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溧水区中医院麻醉科 211200)
摘要】目的:观察地佐辛联合氟比洛芬酯对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全麻患者为研究对象,用双盲随机数字法分为氟比洛芬酯组(F组)、地佐辛组(D组)和地佐辛联合氟比洛芬酯组(FD组),每组20例,手术结束前30min静脉注射对应麻醉镇痛药物,观察各组患者全麻苏醒期间躁动、镇静评分、不良反应及缓解情况等。结果:3组患者的性别组成、平均年龄、平均体重以及麻醉时间、拔管时间、苏醒时间无显著差异。FD组0级躁动比例显著高于F组和D组(P<0.05);对1级以上躁动患者追加相应药物后均未出现过度镇静现象,但F组、D组分别有6例、3例患者镇静不足,均显著高于FD组(P<0.05)。D恶心、呕吐发生率高于F组和FD组。结论:全麻苏醒期间使用氟比洛芬酯联合地佐辛镇痛具有显著效果,可明显降低呼吸抑制、苏醒延迟,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关键词】 氟比洛芬酯; 地佐辛; 全麻; 苏醒期
【中图分类号】R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5-0202-02
全麻苏醒期躁动是苏醒期常见的不良反应,表现为并存的兴奋、躁动和定向障碍[1]。全麻苏醒期躁动多见于麻醉患者的拔管期。本文采用地佐辛联合氟比洛芬酯多模式镇痛预防全麻苏醒期躁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6月在我院行择期经腹部切口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的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共纳入60例患者,其中男23例,女37例;年龄27~61岁,体重4~82kg;ASA分级I~II级,排除阿片类药物成瘾史患者。按照随机数字双盲法分为氟比洛芬酯组(F组)、地佐辛组(D组)和地佐辛联合氟比洛芬酯组(FD组),每组20例。
1.2麻醉方法 3组患者均未用术前药,入室后常规监测BP,ECG,SpO2等,麻醉诱导:静脉注射咪达唑仑2mg,阿曲库铵50mg,舒芬太尼0.02mg,丙泊酚1.5~2.0mg/kg,气管插管成功后行机械通气。维持气道压低于30cmH20,PETCO2维持于35~45mmHg。麻醉维持:静脉泵人瑞芬太尼6~8μg/(kg×h),阿曲库铵间断静脉注射。各组患者均在手术结束前30min静脉注射对应药物,F组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50mg,D组静脉注射地佐辛5mg,FD组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50mg+地佐辛5mg。术毕停止瑞芬太尼输注。自主呼吸、吞咽和咳嗽反射恢复,脉搏氧饱和度(SPO2)超过95%,吸痰并拔除气管导管。若患者出现1级以上躁动,按照组别追加相应药物,完全清醒后接静脉镇痛泵并送回病房。
1.3观察指标 (1)麻醉苏醒时间(从手术结束到呼之睁眼时间);(2)苏醒期躁动发生情况。按照RASS躁动评分(0分为安静,合作;1分为轻度烦躁,吸痰刺激时肢体躁动,间断呻吟;2分无刺激时也有躁动,持续呻吟,需固定上肢;3分为剧烈挣扎及喊叫,试图拔除气管导管及各种引流管,须强制按压四肢;(3)Ramsay镇静评分:1分为不安静、烦躁;2分为安静、合作;3分为嗜睡,能听从指令;4分为睡眠状态,但可唤醒;5分为呼唤后反应迟钝;6分为深睡状态,呼唤不醒;镇静满意为2~4分,低于2分为镇静不足,超过4分为镇静过度。
1.4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9.0软件分析研究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t检验比较,计数资料采用才检验,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三组苏醒时间、药物不良反应均无统计学差异
2.2 3组患者RSS躁动评分、Ramsay镇静评分经比较发现,FD组0级躁动比例显著高于F组和D组(P<0.05);各组1级以上躁动患者给予追加相应药物后,均未出现过度镇静现象,但F组、D组分别有6例、4例患者镇静不足,均显著高于FD组(P<0.05),见表1。 D组6例患者出现恶心、呕吐,而F组、FD组仅1例;3组患者均未发生呼吸抑制、嗜睡等严重不良反应。
3.结论
术后疼痛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主要原因之一[2]。临床上通常采用术后镇痛药或镇静药来抑制苏醒期躁动发生。但往往单独用一种药时会用量偏大,副作用增加。这时我们需要联合用药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地佐辛属于阿片受体混合性激动拮抗剂,对U受体具有部分激动作用,不产生典型的U受体依赖,这种药理学特性使得其镇痛效果良好而呼吸抑制、胃肠道反应等不良反应少[3]。
氟比洛芬酯为非选择性外周环氧合酶(COX)抑制剂,阻断花生四烯酸转化为前列腺素、前列环素和血栓素A,从而产生抗炎、解热、镇痛作用。由于氟比洛芬酯,以脂质微球为载体,具有靶向作用特点,使药物有目的地聚集在手术切口及炎症部位,减轻手术创伤的炎症反应,促进药物吸收,但其镇痛作用具有“封顶效应”[4]本次研究对比F组与D组患者躁动分级及Ramsay评分发现,单用地佐辛的镇痛效果与单用氟比洛芬酯相似,8例D组患者需再次追加药物,其中4例仍有镇静不足,提示地佐辛同样具有“封顶效应”[5],而且恶心呕吐的副作用发生率较高,在追加剂量镇痛的患者较明显,提示其副作用的发生率与剂量有关。
FD组采用氟比洛芬酯、地佐辛联合镇痛,FD组患者苏醒期一般无明显躁动,镇痛效果显著优于F组和D组;该组患者无需追加镇痛药物,减少了药物用量,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有利于维持术后患者保持内环境的稳定。因此,氟比洛芬酯、地佐辛联合镇痛是预防全麻苏醒期躁动的理想选择。
【参考文献】
[1]Kuratani N, Oi Y.Greater incidence of emergence agitation in children after sevoflurane anesthesia as compared with halothane:a meta -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J].Anesthesiology, 2008, 109(2) :225.
[2]Yu D,Chai W,Sun X, et al.Emergence agitation in adults risk factors in 2000 patients.Can J Anaesth,2010,51(9):843-848.
[3]Zhu YL,Jing G,Yuan W.Preoperative administration of intramuscular dezocine reduces postoperative pain for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J Biomed Res,2011,25(5):356-361.
[4]Karmakar MK,Ho AM.Postthoraeotomy pain syndrome.Thorac Surg Clin,2004,14:345.
[5]安礼俊,张宙新,胡伟等.地佐辛对瑞芬太尼复合七氟醚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影响[[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1(7) :1036-1039.
论文作者:刘阳,黄鑫,吴青喜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12月第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4
标签:患者论文; 全麻论文; 静脉注射论文; 药物论文; 不良反应论文; 高于论文; 芬太尼论文; 《医药前沿》2015年12月第3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