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连锁经营的几点构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点论文,连锁经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连锁经营,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产物,随着近年来在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推行,取得一些成功经验,成为我国深化流通企业改革,加速流通产业现代化进程的主要方向。
从实质意义上讲,连锁经营是适合市场经济运行的经营机制,是市场经济的产物。针对在初步具备实行连锁经营的经济欠发达地区推行连锁经营存在的诸多不利因素,笔者拟就对连锁经营的发展和主要制约条件及基本思路等,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关于几个认识问题
对于连锁经营,不少人有误解,把其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联采分销、分店制混为一谈。因此,有必要先从认识上搞清楚连锁经营的概念、特点、条件与计划经济体制下若干形式上相似的经营方式之间的区别和如何看待发展连锁经营等问题。
1.连锁经营是现代国际流通领域普遍采用的一种经营机制的组织形式。它最早起源于美国,迄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 与超级市场并称为“现代流通革命”的两大标志。关于连锁经营,经济学上还没有特别确切的定义,一般认为是指流通领域中同行业若干经济实体,接受同一中心组织管理,以共同进货或授予特权等方式连接起来,共享规模效益的一种组织形态。
连锁经营的本质特征,就是要把现代化工业大生产的原理应用到传统商业中去,改变过去那种购销一体,柜台服务,单店核算,主要依赖经营者个人经验和技巧决定销售的小商业经营模式。实行统一标准,统一核算,统一进货,统一价格,统一商品陈列,统一管理,统一服务规范等,以求达到获取规模效益的目的。连锁经营的本质特征决定了它具有如下的特点:有利于开拓占领市场,提高企业的知名度;有利于降低成本,保证商品质量;有利于加强售后服务;有利于缓解商品供求矛盾等。而规模和组织化程度则是连锁经营生存和发展缺一不可的要素。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制约和发展的决定因素。连锁的核心在“连”,只有“连”到相当的规模,才可能降低成本,扩大市场占有率,实现规模效益;只有提高组织化程度,使连锁体具有统一的、强有力的商品采购配送中心,才能有实际意义的连锁经营。
然而,无论国外上百年的发展史,还是在国内近年来的实践都证明,发展连锁经营必须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首要的就是经济必须发展到一定水平。根据国外经验,一个国家人均收入达到250~600美元水平时,连锁商业就开始发展;连锁经营要取得成功,其销售额至少要占市场销售份额的三分之一以上。这是发展连锁经营的外部条件。只有具备了这样的外部条件,连锁经营才能实现应有的规模。从企业自身条件看,要把现代化大生产的原理应用于商业管理中,就必须有科学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制度,形成一套激励和制约相配套的管理办法和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及现代化的管理设施。这些内部条件是提高连锁经营组织化程度的重要保证。尤其是体现现代企业制度基本特征的管理科学,更是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
2.与计划经济体制下若干形式上相似经营方式的区别辩析。从表面形式上看,连锁经营的几个统一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商品统购与形式所差无几,但从实质上看却有着根本的区别。从统一进货看,区别在于计划经济体制下是以“生产”为中心,而连锁经营是以“市场”为中心来组织购进商品的。在统一核算方面区别在于:连锁经营利用现代化的核算手段,突出了财务管理功能,优化了资金结构,使资金的作用和管理趋向科学化。就管理而言,连锁经营更具现代经营管理的特征。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一管理根本区别在于它实行的是系统化的统一管理,可以充分发挥组成连锁体的各个子系统的作用。在管理方式上,实行微机管理,有一个区域性乃至国际市场范围的信息联网。这个管理中心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机构本质区别在于:连锁经营的中心是在各连锁体为追求共同的规模效益自愿结合,不同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政行为。
3.对于连锁经营这一新的经营形式和机制,首先要对其内涵有一个深刻的把握。要尊重历史,承认现实,结合实际,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入手,积极创造连锁经营生存、发展的客观条件,不失时机地推进连锁经营,避免出现一哄而起和表面化、形式化等问题。
二、发展连锁经营的主要制约因素
首先,配送中心商品送不出去的主要原因是连锁经营不规范,致使配送中心管理水平低,管理办法不配套,在企业内部未能形成竞争机制;不能充分发挥连锁经营的优势而造成商品不适销、商品价格高和对连锁体没有约束力。
其次,配送中心的销售比重小与人员整体素质偏低有关。连锁体的部门负责人或业务人员为权利所驱动,拒绝接受配送中心的商品,而宁愿自己采购质次价高的同类商品。
第三,配送中心的销售上不去也与企业的设备条件有关。由于企业缺乏现代化的管理设施和手段,信息网络不健全,信息相对滞后,以致降低了商品适销率,失去了经营的最佳时期。
通过以上对企业自身存在问题的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所谓企业自身的问题,无论是经营管理,还是人员素质或是企业设备,都集中反映了一个问题,即:组成连锁经营体的分店也好,中心也好,都不是一个完全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市场主体,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因而使市场经济体制的连锁经营机制无法在这个不完备的市场主体上发挥效用。加之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市场发育的不完善,经济发展水平低,人均购买能力低等外部制约因素的影响,连锁经营出现上述问题也就不足为怪了。
三、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连锁经营的基本思路
那么,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企业面对诸多问题和制约因素,如何发展连锁经营呢?
首先,从外部环境看,由于工业基础薄弱,造成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人均收入少,这些都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连锁经营的不利因素。因此,对于企业来讲,虽说不可能成为外部环境的主宰者,但是坐等良好的外部条件成熟后,再去发展连锁经营也是不可取的。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企业应该根据本地区经济的发展态势,发挥自身优势和有利条件,不断地、积极主动地调整经营策略和改革措施,以适应变化中的市场需求,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推动劣势向优势转化,为连锁经营的发展创造条件。
其次,努力改善企业自身管理、人员素质和设备条件问题。设备条件是发展连锁经营,引进现代化工业大生产原理的必备条件。这个条件,无疑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只能随着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而逐步改善。等待设备条件具备后,再开始搞连锁显然是不可取的。在目前企业资金短缺,地方财政困难等情况下,唯有依靠自身开拓,增强奋发进取精神,逐渐增加实力,在这个前提下,才能早日实现基础设备的现代化。
在市场经济下,企业间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加强人才培养,提高职工队伍素质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出路。提高人员素质,一是要注重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企业的干部、职工不讲政治不行。同时要注重精神文明教育和法制教育。坚持不懈地向干部、职工灌输做“四有”新人的思想,增强主人翁意识、守法意识,提高思想道德水准。二是要提高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实行科学管理,操纵现代化设施,没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是不行的。要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完善,是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而我们在管理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都有待于在推进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得到解决。实践证明:在同一地区、同一行业,政策力度够不够,推行现代企业制度得力与否,是造成企业间内部管理水平差异的重要原因,这种差异产生的结果迥然不同,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必须不失时机地大力推进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尤其是在管理科学上下大力气,对于企业是十分重要和艰巨的任务。
以上对经济欠发达地区企业实行连锁经营的内外部制约因素及其对策进行了简要的分析。笔者认为,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连锁经营应按以下几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实行商品连锁。工作重点是以提高企业经营能力,增加经济效益为中心,抓好基础工作。具体地讲,就是要从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入手,把提高企业职工队伍素质做为重要的工作内容,为连锁经营创造条件。
第二阶段,实行资产连锁。以增强企业经济实力为中心,利用现代化管理设施,以资产纽带把连锁分店联系在一起,充分发挥整体优势,扩大规模效益。
第三阶段是实行规范化的连锁经营。按照连锁经营的规范要求步入正轨,并根据本地区、本企业的实际情况,搞出自己的特色,逐步实现科学管理,使连锁经营在改革中发展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