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才培养需求为导向的中职机械教学探索论文_罗文彩

以人才培养需求为导向的中职机械教学探索论文_罗文彩

罗文彩

武汉市仪表电子学校 湖北 武汉 430205

摘要:中职院校开设机械专业的最终目的就是为国家注入机械专业人才动力,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同时提高机械专业人才的专业素质以及德育素养。教学实践环节,主要结合社会对于中职人才的需求,针对性的开展中职机械教学工作。基于此,本文主要以人才培养需求作为基本导向,探讨了中职机械教学的方案,而后提出了相应的见解以及思考。

关键词:人才培养需求;导向;中职;机械教学;方式

随着我国教育领域改革的不断深入,使得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在教学实践中发挥自身的引导性作用。现阶段的中职院校教育改革极其突出,更加重视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进行教学改革以及创新。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企业发展过程中增加了对于机械专业人才的需求,要求机械专业人才应向复合型以及实践技能型的方向转变。所以,中职机械专业教学必须结合企业的发展需求,紧跟时代的发展形势,将人才培养作为基本导向,从而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为学生日后的成长以及发展打下良好铺垫。

一、运用开放式教学模式,保证机械专业教学效率

开放式教学是近些年来所衍生出的先进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个性特征,体现教学过程的开放性以及包容性,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打破以往教学理念的局限,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师生间的角色,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被动为主动,养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将会学习并掌握更多的机械专业理论知识,大大提高实践操作能力,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实践中,并巩固理论知识,将实践与理论有机结合,使学生的专业素质得到有效提升[1]。

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并有效发挥实验室的功能及作用,保证开放式教学工作的高效落实。或者引导学生参与到机械基础课程项目之中,在实践活动中了解并消化相关的理论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也将提高自身的实践技能水平,经过教师的引导,并结合课堂中的理论知识,将深化对于实践技能的理解,产生新的认知,不仅可提高学生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还可增强其实践能力,间接的培养创新意识,为学生日后的成长及发展带来促进作用。与此同时,潜移默化的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中职机械专业中的机械基础可谓是必修课程,此课程涉及知识范围较广,同时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所以,在教学活动的开展环节,有必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加强机械专业学科与实践活动两者之间的联系,强化学生机械基础课程的理论基础,同时确定教学目标,以此为基础,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制定学习目标,使学习过程更具目的性,同时也可最大程度的保证学习效率[2]。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教师在机械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发挥自身的专业素养,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掌握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除此之外,也应重视学生在操作实践活动中的自主学习能力、具体表现以及参与热情等等。比如,教师在教授机械理论相关知识,必须了解并掌握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明确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若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高,那么则可利用精讲细耕的方式,保证教学过程的连续性以及有效性。如若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低,那么则可通过实践操作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使之在实践中发现自身的不足,总结操作环节的问题,并学会自行剖析,不断的反思、自省,将会发现未能掌握的理论知识,明确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点,同时利于分析理论知识的重点及要点。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能令学生在实践操作环节发现知识中的重点,保证学习效率,同时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高教学质量,逐步培养技能型人才、复合型人才[3]。

三、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实现双主体教学

传统的教育模式下要求教学活动中体现教师的主体地位,但是,随着教育领域改革的不断深入,使得现阶段的教育理念发生巨大转变,尤其是在中职机械专业教学活动中,越来越多的教学工作人员意识到实施双主体教学的重要性,所谓的双主体教学指的就是基于现代教育理论,体现以人为本,并发挥教师与学生两者的主体作用,并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以及创新,教学的核心内容为学生的学习以及实践,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扮演着组织者以及引导者的角色,主要为学生答疑解惑,并提供学习上的帮助,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其学习兴趣。除此之外,双主体教学还要求机械专业教师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不仅具有较强的专业理论水准,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职业道德素质。要求中职院校领导正视机械专业教师素质培养,为其提供内部培训以及外部进修的机会,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拓宽知识范围,丰富知识储备,以满足中职机械专业人才的培育需求[4]。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职机械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发挥自身的引导性作用,并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总结学生的学习需求,明确教学目标,将人才培养需求作为教学导向,避免教学过程中出现方向上的偏颇,在此过程中,还应当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以及创新,积极落实双主体教学模式以及开放式教学模式等等,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基础能力,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技能水平,满足社会对于机械专业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尹飞鸿,肖华星,黄小璜等.七年融通三螺旋递进衔接的课程体系研究与构建——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J].职教论坛,2016,12(17):39-42.

[2]张泓.中职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探析[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5,25(9):191-191,201.

[3]胡翔云,郭和伟.中中职人才培养边界及课程体系衔接研究——以湖北省中职机械加工技术、中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为例[J].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7(3):7-12.

[4]魏效玲,宋明晟,侯自敬等.“3+4”中职本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4(1):99-101.

论文作者:罗文彩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8年第11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3

标签:;  ;  ;  ;  ;  ;  ;  ;  

以人才培养需求为导向的中职机械教学探索论文_罗文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