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豆供需平衡分析_大豆论文

中国大豆需求及供需平衡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供需论文,大豆论文,中国论文,需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植物油消费需求的增加和畜牧业的发展,我国大豆需求急剧增加,产需缺口迅速扩大。2006/07年度我国大豆总消费量达到4594万吨,相当于1990年国内产量的3倍,产需缺口达到3065万吨。中国大豆需求的刚性特征明显,将成为未来供需平衡的重要影响因素。

在今后10~15年内,国内大豆需求将呈现稳步增加的趋势。1981-2006年,我国大豆需求年均递增6.9%。考虑到植物油和肉蛋消费逐步饱和以及人口增长趋势的减缓,未来5~10年我国大豆消费增加将逐步放缓,如果按照年均递增3%计算,2012年和2017年我国大豆消费量将分别达到5325万吨和6173万吨。因此,从需求角度分析我国大豆供需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二、大豆国内需求分析

(一)大豆国内需求总体情况

中国大豆需求由国内消费量和出口构成,其中国内消费量包括直接食用、压榨、种子、损耗等4个组成部分,其中直接食用和加工消费是国内大豆消费的主要途径,近年来两者消费总量占国内消费总量的90%以上。

(二)食用需求

中国具有直接食用大豆的习惯,这与欧美具有很大的差异。中国大豆食用消费量曾经在大豆消费中占有很大的比重,1987年以前大豆食用消费量超过40%,是大豆消费的最大用途。但是,由于直接食用大豆不易消化,消费者转而消费豆制品,大豆食用消费量没有明显的增加,大豆直接食用消费量占国内大豆总消费量的比重迅速下降,2004年仅为12.1%。

(三)种用需求

种子和损耗在中国国内大豆消费的比重较小,近年来两者消费总量不到国内大豆消费总量的10%。由于中国大豆种植规模增长缓慢和单位面积豆种使用量的减少,大豆种子的需求量增长不大。种子需求量占国内大豆消费量的比重从1980年的8.9%下降到2004年的3.4%。另外,随着中国大豆收割、运输和储备技术的提高,大豆损耗逐渐减少。1980-2004年,中国大豆损耗占国内消费总量的比重从4.5%下降到1.4%。

(四)压榨需求

我国大豆加工业包括大豆压榨加工业、传统大豆食品加工业和大豆蛋白工业三部分。目前,全球90%的大豆用来榨油,我国油脂加工占大豆加工总量的90.5%。

中国大豆压榨量持续增长,增幅高于美国,但与南美基本相当。1990年我国大豆压榨量只有462万吨,1991年下降了30万吨左右,随后年份开始稳定增长,到1996年达到793万吨,之后开始增长,1998年首次超过1000万吨,达到1094万吨,2001年已经达到2020万吨,大豆压榨量3年内几乎翻了一番。2004年压榨量达到3350万吨,逐渐向美国压榨量接近。美国压榨量呈现平稳的增长态势,1990年压榨量为3230万吨,2006年增长到4830万吨,增长了约50%。南美国家主要是巴西和阿根廷,压榨量增长迅猛,1990年仅为2221万吨,到2001年增长到4837万吨,增幅达118%,并超过了美国,2006年压榨量快速增长到6456万吨,相当于1990年的约3倍。

图1 中国、美国与南美大豆压榨量变动情况 (千吨)

我国大豆压榨行业的原料来源包括国内生产和国外进口两个途径,美国大豆的出油率一般为19%,中国大豆的出油率一般为15%,相差4个百分点。由于豆油价格高于豆粕的价格,榨油厂加工进口大豆的的利润率明显高于加工国产大豆。而且,国内的大豆收购单位通常从不同的农户处收购大豆,品种混杂,难以保证质量。把进口大豆到岸价同国内大豆批发价作比较,前者仍低20%,且进口大豆含油量较高。因此,许多大豆榨油企业,特别是沿海地区的新型榨油企业宁可在国际市场上购买大豆而不愿意购买国产大豆。

2005年1月中国植物油协会发布了《关于我国大豆压榨业有关情况的公告》,数据显示,2004年我国大豆年加工能力7010万吨,原料供给为2900多万吨,大豆压榨能力是豆粕市场实际需求的2.6倍以上,大豆压榨业的年综合平均开工率不足40%,受加工能力而不是需求的驱动,大豆加工企业竭力增加进口,因为若不进口大豆就只能停产,而停产将导致巨额亏损并失去市场。大豆压榨能力过剩,已经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产能过剩导致大豆压榨企业之间竞争激烈,加大了投资风险和经营风险;二是大型大豆压榨企业的布局不尽合理,一港多厂的现象已经在大连、东莞等港口城市出现,更加剧了企业的经营难度和经营风险;三是大豆压榨企业之间争夺原料,采购分散,缺乏协调对外,统一订货的机制,增加了国内市场的不确定性。另外,仍有一些大豆榨油企业技术还不够先进,设备还比较落后,大豆榨油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的任务还相当繁重。

三、大豆出口需求

中国大豆及其制品的出口量较少,基本属于调节性贸易活动。大豆出口稳定增长,豆粕出口极增后下降,豆油出口缓慢增长。1988年中国大豆出口曾经达到418万吨,随后持续下降,到1998年仅有10万吨,之后开始稳定增长,2005年达到了约40万吨,2006年小幅下降至38万吨。豆粕出口在2003年之前一直很小,1998年仅仅为1.8万吨,而2003年极增至77万吨,之后年份开始逐步减少,2006年保持在38万吨的水平。豆油出口更具有不规则性,1998年出口量为19万吨,之后一直减少,2003年开始呈现出缓慢增长的态势,2006年恢复到12万吨。

图2 中国、美国与南美大豆压榨量变动情况 (千吨)

四、市场供需平衡

(一)供需平衡现状

我国大豆的国内消费量与总消费需求基本相当,库存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库存不足的问题趋于严重。由于出口需求不是很大,国内消费需求与总消费需求相差不大,因此,它们的增长趋势表现出较大的吻合。但是,库存量出现大幅度的下滑,2001年年初库存下降为570万吨,年末库存更是仅为243万吨,随后得到了一定的恢复。但是,年末库存占总消费的比重出现了大幅度下降,从1994年的52.79%持续下降到2001年的8.38%,随后在小幅的波动中进一步下降,到2005年仅为7.41%,2007年预测的比例更是只有5.92%,库存不足的问题将逐渐突出。

(二)供需平衡趋势

从需求来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植物油消费需求的增加和畜牧业的发展,我国大豆需求急剧增加,产需缺口迅速扩大。2006/07年度我国大豆总消费量达到4594万吨,相当于1990年国内产量的3倍,产需缺口达到3065万吨。

并且在今后10~15年国内大豆需求将呈现稳步增加的趋势。1981-2006年,我国大豆需求年均递增6.9%。考虑到植物油和肉蛋消费逐步饱和以及人口增长趋势的减缓,未来5~10年我国大豆消费增加将逐步放缓,如果按照年均递增3%计算,2012年和2017年我国大豆消费量将分别达到5325万吨和6173万吨。

然而,从生产潜力看,目前我国大豆单产仅为1.6~1.8吨/公顷,仅相当于美国、巴西、阿根廷等主产国单产水平的70%左右。随着对农田水利设施的大规模投入和品种改良,我国大豆单产将会逐步提高。但由于退耕还林,湿地保护等措施的实施,通过对荒地开垦增加大豆播种面积的可能性很小,而且在东北和华北主产区,作为大豆主要的竞争性作物的玉米,在当前生物质能源产业的刺激下,竞争优势逐渐增强,农户大规模放弃玉米改种大豆的可能性也较小。因此,大豆播种面积难以大幅度地增加。按照目前的播种面积和世界单产发展趋势,未来5~10年,我国总产可能达到2000~2500万吨,比目前的水平提高1000~1500万吨。按照预计的国内需求量,2012年和2017年我国国内大豆供需缺口将保持在3500~4000万吨。

注:2006/07年数据为估计值,2007/08年数据为预测值

图3 1994-2007年中国大豆供需平衡表 (千吨)

五、小结

中国大豆需求由国内消费量和出口构成,其中国内消费量包括直接食用、压榨、种子、损耗等组成部分,直接食用和加工压榨是国内大豆消费的主要途径。随着我国植物油消费需求的增加和畜牧业的发展,我国大豆需求急剧增加,产需缺口迅速扩大。虽然,中国大豆压榨量持续增长,增幅快于美国,与南美基本相当,但是,压榨能力实际利用率仅为50%左右,压榨量的增长空间仍然很大。

中国大豆及其制品的出口量较少,基本属于调节性贸易活动。大豆出口稳定增长,豆粕出口极增后下降,豆油出口缓慢增长。大豆的国内消费量与总消费需求基本相当,但是,库存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库存不足的问题趋于严重。未来10~15年国内大豆需求将呈现稳步增加的趋势,考虑到植物油和肉蛋消费逐步饱和以及人口增长趋势的减缓,预计2012年和2017年我国大豆消费量将分别达到5325万吨和6173万吨。随着对农田水利设施的大规模投入和品种改良,我国大豆单产将会逐步提高,但是,国内供给能力仍然难以满足国内消费需求,未来5~10年国内大豆供需缺口将保持在3500~4000万吨。因此,中国大豆进口需求以及对外贸易依存度仍然值得高度关注。

标签:;  ;  

我国大豆供需平衡分析_大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