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态城市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很多的生态问题也随之涌现,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就一定要在城市规划设计中融入、贯彻生态城市规划的理念。目前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因此不管是在设计还是实际的规划过程中,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对生态城市规划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进行分析,结合实例,指出当前生态城市规划应该遵循的原则。
关键词: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应用原则
引言
生态城市规划主要指的是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融入生态学原理以及方法,并采用科学、系统的手段去建设城市,实现社会建设、社会经济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城市的建设必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因此在城市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应该要从实际出发,将经济、社会、生态等因素都考虑在内,并按照生态的原则进行城市规划。生态城市是城市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体现自然、社会、人有机融合的重要方式,而它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在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情况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1生态城市理论的发展沿革
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NSCO)在“人与生物圈”计划中明确提出要从生态学角度用综合生态方法研究城市。1975年,Richard Register等人成立了城市生态组织——Ecocity Builders,他们于1984年在《Ecocity Berkeley -Building Cities for a Healthy Future》一书中提出了生态规划的初步原则。从1990年开始,该组织召开了多次生态城市国际会议,大力推动了生态城市相关理论的探讨和实践。
2016年10月,“人居三”大会在厄瓜多尔首都基多举办,会议通过了《新城市议程》(New Urban Agenda)。这个新框架提出了应该如何去规划和管理城市,才能把促进可持续城市化的工作做到最好,指出了城市规划设计要向城市生态健康(Ecological Healthy)城市环境可持续(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和资源利用高效低碳(Resource Efficiency and Low Carbon)的方向发展。
2生态城市的定义
生态城市(ECO-CITY)作为被国际学术界高度提倡的城市模式,通用的概念是指一定地域空间内人与自然和谐、持续发展的人类住区;是针对当时、当地城市发展面临问题提出的解决策略。不同于“绿色城市”,生态城市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经济、社会、环境协调”为价值取向,实现既能满足今世后代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又能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复合生态系统。生态城市的建设目标侧重于城市功能与自然生态环境、人文历史背景的和谐。追求城市运转符合生态学规律的生态城市概念才是城市追求的最高目标。
3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性及原则
3.1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性
我国城市化发展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受当时改革开放思想的积极影响,我国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不断推进,在城市化的巨大驱动力下,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不断增加,城市人口规模越大,所需能耗和碳排放也将越大,而大量能源与资源的消耗将会引发越来越多的生态环境问题。为了改变这些状况,我国提出了必须在城市开发中融入生态学理论,开展生态城市建设,加强基于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的生态规划。因此,在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开展生态城市理念的应用研究,就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3.2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原则
首先,应加强基于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的生态规划,致力于城市与区域持续发展的同步化,在生态优先的理念下,构建区域生态建设保障体系。这是进一步实现生态城市功能的重要手段与措施。
其次,在规划中加强对城市生态极限问题的研究,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加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估和监测预警,有效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和强度,促进资源集约高效利用。
最后,从单项规划走向综合规划,从定性分析向定量模拟分析发展。坚持生态保育、生态恢复与生态建设三者并重,以生态系统健康的评价方法,在城市规划中增加生态目标与指标。
4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具体应用
4.1通过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限定城市人口规模
传统的城市规划对城市常住人口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进行预测,并以经济增长预估就业人口,参考带眷系数,得出人口规模,进而计算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引入生态城市理念后,可以参考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来确定城市人口规模。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是资源、能源、环境等多要素的有机结合,将单因素分析的结果进行综合比较判断,再用情景分析法和木桶原理得出人口承载力。例如,《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提出:按照以水定城、以水定人的要求,根据全市可供水资源量和人均水资源量,确定北京市常住人口规模2020年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2020年以后,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
4.2规划生态网络,强化建设实施
在城市建设中,充分利用自然生态资源去构建生态网络,将自然生态资源作为生态城市设计与规划的基础。在城市的开发建设过程中,一直贯彻对生态网络的构建,以此确保在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能实现对城市环境的保护。以上海为例:1995年上海环城绿带建设启动,提出用20年时间在外环线外侧建设宽度至少500米环整个市区的大型绿化带。2009年上海编制《上海市基本生态网络结构规划》,构建中心城以“环、楔、廊、园”为主体,中心城周边以市域绿环、生态间隔带为锚固,市域范围以生态廊道、生态保育区为基底的“环形放射状”生态网络空间体系。《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延续了《上海市基本生态网络结构规划》确定的生态廊道网络结构,明确提出建设完善市域生态环廊,在主城区范围内强化土地用途管制,加大整理复垦力度,在主要节点处推进大型公园建设,形成16条生态隔离带。郊区通过建设用地减量以及水系、林地建设形成9条市级生态走廊。
市域基本生态网络规划方案图 上海市域生态空间规划图
(资料来源:《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
4.3 强调生态底线约束,引导城市空间布局
2014年2月25日国土资源部制定了《2014年国土资源规划工作要点》,严格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永久保护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强化规划约束。城市迫切需要通过划定城市生态空间与开发边界,倒逼城镇用地结构优化,以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促进城镇化转型发展,提升城镇化质量。以广州为例,《广州市城市生态控制线规划》明确生态控制线是全域生态空间的边界、城市开发建设不可触及的底线,生态保护红线是其核心部分。并将该规划对接广州市规划编制体系,分层推进生态底线管控规划,同时,规划通过“市域划线—分区规划—单元控制规划”三层管控,推进生态底线管控,明确了生态空间与法定规划协同实施的路径。
5结语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建设生态城市是城市发展的必经之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协调稳定发展是我国未来发展的主要议题,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将生态城市的规划理念予以贯彻实施,建设美丽中国,创造更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邢芳.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城市规划的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2017(03):252.
[2]周力锋.浅谈城市规划中生态城市规划设计[J].建材与装饰,2016(33):50-51.
[3]俸荣伟.对于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城市规划的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6(03):95-96.
[4]赵家坤.探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生态城市规划[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4(09):82-83.
[5]李建潮.城市规划设计中结合景观生态理念的研究[J].山西建筑,2016(8).
[6]杨明.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城市规划的探讨[J].科技与企业,2012(19).
论文作者:李凡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13
标签:生态论文; 城市论文; 城市规划论文; 城市规划设计论文; 资源论文; 上海市论文; 承载力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2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