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新概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概念论文,家庭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更新育子观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若想获得家庭教育的成功,首要的是更新家庭教育思想和观念。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家庭教育观念,21世纪的家长为什么会在家庭教育中产生困惑?主要是现在社会变化太快了,我们的家长要在一代人的时间中走完人家现代化国家几代人的路程,显然是十分困难的。现在我们应该既把子女当作子女,也把他们当作朋友,当作一个与家长有平等关系的公民。我们必须抛弃“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种陈腐的观念。
如今,在各国的家庭中,孩子的地位有了很大变化。往日贫困生活所加在孩子身上的责任与义务渐渐被淡化,多数家庭不必为温饱操心,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更多地转向孩子的未来,希望他们做好学生,将来有好出路,并不要求他们为家庭做什么贡献。社会经济的增长,也为孩子提供了更多的物质享受的选择。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开始渐渐丧失以往因为能替家庭做贡献带来的自豪与自信,取而代之的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与孤独感。很多父母终于觉醒,开始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生存能力,并从各方面给予关心。
中国的家庭教育已经由“多子女家庭教育”向“独生子女家庭教育”转变。这个现实,给今天中国的家庭教育带来三个变化。
家长的心态变了。独生子女的惟一性,使这一代家长对孩子的成败带有“下赌注”的感觉,自己承受过的苦难,转化为强烈的补偿心理和惧怕心理,对孩子的培养表现出“五过”:过高的期望、过分的溺爱、过多的干涉、过度的保护、过多的指责,致使这一代孩子中有不少人出现“五无”:无情、无能、无望、无奈、无责任感。
孩子成长的环境变了。孩子的成长环境由“儿童世界”转化为“成人世界”,成人对孩子的影响在加大,孩子对成人的依赖心理在加大,同时孩子与成人的矛盾也在加大。
孩子的生活内容变了。今天的孩子是中国第一批在电视机和电脑前长大的孩子。虽然住房的空间越来越大,但孩子与父母沟通的时间却越来越少。慢慢地,孩子向父母关闭了心灵的大门,形成了不健康的心理。
中国的父母已经意识到,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也是终身课堂;家庭教育要跟上时代的变化,父母就要重新学习,重塑自己。于是今天,家庭教育呈现出几大渴求:孩子渴求现代父母,父母渴求现代家教,家教渴求有效方法。那么,我们的父母应该怎么做呢?
一 做孩子喜爱敬佩的父母
时代在变化,今天与昨天不同,明天与今天也不同。尤其当数字化、网络化、全球化这些新的名词和新的概念闯入我们的生活后,我们天天都能感受到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这些变化不仅包括我们所使用的许多产品不断更新换代,使用周期越来越短,也包括我们所学的知识与技能,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它的贬值越来越快。我们祖祖辈辈沿袭的教子模式,越来越不适应今天的孩子。特别是当我们进入信息时代后,生活方式将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到那时,我们身上只带一张卡片,就可以走遍全球。人们将越来越感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重要,没有学习能力就寸步难行。
专家建议父母们不妨学会在孩子面前“化化妆”——用新知识,新技能包装自己,“演演戏”——每天花上几十分钟,学点新知识,设计一些“脚本”,用自己的行为影响孩子,用新鲜的话题引导孩子。
做父母的首先要注意沟通方式方法。先反思一下:您是否唠叨?您是否开口就讲学习方面的事?您是否喜欢窥探孩子的隐私,并作为话题教训他?您同孩子讲话是否总是居高临下,不断提要求?您是否经常倾听孩子说话?您训斥孩子时是否听他的辩解?您是否经常暗示自己孩子越来越不听话?孩子采纳了您的部分要求您是否认为他听话?之所以请您反思,是因为孩子在长大,或多或少会表现出逆反心理,我们越是要求他们,他们越不听。最好的做法是改变我们自己的做法,打开与孩子交流之门,缩短与孩子的心灵距离。
孩子们天天在用现代化的眼光审视我们,逼迫我们去学习新东西,督促我们朝现代化靠近,这是多么好的事情啊!在21世纪,变是惟一不变的真理。变是常态,不变是病态。因此,作为21世纪的父母,我们不妨改变一下自己,用21世纪的尺子来量量自己,学点新知识,变个新形象,努努力,当好“现代父母”!
二 用孩子易于接受的家教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一直画好了框规范着孩子的思想和行为。我们认为我们应该这样做,我们认为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责任和爱。
然而,世界上就有那么一位母亲不这么做,她从孩子懂事起就告诉他:你要坚强,坚强得足以认识自己的弱点,你要勇敢,勇敢得足以面对恐惧。你要堂堂正正,在遇到挫折时能够昂首而不卑躬屈膝;你要能面对掌声,在胜利时能够谦逊而不趾高气扬。她告诉他:真正的伟人直率真诚,真正的贤人虚怀若谷,真正的强者温文尔雅。并且她和他一起向上帝祷告:请赐予他足够的幽默感,让他尽可能庄重而不盛气凌人,让他在拥有未来的同时,永远不要忘记过去。
这位母亲就是林肯的继母——萨利·布什。她是用勇气和坚强铸造孩子的心灵。
在家教中,我们应注意在家庭中不能包办代替,减少孩子的依赖性。当孩子断然做出某个决定或承诺时,告诉他,要对自己的做法及可能产生的后果负责。这样可以避免事后不必要的埋怨和牢骚。卡尔·威特有个教育细节:如果在星期天孩子执意要9点以后起床,那么在午饭前不能给他吃任何东西。 因为吃早点的时间已经过了,如果想吃早点,就必须在8点钟以前起床。
我们应该向孩子指出,哪些事情不可以做。家长要弄清孩子为什么不同意某个行为准则,然后耐心疏导,以理服人。如有必要,可以坐下来与孩子一起讨论这些准则。
当您的孩子抱怨您处理某件事情不当或有误时,您应该放下架子认真反思和敢于对孩子说声“对不起”,这不但不会失去尊严,反而会增加您同孩子的感情。
家长要注意在生活中尊重孩子,不羞辱孩子不求全责备,多鼓励孩子。
家长还应注意不偷听孩子电话,不拆孩子的信,不偷看孩子的日记,允许孩子有自己的隐私。
什么是“现代家庭教育”?李岚清同志曾作出过科学的论述:“家庭教育应当由经验育人向科学育人转变,由片面注重书本知识向注重教孩子正确做人转变,由单方面命令向平等沟通转变。”
呆板的、单一的、简单的家教已经行不通了,父母要在人格魅力、学识素养各方面得到孩子的敬佩与爱戴。
看来,我们要重新学习了。
三 培养综合素质高的人才
我们对孩子的培养目标是什么?
理想的人是品德、健康、才能三位一体的人。不重视体育,孩子可能成为废品;只重视体育,孩子将成为可悲的兽人。不重视智育,孩子可能成为次品;只重视智育,孩子会成为弱不禁风的病夫,或成为社会的危害。不重视德育,孩子可能成为危险品;只重视品德教育,孩子可能会无能。这样的人对社会,对人类都是无用的。或者是有害的。因此,对孩子的教育必须三方面并举。今天,对孩子的教育又增加了美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性教育等方面的内容,从而使我们的教育目标更趋完善。我们的家庭教育应该是综合教育,使孩子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当今世界,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各国、各个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和相互依存越来越密切,世界市场正在加速形成。因此,人才的争夺也趋于全球化,全球都需要高素质的“现代人才”。
我们精心培养出来的孩子,早晚有一天要走向社会。他们走向社会之时,首先要通过“人才市场”的挑选,所以,每位父母都不得不关注这个市场的“行情”。
英国《泰晤士报》的总编西蒙·福格每年的五、六月份都要接到一些大学的请帖,要他去做择业就业方面的演讲,因为他曾在寻找职业方面创造过神话。
那是他刚从伯明翰大学毕业的第二天,为了寻找工作,他走进《泰晤士报》总经理办公室,问:“你们需要编辑吗?”“不需要。”“记者呢?”“也不!”“那么排字工、校对员呢?”“不”,都不。我们现在什么空缺都没有。”“那么,你们一定需要这个了。”福格从包里掏出一块精致的牌子,上面写着:额满,暂不雇用。
结果,福格被留了下来,干报社的宣传工作。25年后,他升至总编的位置。这一佳话见报后,福格就成了各大学的座上宾,给学生们作择业方面的报告。
然而,每次演讲,他对自己的这一经历总是避而不谈。他讲得最多的是一位护士的故事。
这位护士刚从学校毕业,在一家医院做实习生,实习期一个月。在这一个月内,如果能让院方满意,她就可以正式获得这份工作。否则,就得离开。
一人因车祸而生命垂危,实习护士被安排做外科手术专家——该院院长亨利教授的助手。复杂艰苦的手术从清晨进行到黄昏,眼看患者的伤口就要缝合,这位实习护士突然严肃地盯着院长,说:“亨利教授,我们用的是十二块纱布,可是你只取出了十一块。”
“我已经全部取出来了。一切顺利,立即缝合。”院长头也不抬,不屑一顾地回答。
“不,不行。”这位实习护士高声抗议道,“我记得清清楚楚,手术中我们用了十二块纱布。”
院长没有理睬她,命令道:“听我的,准备缝合。”
这位实习护士毫不示弱,她几乎大叫起来:“您是医生,您不能这样做。”
直到这时,院长冷漠的脸上才浮起欣慰的笑容。
他举起左手心里握着的第十二块纱布,向所有的人宣布:“她是我最合格的助手。”这位实习护士理所当然地获得了这份工作。
当今,人才市场有三个变化特别引人注目。
(一)由单向选择变为双向选择
在计划经济下,没有人才市场,大学毕业生由国家统一包分配。毕业生只要“一颗红心,两种准备”就可以了,只要“服从分配”就可以走上工作岗位。在单向选择中,用人单位也只能是“爱你没商量”,“厌你没办法”,不要也得要。作为毕业生,不想去也得去,否则要按“不服从分配”论处。
在市场经济下,人才市场是双向选择。单位有权选择大学毕业生,大学毕业生也有权选择单位。学生从学校毕业,不是填写毕业分配表就可以找到工作,而是要接受人才市场的严格挑选。
对毕业生来说,同样有了择业自由。愿意去的单位,你可以自己去争取,不愿去的单位也没有人勉强你一定要去,真可谓“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这些变化,给毕业生、家长和社会都带来了活力,同时也带来了压力。
(二)从看重“硬件”到看重素质
我所在的单位在国际展览中心附近,每逢那里举办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人才交流会,就会出现塞车现象。我常常到交流会上参观,用“人山人海”来形容交流会的盛况一点儿也不过分。
前几年,招人单位看“硬件”的多,问的问题也大多是这样的:“是本科吗?”“是研究生吗?”“有北京户口吗?”近年来,用人单位更注重应聘人员的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而大学毕业生更看重用人单位对自己价值的判断。
北京一所学院在校内举办了人才招聘会,有近百家公司参加,也吸引了不少外校的学生。在人头攒动的招聘会现场,一个应届毕业生拿着自荐书高声喊道:“我要到湘潭电机集团工作!”周围的同学都把目光对准他,他没有胆怯,又喊了两声。正当人们疑惑不解时,正在现场招聘的湘潭电机集团人事部负责人说:“好,就要你了!”随后与这位同学签订了求职意向书。
这位人事部负责人说,他们这次招聘的是销售人员,需要应聘者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前来报名的大学生不少,但真正具有开拓精神的人并不多。从学生的推荐材料来看,符合他们招聘条件的有十几个人,而敢于当众大喊三声的只有几个。最后,他们就录取了这几个人。
他还说,这种招聘方式可能并不完善,却是对前几年招聘方式的一个反思。过去招人,过分看重学生的学历和成绩,有些成绩优秀的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并不出色,甚至能力欠缺。所以,现在招人,在学历合格的条件下,更看重学生的实际能力。
社会上已经有很多人意识到了“分数不等于能力”这一道理。一位中学校长深有感触,他说:“两个学生来我校实习,一个是学习尖子,但管理能力差,他管的班乱哄哄的,学生根本不听他的;而另一个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有创造性,很会管理,同学喜欢他,他管理的班很快成为优秀班集体。你说这两个学生我要谁?当然要第二个。我要的是会教课的老师,而不是只会考试的学生!”
(三)从注重笔试到注重面试
凭着一张试卷可以进入大学,但凭着一张试卷就能进入工作岗位的时代已经过去。你要想得到你向往的职位,很重要的一关是通过面试。
在现在的人才市场上,用人单位越来越注重面试,甚至面试,胜过笔试。这是我通过拜访择业的成功者得出的结论。
小音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理想是到某大银行去工作。这家世界著名的银行需要既有金融专业知识又有外语专长的人,而小音不懂金融,只懂英语;这次招聘,人家只录用十个人,报名的人竟有一千多!可是,在“强手如林”的竞争中,小音却获得了成功,成了那百分之一!
“那么多人竞争,你是怎么成功的呢?”我问小音。
“我过了三关,”小音说,“第一关是问我的经历。对我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都干过什么,当没当过干部,参加过什么样的社会活动,组织过什么社团……问得可详细啦!我做过学生会工作,所以这一关的通过占了不少便宜。第二关当然是笔试,很容易的,一般人都能过!”小音得意地说:“不过,最难过的是第三关。”
“为什么?”
“第三关是面试。面试最难,因为你摸不透他们要考你什么。实际上,从一进入面试室,主考官就开始留意你的一切了,比如走路的姿态好不好啦,目光是不是自信啦,说话的表情怎么样啦……通过你的不设防,他们可以更多地了解你身上的东西。当时,一位考官问我:‘你为什么要到我们银行来?’这个问题可难不倒我,因为我事先早做了充分的准备,对这家银行的百年历史了解得非常清楚,所以对答如流!”小音说到这里,眉目间透着自信。
“考官接着问我:‘如果你能来我们银行,希望做什么工作?’说实话,我并不愿意到前台去收银,我希望到后面搞联络,我的口语好,擅长与人交往,这样可以发挥我的优势。但是,如果我这样讲,人家肯定会认为我有缺陷,所以我回答说:‘干什么我都能够胜任。’”
一位进入国家机关的博士生告诉我他应聘的故事。
在等待招聘结果的时候,用人单位的领导找他谈话:“你的各方面成绩都很优秀,但这次的名额只有一个,所以很遗憾,你没有被录取。”这位博士生当时想也没有想,马上说:“没有关系,我很有实力,今年没考中,明年我还来考。”
“没想到,这是最后一道考题,我被录取了!”博士生讲到这儿笑了。
他们的故事给我们这样的启示:人生的答卷不是背出来的,而是靠实力做出来的。
在人才市场上,你的孩子面对的已经不再是纸质的试卷,而是一道道生活的实践题,他答得怎么样,要看他是如何对待生活的。
作为父母,你企盼孩子成功,就把他培养成一个热爱生活、具有良好素质的人吧!
有的父母只注重自己孩子的考试分数,忽视了对孩子进行做人与做事的教育,对待孩子是以分为本,而不是育人为本,结果培养出来的孩子,只会做题,不会做人也不会做事。这样的孩子在考场上也许能得高分,可在人生的舞台上却会失分。更有一些父母放纵孩子,缺乏管教,或是教孩子耍心眼,孩子以自我为中心,损人利己,这样的孩子不会被社会认同,一生都不会幸福。
处在经济变革时代,做父母的不能只注重帮孩子立业,更应该首先注重帮孩子立身。“以学立业,以德立身”是教育的宗旨。
摘自《把孩子培养成财富——知心姐姐卢勤成功家教秘诀》,漓江出版社,200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