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文教育理念的确立及其力量的勃发(二)
平文语
在惯常的人文主义教育路向的践行中,人们往往采用“大学语文”这一称谓,编写教材。这是一种传统,一种被历史证明值得肯定的传统。在新时代条件下,我们认为,需要对之进行必要的改造,也就是由“大学语文”转向为“大学人文”。必须指出的是,由“语文”而“人文”,不止于一个词语的变换,而更是一种教育视野的明确,一种理念的更新,乃至一种育人方向的调整。本教材各编、各章、各节的确定即是明证。
按照《关于加强省界缓冲区水资源保护和管理工作的通知(水利部办资源〔2006〕131号)》,省界缓冲区内的入河排污口由流域管理机构负责审批。而在《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办法》(2017年)中将含省界水功能区的入河排污口由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但要求流域管理机构出具意见,并负责监测和监管,在缓冲区入河排污口的协调和监管上存在一定困难。
育人,是教育的常态要求,但其必须具备明确的、与时俱进的合理理念。回应这一根本性问题,在当下,我们需要至少考虑两个方面的话题,或者说,我们期望明确新时代通识教育的根本理念,至少需要关注两个方面的趋向以及由之而带来的取舍。其一是未来大学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随着国家经济社会文化的持续发展以及世界范围内的科技革命的进一步推进,在未来,通识教育,基于全人培育的通识教育将日益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选择,而基于人文学特质的人文教育无疑是通识教育的极为重要的构成部分。其二是人文教育到底应该怎么做?其应该走向何方?这里的基础性认识是,坚持教育的人文主义路向是无需争论的,它是一种必然亦是应然的选择,关键是在当下,我们究竟应该怎样践行人文主义教育路向。其实,只要确立了必要的国际视野,对这一问题的明确也并不困难。教育中的人文主义路向,或者说人文主义教育路向,历史地看,是一个总称,它包括人文教育与新人文教育两个发展阶段。前者大致对应于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理念,其与欧洲古代和中世纪教育对于人文学科性质的工具性理解不同,尤为强调人文学科对于人和人性的培养与塑造,把人当成人来看待。随着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这种致力于培养人的美德和审慎的生活态度的教育还不够,教育还需要发展、创新,需要培育社会个体的科学精神,以弥补人文学科与科学学科之间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出现的愈来愈明显的裂痕。现代科学史之父乔治•萨顿主张建立一种新的文化,一种审慎地建立在科学——人性化的科学——之上的文化,他把这种文化称之为新人文主义。新人文主义是一种哲学,一种现代意义上的辩证性哲学,其将科学精神铸入人文,又从人性角度审视科学,以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有效融合。新人文教育就是基于新人文主义理念的教育,其哲学精神是更具现代性品格的,也是我们在今天理应坚持和改进的。应该认为,在当下,这种教育取向更为适切,也是我们编写这本《大学人文素养》教材所期待和所秉持的,因之,教育将更具力量,力量的勃发必然地“落地”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之中。
4.严格执行制度,规范党内生活。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根本性基础工作。一直以来,宝胜集团严格按照《航空工业党建工作规范》和两个工作手册,对标整改,坚持“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行之有效的制度,始终把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作为宝胜党委的重要责任,狠抓落实,不断加强和规范党内组织生活。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重要讲话中深情寄语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将祖国的未来寄托在青年人的身上,寄托在青年人波澜壮阔的新时代社会实践中。青年是需要奋发有为的,我们对于青年的教育和引导也是大可作为的。
如是,新时代的青年也就更能向着光、创造光。
(《大学人文教程》,詹艾斌、陶也青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8月;以上内容为该教材“绪言”的后半部分)
标签:人文教育理念论文; 大学语文论文; 力量论文; 人文主义教育论文; 时代条件论文; 教育视野论文; 育人方向论文; 教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