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战略的性质:共同演化下的动态匹配

企业战略的性质:共同演化下的动态匹配

蒋利亚[1]2004年在《企业战略的性质:共同演化下的动态匹配》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所要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是 企业战略的性质是什么 战略的性质即战略的本质 是一个与战略研究和战略实践密切相关的基础性问题或本原问题 该问题的提出 主要是针对当前战略管理在理论和实践之间存在的较弱的互动性这一现象 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是理论的无效 还是转化过程的低效 还是二者兼而有之 理论怎样才能更加有效和科学 怎样提高转化过程的效率 而对战略性质这样一个本原问题的探索 有利于战略理论的进一步研究 给实践者以指导 进而促进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良性互动 对战略性质这个问题本身的理解 可以从它相对应的概念 战略现象得到帮助 事物的现象和事物的性质是一对辩证的概念 战略现象是指各种具体的战略及其活动 如业务战略等不同层次的战略 波特的叁种通用性战略等 也包括战略制定 执行等战略管理活动 战略的性质就是这些战略现象背后的稳定因素是战略现象不断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因 因此 战略的性质这个问题可以被界定为是战略现象背后的一种稳定的 不变的 促进战略现象不断发展的驱动力 而 战略的性质是共同演化下的动态匹配 这样一个陈述 则是本研究的一个基本的命题 是一种演绎型的假设 hypothesis 其主要含义是战略的性质在于企业内外部各种战略要素在一个共同演化的过程中 不断达成动态匹配的状态 在任何一个时点 每一个研究领域的前沿都可以被一些基本的主题或问题所界定 战略管理领域也不例外 基本问题并不必然是经常被论述的 或最时髦的但是它却可以通过对主题和假定的强调 而使得本领域的公理 方法和现象与其它的研究领域区分开来 使得本领域的一些关键的问题变得更加清晰 企业战略的性质这个主题 对于现阶段的战略理论研究而言 正是这样一个基础性的问题对它的研究 不仅可以使得战略领域的研究具有更加一致的内在逻辑性 而且可以提高战略研究的有效性 进而推进我们的理论前沿和实践工作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 主要研究成果的创新 1 通过对战略研究对象及其假设的探索 得出了两个不同层次的研究对象并提炼出了 5 个内隐的假设 2 通过对现有战略理论的回顾与批判性分析 根据时间与空间逻辑 将现有战略理论完整地整合在一个全新的框架中 而该框架也全面地考虑了企业发展的各种因素 能够满足现实中管理者的需求 3 根据共同演化的基本思想 提出了一个包含 7 个要素的分析框架 这 7个大的要素基本囊括了分布于企业内外的 影响企业战略现象不断变化的主要因 4素4 研究了 共同演化的动态匹配 不同层次的运行机制 以及横向和纵向的运行机制 尤其是以企业生命周期为线索对纵向运行机制的探讨 分析了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 特定的要素如何相继推动战略演变5 通过对湘财证券有限公司的深度案例研究 验证了其战略发展历程符合我们所提出的理论体系 结论基本支持我们关于战略的性质是 共同演化下的动态匹配 的理论构想第二 研究视角的创新1 对企业战略的性质 选取了战略管理的基本问题 企业的性质 内容和过程四个视角进行了研究 每一个视角都相应地提供了对于战略性质的部分理解2 采用了大历史的视角对美国企业 150 年来的战略历程进行了分析第叁 研究领域的创新以战略性质为研究对象 在战略管理领域内是一个研究尚不系统和深入的领域 本文的研究对战略管理研究而言 在研究领域上有所创新和推进 就论证途径而言 本文的论证方法是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的结合 实证研究主要包括访谈等统计调查研究 文本分析/历史比较分析等非实验研究 论文还综合采用了科学研究方法和思辨方法 科学研究方法主要体现在对文献的回顾框架的建立和逻辑推理 命题的验证及案例分析 而思辨法主要体现在问题的提出 命题和假设的陈述以及理论的整合 从论文各部分的研究目的来看 本论文是描述性研究 解释性研究和规范性研究的综合在上述思路的指引下 本文的第一部分 第一章 对问题进行了界定和阐述进行了相关的文献综述 第二部分 第二 叁 四 五章 从四个角度研究了企业战略的性质 得出战略的性质在于共同演化下的动态匹配这样一个结论 或者说是对这样一个命题进行了验证 第叁部分 第六 七章 进一步探索了共同演化的特征和具体运营 提出了共同演化的动态匹配的分析框架和运行机制 第四部分 第八章 以湘财证券为样本 对整个共同演化的战略理论框架进行了验证论文的最后部分为结论 5

张乐平[2]2007年在《基于动态匹配视角的TNSS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在知识经济和网络经济时代,企业面临一个技术日新月异、产品更新频繁和客户需求多变的动态经营环境。企业如何在动态环境中赢得自己的市场地位并营造出持续的竞争优势,是当今理论界和企业界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企业经营的成败由多种因素决定,而在共同演化下动态匹配过程中形成的动态竞争能力是其中最重要和本质的因素。在动态环境里把握企业竞争力形成和演化规律,促进企业持续健康成长是战略管理研究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企业在以技术变革和产品生命周期缩短等因素所共同作用的动态环境中展开经营活动,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更多的环境动态变化、更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本文立足于共同演化下动态匹配的观点,研究企业如何从自身发展出发,不断地开发和培育与环境变化相匹配的竞争优势,形成持续竞争力。本文以大阳日酸特殊气体(上海)有限公司(TNSS公司)的发展战略作为研究课题,回顾了竞争战略理论和动态能力理论的发展历程,归纳了动态能力的本质和特征,阐述了共同演化下动态匹配的内涵及运行机制,分析了中国半导体行业发展的规律、趋势,并以TNSS公司作为分析对象,运用战略管理理论知识,结合公司的经营环境和竞争力分析,详细论证半导体电子特殊气体企业今后一段时期内的企业定位、发展战略以及战略对策,为公司决策层在制定公司发展战略时提供有益参考。

穆文奇[3]2017年在《建筑企业动态能力对持续竞争优势的作用研究》文中指出建筑业是我国传统的支柱产业,十几年来产值规模一直不断扩大,特别是近年来受固定资产投资拉动、城镇化的进一步推进和人口红利优势等因素的支撑,建筑市场一片繁荣。伴随着建筑产业的高速发展,我国建筑企业的规模也迅速膨胀,目前其发展主要得益于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宏观战略政策的拉动作用,以及我国建筑业传统粗放型的低成本资源和劳动力投入。但是随着"十二五时期"末,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平稳增长新阶段,建筑市场进一步趋于全球化,建筑企业靠长期"规模经济"所建立起来的传统竞争优势在逐步被侵蚀,亟需寻找一条充满新动力的发展路径,迅速从"数量增长"向"质量增长"的方向进行转型升级,但在此关键节点,很多建筑企业在转型升级的实践中却不乏失败与挫折,很多甚至只能流于纸面。究其原因,是因为我国建筑企业受其战略路径依赖性影响过于强烈,不能有效形成适于自身发展并适应外部不确定性环境趋势的新战略路径,从而也就无从建立新的竞争优势,形不成在"日历时间轴"上的持续竞争优势。动态能力理论为解决这种问题应运而生,但是目前关于动态能力的研究还主要集中于验证其与竞争优势的作用关系,具体作用机理以及作用时机却始终处于"黑箱"之中,这也就成为本研究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本研究首先从我国建筑企业的发展历程出发,总结提炼了建筑企业纵向发展的每个阶段中路径依赖特性的具体表现,继而深入归纳了建筑企业在管理体制、管理机制和企业文化方面的共性路径依赖特性,并提出该叁方面路径依赖的不利影响是由企业对应的动态能力不强所致;其次,从演化观的视角出发,深入解析建筑企业在"逻辑时间轴"上的战略路径演化周期,研究动态能力在各阶段发挥作用的主要构成维度应如何克服无效路径依赖以实现惯例的更新和竞争优势的形成,从而提出动态能力的五维度体系,即感知判断能力、学习吸收能力、试错匹配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和战略柔性能力等五个构成维度,并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了仿真和验证;再次,由于环境不确定性的主观意义存在,加之在战略决策过程中充满了非理性的企业因素,因而在"日历时间轴"上动态能力可能对建筑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产生不利影响,基于此本研究根据过去的研究提出动态能力、持续竞争优势和路径依赖叁者之间此消彼长的线性作用假设,同时结合以上两方面不确定性因素提出动态能力的相关维度(感知判断能力、试错匹配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对竞争优势具有"倒U型"作用关系假设,并对环境不确定性的调节作用做了假设。进一步,本研究结合建筑企业的特点和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设计了变量的测量量表并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6次不同条件的结构方程模型试验确定了拟合优度最佳的模型,以此为基础实证检验了本研究的主要假设,得到的结论有:1)建筑企业动态能力的各构成维度对持续竞争优势的作用各有不同,学习吸收能力与战略柔性能力对持续竞争优势具有显着的线性促进作用;感知判断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对竞争优势具有拟合正向抛物线上升段(正U型)的促进作用,并且这种促进作用随着环境不确定性的增加而逐步强烈;而试错匹配能力对持续竞争优势则具有"倒U型,,的不确定性作用;2)路径依赖性在建筑企业动态能力与持续竞争优势的关系中存在显着的中介作用,即在"日历时间轴"情境下,建筑企业动态能力通过对路径依赖的打破实现持续竞争优势的基本逻辑是成立的。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1)运用了分层面的新逻辑视角对建筑企业动态能力进行了研究。本研究创新性地从分层面的两条主导逻辑视角对建筑企业动态能力的作用进行了研究,即由"持续竞争优势"的概念出发分别研究"逻辑时间轴"层面建筑企业动态能力对"竞争优势,,形成的作用和"日历时间轴"上建筑企业动态能力对"持续竞争优势"的作用。2)发现了动态能力相关维度与持续竞争优势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本研究提出了影响决策条件的两个非理性因素,同时将环境不确定性的主观意义引入动态能力的系统范围内,结合这两种因素创新性提出了动态能力的相关维度与持续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非线性假设并予以验证,得出建筑企业动态能力体系中的叁个维度与竞争优势的非线性关系,这拓展了建筑企业动态能力与持续竞争优势作用关系的研究空间。3)明确了建筑企业动态能力推动战略路径调整的"作用时机"。本研究对目前动态能力研究中的一个空白进行了探索,提出了"期望绩效差"、"差异阀值"等概念,并建立了决策公式,明确了建筑企业动态能力推动战略路径调整的作用"时机"的同时,拓展了关于动态能力理论的研究空间。4)明确了建筑企业动态能力推动战略路径调整的"作用机制"。目前关于动态能力的研究中鲜有学者将路径依赖特性提高到重要的研究位置,本研究从路径依赖与竞争优势的关系切入,基于建筑企业独特的发展路径提出了其路径依赖的特点并从战略路径演化周期出发提出了建筑企业动态能力构成体系,整个研究过程紧密围绕建筑企业发展中最深层次的路径依赖问题展开,丰富了建筑企业动态能力机制的研究视角及动态能力在建筑行业的应用研究。

吴光飙[4]2002年在《企业发展分析:一种以惯例为基础的演化论观点》文中研究指明企业发展分析的对象是企业的基本性质问题和企业发展的基本问题。企业的基本性质问题主要涉及企业的存在、组织和边界问题。 企业发展的基本问题围绕企业发展的基本命题和管理命题展开,前者提出企业发展是企业与环境相互作用中的质的改善和创新的过程,后者提出企业发展涉及企业的战略、组织和管理方式。 现有企业发展的理论观点围绕企业的基本性质问题(例如,契约理论和知识基础观点)、过程问题(例如,寿命周期、Penrose、Chandler、Kay、 Pettus、Ansoff)以及战略、组织和管理方式(例如,战略理论、组织理论和各种管理方式)而展开。由于任何一种现有企业发展的分析观点均未能涵盖企业发展的所有问题,同时,即使是在已涉及的问题中,仍然存在分析的逼真性较弱、虚假性较多以及理论冲突较强等情况,因此,现有企业发展分析的理论观点是有缺失的,甚至是失败的。一种以惯例为基础的演化论观点,将既能够完成对企业的基本性质问题和企业发展的基本问题的分析,又能够批判和整合现有企业发展分析的观点。这种以惯例为基础的演化论观点具有简洁性、创新性、更强的逼真性和更少的虚假性的分析优势。以惯例为基础的演化论观点提出:一、企业是惯例(程序性知识)及其结构性和连贯性维度构造的集合。二、企业的发展是以惯例为基础的变异、选择、保留的演化过程。主导逻辑、企业发展路径、组织学习、动态选择制度是企业发展的独特性演化主题。叁、企业的存在是因为通过惯例的演化,实现了生产和交易的有效配置优势。企业的边界涉及可竞争性活动和不可竞争性活动的整合,惯例的连贯性维度和动态选择制度决定了可竞争性活动的整合;惯例的变异和保留能力、动态选择制度和主导逻辑、惯例集及其路径决定了不可竞争性活动的整合。四、企业的竞争优势取决于过程及协调、组织学习、路径和动态产业选择制度。五、企业的战略本质涉及主导逻辑战略、企业战略、业务战略叁个层级,是观念、学习和定位作为战略的有机统一;企业发展的演化主题解释和预测了企业的专业化、多元化(相关或非相关)、垂直整合、战略联盟、虚拟的定位和发展以及业务战略退出。六、惯例及其结构性和连贯性维度容纳了理性和自然的组织微观分析;惯例构造了现有和未来的组织结构形态;惯例(流程)的复杂性决定了组织结构的适应性价值,组织结构适应性价值的体现是受初始效应和企业发展演化主题持续影响的一种动态过程。七、共同愿景、惯例(集)平衡管理、惯例的复杂性管理、流程再造形成了企业发展的主干性演化管理方式。

王核成[5]2005年在《基于动态能力观的企业竞争力及其演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面临着一个技术日新月异、产品更新频繁和消费者需求偏好多变的动态环境。在动态环境中,一个固守现有竞争力体系、仅仅追求已存的竞争优势来源的企业,很快就会被其它更具创新能力的竞争对手所取代。企业如何在动态环境中不断获取竞争优势和保持长久的竞争力,是理论界和企业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当今竞争力理论研究领域的重点之一。 我国企业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和产业不断升级换代的竞争环境中,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复杂的动态环境和更大的竞争压力,迫切需要一种能够体现动态环境下企业竞争力本质、竞争力形成和演化规律的新的竞争力理论体系来指导企业的实践。动态能力理论的提出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指引了方向,该理论认为企业必须随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创新其能力,才能获取竞争优势,这种随环境改变而变化的能力才是企业竞争力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本研究正是从动态能力的观点出发,探询企业竞争力的来源、形成机制及其演化规律。研究上述问题的目的是使企业经营者在实践中明确企业自身成功的关键因素,有的放矢地从根本上培育企业能力,优化企业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在对企业动态能力的内涵和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国际学术界在动态能力作用机理方面研究的不足,通过理论归纳和实证研究,从分析动态能力的本质入手,认为动态能力作为一种更新能力的能力,其本质是能力体系中的机制,由于这种动态机制的存在,推动了企业能力体系中的各能力持续地协调发展。由此,本文将抽象、不可测量的动态能力转换为相对具体的、可操作的企业动态机制,提出了动态机制的概念和内容,其中包括动力机制、学习机制和匹配机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动态能力观的基本思想:由于环境的不确定性,企业欲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赢得顾客和获取竞争优势,应依据环境的变化,在企业动态机制作用下,通过学习和增长知识,不断对自身的能力和资源进行调整和提升,以使企业内部结构与变化的环境相匹配,促进竞争力的发展。 本文突破了基于资源、能力和产业分析的竞争力研究的局限性,用动态能力观这个新的理论,把外部环境、内部能力体系、资源体系及动态机制纳入到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构建了基于动态能力观的企业竞争力研究体系。本文认为动态能力观是资源观和能力观的整合,基于动态能力观的企业竞争力主要由叁大要素构成:能力体系、资源体系和动态机制,而外部环境是其重要影响因素,但非决定因素。因此,本文提出企业竞争力本质是内生的,但研究竞争力必须采用内外结合的系统和动态方法。本文通过竞争力要素的科学分解及其内部结构剖析,研究了竞争力要素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之间的内,在关系,形成了构成要素之间关系的理论假设。在企业调查和访谈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分析了企业能力体系和资源体系,并从内容和层次等多个维度对其结构进行研究。其中,能力体系分为:主导能力,包括企业家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战略能力;价值链基本能力,含技术能力、生产能力、营销能力;价值链保障能力,含人力资源管理能力、财务管理能力和界面管理能力等。资源体系包括企业文化、知识与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市场资源、技术资源、财务资源和物力资源等。同时,以浙江省制造业企业为样本,通过访谈和借鉴国外研究成果,设计了相应的变量测量项目,经过前测对问卷进行了修正。正式调查共发放问卷350份,获取有效问卷240份。在调查数据的处理过程中,采用Cronbaeh’5 eoeffieient alpha信度分析、因子分析、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等多种方法对本研究所提出的假设进行了验证。在此基础上,回答了“资源、能力、动态机制等企业竞争力要素之间的内在关系是什么?这些要素和其它影响因素如何共同对企业竞争力及企业绩效产生影响?”的问题。 基于动态能力观点的企业演化问题一直是国际管理学界的难点问题,至今还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同时,也很少见到用动态方法对企业竞争力进行系统性研究。本文以演化经济学为思想基础,运用动态能力观和战略管理理论,对企业竞争力研究突出了动态性和系统性,并避免了以往以大类能力和资源作为基本分析单位,深入企业竞争力的内部,从企业竞争力叁个维度对演化过程和规律进行了系统地分析:①要素维度,分别对能力体系、资源体系和机制的具体构成要素的演变及关系进行了研究;②时间维度,采用时段式研究方法尽管工作量大(每份问卷有500多个数据),但与过去的时点方式比,能更好地找出企业竞争力要素在不同成长阶段和时期的状况和变化规律;③层次维度,本文对企业竞争力的层次划分—隐性竞争力和可持续性竞争力。本研究以结构方程模型和多元统计等为分析工具,分阶段观察了企业的资源、能力和机制随环境变化而演化的规律,实现了从静态到动态对企业竞争力进行系统研究,从中得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结论。例如,与资源相比,能力具有内生成长、不可外购、知识性、能动性、源于资源又作用于资源等特性,在竞争力的形成过程中起着更为关键的作用;并非所有企业都具有核心能力,持续竞争力不仅来自核心能力,而更重要的来源是不断创新而产生的暂

楼永[6]2004年在《企业多元化:基于能力理论的研究》文中指出多元化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普遍关注的问题,引起了理论界与企业界的广泛研究与深入讨论,在众多的研究之中,得出了很多看似矛盾的结论。中国在上世纪90年代出现了企业多元化经营的热潮,但绝大多数企业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在多元化过程中不仅没有达到目的,反而弄巧成拙,其症结何在?如何寻求我国转型经济条件下企业多元化战略的理性行为?如何有效地适度进行多元化?……这一系列的问题,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企业能力理论,对企业多元化战略问题进行重新审视。 企业多元化与企业能力之间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试图在两者之间确定一必然联系,为正确理解多元化战略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并奠定相应的理论基础,也能对企业多元化战略的选择提供一个可操作的现实途径。 具体说来,本文以企业能力理论为基础来研究企业的多元化战略,重新对企业的多元化战略进行全面的评价。多元化作为一项长期的发展战略,一方面通过企业不断进入新的行业,整合企业现有的资源,充分利用企业的潜能,使企业的能力与所从事的经营业务活动相匹配,提高企业资源、能力的利用效率;进一步,通过资源深化或是资源扩张的方式,促进企业能力不断提升和能力体系的不断完善,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在动态的变化中使内部能力与外部环境相匹配,以保持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 本文将多元化作为一种改善企业能力的利用效率、提升企业能力水平的重要战略途径,对企业的多元化战略进行经济学分析。首先对多元化的动因进行能力理论的解释;其次从企业现有能力水平、能力特性、能力匹配效率、能力之间的相关关系出发来研究最优的企业多元化的程度、模式、行业选择及多元化途径,讨论企业实施多元化应具备的必要的能力体系;再次探讨多元化的实施对企业能力演化及竞争优势的影响,对多元化战略的有效性进行理性的评价;接下来,说明如何通过能力管理进行有效的控制以保证多元化的成功实施。 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企业在进行多元化战略决策时,应首先着重分析自身的能力及相应的能力体系,并结合外部环境,根据匹配的原则以决定企业是否需要进行多元化,能不能进行多元化,多元化的程度,适合进行哪种模式的多元化这类具有实践意义的问题及其相应的破解之道。特别是,试图从国内外企业实施多元化战略的实证分析中,对转型经济中的中国企业的多元化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使企业在通过多元化战略进行自身的发展时,把握好适当的条件、时机,既充分享受多元化战略的积极效应,又能避免由此带来的问题。

董华[7]2010年在《技术进步、制度演化与企业多重边界》文中研究表明企业边界的变化反映了经济组织体系的演进过程。新经济条件下新型经济组织形式的广泛出现使企业边界的演化出现了新特点,“企业”与“市场”的边界划分显出了局限,主流企业边界分析范式面临着挑战。近年来企业边界的研究向多种理论的综合趋势发展。本文通过对企业边界的交易费用理论和企业能力理论两大研究范式的比较发现,将两大范式综合在一起,可以把对企业边界的短期、静态分析推进到长期、动态分析,并将企业边界与产业组织的动态演化联系起来。二元范式的综合可以很好地解释交易费用、企业能力、企业边界与产业边界之间的共同演化关系,并从产业层面揭示出企业边界的动态演进机制。企业的多重性质决定了企业多重边界的存在,从企业多重边界的演化可以全面透视企业的性质。除了主流企业理论所关注的“规模边界”,企业还有“组织边界”、“法律边界”、“能力边界”和“知识边界”,多重边界间彼此约束,相互影响。企业多重边界的分析框架,可以较好地解释新型经济组织形式的特征和出现的原因。虚拟企业、战略联盟、跨边界合作研发等新型经济组织形式验证了企业多重边界的存在。从企业多重边界的视角看,企业的成长并不只有内部积累和并购两种方式。新型经济组织形式能够实现企业多重边界的协同演化,因而有助于企业在日益多变的环境下建立竞争优势,实现新型的成长。传统企业边界理论分析由于缺乏对企业边界历史演化过程的分析,不能很好地揭示企业边界演化的动因。本文以技术进步和制度演化为两大线索对企业边界的历史演化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企业边界的演化是技术进步和制度演化共同作用的结果。技术进步对企业规模边界决策影响的理论模型分析,解释了近年来企业规模边界由一体化转向外包的发展趋势。实证数据分析说明,企业的规模边界反过来会影响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投入和绩效。正是新经济时代信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当前企业多重边界的分离和协同演化创造了条件。经济组织是技术影响竞争力的中间媒介,实现多重边界协同演化的新型经济组织是更加有效率经济组织。中国企业必须尽快向新型经济组织升级,才能更好地适应技术进步的要求,提升其在全球产业链分工网络中的地位。政府的作用是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和技术政策推动企业向新型经济组织升级。

李大元[8]2008年在《不确定环境下的企业持续优势》文中研究指明21世纪以来,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快、技术进步的日新月异、市场环境的变幻莫测、全球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越来越难以获取并维持竞争优势。而对当下正处于经济社会转轨时期的我国企业而言,相对于西方发展历程,中国企业所面临的环境变化在时间与空间上被极度压缩了:市场转型、社会变革、消费升级、技术革命、全球竞争等多股力量交织在一起,使得中国企业面临的环境更加错综动荡,持续优势的获取与维持更加艰难。基于上述严峻的现实背景的呼唤,笔者提出了本研究的基本问题:企业如何在不确定环境下获取持续优势?理论研究上,企业持续优势的构建一直是战略管理研究的中心议题,已经形成叁种理论流派的解释:外生观(又可分为静态外生观及动态外生观,前者包括种群生态理论、权变理论、制度理论、产业组织理论,后者包括演化理论等)、内生观(又可分为静态内生观及动态内生观,前者包括资源基础观、核心能力理论,后者包括战略选择观、创新理论等)与综合观(又可分为静态综合观及动态综合观,前者有SWOT分析方法,后者包括共同演化理论、动态能力理论等)。单纯的外生观、内生观、静态综合观都难以有效解释不确定环境下企业持续优势的来源问题,而动态综合观的共同演化理论、动态能力理论又略嫌抽象,在具体性方面仍有欠缺。因此,有学者主张将动态能力进一步细分为调适能力、吸收能力与创新能力,并认为调适能力是与环境最相关的能力,是不确定性环境中的优势持续之源。然而,当前关于战略调适能力的内涵、情境及其结果的研究还远远不够。当前文献回顾显示,鲜有学者从战略调适能力的视角来研究企业持续优势,关于战略调适能力的研究及关于企业持续优势的研究尚处于分离状态,企业持续优势的研究还未具体到以战略调适能力来解释,而战略调适能力的研究则多囿于与企业绩效关系的讨论,二者尚未实现有机结合。因此,针对本研究的基本问题,本文主要围绕下列叁大子问题展开:(1)不确定环境下企业能否通过战略调适能力实现持续优势;(2)环境不确定性在这一关系中扮演着什么角色;(3)如果战略调适能力确实是持续优势的重要来源的话,则可通过什么途径来构建与提升。本文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文献阅读、实地访谈、问卷分析,系统地基于战略调适能力视角研究不确定环境下企业持续优势的构建这一基本问题。对于本研究的子问题一,本文首先明确了战略调适能力的理论基础、概念内涵与分析维度,然后从理论与实证上探讨了其与企业持续优势的关系:对于子问题二,本文将环境不确定性划分为动态性与异质性两个维度,探讨其对战略调适能力的驱动作用及对战略调适能力与持续优势关系的调节作用,并进行实证检验;对于子问题叁,依据文献阅读与实证分析,本文从高管团队智力资本、有机结构、冗余资源、创新文化及组织学习等方面剖析了提升战略调适能力的主要途径。通过对上述叁大子问题的研究,本文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战略调适能力是组织意会、柔性决策及战略执行等叁维能力的整合通过相关概念成分的辨析,结合战略调适能力的相关研究,本文将战略调适能力定义为“企业持续感知内外环境变化,进行柔性决策并有效执行的过程能力”。依据战略管理过程的“分析—决策—实施”框架、Teece(2007)的动态能力“机会感知—机会把握—战略重构”架构、Helfat等(2007)的动态能力“搜寻—选择—配置”模型以及既有战略调适能力维度划分,本文提出,战略调适能力是组织意会能力、柔性决策能力与战略执行能力的整合。上述能力维度体系从洞察内外环境及其变化开始,到进行柔性战略决策并形成协同与控制力量付诸实施,体现了企业从认知到决策再到行动的战略调适的完整过程。本文对战略调适能力的因子分析结果表明,战略调适能力的测量题项可以分解为叁个因子,即组织意会能力、柔性决策能力与战略执行能力。这也验证了战略调适能力上述叁维度划分的实践合理性。(2)战略调适能力是不确定环境下企业持续优势的重要来源在不确定环境下,核心资源、能力等隔绝机制能创造短暂优势,创新、先动战略能获得系列短暂优势,而系列短暂优势的整合则有赖于战略调适能力(Haeekel,1999),战略调适能力是企业持续优势之源泉。笔者探询了战略调适能力创造持续优势的主导逻辑,研究了其各个子维度与持续优势的关系,从理论上阐述了战略调适能力作为企业持续优势来源的可能性与作用机理。从实证研究结果来看,在控制了企业规模与行业类型的情况下,战略调适能力及其子维度均对企业持续优势有显着影响。因此,本文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战略调适能力确实是企业持续优势重要来源。(3)环境不确定性是战略调适能力的驱动因素而非调节变量理论研究上,学者们或认为环境不确定性是战略调适能力的驱动因素,或认为是其与绩效关系的调节变量。本文的实证结果表明,环境不确定性对战略调适能力有显着的正向驱动作用,而对战略调适能力与企业持续优势关系的调节作用不显着,环境不确定性是战略调适能力的驱动因素而非其与持续优势关系的调节变量。也就是说,战略调适能力高低受环境不确定性的影响,环境不确定性水平越高,需要越高的战略调适能力来与其匹配,从而达成持续优势;而战略调适能力的功效,即其与企业持续优势的关系强弱不受环境不确定性水平的影响。(4)从企业整体层面识别了提升战略调适能力的五种有效途径在明晰了战略调适能力确实是企业持续优势的来源,并且这一关系不受环境不确定性水平的影响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依据文献阅读与实地调研,分析了影响战略调适能力提升的相关因素。本文认为,战略调适能力的形成与提升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会受到高管团队智力资本、有机结构、冗余资源、创新文化及组织学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并较深入地剖析了组织学习提升战略调适能力的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上述五种因素对战略调适能力影响的假设大部分通过验证,并且具有较强的解释力,而其中,又以组织学习的回归系数为最高,因此,战略调适能力的提升需要高层管理团队智力资本的支持,需要有机的组织结构的支撑,需要足够的冗余资源的储备,需要创新型文化的沐浴,更需要组织学习的导引。总之,本研究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结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启示,为不确定环境下企业持续优势的构建提供了新的、切实可行的视角与思路。

王笑言[9]2015年在《联盟组合的形成机制与绩效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活动网络化趋势日益凸显,联盟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作用不断增强。与此同时,企业的竞争已不再是单个联盟的静态化比拼,而是企业联盟组合之间的动态较量。联盟组合为企业提供了多样化的资源和商业机会,有助于改善企业的创新绩效和财务绩效。对于处于经济追赶过程中的中国企业而言,与行业内领先企业尤其是与跨国企业构建联盟组合,不断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发展经验提高自身竞争力无疑具有更重要的战略意义。学界虽对联盟组合理论研究开展了广泛讨论,但由于研究视角囿于结构主义范式,一方面无法解释相同联盟组合维度特征对绩效影响的不同结果;另一方面对联盟组合形成和演化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难以在联盟形成的微观机理上予以突破。因此,结合联盟组合产业实践所面临的问题,相关理论研究亟待拓展和深化。为此,本研究将科学问题凝练为“联盟组合的形成机制与绩效影响”。首先,引入网络异质性,将联盟组合划分为结构维度、关系维度和伙伴维度;其次,从个体能动性出发,分析企业绩效预期对联盟组合不同维度特征的微观形成机制;再次,考察联盟组合不同维度特征对企业绩效的影响,重点剖析了不同情境条件对这一影响的调节效应。最后,将研究向纵向时间维度拓展,分析联盟组合动态演化过程及其对企业战略绩效的影响。研究整体上是在后结果主义范式下,融合网络嵌入性和个体能动性两种核心机制,开展的联盟组合形成和演化研究。具体研究中,本文在相关文献梳理和归纳基础上,构建起联盟组合的形成、绩效影响和动态演化整体性分析框架。在实证分析中,围绕“企业如何构建高绩效联盟组合”这一基本问题,通过国税数据库系统获得506家浙江省纺织业企业10年间相互交易的关系数据,实证检验了研究最初提出的理论模型以及研究假设,这在联盟组合相关实证研究中都具有一定的开拓性。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本研究主要得到以下叁个方面的结论:(1)企业绩效预期通过影响企业伙伴选择行为进而作用于联盟组合形成。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企业绩效预期是联盟组合形成的动因,绩效预期通过影响企业联盟伙伴选择行为,从而形成联盟组合的不同维度特征。具体来说,本文剖析了企业的历史绩效预期和社会绩效预期对联盟组合的结构维度、关系维度和伙伴维度叁种维度特征的影响。其中历史预期和社会预期对联盟组合的结构维度、关系维度和伙伴维度都有不同程度的显着影响。(2)环境动态性在联盟组合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随着社会网络理论的发展,学者们逐渐注意到网络效用的发挥还取决于情境因素的作用。由此,本文引入了环境动态性调节变量,通过大样本实证研究来考察企业联盟不同特征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路径。实证研究表明,企业所在的环境动态性越高,联盟组合的结构特征、关系特征和伙伴特征与企业绩效的正向效应增强,调节作用显着。(3)企业战略、环境动态性与联盟组合之间存在协同演化关系。嵌套式纵向案例研究发现,在不断变化环境中企业的战略行动和关系组合之间存在跨层次互动。基于共同演化模型,本研究也揭示了联盟组合的形成和演化的潜在机制。随着企业的战略由探索式战略转变为利用式战略,联盟组合的动态演化机制可以理解为是从主体性到嵌入性的持续发挥作用的过程。本研究通过纵向案例研究表明,企业联盟组合与企业战略、环境动态性之间可以协同演化。研究发现随着环境的动态变化,企业联盟组合的动态变化会影响到企业的战略选择,同时企业的战略选择也需要联盟组合的配置战略进行相应的转变,企业战略转变与联盟组合的相互匹配可以持续提升企业的绩效,并实现企业效率与效益的均衡。上述研究结论深化了对联盟组合形成机制与绩效影响的深入理解,在联盟组合研究领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拓展。本文主要有以下叁个创新之处:(1)关注网络异质性,在联盟组合结构和关系维度基础上强调伙伴维度特征的重要性,打开了“联盟组合”这一构念黑箱的同时亦完善了测度体系。(2)引入后结构主义视角,强调个体能动性。从前景理论出发,构建起“预期——行为——结构”模型,研究打开了联盟组合形成的微观机制。(3)从权变理论视角出发,立足联盟组合绩效影响悖论,关注情境条件差异,实证检验了环境动态性对联盟组合绩效影响的调节效应。该研究为企业构建高绩效联盟组合和政府的实践提供了良好参考。

何军[10]2012年在《企业社会资本与创业战略决策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今时代,企业创业已成为经济发展中至关重要的部分,创业行为对于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和创造财富正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创业者在起步时几乎都面对着这样的情境:生存压力巨大、目标高度不确定、手段(所需资源能力)缺乏、创业选择的组织理性有限。事实上,创业企业逐步走来,他们的成长机遇与命运却大相径庭:有的企业可以快速开辟市场、逐渐稳定存活下来,有所发展;有的企业磕磕绊绊,经过数次“船小调头”的摸索,却也能扎下根来,向着更好的目标登攀;更有许多企业却举步维艰,或感叹缺少市场机会、或抱怨缺少有竞争力的产品与经营能力,或始终缺少能把握机遇和节奏的机缘与好的执行者,终以创业失败告终。创业理论认为,这种不同的结果是由对创业机会的识别、利用和开发的不同而形成的。战略管理理论认为,造成这些企业创业命运的差异是由其所选择的创业战略不同所决定的。那么,企业是如何选择自己的创业战略的?哪些因素影响了企业对特定创业领域、业务组织方式的选择?它们又是如何影响的?学者们的研究早已指出,战略存在的本质就是在资源稀缺的情境下设计一种最优(在可能的情况下)的资源配置方案,而企业的机遇(稀缺的机会与资源)与其关系网络是密切相关的。显然,考察创业情境中配置与利用稀缺资源问题时,如忽视企业社会资本的作用,是难以回答上述问题的。基于企业社会资本的观点,现有研究主要从叁个视角进行探讨:(1)嵌入视角,其基本假设是企业创业的成功在于选择了与所嵌入社会关系网络相匹配的战略类型。(2)功能视角,基本假设是企业社会资本影响创业战略与创业绩效,但不同维度与不同量态的社会资本具有不同的影响类型与影响程度。(3)创业视角,基本假设是对当前所嵌入环境的“创造性破坏”,创新战略驱动创新社会资本。但是,基于这叁种视角研究,都属于单边、解构的战略形成观,不能有效解释和指导现实世界中创业企业战略的选择与再选择过程。那么,应该采用什么样的视角来理解和分析创业企业的创业战略选择?围绕“企业社会资本与创业战略决策关系”这一中心问题,本论文主要基于社会资本视角,从叁个方面进行探索和研究:第一、企业创业战略的选择与调整,基于什么样的逻辑;第二,企业创业战略决策应该包括哪些内容?第叁、创业企业是如何选择其创业战略的?或者说创业战略决策是如何形成的?本研究结合理论分析和案例研究、内容分析,以及通过对创业企业的调查问卷采用SPSS软件对模型假设进行的实证检验,本研究主要得到如下结论:(1)创业绩效和社会资本变异是创业战略调整的引动机制,而战略决策则是生存危机或成长动机驱使下的战略变革行为。这是创业企业战略演化的基本逻辑。在创业探索的过程中,由于企业社会资本所蕴含的可涉取资源能力、知识与商机的变化,或者由于创业绩效的显着变化,都会破坏企业现有战略与环境、资源、创业期望之间的平衡状态,使得企业再按原有战略运行时,将会导致愈加恶化的生存危机,或者会因错失机遇而违背成长动机。面对可能出现的一次或数次生存危机与成长机遇,企业创业过程中将采取一系列的战略调整行动来响应,这构成了创业战略的演化。(2)企业创业战略中心命题由创业定位战略、创业治理战略和社会资本拓展战略叁个类别组成。企业创业离不开资源,也离不开机会。而面对既有资源和机会,或致力于获取潜在机会与资源,以改变假设、超越自我,每一个创业企业都不得不回答这样叁个问题,或者说必须做出叁类战略决策。一是在有初始资源和机会条件下,选择“做什么”或改变为新的“做什么”的问题,即战略定位问题:二是在资源有限情况下,欲使“做什么”成为可行,“怎么做”的问题,对于创业企业主要是治理决策问题;叁是不论是“做什么”或“怎么做”,现有资源机会都不足以支撑就此创业成功,要在创业求解过程中持续获取新的资源、新的探索机会,需要重点关注如何获取和从哪些获取的“谁支持”问题,这可归结为企业社会资本的拓展问题。企业通过对这叁类创业战略问题的回答,响应与适应环境、持续获取和有效利用资源与机会,探索和形成稳定的主业,取得创业的成功。(3)新创企业的创业战略决策是一个社会资本与战略选择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的共演过程。战略如何形成?明茨伯格认为有两种基本范式:深思熟虑和应急突现。深思熟虑范式强调战略控制的效率性,适用于稳定可预测的环境;而应急突现范式强调战略学习的灵活性,适合于快速变化的环境。现实的战略形成模式是一个由深思熟虑和应急突现模式为端点的连续体,融合了思维与行动、控制与学习、稳定与变革,需要同时兼顾战略控制的效率性和战略学习的灵活性。而对于创业企业,探索“根”业务的过程要更加注重在探索行动中思考、在试错中学习,在变革中开路。而创业情境(创业绩效、社会资本)的变化更是会触发战略的反馈和调整。本文研究发现,企业创业阶段,所面临的创业情境:(1)生存环境的不确定性。企业没有已通过实践检验成功的“根”业务和稳定的利基市场可依,决策者难以做出一步到位的创业战略方案,创业战略定位的形成不是线性的,而是动态演化的。(2)生存资源的稀缺性。创业初期的企业基础资源稀薄,这就驱使企业寻找或创新适宜的网络合作与治理方式。(3)生存危机与成长动机的强烈性。尚未能锁定“根”业务而稳定成长的创业企业,试错知错时面对生存危机,需要有新的机会与资源以启动再尝试;试错过关后释放成长动机,需要新的定位与治理方式来匹配;“骑驴找马”情境下则期望有更大更好的机会以取得快速成长,脱离“险境”。这都意味着企业需要拓展社会资本以支持创业搜索过程的有效展开。正是企业创业探索中的这种综合了不确定性、稀缺性和强烈性的创业情境,使得创业战略的形成是一个基于寻找主业、安身立命这一基本战略目标,根据初始情境选择初始战略,同时根据创业绩效和社会资本的变化,不断对创业行动领域和活动方式进行选择和判断的动态演化过程。这一演化过程是由四个基本部分所组成的,即初始条件、初始战略、过程条件和演化战略。

参考文献:

[1]. 企业战略的性质:共同演化下的动态匹配[D]. 蒋利亚. 复旦大学. 2004

[2]. 基于动态匹配视角的TNSS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张乐平. 同济大学. 2007

[3]. 建筑企业动态能力对持续竞争优势的作用研究[D]. 穆文奇. 北京交通大学. 2017

[4]. 企业发展分析:一种以惯例为基础的演化论观点[D]. 吴光飙. 复旦大学. 2002

[5]. 基于动态能力观的企业竞争力及其演化研究[D]. 王核成. 浙江大学. 2005

[6]. 企业多元化:基于能力理论的研究[D]. 楼永. 复旦大学. 2004

[7]. 技术进步、制度演化与企业多重边界[D]. 董华. 暨南大学. 2010

[8]. 不确定环境下的企业持续优势[D]. 李大元. 浙江大学. 2008

[9]. 联盟组合的形成机制与绩效影响研究[D]. 王笑言. 浙江大学. 2015

[10]. 企业社会资本与创业战略决策的关系研究[D]. 何军. 复旦大学. 2012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  

企业战略的性质:共同演化下的动态匹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