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一个宝钢” “出口一个宝钢”——宝纲集团挺进国际市场——确定冶金设备制造业为企业第二产业,开始大规模出口钢铁生产设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宝钢论文,国际市场论文,生产设备论文,制造业论文,钢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报讯 上海宝钢集团公司致力于在国际钢铁市场上转变角色,昔日全套引进国外设备的宝钢,通过消化吸收提高,如今已开始大规模出口钢铁生产设备。日前结束的宝钢备件联合研制供应中心理事会透露,宝钢集团已经宣布将冶金设备制造业确立为企业第二产业。在去年备品备件、成套设备出口2500万美元的基础上,今年首季宝钢设备和备件出口签约已超过1000万美元,全年目标是3500万美元。至此,以国产化带动冶金机械制造业发展的“出口一个宝钢”工程已实质性启动。
宝钢人有一个共识:国家花300亿元建设一个宝钢,其意义并不仅局限于一年生产几百万吨钢,更重要的是借此带动国内冶金业、机械制造业的发展,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为此,宝钢在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在90年代逐步确立了“国产一个宝钢,出口一个宝钢”的奋斗目标,也就是宝钢的后续工程的设备制造要国产化,在此基础上还要把国产设备卖给外国人。
宝钢的国产冶金设备制造没有走“大而全”的老路,而是借鉴国外同行的成功经验,以社会化事业协作为架构,与国内设备制造业联手发展。80年代,宝钢选择了中国第一重型机械制造厂等36家实力雄厚的企业,组成了宝钢备件联合研制中心,依靠“中心”成员厂在装备、技术上的综合优势携手开发、研制具有高技术含量、高质量要求的用于替代进口产品的设备和备件。作为联合体的宝钢,每年用于国产化开发的资金均在3000至4000万元。“联合中心”的成员单位随着宝钢备件、设备国产化比例的不断提高而扩大,至今年已扩大至77家,不仅充分发挥了国内机械制造行业已具备的能力,还使宝钢备件的国产化项目达到48000多项,上机率达75%以上。宝钢建设一期工程进口设备占90%,二期工程国产设备占了大头,为60%,三期工程国产设备占80%,基本实现了“国产一个宝钢”的目标。
通过为宝钢制造备品备件和中外合作制造成套设备,国内机械制造业提高了技术、经济和市场竞争力,缩短了与发达国家同行间的距离,逐步形成了拳头出口产品。去年“中心”成员单位武汉冶金设备制造公司、扬州冶金设备制造公司已批量出口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全氧罩式炉,出口量达64套。此外,宝钢还先后与德国西门子、德马格、日本三菱等国际著名的企业合资建立了4家设计公司,其核心技术和设计水准均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与日本三菱合资的设备和电器制造公司,具有制造世界最先进轧钢成套设备、大功率变频调速器的能力,其产品在海内外极具竞争力。
为了加快实现“出口一个宝钢”的战略目标,宝钢于去年成立了设备制造工程有限公司,将3个设计研究单位、4个合资设计公司、70余家机械制造厂拧成一股绳,以“集团军”的规模向海外市场进发。他们抓住一些发达国家经济不景气,为降低成本而将设备和备件制造转向国外,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大力发展钢铁工业的有利时机,积极组织设备和备件出口,去年仅向泰国出口一套冷轧酸洗机组,价值就达400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