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市场导向下海南生态经济省建设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海南论文,试论论文,生态论文,策略论文,市场导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依靠政府的主导作用保护生态环境,推进环保市场化,切实保护好生态经济省的基础
1.环境资源是生态经济省建设的基础,主要依靠政府力量进行保护
生态经济省的战略定位立足于海南的最大优势,即资源得天独厚,特别是热带农业资源、海洋生物资源、热带旅游资源等极具稀缺性,而且资源开发程度低,生态环境好,较少污染。这是海南所有优势的基础,是生态经济省建设的先决条件。但是,以浪费资源、破坏环境获取经济效益的行为导致这些优势受到很大的破坏,如不加以整治和保护,将会因此而付出重大代价。因此,建设生态经济省首要的工作是加强环境保护。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的有效性与资源利用的外部性负效应,使市场在环境资源保护上出现“失效”,如果缺乏及时的政府干预或社会矫正,将引发一系列的环境产权的侵占和环境资源的破坏行为。尤其在经济快速扩张时期,效益偏好会使各种所有制企业置环境效益和社会利益于不顾,甚至铤而走险,把巨大的社会成本留给公众和未来。因此,加强环境保护要侧重依靠政府的主导作用。“环保靠政府”的策略与世界银行对我国环保工作的调研结论是一致的,当今世界各国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领导职责都是由政府承担的。政府不仅仅是使用经济、行政和法律手段推进环境保护,而且还要通过政策引导来启动、培育和规范环保市场,推进环保市场化。这并不是对“环保靠政府”的否定,而是以机制作保障,更好地发挥政府和市场的双重作用,确保生态经济省建设中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可以说,环保市场化是“环保靠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种新的表现形式,二者是统一的。
2.“环保靠政府”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1)建立行政运行体系
一是依法设置环保部分统一监督管理,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大资源大环境”的管理体制。计划、经济等职能部门应直接承担环境保护的责任和义务,在制定和实施政策、计划和财政预算时,不但要考虑经济的持续发展,也要促进环境质量的改善和生态的持续发展。市县环保机构的设置要规范,避免“品种多样”。环保工作必需的环境监测网络、环境应用研究等事业单位的建设也要加强。在行政实践中,要妥善处理好资源管理与产业开发双重管理职能带来的问题,如有效保护森林资源与几万林业工人吃饭的问题。
二是建立有效的决策机制。生态环境的恶化,与决策失误有很大关系。必须建立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保证在重大决策中综合考虑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从源头上把住环境破坏关,这是建设生态经济省极为重要的一环。要成立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综合决策机构,机构的人员可由环保、计划、国土、资源、工商等部门构成。
三是健全考核、监督机制。考核机制应抓核心问题、重点环节,切忌面面俱到,只要着重抓住对各级主要领导干部的考核也就抓住了问题的要害。党委、人大、政协以及舆论和群众对政府环保工作的监督必须切实到位,有所加强。为进一步强化政府内的监督,各市县环保部门可依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技术监督部门的做法,实行省属垂直领导建制,以便排除地方利益关系、人事关系对环保行政、执法工作的干扰或干涉。
(2)完善环保法规体系,加强执法
首先,以生态规律全面指导立法,使环境保护有法可依。环境立法的内容也不能仅限于防治污染和浪费资源、能源的生产过程扩展,对企业生产的全过程进行监督管理,促进企业采用先进技术、工艺,推行清洁生产,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建议搞好环境审计法规和环境审计规范建设。在环境管理工作中,可以先对上市公司进行环境披露方面的要求和规范。上市公司往往比较重视公司形象,并且其年度报告是经过独立审计并对外公开的,因此从上市公司开始规范环境报告是可行的。
其次,加强执法,解决有法不依、违法不究的问题。各级人大要真正行使对环保的法律监督权力,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咨询、检查及日常监督,促使各级政府的经济决策、经济活动符合环保基本国策,纳入环保法律轨道。各级环保部门应尽职尽责,敢于碰硬,对所辖区域生产经营企业的违反环保法律、法规行为,严肃处理,坚决打击,依法取缔关停“15小”,对老污染源进行限期治理:对破坏“两林一礁”、捕杀贩卖保护野生动物等行为要坚决查处。设立听证制度、情报公开制度,克服环境法实施中处罚程序不严格、处罚基准不明确的弊端。
再次,组建“环保警察”,增强执法的权威性。在很多情况下,环保部门需要公安机关或者上级政府协助依法行政,但由于缺乏部门之间明确具体的分工协作,往往使事情的解决迟缓或不了了之,使法律的权威性与严肃性受到了极大的损害。因此,可考虑参照美国联邦环保局设置执行处和宾夕法尼亚州设置“环境犯罪局”的做法,在全省环境监理队伍的基础上组建一支具有警察职能的环境管理队伍,切实保证环境法所赋予的调查、监督权限的行使。并且,力争在利用特区立法权力方面取得突破,赋予“环保警察”相应的法律地位。
(3)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
政府从财政上增加对环保的投入是十分有限的,必须通过政策引导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投入新机制——投资社会化,吸纳更多的商业资本、社会公众和企事业单位等社会资金,形成政府、银行、国内外企业和个人多元化的投资局面。
其一,在排污权的交易上做文章。允许特定排污者将通过进一步治理后的实际排污量低于允许排污量的余额有价转让给另一个企业。买进余额的企业因而可以排放高于自家排放限额的污染物,而使该地区(流域)排污总量仍控制在限定的总量之内,从而保证总体的环境质量不下降。这种交易只限定在一个环境因素可以相互影响的地区或流域内进行。其实行就是通过企业治理污染所产生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的价格化,以经济效益的尺度来衡量,既刺激了企业控制污染、治理污染的积极性,降低了控制污染总成本,又保证地区的环境负荷没有增大。
其二,开征生态环境补偿费,将外部成本内部化,以强化市场约束。从本质上看,市场失效的原因是外部性的存在。目前,企业生产对矿产、土壤、水、大气及动植物等自然资源的破坏,没有反映到企业成本(内部成本)之中,而治理污染相应增加的支出是由社会补偿的,这就产生了外部成本。由于不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一些生产经营者往往忽视或无视对外部成本的约束,极力扩大生产规模,造成过量消耗和严重污染。针对这种情况,宜开征生态环境补偿费,将一切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环境污染所造成的环境代价,通过市场价值规律,准确反映到生产者的内部成本之中,形成“谁开发、谁付费,谁污染、谁治理”的生态环保机制,使本来应由生产者承担而转嫁给社会承担的费用,归还生产经营者承担。这样,通过生产成本(内部成本)的增加,迫使生产经营者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弃物排放量。同理认为,五指山区水源保护增生的生态价值可依付于所保护的水源,通过水资源有偿使用,提取相应的生态补偿,也就是“上游保护,下游受益,下游补偿上游”。同样,因生物多样性保护带来的物种、基因等资源效益可依付于物种资源的有偿使用。
其三,创建环境保护金融组织,建立定向助动基金。成立专门的环境保护投资公司不仅是管好、用好环境保护基金的客观需要,也是环境保护金融机构的理想组织形式。这一组织形式使环境保护基金实现了集中管理和有偿使用,并由此获得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海南应在新的起点上创建环境保护金融组织,建立定向助动基金。资金来源包括:政府财政拨款,社会捐助,积极争取发行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彩票等。基金专款用于生态环境的公共性项目建设。
其四,紧紧抓住生态环境保护是当今国际合作热点的有利时机,扩大宣传,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合作,开拓国际援助渠道,争取利用国际资金和技术援助及优惠贷款。
(4)建立新机制,推进环保运营服务市场化
通过市场把治理污染的责任转变成经济责任,由专门的环境污染治理公司或企业来承担,排污企业与治污公司之间存在简单的经济关系。污染治理设施的建设、运行管理等费用都由治理公司负责,排污企业只需支付一定的费用把排出的污染物交给治理公司即可。这种方式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环境保护发展的需要,不仅对排污企业的发展非常有利,而且可使治污公司获得一个长期的、稳定的环保服务市场。在这方面海南已有实践范例,如兴隆华侨度假城采用开发商、业主分担的办法,集资建设了兴隆度假城污水处理厂,且正常运转起来。今后要以发展环保设施运营服务业为突破口,推进环境保护的市场化。尤其要改革现有大中型环保项目政府“一包到底”的做法:筛选专业的管理公司对其进行管理运行,由政府职能部门进行有效监督,同时把管理公司的经济回报与它生产的产品挂起钩来,这样会产生更好的效果。大中型环保项目的社会化,对环保潜在市场的开发,意义深远。
推进环保市场化政策上要配套,如鼓励企业投资城市污水、垃圾处理以及化学放射等危险品废物处理等环保工程建设,并在政策上规定直接向排放污染物的企业单位、个人收取处理服务费。又如,把公共环保工程列入《海南经济特区基础设施投资综合补偿条例》适用范围内,从价格、土地等多方面给予综合补偿或优惠。
二、利用市场力量推动生态资源的产业化开发,以发达的生态产业为生态经济省建设提供物质和技术保障
1.生态产业是生态经济省建设的物质和技术保障,必须注重依靠市场机制推动其发展。生态产业(或称绿色产业)不是一个单独的产业部门,而是指商品的生产与使用(或服务的提供)充分考虑资源与环境问题,采用特定的生产工艺与技术,使所消耗的资源最少、对环境的污染最小。显然,只有着眼于保护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生态产业的迅速发展,才能使全省人民特别是山区人民尽快脱贫致富,为维护资源基础和保护环境提供微观行为保证,为全省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坚强的物质保障——从根本上看,环境退化的主要原因是贫困,长期的食物短缺和低收入迫使人们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经营和对环境质量的忽视甚至破坏。海南岛中部山区是森林生态护育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最具价值的地区,同时也是海南地面水源敏感区,对维护海南生态平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中部地区恰恰是海南省较为贫困的地区。因而,必须加快发展生态产业。否则,创造一流的生活水平、建设一流生态文化将无从满足,对生态环境保护也显得力不从心。
发展生态产业的资源不仅包括自然环境资源,还包括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社会各类资源。合理、有效配置这些资源必须依靠市场调节的基础性作用——自由运用价值规律组织生态经济活动,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或者是必需的环节中去,以实现最少的花费及最大的环境改善和产业发展。政府在这方面的职能是进行宏观指导,其出发点是搞活市场,搞活企业,组织和维护商品经济新秩序,为市场体系完善化、竞争公平化和运行规范化提供保护。
2.以市场为导向发展生态产业。在当前买方市场条件下,消费者环保需求形成了比政府的指挥棒更灵的巨大的力量,强有力地推动着生态产业(绿色产业)发展。随着广大消费者收入水平的提高及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绿色消费将是今后的主要消费趋势。“谁拥有绿色产品,谁就拥有市场”,目前,全球已出现一个由绿色产品、绿色产品生产技术及相关的服务构成的庞大的“绿色市场”。全省上下应立足生态资源优势,进行市场导向型开发。
一是发展生态农业。海南光热资源充足,生态环境质量优良,发展生态农业最具条件。加之,生态农业系统稳定,内部结构优化,是适应海南省情(沿海生态脆弱带)的农业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发展生态农业要大做“热”字文章,特别重视与内地市场的反季节性,发展“订单农业”,发展无污染、安全、优质、富营养的绿色食品,发展热带花卉和种子种苗产业。
二是发展海洋生态产业。海南有200多万km[2]的海域,占全国海域总面积的2/3。辽阔的大海不但提供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而且具有巨大的纳污能力和自然净化能力,是海南发展绿色产业的战略财富。海洋渔业、海洋养殖业可以作为生态产业发展,为21世纪膳食结构的改变提供丰富的海洋食品,为医疗、保健提供优良的海洋生物药品。
三是发展生态旅游业。生态旅游是当今世界新兴的渗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旅游方式。海南省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尤其在海南岛的中西部,保存着世界上最原始的热带雨林,国外有关权威人士曾称尖峰岭自然保护区为“海南旅游业走向国际市场的拳头产品”。海南要依托自然旅游资源和优良的生态环境,发展生态旅游。
四是发展生态型高科技新兴工业。基于建设生态经济省的需要和买方市场的现实(商品过剩时期发展一般化工业项目没有很大前途),海南在加速推进工业化进程中,应围绕着农业、海洋资源开发、交通、通讯业、旅游业发展生态工业,特别是生态型高科技新兴工业,不搞污染环境的工业。应在新的起点上,发展天然饮料、保健食品、生物医药、以热带花卉为原料的化妆品、清洁造纸、绿色化工等制造业;发展环保工业和消耗少、效益高的高技术产业;争取世界各地的信息产业、生命科技产业、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科技产业、新材料科技产业、海洋科技产业、环境高新技术产业在海南落户发展,或者选择其中有条件的项目在海南建试验基地。
发展生态产业要逐步从过去的资源导向型开发转变为市场导向型开发,即从“我有什么就发展什么”转变为“市场需要什么我就生产什么”;从重视发挥地区比较优势转变为重点培育企业竞争优势。还要重视技术开发和人才培养,增强市场开拓能力。
3.引导社会资源参与开发生态产业,尤其要扶持资源开发的载体——龙头企业的发展。暂且把自然禀赋的生态资源之外的资源,称为社会资源。我们要通过市场机制,引导社会资源向有利于生态经济省建设的方向流动,将科研单位持有的生态科技成果、社会上的资金、广大农民持有的土地及自身劳动力等,都作为独立的生产要素吸纳入市场,实行优化组织、合理配置,形成合力,更好地参与生态经济省的产业化运行。企业在产业化运行中的作用至关重要。一个企业搞好了,可带动一线、影响一面;反之就会使从事该项产业开发的关联企业及个人对这个产业产生怀疑,动摇继续开发的信心。因此,在重点扶持一些基础条件好,技术力量强,会经营、善管理的行业龙头企业,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为其健康、快速发展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通过龙头企业的影响,把政府的决定、企业的经营行为转变为全民意愿、全民的行动、营造人人都来关心生态经济省建设特别是生态产业发展的文化氛围。
4.遵循市场经济原则扩大生态产业开放,实现升级。产业开放是一种以产业的国际合作为主导的对外开放模式,是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优势产业领域,在投资自由化和市场准入条件方面,率先实行国际通行规则,开展对外经济合作活动。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和对外开放的新形势(我国加入WTO将为海南生态产业提供良好的机遇),海南应由区域开放加快转向产业开放,在优势产业即生态农业(种植业、养殖业及其加工业)、生态旅游业以及与优势产业关联度大的部分服务业等领域,实行贸易投资自由化的各项政策,发挥产业相对优势,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增强产业竞争能力,以加快拉动产业升级,实现生态产业快速发展。在产业开放过程中,必须严厉禁止盲目开发高污染出口产品、进口有害产品和有毒废弃物等损害可持续经济发展利益的现象,制止对珍稀资源产品的过量出口,对资源的掠夺性采掘。应对“三资”企业实行环保约束的国民待遇,把有效解决“三废”排放作为合资内容,积极引进治污技术,把环保工业和各种直接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工程作为鼓励外商投资的重点领域。
标签:生态环境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生态产业论文; 企业环境论文; 环境保护措施论文; 环境保护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市场导向论文; 环境污染论文; 时政论文; 环保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