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我国金融安全的政策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建议论文,我国论文,政策论文,金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我国参与金融全球化的总体思路
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金融业跨国境发展而趋于全球一体化的趋势,是全球金融活动和风险发生机制日益紧密关联的一个客观历史过程。实际上,这种认识仅仅是对金融全球化表面现象的简单概括,从本质上来看,金融全球化只不过是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表现形式而已,但是金融全球化的实质却被其表面现象所掩盖。事实已经充分表明:所谓经济全球化,实质上就是资本运动的全球化;而作为经济全球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金融全球化,实质上就是金融资本的全球化,其核心依然是垄断。
金融全球化的表现形式。金融全球化的微观表现是:资本流动全球化、金融机构全球化、金融市场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的宏观表现是:金融政策关联化、金融监管全球化、货币体系全球化、金融风险全球化。
金融全球化的动因。作为经济全球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金融全球化,由于其表现形式出现了新的变化,造成金融全球化动因的表象化,即实体经济因素、金融创新因素与制度因素成为推动金融全球化的重要动因。但是金融全球化的根本动因并没有改变,仍然决定于金融资本的本质,即金融全球化的根本动因是金融资本由其本质所决定的对利润的追逐。金融全球化实际上是金融资本向全世界扩张而形成的,推动经济金融全球化驱动力是资本无限扩张的冲动。
重视金融全球化的负面影响。金融全球化的影响具有两面性,其积极影响在于可提高国际金融市场的效率、有效地配置资源,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但金融全球化也带来了众多负面影响,突出表现为:加大金融风险和引发金融危机;加大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即金融全球化的影响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
金融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经济金融全球化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发达国家主导金融全球化的状况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很难有根本性质的改变;金融全球化不是不可逆转的,金融发展史已证明金融全球化具有可逆性;金融全球化存在着极大的不公正性并突出表现为利益与风险的分配不均,这种状况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也很难有根本性质的改变。
必须正确认识金融全球化的两重性,即利益和风险共存。如果只看到金融全球化的利益,而忽视风险防范,就有可能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如果片面夸大金融全球化的风险,在对外开放中裹足不前,或者如果因为存在着利益分配不公平而拒绝参与金融全球化,就会贻误发展的时机,将导致经济发展缓慢,最终反而影响金融安全。金融全球化既不是“陷阱”,也不是“馅饼”,只有积极投入金融全球化的过程中,充分利用金融全球化带来的发展机会,同时又注重防范和控制金融全球化带来的风险,并且与发展中国家一起维护自己的利益,才有可能在不均等的利益分配中得到尽可能多的利益,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不公平的分配格局。
我国参与金融全球化的利益与风险评价。加入WTO对我国金融业的利益主要包括:促进金融业竞争机制的形成、促进金融业与国际金融业接轨、促进金融业改革的深化;加入WTO对我国金融业的风险主要包括:金融全球化进程中固有风险影响加大、金融波动和危机传染风险增加,对我国国内金融体系特别是中资银行、金融监管、金融宏观调控带来严峻的挑战。从长远来看,加入WTO对于我国金融业将是净收益,即收益大于成本;但从短期来看、甚至从中期来看,加入WTO对于我国金融业可能是成本大于收益。因此,如何兴利除弊、趋利避害、扬长避短,是亟待研究的重大课题。
我国参与金融全球化的总体思路。我国参与金融全球化的总体思路可概括为:积极、稳妥、高效。这实际上意味着,我国参与金融全球化的进程与方式必须与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关键难题(如建立新型投融资机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增强技术创新实力、培植和发展动态优势、开展跨国经营、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和宏观经济稳定等)有机结合,发挥最大的效应。根据上述总体思路,必须处理、协调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防范金融风险与促进经济发展的关系;金融开放与保护的关系;金融自由化与金融监管的关系;速度与效益、规模与质量的关系。
二、我国的金融安全
金融安全概念的界定。金融安全是指在金融全球化条件下,一国在其金融发展过程中具备抵御国内外各种威胁、侵袭的能力,确保金融体系、金融主权不受侵害、使金融体系保持正常运行与发展的一种态势。
需要准确把握金融安全概念的内涵。首先,金融风险的产生构成对金融安全的威胁,金融风险的积累和爆发造成对金融安全的损害,对金融风险的防范就是对金融安全的维护;金融风险主要从金融结果的不确定性来探讨风险产生和防范问题,金融安全则主要从保持金融体系正常运行与发展的角度来探讨威胁与侵袭来自何方及其如何消除。其次,金融危机是指金融体系和金融制度的混乱和动荡,金融安全的反义词是金融不安全,但决不是金融危机的爆发。金融危机是金融不安全状况积累的爆发结果,它是金融风险的结果。再次,金融安全是动态发展的安全,金融安全是特定意义上的金融稳定。第四,金融安全观的提出是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是金融全球化的产物,更确切地说,金融安全是应对金融全球化负面影响的产物。
金融危机理论是金融安全理论的基础。金融危机是金融安全问题的根源,而且金融危机的严重程度与金融不安全的严重程度成正比。金融危机危及金融稳定与金融发展的安全、金融危机危及金融运行的安全、金融危机威胁金融主权的安全。金融危机日益对国家安全造成威胁和实际伤害并具有传统安全观所包括的部分内容,因此金融危机的理论是构成金融安全理论的基础。
影响金融安全的因素。从整体上来看,一国维护其金融安全的能力至少受制于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影响。内在因素包括国家的经济实力与金融体系的完善程度;外在因素包括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国际游资的冲击。
构建金融安全态势的监测预警系统。划分金融运行基本态势的判断标准:金融安全既包括金融体系的安全,也包括金融发展的安全。从金融运行来看,金融安全只是其中的一种客观状态和主观能力状态。金融安全的对立面就是金融不安全,临界于金融安全与金融不安全之间的就是金融基本安全,而金融危机则是金融不安全状况积累的爆发结果。
影响当前我国金融安全的主要因素。影响我国金融安全的主要因素包括:金融体制改革的非均衡性、资本流入的负效应、外债运行的潜在风险、日益严重的资本外逃、金融业竞争力存在较大的差距、金融监管水平亟待提高、金融宏观调控难度增加、存在金融波动潜在压力。
当前影响我国金融安全的突出问题。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可用政策空间十分有限:从总体上来看财政可用政策空间极为有限、还本付息负担沉重、发债空间狭小、股票市场融资功能萎缩造成资本可用资源下降、税率调整困难重重、利率政策几乎没有调整余地、人民币汇率缺乏灵活性导致调节功能弱化。
我国存在着潜在的金融危机。当前我国金融领域仍然潜伏着隐患,由于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在某种程度上我国正在孕育着潜在的金融危机,主要依据为:严峻的国际经济金融环境、金融调控的直接作用力降低、股票市场持续缩水的负面影响、超低利率环境的负面影响、对一些行业的过度投资对银行资产质量构成巨大威胁、高度的经济信息化将加大危机的蔓延效应、企业“带病”运行、金融风险显现。
维护我国金融安全的战略选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国际资本流动的风险控制;银行业的改革与发展;金融监管体系的完善与强化;货币政策的协调;制定与实施合理的汇率政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国际收支政策的调整;积极参与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
维护我国金融安全的政策建议。最重要和紧迫的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应对新情况需要新思路;确保金融稳定运行;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制定新的风险控制措施;重视经济发展的质量。
三、国际资本流动与金融安全
我国外资流入需关注的问题与外资流入的发展趋势。我国外资流入需关注的重要问题是:改善投资环境日趋紧迫;外资政策与其他政策相互协调;引资的总体竞争优势急需开发;购并政策措施的完善;资本流入的潜在风险。我国外资流入的发展趋势为:从整体上看,吸收外资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再度陷入衰退或大规模增长的可能性都不大,我国的外资流入将进入一个相对长的稳定(中低速)增长期。
我国的对外投资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近年来我国对外投资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是与我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以及出口额相比较,简直是微不足道。由此可见,我国的对外投资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非正常资本流出的特征。非正常的资本流出是指货币管理当局明文规定所禁止的资本流出活动,这种资本流动采取不合法或不公开的方式、通过非正常渠道或混入正常渠道进行。非正常资本流出的特征为:资本外逃是一种特殊的资本外流;资本外逃是宏观经济目标与微观经济目标相冲突的产物;资本外逃未必都是非法的资本外流,取决于一国资本管制的状况。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资本外逃的状况仍十分严峻。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本外逃国之一。必须指出的是,由于我国实行外汇管制,一些资本还采用高报进口、低报出口的方式外逃,所以利用直接法和间接法计算的结果不能涵盖所有的资本外逃,实际上的外逃资本额比估算的还要大。
我国资本外逃的动因与渠道。与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较,我国资本外逃的动因更为复杂,既有宏观方面的原因,经济体制及经济环境中的深层次因素,也有微观经济运行机制方面的原因。宏观方面的因素:金融抑制的环境、信心缺失、制度缺陷、政策和管理漏洞。微观方面的因素:规避外汇管制、降低交易成本、转移非法所得。我国资本外逃的渠道主要有:经常项目渠道、资本项目渠道、利用银行远期信用证,以及其他方式。
资本外逃对我国金融安全影响的判断。资本外逃对我国经济金融的危害极大:造成国内资本的减少,致使在大量引进外资的情况下,国内资金紧缺的状况不能得到有效缓解;导致国际收支逆转,对人民币汇率稳定带来极大压力;削弱金融监管的作用,对我国外汇体制和政策带来巨大冲击,进而造成国家潜在的金融风险;从微观来看,会造成企业经营的衰退,就业减少,从而影响到宏观经济金融的稳定。但是,对我国资本外逃的影响也应实事求是的分析:资本外逃目前只是构成我国产生金融危机根源的潜在因素;有些违规流出主要是躲避繁杂的审批程序或为降低其他交易费用,它们本身不具有大大的经济危害性;有些外逃的资本属于过渡性资本外逃,这也减轻了对我国经济的冲击。
建立资本流动风险控制的监控体系。这一体系至少应当包括资本流动风险控制的政策体系和资本流动风险监测体系。建立资本流动风险控制的政策体系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运用各种政策工具,减少国际资本流动的负面影响。政策工具主要包括反周期措施、结构政策和资本管制三种类型。资本流动风险监控体系是指货币管理当局根据经济环境变化,适时调整管理目标而在银行和外汇管理部门之间建立的对跨境资本流动进行统计、跟踪、预测和分析的有效监管体系。
建立外债风险控制的指标体系。外债风险及其控制是影响金融安全的重要的因素,关注外债风险的控制对我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外债风险控制的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外债清偿能力指标、外债结构指标、外债增长指标。
对我国外债总体状况的基本判断。从外债风险指标来看,我国外债总体状况较好,近期发生全局性债务风险和危机的可能性较小,对外举债还有较大的活动空间。但是,如果从外债运行来看,我国外债增长速度过快,国际商业贷款比重偏大,币种结构不合理,特别是我国借用外债局部风险和潜在外债风险仍然不可低估。
当前我国的外债局部风险和潜在风险。我国一些地方和企业为追求政绩,盲目建设、重复建设,再加上投资与经营管理不善等原因,致使在借用外债的部分项目效益不佳,出现偿债困难;外债运行中借、用、还各环节缺乏相互协调;外债风险控制的不确定性因素和“隐性外债”问题依然严重。
我国要继续采取审慎的外债政策。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外债风险,主要措施包括:外债政策应将安全性放在首位;规模适度与成本合理;清理对外窗口、完善转贷和担保机制;控制外债使用环节的风险;加强外债偿还的风险控制。
四、我国银行业改革开放与金融安全
国际银行业的发展趋势。在21世纪,国际银行业将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银行并购时代、全能银行时代、跨国银行时代、互联网银行时代和银行再造时代。
中外银行竞争力的对比。我国银行业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优势为:拥有国家信誉的支持和发达的国内网络系统,了解国内金融市场、熟悉客户,具有在本土经营的丰富经验。我国银行业的劣势为:体制上的劣势、经验和创新上的劣势、资金实力和赢利能力上的劣势、国际业务方面的劣势、社会负担沉重、在高风险中运行、制度环境因素使外资银行对中资银行业的冲击加剧。从整体来看,我国银行业的竞争力与外资银行相比较,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我国银行业市场新的竞争格局。加入WTO之后,我国银行业在竞争手段与措施方面受到外资银行巨大的冲击:业务选择策略,外资银行在竞争中将集中力量争夺批发银行业务即批发存款和批发贷款业务;客户选择策略,对国内优质客户的竞争将成为今后中外资银行竞争的焦点;区域选择策略,外资银行与中资银行激烈争夺的仍然是我国的中心城市;人才方面的竞争,外资银行以其富有生机的经营管理机制、良好的培训机制、优越的工作环境、优厚的工薪待遇等对中资银行业的专业人才产生了较大的吸引力,已经在人才竞争中处于优势,中资银行人才流失现象日益严重。
加入WTO后我国银行业的对策。加入WTO之后,我国银行业所面临形势更为严峻、争夺银行业市场份额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因此,必须制定正确的战略和策略,充分利用短暂而十分宝贵的五年过渡期,加快国有商业银行的自身改革、彻底改善商业银行的运营环境、加强对外资银行的监管。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银行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商业银行自身的改革与完善。为了应对加入WTO后的银行业市场竞争,我国银行业必须加快推进商业银行自身的改革与完善,建立健全符合市场经济要求、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具有科学决策、监督制约、内部激励、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现代商业银行运行机制。其中,最突出的问题主要有:健全商业银行的治理组织结构、业务经营遵循市场规律和谨慎会计等原则、精减机构与人员、改革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改善商业银行运营环境。改善我国银行业、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的运营环境,最紧迫最主要的是:加快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加快商业银行实施全能化的步伐;减轻国有商业银行的负担;彻底解决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完善中央银行的监管体系。
银行业改革的基本原则。银行业的状况如何,不仅事关一国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更关乎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鉴于银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以及我国银行业的脆弱性,对于银行业的改革必须遵循两条基本原则:一是坚持整体设计、加强领导的原则;二是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银行业改革需要采取制度性措施。我国虽然没有爆发金融危机,但必须承认存在潜在严重的危机,而且我国也缺乏对银行危机处理的制度性措施。为了贯彻银行业改革的基本原则、防患于未然,有必要成立一个专门的银行业改革领导委员会,其主要职责是对我国银行业的改革制定整体方案与制度设计(包括存款保险制度、设立相关机构对出问题的银行进行干预和重组、与银行业改革有利害关系的问题的研究,如利率自由化、汇率自由化、混业经营问题等)。其主要工作包括:查清各类银行的实际状况,对不同状况的银行采取不同的处置方法。
循序渐进推进银行业改革的理论依据。主要有:国有商业银行改革需要适度超前、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保持动态的统一、依据市场经济发展程度推动国有商业银行改革。
根据风险状况及时补充资本金。巴塞尔委员会推出的新资本协议框架对资本充足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我国的商业银行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资本充足率达不到8%的标准要求。资本充足率能否达到国际标准,关系到中资商业银行在国际银行界的信誉地位与评级,直接影响着竞争地位。由于银行涉及金融层面和社会层面很广,及时补充银行资本金,确保银行的风险抵御能力,是实现整个金融体系稳健的必然要求,也是确保市场参与者的财产安全、实现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
加强银行内部管理。一要尽快建立起以客户为导向的银行组织结构;二要建立精简高效的决策组织;三要建立风险综合监控系统;四要卓有成效地建立起具有前瞻性的管理信息系统。
建立良好公司治理结构。实施中资银行的公司治理改革,任务繁多,但关键在于以下几个方面:制定目标清晰、步骤稳妥、措施灵活的全球性发展战略;以组建健康负责董事会为核心建立起规范的公司治理框架;创建市场敏感性强的决策机制构建科学效能的决策系统;实施审慎的会计原则提高透明度增强信息披露;创建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严格的岗位目标责任制;构建面向未来的用人机制,引进、培养和造就多样化合格人才。
通过重组上市完善银行公司治理。国有商业银行产权结构单一引发了很多困难和问题,如资本金不足、不良资产比重过大、内部机制不健全、经营效率低等。改造国有商业银行,关键在于制度创新,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形成具有刚性约束的资本经营机制。上市使银行接受公众的监督,提高了透明度,同时在交易所上市所要达到的要求也是影响银行业公司治理质量的重要工具。此外,银行上市也是优化股东结构的有效方式,并为愿意积极参与银行公司治理的企业及机构提供了直接渠道。
必须迅速果断解决历史包袱。在设计银行业的整体改革方案时,对不良资产的处置居于核心地位。随着我国全面履行加入WTO的承诺,银行业的竞争将不可避免地加剧,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降低银行的不良资产,增强国内银行的竞争力,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国的银行业开放走的是内外并举的思路,从一定意义上说,甚至是“外促内”的方式,即在外资银行的压力下对国内银行业进行改革和整顿。如果仅靠留存收益来化解不良资产,国内银行必须获得较高的收益率,但随着外资银行进入的步伐加快,这样做就越来越困难。期间如果发生经济形势恶化,依靠银行本身的力量来化解历史包袱更是杯水车薪。因此,对于历史包袱不能采取渐进的办法(即由银行自己消化),决不可“久拖不决”,需要有壮士断腕的勇气,应该迅速果断,由政府消化银行的不良贷款,使银行轻装上阵。
为银行业改革提供良好的宏观环境。银行业改革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宏观环境,最重要的有三个方面:一是国有银行改革与国有企业改革同步进行;二是建立规范、完善的资本市场;三是以市场化的方式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彻底解决冗员的消化问题。这些问题也是国企改革重组成功的重要外在条件。
重构信用文化。信用文化的缺失严重破坏了市场秩序,大大提高了市场交易的成本,降低交易效率,直接影响市场体系的健康成长,成为制约市场机制发挥基础性配置资源作用的障碍,也成为影响我国金融安全的重要因素。必须加快全社会良好信用文化的形成:一是尽快制定信用管理的法律制度,加强信用方面的立法和执法;二是树立信用观念和信用意识;三是强化企业内部的信用管理;四是引入外部监管纪律和市场纪律对企业和银行的约束力。
重视结构性改革。结构性缺陷是新兴市场国家金融发展面临的共同难题。我国的金融发展缺乏一个审慎的规划,多年来“摸着石头过河”式的改革,加剧了我国金融发展的不平衡性。必须重视结构性改革:解决社会融资结构失衡状况,加快发展直接融资;调整金融中介结构失衡,加快发展中介类融资机构;通过股份制改造,实现金融产权结构多元化;调整金融市场结构的不平衡,加快发展债券市场与货币市场;投资者结构从以中小散户为主向以机构投资者为主转变。
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目标。解决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不足或提高资本充足率仅仅是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动因之一,甚至可以说是浅层次的原因,而真正的原因或深层次的原因则是为了建立现代商业银行制度,其基本要求是:建立明晰的金融产权结构和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只有这样,这一改革的众多积极效应才可能进一步涌现:实现国有商业银行的商业化或市场化改革;从根本上解决资本金不足问题;提高经营效率;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应对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新形势;改善、优化资本市场中的上市公司结构;促进国有经济的战略调整,等等。
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操作。股份制改革的顺序安排:先内部改革重组、后改制上市;先试点、后全面推广;先法人持股、后社会公众持股;先境外上市、后境内上市;先部分、后整体。股份制改革的方案选择:包括组织体系改革方案、股份构成方案、上市方案、募集的股本规模、改革的时间安排等。控股权与股权结构安排:不必拘泥于必须保证国家的“绝对控股”,而相对控股则是较为理想的选择,国有股权可保持在30%—50%之间为宜。股份制改革中的风险防范:重点防范信用风险、金融制度风险、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
标签:金融论文; 金融风暴论文; 银行风险论文; 银行资本论文; 国有商业银行论文; 政策风险论文; 金融结构论文; 银行业论文; 全球化论文; 资本外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