快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的难度还很大。这也会影响到城市经济的发展,并限制农村城市化的速度。此外,土地管理、户籍制度、城市市政建设和管理能力等都有一个调整的过程,因此农村非农产业和人口向城市的转移,难度也很大。总体上看,来自产业升级和城市化方面的增长动力不会很快增强。

(3)经济无序问题比较突出。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体制的转轨,改变了原有的经济规则和秩序安排,引起了经济规则和秩序的调整,并产生了经济无序的问题。在经济增长和就业、收入增长难度加大,而规则秩序又不严密的情况下,出于谋生的目的,人们的经济行为会出现各种扭曲。例如,从使用国有资产创收到侵蚀国有资产;从增加投资发展地方经济到依靠地方性保护政策发展地方经济;从依靠经济规则谋求收入到破坏经济规则谋求收入(逃税、骗税、走私、造假等等);政府的腐败问题也突出了。总之,在发展和体制模式转轨过程中,很多的经济行为不能变为经济制度规则安排内的活动,人们依靠制度规则安排的空隙和漏洞以各种可能的方式谋求个人利益,这对社会经济秩序形成了很大冲击,导致了信任危机和信用危机,对转轨型经济增长是很大的威胁。

(4)短期的总量政策长期化,宏观调控的难度较大。由于以上分析的原因,转轨型经济内生性增长能力较弱,经济转轨中面对的一系列矛盾,又要求必须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这就需要持续地通过短期总量政策刺激经济增长。同时,为了保持社会稳定,政府还需要在增加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支持农业生产等方面增加支出。这使得政府支出增长很快,债务负担增加,宏观调控的空间不断缩小,难度加大。

综合看来,在深刻的社会经济转轨过程中,经济增长主要面临内生性增长能力不足,经济无序等问题的困扰,政府宏观调控担负着重大职责,也面临不断增大的困难。由此也可以比较全面地理解20世纪90年代中期,当中国经济开始进入转轨过程,又面对亚洲金融危机强烈冲击时所面临形势的严峻程度。

4.转轨型经济增长的调控目标

经济增长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维持性增长部分和发展性增长部分。维持性增长是指维持简单再生产,即在结构不变状态下的总量增长。由于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每年新增人口1000万左右,其中农村人口和城市低收入人口还占很大比重,这部分人口每年也有一定的增长。因此,基本生活需求每年会有一个稳定的增长量。一般加工工业、传统产业生产的扩大仍有一个稳定增长的市场空间。当然与以前的快速扩张比较,与传统产业过大的生产规模比较要小的多。有的经济学家在分析后指出:中国的维持性经济增长率大约为6%左右(注: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的王积业教授于1990年对此进行了专题分析,并得出了以上结论,其文章《中国适度经济增长率研究》发表于1990年的《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由于这一增长源于人们基本需求的增长,因此实现这一增长水平至关重要,否则,将对经济社会的稳定产生严重影响。在经济增长中,首先必须保证经济运行在维持性增长水平以上,这是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目标。发展性增长是指扩大再生产的增长,是在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中实现的增长。对于转轨型经济增长来说,这部分增长力量是比较薄弱的。经济政策的长远和根本的目标,是促进这一部分增长加快。这取决于经济发展模式和体制模式转轨的进程。综合看来,当经济增长稳定在维持性增长水平以上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点应放到促进发展性增长方面;当经济增长有可能持续降低到维持性增长水平以下时,则防止经济增长率下降就成为压倒一切的任务。

简单总结,当前中国经济增长,是处于经济社会深刻变革中的增长,具有过渡的性质。随着经济社会变革的完成,经济内生性的增长能力将不断提高,发展性增长将成为越来越重要的部分。在这一增长模式的前期,经济内生的增长能力较弱,受外部因素影响后会发生明显波动,增长的稳定性较低。因此,保证经济在维持性增长水平以上,并积极培育增强发展性增长的能力是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任务。

三、中国经济2001年的发展态势分析

总体判断,中国经济目前仍然处于新的发展和体现模式转轨的前期,但转轨初期动荡最大、最不稳定的时期已经渡过。其主要标志是:生产结构调整的步伐已经迈出,大中型国有企业进行了脱困和重组,民营经济得到了更多的政策支持,发展能力都有不同程度增强,电子通信、住房、汽车等行业的发展加快;扩大内需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在刺激需求方面收到了越来越明显的成效;企业、职工对竞争的市场环境开始适应,新的制度规则从多方面开始加快建立。在此基础上,企业经济效益好转,国内需求增幅提高,经济增长开始回升。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到,经济增长进一步回升的基础仍然是不稳固的。主要是:生产结构的调整仍然没有完成,过剩生产能力和市场供大于求的格局还没有结束;产业升级、城市化等新的经济增长源泉还在萌芽时期,扩大速度较慢;投融资体制和机制还没有根本变化,制约着产业创新升级的步伐,也制约着民间投资的全面旺盛;经济无序的现象比较严重,是对经济稳定运行的另一个重大威胁;农村经济的发展仍然面对严重困难;国有企业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道路还在继续探索之中;非国有经济特别是民营经济的制度模式也在探索和完善之中;扩大内需政策,特别是积极的财政政策的空间在缩小。总之,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转轨对经济增长提供的动力仍然较弱,而转轨带来的经济社会关系的变化,又蕴含了很多的矛盾和不稳定因素。改革为发展提供的动力不够强劲,而发展为改革提供的空间也较小。中国经济社会目前处于承受力比较脆弱的时期:经济增长抵御外部因素影响的能力很弱,社会和公众承受经济波动、利益损失的能力也很弱。特别是对于中国经济改革发展的前景、对于政府决策的信心和预期,目前也处于相对薄弱的时期。所有这些都说明,我们目前仍然面对着非常严峻的局面,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其难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在这一环境下,不容许任何的决策失误,也不容许错过任何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时机。在以上的大背景下,分析今年下半年经济走势,还需要注意以下因素的影响:

1.外贸出口增幅将进一步下降

(1)世界经济增长放缓的过程,特别是对中国外贸活动的滞后影响还没有结束。2001年6月份美国的工业生产比5月份又下降了0.7%,至此,美国的工业生产已连续9个月下滑。6月份美国工业企业的设备利用率从5月份的77.6%进一步下降到77%,为1983年8月以来的最低水平。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格林斯潘7月18日说,美国经济低速增长的时期还没有结束,经济疲软可能超过预期的危险,因此美联储可能需要继续采取降息行动来刺激经济增长。根据联邦储备委员会的预测,今年美国经济增长率在1.25%~2%之间。与此同时,日本经济上半年出现了负增长,欧盟国家的经济也出现了不同问题。这些情况表明世界经济增长放缓的过程还没有结束。美国的摩根斯坦利对2001年世界经济增长率的预测值已下调到2.4%,根据他们的标准,认为世界经济已进入衰退状态。世界经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有一个时滞。2000年三季度以后,美国经济已出现了回落态势,进入2001年以后,世界经济增长放缓,但中国外贸进出口增长在二季度才出现明显下降,表明国际经济变化对中国外贸活动的影响大约滞后一个季度左右。综合这些情况判断,世界经济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下半年还将继续。另据有关分析,中国的贸易环境有恶化的趋势。不少国家在世贸框架下搞贸易保护,采取技术壁垒、反倾销、保障措施等手段;国际上仍有许多国家视中国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在确定中国出口商品的正常价格时,均采用“第三替代国”的数据来计算中国产品的所谓正常价格,对中国非常不利。另外,一些国家除了针对产品设限外,还采取针对中国产品的紧急设限。目前日、韩对中国采取紧急设限就值得关注。这些对出口增长也有一定负面影响。此外,国内出口退税不到位,限制了出口企业的积极性,对出口增长也有不利影响。

(2)2000年下半年出口增长率已比上半年有所降低,2001年下半年出口受上年基数高的影响有所减弱,对出口增长率提高是正的影响。

依据以上分析,预计下半年出口增幅将继续下降,月度出口增长率可能为负,全年出口增长率为3%~5%。

2.投资增长后劲不足

从2001年上半年的投资增长看,政府主导性的投资格局还没有发生变化。值得注意的是城乡集体和个人投资增幅放缓。2000年,集体经济投资增长9.2%,城乡居民个人投资增长9.5%,集体经济和城乡居民个人投资增幅分别比1999年提高5.7和1.6个百分点,扭转了持续下降的局面。但2001年上半年与2000年同期相比,二者合计的增长率为7.5%,低于上年的增幅,明显低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幅,表明政府投资仍是推动投资增长的主导力量。另一个需要注意的情况是施工项目个数减少,对投资增长后劲将产生一定的影响。由于大批项目已在“九五”最后一年完工,使得今年结转的施工项目明显少于上年,今年新开工项目的增加暂时还难以推动施工项目总规模的增长。2001年前5个月,全国施工项目个数为61973个,同比减少333个,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46317.1亿元,仅增长3.4%。这一问题在西部地区反映尤为明显,尽管2001年前5个月西部地区投资增速较快,但施工项目个数减少678个,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下降3.1%,这表明目前西部地区乃至全国,投资快速增长的后劲仍然不足。分析下半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外商投资仍会较快增长;国债投资力度与上年相比没有加大,加上项目储备不足、重大项目储备少,而国债投资又原则上不上新项目,预计政府投资难以保持目前的增势;由于投融资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审批制仍在起重要作用,受国际经济环境和市场风险较大的影响,企业的投资意愿可能减弱,因此民间投资仍然难以活跃。综合这些分析,若无新的政策出台,下半年投资增幅将低于上半年,呈前高后低态势。预计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为11%左右,将超过2000年的水平。

3.城乡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长仍然面临困难

2001年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24元,同比实际增长5.5%,比2000年增幅降低了0.9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1063元,实际增长4.2%,比2000年提高2.1个百分点。问题是,城镇低收入群体可能扩大,收入水平难以提高;农民增收仍然面临较大困难。

城镇就业问题比较突出。目前,全国每年进入劳动年龄的人口有1600多万,其中城镇大约有600万左右。1996~2000年期间,中国的社会从业人员增加了2300万人,年均增加575万人,其中,城镇增加了1459万人,年均增加365万人。从业人员的增加大大慢于劳动年龄人口的增加。不仅如此,在社会从业人员中还进行着力度比较大的结构性调整。一是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向第三产业或农业转移。1997~1999年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减少了260万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增加了612万人,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增加了634万人。二是从城镇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单位向其他所有制单位转移。1997~1999年,城镇国有单位职工减少了2472万人,城镇集体单位职工减少了1171万人。在就业岗位总量供不应求,从业结构又进行较大幅度调整时,下岗职工和新增的就业人口,以及农村向城市流动的劳动力组合起来,使就业形势非常严峻。2000年,城镇新增从业人员仅260万人,不到城镇新增劳动年龄人口的一半;国有企业下岗职工657万人,通过再就业仅安排了361万人。2001年一季度末,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为653万人,通过再就业仅仅安排了33.1万人,再就业率仅为4.8%。从这些指标看,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这一情况会使城镇低收入群体扩大,收入水平难以提高。农民增收减负的难度也很大。尽管2000年以来出现了粮食减产,但农产品供大于求的格局仍然没有改变,农产品市场价格水平没有明显回升。而农村乡镇企业发展目前也仍然面临很大困难,农民外出打工面临更激烈的竞争,通过农村非农产业和外出打工增加收入的渠道比较狭窄。政府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政策措施,很多还难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总体看,农民收入增幅虽然有所提高,但收入水平仍然较低,继续提高的难度较大。

城乡低收入群体扩大、收入水平提高缓慢的情况,预计将对基本消费品需求的扩大形成限制,也将对城乡社会稳定形成压力。

综合以上分析,2001年下半年国内投资增幅将有所下降,消费需求增幅大体稳定,出口增幅继续下降。在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下,预计经济增长率将继续平缓回落。如果国际经济和国内宏观经济政策不发生大的改变,预计全年GDP增长率在7.5%~7.8%之间。

针对当前经济走势,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一是抓住有利时机,加快改革步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新的经济规则和秩序,尽快消除经济无序的严重威胁;二是对国际经济发生严重衰退的情况作好必要的应对准备;三是继续改进和完善扩大内需的政策体系。应该采取措施努力稳定出口增长,关注投资增幅的变化态势,适时加大政府投资的力度。总体上,宏观经济政策仍宜以“稳”为基调。在此前提下,抓住时机,加大改革步伐,作好迎接“入世”的体制和管理方面的准备;建立适应竞争环境的投融资体制和机制以及相应的企业制度和机制;深化金融体制、保险体制、财税体制改革,增强防范风险的能力,提高财政货币政策的效果。

标签:;  ;  ;  ;  ;  ;  ;  ;  ;  ;  ;  

中国经济增长的新特点及其近期发展趋势_经济增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