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病人静脉溶栓护理中应用质量反馈理论的效果探讨
王娅兰
(安徽省六安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一病区;安徽六安237000)
【摘要】 目的 分析在脑卒中病人静脉溶栓护理中应用质量反馈理论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017年11月-2018年11月期间本院接收的79例脑卒中患者进行观察,均接受静脉溶栓治疗,随机将患者分为参照组(39例)、研究组(40例),参照组予以常规围溶栓期护理干预,研究组予以质量反馈理论指导下改进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实验组卒中量表( NIHSS评分)、出血发生率均低于参照组,且生活质量(SF-36评分)、护理满意度评分明显更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脑卒中病人静脉溶栓护理中应用质量反馈理论能加快神经功能恢复,降低出血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静脉溶栓;脑卒中;质量反馈理论;护理
[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9)01-0113-02
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在多种因素作用下致使脑局部动脉堵塞、狭窄,脑供血障碍,以神经功能损伤为主要表现。静脉溶栓是治疗脑卒中常见且有效的方法,对患者给予及时、有效的静脉溶栓处理是控制患者病情进展、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1]。有研究表明,静脉溶栓治疗效果与患者心理状态、病情程度、受诊时间、溶栓时间窗等多种因素相关,在静脉溶栓过程中配合科学、系统的护理干预措施对预防围溶栓期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溶栓效果、促进患者恢复具有积极意义[2]。本文就质量反馈理论具体方法及在脑卒中病人静脉溶栓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探讨,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观察对象为本院2017年11月-2018年11月接收的79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参照组(39例)、研究组(40例)。参照组中男25例,女14例;年龄53-78岁,平均年龄(60.3±4.1)岁;合并疾病:冠心病3例,糖尿病6例,高血压6例;研究组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52-79岁,平均年龄(60.6±4.0)岁;合并疾病:冠心病4例,糖尿病5例,高血压7例;两组患者性别、合并疾病等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参照组予以常规围溶栓期护理干预,对患者进行全程心电监护,开通静脉补液通道及时进行补液。密切关注患者临床症状、生命体征变化情况,清理口腔异物、保持吸道通畅。做好应急准备,做好并发症防范措施,给予饮食、心理、生活指导,有异常情况及时通知医生。
研究组予以质量反馈理论指导下改进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具体方法:(1)成立专项护理小组 选取6-8名护理人员组成专项护理小组,护士长、主治医师负责对护理人员进行护理培训,包括溶栓护理、身体状况评估、心理护理、饮食护理等,让护理人员熟知护理操作流程、技巧,结合患者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护理,适时调整护理方案。(2)落实护理责任 根据患者病情实施分级护理,对患者认真负责。入院后先进行血常规、体格检查,了解患者病史、用药、过敏史等一般资料,控制危险因素,将血压、血糖等指标控制在安全范围内,加强监测和巡视,做好护理记录。(3)用药干预 合理安排补液顺序、量、速度,告知患者药物作用、用法用量、不良反应等知识,提高患者对溶栓治疗的了解,提高用药依从性。 (4)康复训练 待患者症状有所化解后尽早开始床上康复训练,如翻身、桥式运动、抬脚等。护理人员为家属示范按摩方法,叮嘱家属对患者进行肢体按摩,防止肌肉挛缩,促进血液循环。(5)护理质量反馈 每周开展一次总结会议,对护理方案实施效果、优缺点进行分析总结,相互讨论,对不足之处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出血(轻中度出血)发生率、SF-36评分、 NIHSS评分、护理满意度评分,护理满意度评分范围0-100分,得分越高,满意度越高。 NIHSS评分评估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得分越低,神经功能损伤越轻;SF-36评分评估患者生活质量,满分100分,得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0处理,计量资料用表示,组间比较经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组间对比经x²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出血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参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NIHSS、SF-36、护理满意度评分比较
研究组SF-36、护理满意度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且NIHSS评分明显更低(P<0.05),见表2。
3讨论
缺血性脑卒中是脑卒中的一种常见类型,占比约60%,好发于老年人群[3]。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突然,转化迅速,缺血半暗带随着发病时间的延长会逐渐扩大,引起脑组织、神经不可逆损伤,残疾率高,威胁患者生命安全。静脉溶栓能迅速溶解血栓,恢复脑缺血区血流供应,保护神经元,及时控制病情。但是溶栓药物容易引起皮下血肿、牙龈出血等并发症,加之病情危急患者容易出现负面情绪,影响治疗效果。
质量反馈理论体现了“以人为本、患者至上”的服务理念,在护理过程中不断总结、分析、处理问题,从而达到提高护理质量、优化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的作用[4]。成立专项护理小组提高了护理人员的综合能力,激发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满足患者心理、精神需求,提高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落实护理责任、熟悉护理操作流程,让患者在入院后能得到快速、有效的护理服务,缩短等待时间,提高了对护理风险的防范意识,引导患者正确对待疾病,养成健康的生活、饮食习惯,控制情绪,提高依从性。用药护理让患者了解溶栓治疗的必要性、有效性,减少擅自调节补液速度、更改药量等行为,减少了出血发生率,提高用药安全性[5]。脑卒中患者恢复时间长,早期康复训练可以增强肌力,促进血液循环,降低残疾率,加速康复进程。护理人员定期总结护理工作,通过质量反馈能够及时查漏补缺、扬长避短,提升护理质量。
综上所述,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护理过程中应用质量反馈理论大大提升了护理工作效率,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人性化的护理干预,能更好的保护神经功能,降低出血时间发生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患者满意度高,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文蔚,秦素萍.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护理流程优化及效果评价[J].实用老年医学,2018,32(12):1196-1198.
[2]郭丽娜,刘延锦,王爱霞,等.标准化护理协作流程对院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rt-PA静脉溶栓时间延迟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8,39(17):2700-2702
[3]周方茹.质量反馈理论在老年肺癌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6,(s1).
[4]张蓉,葛雪燕,贾艳.“诱导”理论在周反馈式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5,32(1):49-51.
[5]杜艳.质量反馈理论对肺癌围术期患者护理效果影响及生存状态的改善[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4):112-113,116.
论文作者:王娅兰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9年1月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19
标签:患者论文; 静脉论文; 溶栓论文; 脑卒中论文; 质量论文; 反馈论文; 理论论文; 《医师在线》2019年1月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