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敏[1]2000年在《农地适宜性评价专家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探讨了以地理信息系统和专家系统为技术支持,开发农地适宜性评价专家系统的可行性,提出了建立农地适宜性评价专家系统的原则,据此讨论了建立农地适宜性专家系统的方法。在Mapinfo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建立了一个具有一定通用性的农地适宜性评价专家系统。并在邳州市对其进行了实证研究。全文共分七章。第一章 引言。论述了农地适宜性评价的重要性及建立农地适宜性评价专家系统的必要性。第二章 农地适宜性评价概述。着重论述了农地适宜性评价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农地适宜性评价的概念及评价的程序和方法。为建立农地适宜性评价专家系统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章 农地适宜性评价文献综述。从评价方法的运用、评价单元的划分和新技术的应用三个方面进行了介绍,重点介绍了GIS技术和ES技术的应用现状。提出了3S技术加ES技术的运用为农地适宜性评价研究发展方向的观点。第四章 农地适宜性评价专家系统的技术基础。主要论述了建立农地适宜性评价专家系统所运用的两项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与专家系统技术。分别介绍了两者的概念、结构和功能,同时介绍了用于构建农地适宜性评价专家系统的Mapinfo地理信息系统。第五章 农地适宜性评价专家系统的建立。论述了农地适宜性评价专家系统建立的原则和系统的总体结构,重点介绍了各功能模块的设计思路及模块间的信息流程和控制流程。为实现模块化结构设计,提出采用函数表示规则并以文件形式保存的方法。第六章 农地适宜性评价专家系统的实证研究。在江苏省邳州市进行了农地适宜性评价专家系统的试验性应用。分别就该市农地对种植小麦、玉米、水稻三种作物的适宜性做出了评价,评定出了各评价单元在不同利用方式下的适宜性等级。第七章 结语。对农地适宜性评价专家系统建立过程中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同时对农地适宜性评价专家系统的进一步完善提出了看法。
夏敏[2]2007年在《农地适宜性评价空间决策支持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地适宜性评价是土地适宜性评价的一种类型。其评价结果可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的宏观管理与微观控制,对于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均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因此,有必要加强农地适宜性评价的研究。然而,传统的农地适宜性评价存在着评价结果主观性较强,评价工作费时费力的问题。而且,土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有关土地的信息多与空间位置相关,评价工作也常常涉及到一些半结构化问题。所以,需要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技术完成农地适宜性评价。空间决策支持系统就是在GIS和决策支持系统基础上应运而生的用于解决与空间有关的问题的决策支持系统。但其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理论、方法和技术诸方面都需要进一步完善,针对农地适宜性评价的空间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研究也不多见。因此,有必要对此进行深入研究。本研究探讨农地适宜性评价空间决策支持系统组成结构及其实现方法,基于农地适宜性评价的一般过程,研究农地适宜性评价的各种模型及其适用范围,收集与农地适宜性评价有关的经验知识。在此基础上,以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 9为平台,利用其提供的ArcObjects组件技术,以可视化开发语言Visual Basic 6.0为开发工具,建立了一个农地适宜性评价空间决策支持系统,并通过县域农地适宜性评价的实证研究验证系统的可靠性与实用性。全文共七章,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农地适宜性评价空间决策支持系统开发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为农地适宜性评价空间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实现;第三部分为农地适宜性评价空间决策支持系统的应用研究,第四部分为结论与展望。第一部分包括三章,从理论上分析了农地适宜性评价空间决策支持系统研究的必要性,并对农地适宜性评价空间决策支持系统的理论与技术基础进行了研究。第一章为绪论,从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着手,提出了本文研究的目标和内容,并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方法以及技术路线;第二章为文献综述,从评价研究的内容、评价的方法、以及现代技术在农地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三个方面分析了目前农地适宜性评价研究的发展。认为农地适宜性评价研究内容越来越广泛;定量化评价方法在农地适宜性评价中得到较大发展;地理信息系统在评价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并且有其它相关技术综合应用的趋势。对于已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评述,明确了本研究的基础;第三章为农地适宜性评价与空间决策支持系统原理与技术探讨,在阐述农地适宜性评价原理与空间决策支持系统技术的基础上,探讨了农地适宜性评价所需要的空间决策支持,从而为农地适宜性评价空间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提供了理论和技术依据。第二部分包括两章,通过设计与开发实现了一个农地适宜性评价空间决策支持系统。第四章为农地适宜性评价空间决策支持系统设计,提出系统分为四个组成部分:数据库、模型库、知识库和人机界面,并分析了各部分的功能。基于Geodatabase模型进行了系统的数据库设计;讨论了系统模型的分类,并将组件思想引入到模型的设计与实现中,通过程序开发组件来表示模型;将评价知识分为规则知识与静态知识,采用产生式规则表示规则知识,由推理机完成知识的调用,而静态知识则由文字处理软件Word进行处理,使用VBA来定制Word的功能;并以ArcObjects为基础,运用可视化编程语言VB开发应用程序,整合ArcGIS已有菜单功能,形成系统人机交互界面;最后,通过ADO接口技术实现数据访问和系统集成。第五章为农地适宜性评价空间决策支持系统开发和实现,介绍了系统开发的软硬件环境;基于ArcGIS 9和ArcObjects组件开发技术,开发农地适宜性评价专业模型和知识,实现了对静态知识的调用;建立人机界面和对话框,并详细分析菜单功能;在确定数据库投影系统和数据获取途径的基础上,利用ArcGIS 9桌面版工具ArcCatalog建立系统的数据库。第三部分为第六章,农地适宜性评价空间决策支持系统应用。将系统应用于河南省封丘县农地适宜性评价,研究了封丘县农地对于水稻、小麦、玉米这三种利用方式的适宜性程度,运用系统提供的克里格插值法完成了部分农地评价因素的空间分布研究,采用叠置法确定评价单元,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因素及其权重,建立隶属函数模型计算单因素分值,最后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计算单元总分值,等间距法划分适宜性等级,得到封丘县农地适宜性等级图件和统计结果,为农业结构调整和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了依据。第四部分为第七章,结论与展望。总结了系统设计与开发的主要内容,以及系统在应用过程中的表现,并指出后续研究的方向。通过上述研究,实现了一个完整的农地适宜性评价空间决策支持系统:(1)利用面向对象的数据模型Geodatabase,借助Arccatalog建立了本地个人地理数据库——农地适宜性评价数据库,数据库能够有效管理农地适宜性评价数据;(2)采用AO组件技术开发了农地适宜性评价所需专业模型,存储于模型库中,在知识库与人机界面的协同下,可实现模型的选择、调用和集成使用;(3)区分评价所涉及的不同知识,采用不同方式加以表示并存处于评价规则库和静态知识库中,由推理机完成知识的调用,而静态知识调用则通过VB6.0编程实现;(4)通过人机界面的设计和开发,在图形与属性数据的显示、查询、统计分析、输出等基本功能基础上,通过对话方式提供模型选择、数据录入、知识查询等;(5)通过ADO接口技术实现系统模型和知识对数据库的访问,系统的功能的实现在动态连接库(DLL)中完成。系统成功的应用于封丘县农地适宜性评价中。在今后的研究中,还需要进一步充实系统的评价模型,丰富系统的评价知识。
黄鸿鸿[3]2002年在《基于适宜性评价的农地整理规划理论和方法》文中研究说明农地整理对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和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这一工作目前在我国已经逐渐展开,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目前我国的农地整理尚处于初级阶段,大多数地区农地整理目标仍主要是扩大耕地数量,补偿因非农建设占用的耕地,尚未进入以适宜性评价为基础,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为目标的发展阶段。一些反映近期经济效益的喜人的“正数增长”后面,必然掩盖着长远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的“负数增长”。论文认为农地整理要达到预期的生态、经济和社会综合目标,必须强调体现土地本身的内在价值,开展基于适宜性评价的农地整理规划,针对某一区域的土地利用现状,综合分析影响土地生产力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对整理区进行农、园、林、牧各业利用的适宜程度分析,评出农、园、林、牧各业用地适宜等级、数量和分布状况,并提出开发整理的方向,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充分挖掘土地潜力,发展区域资源优势,更有效组织农、园、林、牧业生产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 本论文以浙江省义乌市义佛整理区为例,利用土壤图、土地利用现状图、以及土地调查资料和土壤分析数据,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支持下,建立了基础数据库,完成了义佛整理区的土地适宜性评价,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大比例尺农地整理规划。具体研究内容包括: ●探讨和分析土地整理的相关理论,主要包括系统理论、可持续利用理论、人地协调理论、土地经济学理论及生态学理论。 ●探讨和分析服务于土地整理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理论依据、原则、任务及评价程序。 ●对研究区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特点及土地适宜性进行分析:针对研究区的特点,选择评价因素,利用土壤图、土地利用现状图,以及自然、社会、经济调查资料,建立基础数据库,生成评价单元;建立土地适宜性评价专家知识系统,结合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因子权重,进而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等。 ●以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为依据,进行土地利用分区,进而编制耕地整理规划,包括田块规划、田间道路规划、田间灌排系统规划、田间防护林规划。
齐实[4]1999年在《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结合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以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为研究对象,从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理论,小流域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分析,小流域水土保持环境系统的基础研究,小流域系统调控,土地生产力开发,小流域系统监测和评价以及流域管理信息系统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其成果对于我国的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在对国内外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深入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系统论述了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内容和方法,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评价及指标,并提出了我国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 2.应用自行研制的大型人工降雨装置,所获取的大量资料,从运动波理论的基本方程入手分析坡面产流机制。用数学模拟手段研究坡面泥沙的时空变化规律,最终建立了坡面土壤侵蚀随时空变化的动态模型和参数预测模型,其研究结果对进一步了解小流域水沙动态过程和指导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采用了侵蚀专业模型与地理信息系统松散耦合的研究方案,建立电算模型,对流域土壤侵蚀进行模拟。在对流域水文的DEM模型分析基础之上,进行流域径流水文分析,土壤侵蚀量的计算,使其可以模拟流域空间范围内的每一个单元格、地块、全流域的土壤侵蚀在场降雨侵蚀和全年侵蚀,做到了土壤侵蚀模拟的时间、空间分布。有利于更加明确流域内的重点侵蚀与产沙区和污染物的来源。对水土保持、泥沙治理、污染防治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3.在SPAC理论的指导下,系统观测降水、渗透、蒸腾、蒸发、水分等因子,综合应用时间序列分析、霍顿下渗模型、谐波分析、灰色关联分析、水量平衡原理等方法和手段,对小流域的降水变化规律、土壤入渗性能、植物蒸腾、土壤蒸发、土壤水分时空变化规律、流域综合治理措施对水资源合理利用的影响进行了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并且建立了小流域土壤水分预测评价模型;研究表明:①该地区年际降水变化具有周期性,变化周期为132月,约11年;②综合治理措施可使土壤入渗性能得到改善,林草地平均增加入渗量30%,梯田62%;③土壤的降水输入最不能满足乔木林地和草地的蒸腾消耗;④林草地水分利用率较农作物高;⑤本地区土壤水分变化可划为四个时期,四月初至六月中旬为春季土壤水分缓慢蒸发期,六月中至七月中旬为旱季土壤水分严重亏缺期,七月中旬至十月中旬是土壤水分补偿期,十月中至次年三月底为土壤水分相对稳定期;⑥流域土壤储水能力林草地大于农地,治理后不同降水年份流域土壤储水量均大于治理前;⑦应用水量平衡原理,建立的土壤水分预测模型,均具有较高的精度。⑧⑨
沈怡[5]2004年在《南方丘陵地区农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技术与方法》文中指出南方丘陵地区是我国水热资源丰富、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潜力最大的地区之一和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在不足全国耕地总面积12%的土地上,负担了近全国人口30%的人口。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使得本区巨大的优势与潜力未能充分发挥,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再加上人口密度大,人地矛盾与北方平原地区相比更为尖锐。因此,要保证整个农业系统的良性循环和持续发展,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和提高耕地质量,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战略目标以缓和广大南方丘陵地区人地矛盾,必须大力开展农地整理工作。然而现阶段我国在农地整理的研究上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是这方面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目前还主要集中在北方平原地区,对南方丘陵地区的农地整理规划设计探讨得比较少;二是在当前我国农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的实践中还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大多数地区农地整理目标仍主要是扩大耕地数量,补偿因非农建设占用的耕地,尚未进入以项目分析为基础,以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目标的阶段,一些反映近期经济效益的喜人的“正数增长”后面,往往掩盖着长远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方面的“负数增长”。要解决上述问题,保证南方丘陵地区农地整理项目的效益,必须将南方丘陵地区农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韵理论研究提上日程。 为此,论文以重庆市石柱县九里十三湾国家土地整理重点项目为例,系统的探讨了南方丘陵地区农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的技术与方法。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一是农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理论框架研究。即在系统理论、可持续利用理论、人地协调理论、土地经济供给理论和生态学理论等农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理论基础的指导下,分析农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的目标、原则和依据以及特征、程序和内容;然后,针对南方丘陵地区农用地的特点,总结提出南方丘陵地区农地整理规划设计的特殊性,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南方丘陵地区农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的技术标准。二是南方丘陵地区农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方法实证研究。即在对九里十三湾项目进行农地整理项目分析之后,针对所研究项目区的自然经济条件和农地整理具体目标选择,编制项目规划设计多方案;然后针对所研究的项目区的特点,从农地整理的工程内容入手,运用特尔斐法对选取指标进行数轮取舍,构建农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方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最终建立农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方案综合评价模型,并对编制的两个方案进行了评价和择优。研究表明: (1) 为缓和该地区人地矛盾和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目标,农地整理势在必行。相应的,南方丘陵地区农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的技术与方法研究就显得更为重要。 (2) 论文以重庆石柱县九里十三湾土地整理项目为研究实例和样点,运用特尔斐(Delphi)法和层次分析(AHP)法作为分析方法建立起综合评价模型。该评价模型可以对农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方案进行系统、综合的评价,其评价结果能基本上反映出各方案的优劣。 (3) 由于南方丘陵地区农地整理旱坡地整理潜力最大,所以在南方丘陵地区农地整理项 西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巴里里里里里里里里里巴理旦里里里 目规划设计的重点在于早坡地,尤其是15“一25“较陡坡旱作耕地应作为现阶段南方丘陵地区农地整理的主要对象,农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在运作中主要围绕这部分耕地展开。 (4)由于丘陵地区各项景观要素联系紧密,所以南方丘陵地区农地整理组合性较强,宜在规划设计时实行田、水、路、林、村综合整理。在规划设计阶段进行四大工程规划设计时,要统筹兼顾,探索路、渠、沟、林、田的结合形式。 (5)南方丘陵地区的农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中的早坡地整理应结合全面实施坡改梯工程,综合整治耕地。石柱县九里十三湾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方案综合评价与择优结果表明:采用局部平整方式比较理想,即将项目区6。以下的坡耕地和零星荒草地整理为水平梯田;将6。以上的坡耕地和零星荒草地整理为坡式梯田,并通过土地平整使坡度降低3。。这种平整方式既减少了工程量,节约了资金,又有利于整理后土地的各种用途,不对粮食作物的种植产生影响。事实上,一般而言,在地势起伏不太大的南方丘陵地区,总体平整为水平梯田造价费用高;如果全部平整为坡式梯田,则不利于整理后土地的各种用途,因此采用类似于九里十三湾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的局部平整方案更为科学合理。 (6)南方丘陵地区的农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强调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并将水利建设与生态建设相结合以减轻灾害危害,提高抗御灾害能力。农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方案综合评价过程也反映出南方丘陵地区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并相应地赋予农田水利工程指标以比较高的指标权重。石柱县九里十三湾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方案综合评价与择优结果也表明农田水利工程措施更为完善的规划设计方案一被确定为项目规划设计最终方案。 (7)南方丘陵地区的农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有别于北方平原地区。相对于北方平原地区农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更侧重于理
特尔格勒[6]2017年在《内蒙古宜农沙地多功能农地规划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与人们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视程度的增加,沙地的开发利用与保护也逐渐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重点话题,宜农沙地作为农地后备资源之一,查清其数量和质量,是进一步对沙地进行开发利用和多功能农地规划的前提与基础所在。本文以内蒙古自治区杭锦旗为例,运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方法得出杭锦旗宜农沙地调查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并在分析调查评价结果的基础上,针对可开发利用部分的宜农沙地进行了多功能农地规划与布局。主要研究步骤有:首先对适宜农作的沙地进行概念的界定并确定了其具体范围、数量质量和分布状况,得出宜农沙地总面积为1118727.14公顷,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确定杭锦旗宜农沙地的开发利用程度,进行了宜农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分为适宜程度高、较高、中等、较低、低五个等级。其次,在进行多功能农地规划时,为了高效开发和利用宜农沙地,根据宜农评价等级的划分与分析水资源平衡分析结果相叠加分析,结合杭锦旗宜农沙地自然历史特性,将宜农等级低和较低的评价对象划分为不适宜于进行多功能农地规划,仅选取宜农等级中、较高和高的土地作为进一步规划的主要目标。本文通过多目标规划法中生态效益最高的目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整体性和动态性兼顾,依照农业多功能的基本概念将宜农沙地总体划分为生态服务功能、隔离防护功能和景观与人文功能三大功能区作为多功能农地规划的一级分区,并在此基础上依据气候环境和沙地特性构建了干旱区显性宜农沙地多功能分区体系;又根据宜农评价的等级结果对隐性沙地进行了功能区划分。基于多功能分区的划分,又将其进行细化进行了布局规划,即将宜农沙地的规划布局分为节水型种植结构布局、效益经济农业产业布局、防护型生态布局和稳定型农林牧四种布局方式,并对整体宜农沙地提出了具体的开发利用模式与治理措施。最后,本文从行政、经济、政策和技术四个方面的保障措施总结概括了对宜农沙地多功能农地规划的发展前景和今后的开发技术要求。
王巧妮[7]2008年在《采煤塌陷地复垦模式综合效益评价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煤矿和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煤矿的开采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造成了大面积的土地塌陷,严重影响了矿区的生态环境、农业生产、区域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最大限度的重新开发利用塌陷地,使得采煤塌陷地在复垦后达到最大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满足矿区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首先,在分析我国采煤塌陷、采煤塌陷地复垦的历程和现状的基础上,对我国采煤塌陷地复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其次,运用系统的原理,对采煤塌陷地复垦的动因、采煤塌陷地复垦的机制、采煤塌陷地复垦的原则进行了分析,建立了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塌陷地复垦目标体系,并阐述了塌陷地复垦的步骤。第三,对我国采煤塌陷地复垦模式进行了总结,分析了每种复垦模式的适用条件、优点及缺点。在此基础上,从复垦后用途、复垦技术、复垦的执行主体三个角度对塌陷地复垦模式进行了系统分类。第四,建立了一个由三级递阶系统(目标层、准则层、子准则层)、三大类(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11项指标构成的塌陷地复垦模式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并构建了评价模型。第五,运用塌陷地复垦模式综合效益评价模型,对积水较深的塌陷地、积水较浅或季节性积水的塌陷地、无积水塌陷地三种情况下,四种典型复垦模式的综合效益进行了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再结合九里区的特点,对九里区采煤塌陷地复垦模式进行了总体设计,并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九里区采煤塌陷地复垦的若干对策。
邱生荣[8]2014年在《都市郊县闲置农地多功能开发适宜性评价及实证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持续不断的人口向城市和工业集中区域转移造成了各地农村土地闲置现象日趋严重。农地作为稀缺的资源要素,其闲置不仅不能产生经济价值,而且还造成了多种价值的流失。虽然各级政府不断出台各种关于“三农”问题的扶持政策、优惠补贴和技术投入,但是对遏制农村土地的闲置收效甚微,更严峻的现实是当前各级政府普遍关注自身利益的诉求,没有或者不敢真正公布农村土地的闲置数量,造成各地农村土地的闲置现象日趋严峻,人地矛盾冲突加剧。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面对开始回流农村的资本、人才和信息,相关的学术研究几乎没有成功开发闲置农地的研究供借鉴,而且当前中国特色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特殊的二元城乡结构体制对闲置农地的开发造成诸多障碍,导致许多地方对闲置农地的不合理开发,不仅造成土地资源的破坏和对农民权益的侵犯,而且带来诸多的社会矛盾和法律问题。在鼓励资本下乡与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背景下,对闲置农地的多功能开发不仅能保障农民的权益,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的发展,而且能引导资本、人才和信息合理进入乡村,激活农村经济,使之成为解决城乡共同发展问题一种行之有效的思路。本文选取福州近郊的闽侯县为研究案例区,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围绕都市近郊县闲置农地的多功能开发评价、开发效益和开发模式开展系统的论述,主要的研究结论如下:首先,当前各地农村土地闲置现状严峻,并且有不断恶化的趋势;农民收入的变化,涉农财政支出的多少,农补贴的增减,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加大都会影响农村土地的闲置。其次,农地的闲置会造成多方面的价值流失。主要包括闲置农地造成的资源浪费,理论地租的无法实现,农村的社会保障和稳定价值的流失,乡村生态文明的消逝,因此,必须从多功能开发的视角建立其保护理论体系。第三,闽侯县农地闲置造成的价值流失具有较高的开发潜力。闽侯县位于福州的郊区,其地理区位具有较强的优势,周边区域的社会与经济条件也相对成熟,具有强大的农业多功能开发需求,同时区域的农业技术优势与现行的土地管理制度对也是闽侯县农业多功能的一个明显优势,主要的闲置因素来源于农地的数量、质量和适宜性的限制,但是对该县闲置农地多功能开发的整体格局无明显影响。第四,闲置农地的多功能开发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福利。选取白沙湾休闲农场闲置农地的开发带来的效益增长为典型分析案例,以农场现场调查的问卷和访谈获取的资料为依据,通过TCM(旅游成本分析法)进行分析估算闲置农地多功能开发的效益发现,单纯的闲置没有收益,简单的土地出租的效益约7800元/公顷,进行农业多功能开发后,直接收益为16.7万元/公顷,单位用地净效应增21.4倍,同时还有潜在的更高支付意愿为22.197万元/公顷。根据2012年的利率估算可得其农业多功能开发综合效益为22197万元,单位土地的多功能开发效益为739.9万元/公顷。第五,从国际的研究经验来分析,日本和加拿大的闲置农地开发的经验以及美国棕色地块整理与开发的做法可以为闽侯闲置农地的开发提供相关的借鉴。当前国内关于闲置农地开发的主要模式有家庭农场开发模式,土地股份合作模式,龙头企业运作模式,土地信托模式等。根据闽侯的实际情况,可以重点借鉴土地信托模式和家庭农场发展模式。第六,针对前文的研究,主要可以从闲置农地开发的市场引导支持体系、政府政策支持体系和技术支持体系三个层面来构建闽侯闲置农地开发的支持体系,通过合理引导经济要素通过符合社会发展趋势与法律要求的形式进入闲置农地的开发领域,同时政府可以搭建相关的平台和提供相应的技术保障对闲置农地进行开发和保护。
王威翔[9]2014年在《海南省五指山市土地适宜性评价》文中研究说明土地适宜性评价属于土地评价的范畴,是合理利用与科学规划管理土地的基础,本研究是在系统分析国内外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海南省五指山市具体实际情况,探讨基于GIS技术与数学模型相结合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技术和方法的应用,为该研究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科学可靠的基础依据。本研究具体过程如下:根据选择评价因子的原则从众多影响土地适宜性评价的评价因子中选取适用于五指山市土地适宜性评价的8个主要影响因子,并应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各评价因子权重,构建一个适用于该研究区域土地适宜性评价的评价体系。以ArcGIS地理信息系统为平台,利用多图斑叠加技术,对具有拓扑关系的五指山市土壤分类图和五指山高程图相叠加,划分出新的评价单元,然后通过Geodatabase数据库对每个评价单元不同属性分别进行赋值,再经过计算综合评价分值后,最终得到反应海南省五指山市宜农地、宜林地、宜牧地各自分等的数量与空间分布的土地适宜性等级图并对其进行分析研究。根据五指山市宜农、宜林、宜牧三种土地适宜性等级评价图统计数据,结果如下:宜农地高度适宜型土地面积为144295.8亩,占全市土地总面积比例为8.52%;中等适宜型土地面积为800125.2亩,占全市土地总面积比例为47.25%;勉强适宜型土地面积为729738.7亩,占全市土地总面积比例为43.1%;暂不适宜级土地面积为19140.3亩,占全市土地总面积比例为1.13%。宜林地高度适宜型土地面积为784567.8亩,占全市土地总面积比例为46.33%;中等适宜型土地面积为687590.7亩,占全市土地总面积比例为40.61%;勉强适宜型土地面积为206606.5亩,占全市土地总面积比例为12.2%;暂不适宜级土地面积为14535亩,占全市土地总面积比例为0.86%。宜牧地高度适宜型土地面积为154708.8亩,占全市土地总面积比例为9.13%;中等适宜型土地面积为740192.5亩,占全市土地总面积比例为43.71%;勉强适宜土地面积为783681.7亩,占全市土地总面积比例为46.28%;暂不适宜级土地面积为14717亩,占全市土地总面积比例为0.88%。最后根据五指山土地适宜性评价分析成果与当前土地利用现状相对比,得出五指山市宜农、宜林、宜牧三种土地适宜性等级评价图科学合理,对五指山市的土地规划修编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师子峰[10]2010年在《农地流转中基于综合适宜度的农村居民点整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7年6月,国务院同意批准设立重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随后获批的《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中,提出将重点推进“促进农村土地规模集约化经营、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和征地补偿新机制”等相关方面改革试点,农地流转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的主要方式成为统筹城乡的一大亮点。目前,重庆市及全国的新农村建设正稳步推进,农村居民点整理作为促进土地集约利用,保护郊区生态环境,改善农村居民人居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被广泛展开,如何采用技术手段对现状农村居民点整理进行预评价,以实现整理后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相对集中、节约用地、少占耕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目的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农村居民点整理是一项涉及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开发系统工程,不断推进的农地流转对农村居民点整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将能够反映农地流转现状且与之相适应的用地综合适宜度评价体系引入农村居民点整理当中十分重要。本文以重庆市北碚区静观镇陡梯、集真、和睦、金堂村土地利用规划项目为例,基于GIS技术为平台,以土地利用现状图、地形图、地质灾害易发区域分布图等图件资料,结合人口和社会经济资料,采用指标法对研究区域农村居民点整理前的用地综合适宜度进行预评价,即通过参与性农村评估法针对影响农村居民点现状利用的各类因素(指标)开展问卷调查,选取一系列能反映用地综合适宜度的指标来表征评价对象的状态和趋势。通过特尔菲法(Delphi)和“排列成比较技术”法相互校正的手段,赋予各指标相应的分值和权重系数,通过单因子的评价和多因素的综合叠加得到用地综合适宜度的评价分值,依据多因子综合评价得到的分值采用聚类法划分为五个不同的利用等级,配合单因子评价为现状农村居民点的整理提供参考。其中,指标法选择易受评价者(专家)的主观影响,导致不同评价者对同一对象的评价结果不尽一致,针对这个问题,研究采用改进的层次分析法(AHP)法对评价因子进行分析和综合评价,对其权重分配进行一致性检验,通过采用这个定量方法,使得计算较为客观的接近于分析要求。根据评价模型分析可知,用地综合适宜度评价为“很适宜”或“较适宜”的农村居民点占研究区域农村居民点用地总面积的13.77%,图斑数138个,其中,“很适宜”的居民点面积有16.21hm2,占研究区域居民点总面积的9.07%,“较适宜”的居民点面积有8.56hm2,占研究区域居民点总面积的4.7%;用地综合适宜度评价为“一般适宜”的农村居民点面积有50.52hm2,图斑数281个,占研究区域居民点总面积的28.57%,面积较大;用地综合适宜度评价为“很不适宜”或“较不适宜”的农村居民点图斑数为527个,“很不适宜”的居民点面积有23.75hm2,占研究区域居民点总面积的13.29%,“较不适宜”的居民点面积有79.65hm2占研究区域居民点总面积的44.57%,面积比重最大。针对评价的五个等价对研究区域未来居民点整理进行引导,得出目前不同适宜条件的现状农村居民点在整理项目实施时的整理方向,分为扩建、原规模整治和逐步搬迁三种类型。通过综合适宜度评价研究可知,用地综合适宜度评价等级较高的居民点空间分布有两种方式:以碚金路为中轴,沿碚金路两侧呈宽带状分布,以台农园核心区范围线为外围,呈片状分布;整理潜力及生态敏感性指数对居民点用地综合适宜度的影响力在所有因素中表现最大,区域规划尤其是建设用地指标限制是整理潜力的主要影响因子,人均占地面积在村域尺度整理潜力评价中表现不为明显;用地综合适宜度评价等级较高的居民点等级高低与距离土地流转后农业生产区距离成正比,生态敏感性指数与周边地质条件优劣呈正比,耕作条件的难易仍是农户选择居民点用地的主要影响因素。本研究的目标区域因处于土地流转程度较高的农业园区,相关性分析表明指标体系所采用的评价因子能够反映农地流转对于居民点整理的驱动力等影响用地综合适宜度的主要问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研究过程中我们本着促进农村建设用地集约利用,促进农地流转的原则,从四村自身的自然地理条件以及经济发展的需求考虑,以“集中建设为主,分散布设为辅,分散中适当集中”为思路,宜整则整,宜迁则迁、宜建则建。作者结合所研究的村级土地利用规划项目,对拟进行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区域进行用地综合适宜度评价,期望通过研究建立具有可操作性和有针对性的村域适宜度评价方法,作为农村居民点整理工程科学决策和实践的前提。
参考文献:
[1]. 农地适宜性评价专家系统研究[D]. 夏敏. 南京农业大学. 2000
[2]. 农地适宜性评价空间决策支持系统研究[D]. 夏敏. 南京农业大学. 2007
[3]. 基于适宜性评价的农地整理规划理论和方法[D]. 黄鸿鸿. 浙江大学. 2002
[4]. 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研究[D]. 齐实. 北京林业大学. 1999
[5]. 南方丘陵地区农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技术与方法[D]. 沈怡. 西南农业大学. 2004
[6]. 内蒙古宜农沙地多功能农地规划研究[D]. 特尔格勒.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7
[7]. 采煤塌陷地复垦模式综合效益评价与对策研究[D]. 王巧妮. 南京林业大学. 2008
[8]. 都市郊县闲置农地多功能开发适宜性评价及实证研究[D]. 邱生荣. 福建农林大学. 2014
[9]. 海南省五指山市土地适宜性评价[D]. 王威翔.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4
[10]. 农地流转中基于综合适宜度的农村居民点整理研究[D]. 师子峰. 西南大学.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