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_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论文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农村论文,建设社会主义论文,重要途径论文,发展循环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意义

多年来的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循环经济在广大农村的应用有着广阔的领域和深远的意义。

(一)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是对农村土、水、肥、药、种、电、油、柴、粮等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统筹考虑,整体谋划,系统节约,探索在农村建立节约型社会的路子。

(二)不断提高农业生产中各种资源的生产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追求更大经济效益,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三)综合开发,再生利用,深度利用农村种、养业产生的废弃物和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城市工业及乡镇企业产生的废弃物,化害为利,变废为宝,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

(四)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不仅落脚到生产安全优质农产品,而且有利于改良土壤,增加土壤的有机质成分,有效治理农村面源污染,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五)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拓展产业规模,延伸产业链,有利于增加劳动就业。

(六)把创建农村专业技术经济协会这种新型的组织形式和推行循环经济的先进经济模式紧密结合起来,起到相互推动、相互促进的作用,是一个创新,也是深化农村改革、实行管理民主的一个重要方面。

(七)发展循环经济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生态型城镇村找到了有效的实现形式,而建设生态型城镇村为发展循环经济创造了空间、舞台、机遇和条件。

循环经济是追求更大经济效益、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和更多劳动就业的先进经济模式。自20世纪80、90年代起,发达国家为减少资源消耗、避免环境污染、保护自然生态、提高综合经济效益,以生态学规律和生态经济理论为基础,重新规划产业发展,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循环经济发展理念。近年来,发展循环经济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循环经济遵循“4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再思考(Rethink)的行为原则,这是循环经济标志性的特征。减量化原则即减物质化,为循环经济的首要原则,也是最重要的原则;它以不断提高资源生产率和能源利用效率为目标,在经济运行的输入端,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开采和利用,尽可能多地开发利用替代性的可再生资源,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流和能源流。再利用原则,就是尽可能多次以及尽可能多种方式地使用人们所购买的东西。再循环原则,就是尽可能多地再生利用或资源化,把废弃物返回工厂,经适当加工后再融入新的产品中。再思考原则,就是在经济运行中不断的减少和避免废弃物的产生,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生产率,实现污染排放最小化,废弃物循环利用最大化。人们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把握有着不断认知的过程,科技进步没有止境,构建一个理想的循环经济模式不可能一次完成。大自然的奥妙是物竞天择、长期进化的结果,发展循环经济必须深刻领会循环经济原理的精神实质,灵活运用4R原则,进行不断的思考,不断的探索,不断的创新,不断的发展。

二、以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做的工作很多,涉及多方面、多层次,不仅解决为什么、要什么,还要解决做什么、怎么做。本文所讲在广大农村推行循环经济五个方面的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

(一)“九节一减”——减量化原则的运用

“九节一减”,即: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电、节油、节柴(节煤)、节粮、减人。

1.节地。修建民居、城镇村建设、修路、建厂、基础设施都要注意节约用地、集约用地。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在城镇建设中能搞地下建设的要尽量建设。另外,农业上的高产优质,从用地意义上说也是减量化。

2.节水。特别是水稻,是高耗水产业。中国人均淡水资源只有世界人均的四分之一,而且时空和地域分布很不平衡。目前全国用水中近70%是农业用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农业用水的比重只会降低而不可能提高。因此,兴修农田水利必须和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结合起来,改变“大水漫灌”的粗放方式。要大力发展节水农业,调整农作物结构,变对抗性为适应性。

3.节肥。化肥特别是氮肥的大量使用,不仅影响肥效的发挥,而且土壤中的氮、磷、钾和微量元素比例失调,造成土壤板结、地力下降和严重浪费。2004年我国化肥施用量已经达到4636.6万吨,与1990年相比增加了79%,而60%以上的化肥未被庄稼吸收就流失了,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尤其是氮肥污染,即亚硝酸盐污染。要大力推广测土施肥、配方施肥等先进适用技术。这方面节约的潜力很大,既可大大降低生产成本,又可治理土壤污染、水体污染,确保农产品的安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4.节药(含除草剂、抗生素、激素等)。不合理过量使用农药,特别是高毒、高残留农药对人体危害很大,不仅严重制约农产品出口,而且严重危及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要科学合理使用农药,严禁生产与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和过量用药,大力推广综合防治、生物防治办法,大力发展沼气,用沼液代替农药,运用生态良性循环办法来吸引和繁殖各种鸟类,防治病虫害,采用各种科学的方法减少农药的使用量。

5.节种。农民种一亩小麦一般要30斤种子,而科学用种只需20斤,每斤种子一元多,可节约10元以上。

6.节电。大力推广各种先进的节电技术、设备、产品、工艺和科学的管理方法,节约广大农村的生产和生活用电。

7.节油。农业机械和农用运输设备耗用大量的柴油、汽油,这方面的节约潜力很大。

8.节柴(节煤)。在继续使用柴、草及农作物秸秆作燃料的地方,要坚持和推广先进实用的省柴灶和用农作物秸秆、稻壳、木屑、竹屑废料加工成清洁碳。用煤作燃料的地方,要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节煤技术,既可降低煤耗,又可减轻对环境的污染。

9.节粮。城乡浪费粮食的现象普遍存在。特别在城市,餐饮业、公共食堂等地方生活用粮浪费严重。用粮食作原料的各种加工业,节约潜力很大。采用科学的养殖方法,可使畜牧养殖业提高肉料比、节约大量粮食。

10.减人。减少从事一产的农民。对农村富余的劳动力,弄清县内外、市内外、省内外对各种技能型劳动力的市场需求,发动各有关部门和单位针对市场需求开展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素质和技能,基层干部也要加强自身学习和培训,这是解决当前农村矛盾,有效转移农村劳动力,发展循环农业,让农民进入城镇务工经商从事三产,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二)做强加工业——再利用原则的运用

农产品加工是连接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的桥梁,是解决现阶段农产品供过于求、农业增产不增收局面的关键措施。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迫切需要农产品加工业的带动和推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要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技进步,努力提高农产品综合加工利用能力,推进初级加工向高附加值精深加工转变,由资源消耗型向高效利用型转变,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再利用原则在农产品加工业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对各类农产品、山区土特产品、林产品、水产品及其加工后的副产品及有机废弃物进行系列开发、反复加工、深度加工,不断增值。农产品加工业不同于一般的工业,在其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绝大多数属于原来农产品的组成部分,仍然含有大量的有机质,相对开发价值高,开发成本低,开发技术容易掌握,其效益可能远远超过主产业,因此再利用原则在农产品加工业中大有可为。这是构建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非常重要、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也是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区别于传统生态农业的一个重要标志。根据再利用原则的要求,首先要对农产品进行深度开发,不断提高其附加值。对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及有机废弃物进行成分分析,利用生物技术、工程技术、核技术等高新技术手段开发新的产品,延伸产业链,不仅加工企业本身不再产生污染,而且扩大企业规模,提高了经济效益。在农产品系列开发、深度开发、综合利用方面,近几年全国涌现了很多好的典型。

(三)“白色农业”——再循环原则的运用

2004年4月26日,在北京第二届国际白色农业研讨会上中外专家将微生物视作“宝贝”,给它取了个新名词:“白色农业”,利用它,可以生产出无公害绿色食品、无污染饲料、肥料、农药以及取之不尽的能源。专家说,之所以利用微生物资源,是因为全世界面临人口、资源、环境所带来的严峻挑战。而依靠水土为中心的传统农业将接近或达到承载能力的临界状态。这就需要寻求新的出路。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翟虎渠博士认为,“开发微生物资源,可以缓解能源与环保的矛盾”,他分析说,近几十年来,中国在发展农业微生物能源——沼气方面已取得巨大成绩。在利用农业废弃纤维质资源,用微生物发酵技术生产酒精,替代日益枯竭的石油资源,也取得进展。白色农业的概念最早产生出于我国,它是把传统农业的动植物资源利用扩展到微生物新资源利用,创建以微生物产业为中心的新型工业化农业。白色农业还能改善农、牧业产品的品质,减轻环境污染,提高农产品的产值。这是农民增收的一个新途径。

目前,在农村微生物运用最典型的就是沼气,将人与畜禽粪便、农业的废弃物通过微生物发酵产生沼气,为农民的生产、生活提供清洁能源等多种用途。安徽淮南毛集试验区利用大型养猪场的粪尿发沼气,再用沼气发电,每度电的成本只有0.15元。沼气的残留物——沼液可以代替农药,沼渣可以代替化肥,是广大农村发展安全优质农产品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临泉、阜南等县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实践表明,有两个重要纽带——沼气和食用菌。从农业循环经济的示范点看到,养猪、养牛本身赚不了多少钱,而把猪、牛的排泄物——粪便、尿液化害为利、变废为宝,进行循环利用、深度利用,其效益有时超过养猪、养牛本身。这是再利用、再循环原则在农业上应用的一个典型实例(见图1、2、3)。

笔者将农村沼气概括了15大好处:推动结构调整、促进养殖发展、降低生产成本、解决化学残留、提高品质风味、提供清洁能源、保护森林资源、消毒杀菌增产、增加农民收入、有效治理污水、开辟保鲜新路、改善农村卫生、治理面源污染、提升文明程度、缩小城乡差别。

(四)经营生态环境,开发安全优质农产品——再思考原则的运用

图1 临泉县长官乡养牛循环经济流程图

图2 临泉县长官乡养牛循环经济流程图

图3 临泉县韦寨镇秦小寨养鹅循环经济流程图

1.加强生态建设,做大做强生态资本。2000年2月份,笔者和部分全国人大代表、省人大代表到安徽省池州地区视察国家级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情况。在8天时间里,笔者集中观察和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对良好的生态环境研究透了、用好了就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笔者将良好的生态环境当作资本,明确提出进行生态环境资本运营。2001年4月份,笔者到淮北市对采煤塌陷区修复治理的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淮北市有20万亩采煤塌陷区,修复治理了10万亩,宜地则地、宜水则水,发展种植业、养殖业,搞生态旅游等。这给笔者一个很大的启示,不仅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资本,对中等的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好、开发好,对比较差的甚至有些遭到破坏的生态环境也可在治理改造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利用,也可以成为生态环境资本,用好了便能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对此,笔者进一步提出经营生态环境的概念,更注重体现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这个问题在理论上的突破对实际工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下面举几个实例:

(1)安徽省阜南县南半部的蒙洼、洪洼是淮河流域重要的行蓄洪区,有14个乡镇,35.5万人,是出了名的灾窝、穷窝,大水来时一片汪洋,大水退后满目荒凉,当地农民种点小麦、玉米靠天收,有些地方只生产一些荻柴和杞柳,亩均收入仅80-100元。后来他们进行深入的辩证分析发现,原来只看到蒙洼、洪洼行蓄洪区这个恶劣的自然环境,忽略了洪水过后,这片地方的土壤还是肥沃的,因洪水不能种粮食,可以改种不怕水淹的杨树。从2001年开始,两洼人民抓住退耕还林的机遇,大力推行林权制度改革,在60多万亩荒坡地、低洼地大量种植杨树和杞柳,在林下宜粮则粮、宜菜则菜、宜草则草。在草地上放牛放羊,在低洼水面养鹅、养鸭、养鱼、养珍珠,使林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互生共存,资源循环利用,亩均收入1200元以上。现在,两洼生态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到处树木成林,绿草茵茵,牛羊成群,各种鸟类也多起来,变成风光秀美的地方,农民的生存环境、生活条件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是一个经营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的成功范例。

(2)2004年6月,笔者在新疆了解到自治区有关部门支持农民在沙漠边缘种植红柳,在红柳根部接种大芸(肉苁蓉),既防沙治沙,又保护和发展了名贵中药材大芸,每亩价值3000到5000元,增加了农民收入。

(3)2004年9月,笔者到内蒙古调研,发现他们在发展沙产业上有新突破,过去在沙漠中生长的沙柳3-4年就自生自灭,后来用沙柳造高档包装纸,替代同类进口产品,并解决了造纸污染问题,嫩枝桠还可做成牛羊饲料,调动了农民种植沙柳的积极性。既防沙治沙,又发展了产业,增加了农民收入,收到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共赢。

2.着力提高效益,让土地生“金”。即,开发安全优质农产品。发展安全食品问题不能简单地看成只是一个生态农业问题、食品问题、局部工作问题。而要一、二、三产业联动,产加销配套,多学科协同攻关,这是我国农业走向世界的关键对策和必由之路,是关系到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素质、市场竞争力的问题,关系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问题,关系到农业的良性循环持续健康发展的问题,关系到提高驾驭和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问题,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问题,因此是一个全局问题、战略问题,是具体深入的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

安全食品是高效生态农业的产物,包括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这三大类食品像一个三角形,底部是无公害食品,中间是绿色食品,顶部是有机食品。

这三大类食品都有各自的技术标准及对环境的要求,越往上对环境的要求越高。针对我国的国情,开发安全食品,就是要对这三大类食品同时抓,因地制宜,整体推进,以适应不同农业生态环境的现状,适应不同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现状,适应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

2002年7月4日,笔者到大别山区霍山县调研安全食品发展情况,山区良好的生态环境给笔者新的启示。像霍山县这样生态环境良好的地方应把三大类安全食品的顺三角形变成倒三角形(见图4)。

如何加快发展安全优质农产品,笔者提出如下对策:

(1)确立三个目标

①提供真正符合标准的满足市场需求的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维护消费者的利益。

②实现优质优价,增加农民收入,维护生产者的利益。

图4

③有利于保护和优化农业生态环境,治理面源污染,使安全优质农产品生产能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下去,这是发展安全优质农产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实行整体推动

从多年的实践来看,发展安全优质农产品的试点停留在村、乡镇一级已不够了,必须在一个县的范围内全面推动。

①整体检测:对全县每一个乡镇的土壤、水、大气与主要农产品的农残状况和重金属含量进行全面检测。

②整体规划:以检测的数据为依据,对各乡镇和主要农产品进行科学合理全面的规划。

③整体认证:请三大类安全食品权威认证机构的专家到县里,现场指导,严格按技术标准和操作程序进行认证,这样做既减轻了农民和企业的负担(时间、经费),又保证了质量,扩大了规模,加快了发展安全优质农产品的步伐。

④整体品牌:对已有品牌进行整合。

⑤整体销售:采取什么样的销售方式来做安全优质农产品的市场,是发展安全优质农产品需要解决的一个重点问题;而建立信用关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⑥整体实施:在县委的领导下,人大、政府、政协各套班子,县直各部门,县、乡、镇、村各级,全力以赴,步调一致,整体推动。

(3)建立八大体系

质量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质量认证体系、科学技术体系、市场信息体系、配套服务体系、流通销售体系、法律监督体系。

(4)强化五项保障措施

①加强领导,搞好协调;②深化宣传,形成共识;③办好龙头,产销衔接;④搞活机制,加大投入;⑤强化监督,诚信经营。

(五)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生态型新农村建设

胡锦涛总书记2003年3月9日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区域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产品生产之中,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废弃物排放,逐步使生态步入良性循环。

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生态型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思路可以概括为:实现一个目标,转变两种模式,强化三大功能,构建四个体系,搞好五项设计。

1.实现一个目标。即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

2.转变两种模式。一是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二是转变社会发展模式。转变这两种模式既是循环经济的应有之义,又是建设生态型新农村的关键所在。

3.强化三大功能。一是优化生态环境,为居民提供生态服务的功能进一步强化;二是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和资源,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功能进一步强化;三是强化循环经济能力建设,确保上述两大功能具有可持续性。

4.构建四个体系。

(1)循环经济产业体系。一是生态工业,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工艺和资源综合利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二是生态农业,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三是生态服务业。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有条件的要逐步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加快发展服务经济。

(2)新农村基础设施体系;重点是水系统、能源系统、交通系统和建筑系统。

①水系统:水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命脉。要解决水多、水少、水脏、水浑四大问题,积极治理和预防水,旱灾害,变对抗性为适应性,建镇建房不能违背客观规律,不能随意把一些湿地、河塘沟渠、洼地填起来搞开发;要保护好生活饮用水水源,让群众喝上干净的水。要树立“亲水性”意识,建好水网,形成良好的河流景观和滨水环境。

②能源系统:农村也要大力开展节能降耗工作,发展可再生能源。不仅要大力发展户用沼气,还要发展集体用户沼气,充分运用太阳能。在山区要大力发展小水电,但不能破坏生态环境。在有风力资源的地方,要发展风能。在有地热的地方,要开发地热能。在沿海地方要发展潮汐能。

③交通系统:要抓住国家发展农村公路的机遇,在充分考虑整体景观的基础上,搞好道路建设规划,设计好道路的布局网络。要把农村公路建成生态大道,做到“六个好”:把路修好,把树栽好,把房子盖好,把田种好,把清洁生产抓好,把安全文明卫生搞好。

④建筑系统:对新的建筑要大力推行节能省地治污技术,要研究开发适合农村的新型节能环保建材。建筑风格要体现地方特色,与周边自然环境相协调。

(3)生态环保体系。

①生态建设:绿化要乔、灌、草、花、藤科学搭配,针阔叶混交,对树种结构的选择要做到“五性”:生态性、适地性、经济性、需求性、观赏性,充分发挥森林调节气候、清洁空气、保持水土、储备水源、美化环境等多项生态功能。

②环境污染治理:对农村垃圾和污水要采取切实有效的办法进行治理。小城镇要实行雨污分流,可采取沼气厌氧发酵的办法处理污水,成本低,效果好,处理后的污水可达二类水,完全可以作为中水回用。逐步建立农村垃圾分类回收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系统。

③自然灾害预防:建设选址非常重要,要充分考虑自然灾害因素对建设的影响,避免因选址不当,造成屡受自然灾害困扰。避免在地质灾害频繁的地方搞建设;在水库下游建设要做好防洪避灾措施;建设不要占用河道、河床等。

(4)社会事业体系。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统筹规划,加大投入,整体推进,树立全面的发展观。

图5体现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每一个体系都按循环经济的理念来建设,四个体系之间又可形成一个整体的循环圈。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5.搞好五项设计

(1)规划设计。由于不同的区域、地形、地貌、资源、气候、民俗风情、文化传统、建筑风格、生产生活上的差异,在概念规划设计上,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根据上述差异,体现不同的风格特色;第二,要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基础条件出发搞设计;第三,要做到六个结合、六个注重,即眼前与长远、局部与全面、经济功能与社会生态功能、实用价值与观赏价值、国外经验与民族传统、现有能力水平与改革开放潜能的有机结合,注重历史、注重传统、注重文化、注重特色、注重生态、注重环保;第四,要确定小城镇的功能定位,一个生态型小城镇必须有吸收外来要素的功能,有开放式的结构,能聚集人气,否则,小城镇发展起来也是有镇无市,没有生命力。

图5 生态型小城镇建设整体循环经济图

(2)环境设计。这里主要是指生态环境设计。其主要思路是结合镇、村的规模、产业结构和布局,构建和优化镇、村的生态环境系统,包括林业、农业、水利等方面的建设,以提高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保障和促进小城镇的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3)住区设计。应用生态建筑原理对住区进行科学的生态规划设计,形成由生态型建筑和基础设施组成的人工生态环境以及包括文化、道德、法律和人的精神状况在内的社会生态系统。农村住房的设计不能照搬城市住房设计的思路。一要与自然生态环境相协调,有特色,有味道,再过几十年也不落后;二要与农村的生产生活相结合,做到舒适、美观、卫生、适用、隔热、保温、通风、节能,不浪费空间,不浪费土地,有条件的地方还要考虑发展生态庭院经济。

(4)产业设计。城镇村产业设计要把握几点:一要有利于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生态良好”的要求;二要充分利用本地自然资源、劳力资源、人才资源,发挥比较优势,发展优势产业,积极开发安全优质农产品及深加工,发展生态旅游;三要主动与邻近城市企业合作,发展配套产品和服务;四要加快对外开放步伐,接受或创办新型的、环境友好的、效益高的产业。

(5)景观设计。生态型小城镇的景观设计要与小城镇的总体规划同时设计,不能把两者割裂开来。要把观赏价值与充分发挥生态功能效益结合起来,要与农村的田园风光、自然生态环境相协调。

三、在广大农村推行循环经济要着重把握的问题

(一)总体目标。十六大提出的“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二)总体要求。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把发展农村生产力、繁荣农村经济放在第一位。坚持从解决广大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发,使千家万户得实惠。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在广大农村探索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路子。

(三)要辩证地分析看待不同区域农村的优势和劣势,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化害为利,变废为宝,做好转化工作的一个重要办法就是大力推行循环经济。

(四)要深刻分析制约不同区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从发现矛盾、分析矛盾和解决矛盾入手,发展循环经济。

(五)要因地、因人、因资源、因产业、因产品制宜,选择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子。按循环经济理念来规划发展一村一品、一乡(镇)一品、一县一品。

(六)循环经济是经济,但不是传统的经济,它是一种先进的经济模式,要从多角度转变思维方式,灵活运用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再思考的原则,追求更大经济效益、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更多劳动就业。

(七)发挥主观能动精神,将扬长避短变为扬长补短,这里所说的“补”主要是指补生态、补环保、补资源。在一个地方推行循环经济,先从小循环入手,由若干个小循环组成中循环,进而组成大循环。

(八)在农村推行循环经济,科学技术是一个关键因素,要选择科研创新成本低、效益高、环境友好的技术。还要加强以下课题的科技研究开发和技术推广:1.“九节一减”的先进实用技术和管理方法的研究;2.农产品深度加工和加工后的废弃物、污染物的再利用研究;3.微生物新资源在农业上的利用,创建以微生物产业为中心的新型工业化农业的研究;4.沼气残留物的利用研究,解决沼气冬季产气难的问题;5.经营生态环境和对不同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利用研究;6.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税收、价格、金融、保险、投资、生态补偿等政策研究;7.不同类型的生态型小城镇建设具体实施方案的研究,各地在修编或制定城市规划时,要同时考虑新农村建设规划。

(九)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与服务经济紧密结合起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需要做很多工作,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加快发展循环经济与服务经济,建立农村服务体系,创新服务体制和机制。要突出抓好生产性服务业,即生产前的服务,做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策划,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良种良法的优选,新产品的研发、设计。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高种养加水平,优化管理方法和手段,改进生产工艺和操作条件。发展现代物流,优化品牌,拓宽渠道,搞好市场营销;发达的物流产业和完善的市场体系,是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它不仅是生产后的服务,而应是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服务,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有效途径;还要大力培育与新农村建设关联大的金融、保险、信息和中介服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要求经济实力达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还要从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对全面小康生活的需求出发,来拓展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以上论述说明:在农村大力发展服务经济是实现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是对“服务经济的核心”是‘第二产业的第三产业化’”这一观点的突破。笔者认为这实质上是“第一产业的第三产业化”,也是对传统的农村服务业的突破;如能扎扎实实按这个思路去做,不仅可以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还能在广大农村探索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路子。

(十)要加快循环经济试点示范推广的步伐。“一步实际行动胜过一打纲领”。大量事实表明,发展循环经济是好事而不是坏事,对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是助力而不是阻力,既有“面子”更有“里子”,既有形象更有实际效益,既是长远利益的事更是当务之急的事。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要投入,但与线性经济模式的农业项目相比,投入少、见效快、效益好。现在,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都在加大对“三农”的投入,笔者认为对农业循环经济的投入是最经济的,不仅可以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而且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共赢。

标签:;  ;  ;  ;  ;  ;  ;  ;  ;  ;  ;  ;  ;  ;  ;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_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