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室辅助新型插管和拔管方法的实验研究

心室辅助新型插管和拔管方法的实验研究

唐跃[1]1997年在《心室辅助新型插管和拔管方法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一.背景:机械性心室辅助是治疗心脏外科术后严重低心排患者的一种有效的暂时性支持手段。许多研究表明,无论是左心辅助、右心辅助、还是双心辅助,要想提高幸存率最关键的是应尽早使用相应的辅助方式。然而有许多因素制约着做出正确选择,其中重要的一个就是心脏外科医生对术后再次开胸拔管的顾虑,如果能够妥善地解决这个问题,将有助于心室辅助取得更好的结果。为此我们借鉴“微创”外科的概念,提出了“微创”拔管的设计,并创建了一种可经小切口由体外向体内深部打结的简单方法。 二.方法:该研究以离心泵为驱动动力,通过由前述方法引伸出的三种特殊技术和系列的动物实验,建立起四种新型心室辅助的插管和拔管模式。(1).左心辅助时可闭合房间隔切口的改良Dennis插管方法:(2).左心辅助时可“微创”拔管的新型左心耳插管方法:(3).右心辅助时可“微创”拔管的新型主肺动脉插管方法;(4).双心辅助时可“微创”拔管的新型插管方法。第一种特殊技术是一种经静脉应用心导管将右房内预置的滑结拉紧的方法,其要点是术中在要闭合的房间隔切口处做缝合并留好线套,穿上牵引线经左锁骨下静脉引出,插左房管后打2或3个

唐跃, 朱晓东, 陈东升, 徐剑珑, 李桂芬[2]2004年在《新型跨房间隔插左房管途径行左心辅助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虽然在治疗心脏外科手术后的严重心功能衰竭时,采用心室辅助的方法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临床应用仍有很高的死亡率,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患者有左心室衰竭而未能及时地作左心室辅助循环[1]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除了费用昂贵外[2 ] ,还有外科医生对术后拔管需要再开胸

薛辉[3]2010年在《新型心脏保护液对心肌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心脏保护液目前已应用于心脏外科各种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手术和心脏移植手术中,能够为心脏提供有效的心肌保护,极大地促进了心脏外科的发展。根据目前国内外在心脏手术中对心脏保护液的选择及对心脏保护液的研究进展,我们研制了新型的心脏保护液,并通过离体鼠心Langendorff模型及小型猪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模型将它和目前广泛应用于心脏手术中的HTK心脏保护液及St·ThomasⅡ心脏保护液进行了对比研究,旨在进一步研究心脏保护液的作用机制及最佳成份以提高心肌保护效果。本研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通过建立离体鼠心Langendorff模型进行离体鼠心灌注-冷存-再灌注实验,模拟心脏移植手术对心脏供体获取、保存及移植过程中心脏保护液对心肌的保护。实验从血流动力学(冠脉流量、心率、左心室收缩峰压、左心室舒张期末压、左心室发展压,心脏作功指数、左心室收缩期压力最大上升速率、左心室舒张期压力最大下降速率)、心肌酶(肌酸激酶同工酶及心肌肌钙蛋白T)、心肌含水率、冠状动脉内皮细胞功能(一氧化氮含量、内皮素-1含量)、抗过氧化反应(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心肌三磷酸腺苷和心肌病理结构(光镜、电镜)等方面对新型心脏保护液、HTK保护液和ST·ThomasⅡ保护液的心脏保存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新型心脏保护液在各方面均优于或等同于HTK保护液和ST·ThomasⅡ保护液的心脏保存效果。第二部分为通过建立小型猪体外循环手术模型进行小型猪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手术实验,模拟临床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手术过程中心脏保护液对心肌的保护。实验从血流动力学、心肌酶、心肌含水率、冠状动脉内皮细胞功能、抗过氧化反应和凋亡心肌细胞检测(凋亡细胞形态学观察、凋亡细胞阳性率、心肌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蛋白表达)等方面对新型心脏保护液、HTK保护液和ST·ThomasⅡ保护液的心脏保护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新型心脏保护液在各方面均优于或等同于HTK保护液和ST·ThomasⅡ保护液的心肌保护效果。两部分实验分别建立了用于心脏保护液研究的离体及在体动物实验模型,初步检验了新型心脏保护液对大鼠及小型猪的心肌保护作用并得到了较为满意的实验结果,为下一步对心脏保护液的实验研究打下基础。

佚名[4]2009年在《《实用医学杂志》2009年第25卷主题词索引》文中研究指明说明:(1)本索引采用中文医学主题词表(CMESH)的主题词作为检索词,优先选用疾病名。查找时请注意使用规范的主题词,如胃癌,应查找胃肿瘤;肺结核,应查找结核,肺。(2)本索引主题词按照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以阿拉伯数字、英文字母、希腊字母开头的主题词,按其后的汉字排序;缩略词如LgC,按英文顺序排在各部之首。(3)述评、专题笔谈列入各主题词。(4)索引的著录格式为:主题词题名(作者)(期):起页。

朱永城[5]2009年在《大鼠新型气管插管方法的建立与Epo对心肺复苏后心肌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大鼠是常用的实验研究动物,但由于体型小,口腔狭窄,暴露声门难度大,大鼠气管插管一直是个难题。文献报道的大鼠气管插管方法主要有:气管切开插管法,盲插法,直视下插管法。既往的方法都它的局限性,容易出现插管失败和并发症。因此,有必要寻求一种新的插管方法,实现安全、准确的大鼠气管插管。我们利用气管导管内置入直径为0.9mm的光纤作为光源和导丝,建立一种新型大鼠气管插管方法。复苏后心功能不全主要表现为低血压、休克、致命性的室性心律失常或再次发生心跳停搏,是心脏骤停患者复苏后早期死亡的首要原因。约60%-70%成功复苏后的患者因出现低血压、休克或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而于24h内死亡,最终只有4.5%能存活出院。复苏后心功能不全主要归因于心脏骤停期间处于的全心缺血状态以及再灌注后所致的心肌损伤。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 , Epo)是分子量为34KDa的糖蛋白类激素,主要作用于红系祖细胞,调节血循环中的红细胞容积。最近发现,Epo能在缺血再灌注中发挥广泛的组织保护作用,包括心脏、大脑、视网膜、肾脏、肝脏和皮肤等。在心肌缺血再灌注实验研究中, Epo能减少心肌梗死面积和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改善心功能。基于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复苏后机体的主要病理生理过程。在心肺复苏期间给予Epo,有望发挥心肌保护作用,改善复苏后心功能。第一部分大鼠新型气管插管方法的建立1.研究目的利用气管导管内置入直径为0.9mm的光纤作为光源,建立一种新型的大鼠经口气管插管方法。2.研究方法将Sprague-Dawley大鼠分为2组(n=40):ⅰ)传统光源直视下的经口气管插管组(简称传统直视组n=20),ⅱ)气管导管内置入光纤引导下的经口气管插管组(简称光纤引导组n=20)。比较两组间的经口气管插管时间、插管次数、一次插管成功率。将上述经口气管插管的大鼠,与小型动物呼吸机连接,调整呼吸频率(60次/分)和潮气量(0.65ml/100g),持续通气60min后拔除气管插管,并比较拔除气管插管后1周的存活率。3.结果3. 1光纤引导组的经口气管插管时间和插管次数[(36.00±16.43)s和(1.05±0.22)],均较传统直视组明显减少([86.20±56.48)s和(1.75±1.02)],(P<0.01)。3. 2光纤引导组的经口气管插管一次成功率(95%)高于传统直视组(60%)(P<0.05)。3. 3光纤引导组拔除气管插管后的1周存活率(100%)高于传统直视组(80%);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结论气管导管内光纤引导下的经口气管插管法是一种创新的大鼠气管插管方法,能实现快速、有效、准确的气管插管,值得推广应用。第二部分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心肺复苏后心肌的影响1.研究目的观察窒息性大鼠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后的心功能和心肌损伤的情况;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大鼠心肺复苏后的心肌保护作用。2.研究方法夹闭气管8min ,建立窒息性大鼠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动物模型。Sprague-Dawley大鼠(n=24),随机分为3组:ⅰ)正常对照组(n=8):进行气管插管、血管置管,不予夹闭气管和心肺复苏。ⅱ)常规心肺复苏(CPR)组(n=8):夹闭气管8min后,进行胸外按压、机械通气和肾上腺素0.02mg/kg,于恢复自主循环(ROSC)后3min经股静脉推注0.9%NaCl 0.5ml。ⅲ)Epo治疗组(n=8):夹闭气管8min后,进行胸外按压、机械通气和肾上腺素0.02mg/kg,于ROSC后3min,将Epo5000U/kg与0.9%NaCl稀释成0.5ml后,注入股静脉。所有大鼠经右颈总动脉逆行插管至左心室和股动脉插管,持续监测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左室收缩压(LVSP)、左室舒张末压(LVEDP)、左室内压上升和下降最大变化速率(±dp/dtmax )和标准II导联心电图,肛门插入内置式温度探头记录深部直肠温度,用加热灯保持体温在36. 5±0. 5℃。于观察终点(ROSC后120min),采集血样测定血清CTnI含量,取出心脏,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心肌组织的损伤情况。3.结果3. 1三组间基线水平的HR、MAP、LVSP、LVEDP、±dp/dtmax无显著性差异(P> 0.05)。3. 2常规CPR组和Epo治疗组大鼠自主循环复苏后(ROSC)30min、60min、90min、120min的HR、MAP、LVSP和±dp/dtmax均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P < 0.01),ROSC120min的LVEDP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 < 0.01)。3. 3常规CPR组ROSC后120min血清CTnI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 < 0.01);常规CPR组出现心肌细胞水肿变性、坏死、炎症细胞浸润,以及胞膜完整性丧失、线粒体肿胀、嵴断裂、溶解等心肌组织的损伤性改变。3.4 Epo治疗组ROSC后30min、60min、90min、120min的LVSP(P<0.05)、±dp/dtmax(P< 0.01)较常规CPR组明显升高,ROSC120min的LVEDP较常规CPR组降低(P < 0.01),两组间的HR和MAP无显著性差异(P> 0.05)。3.5同组内不同时间点比较显示,正常对照组的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 0.05),常规CPR组和Epo治疗组ROSC30 min、60min、90min、120min的HR、MAP、LVSP和±dp/dtmax较各自的基线水平明显下降(P<0.01);ROSC120min的LVEDP较各自的基线水平显著升高(P<0.01),而常规CPR组和Epo治疗组ROSC30 min、60min、90min、120min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3.6 Epo治疗组与常规CPR组ROSC后120min血清CTnI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0.05);心肌组织的病理学结构和超微结构的损伤性改变较常规CPR组减轻。4.结论4.1窒息性大鼠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成功后存在心功能不全和心肌损伤。4.2 Epo可以改善窒息性大鼠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成功后的心功能和减轻心肌损伤。全文结论1.气管导管内光纤引导下的经口气管插管法是一种创新的大鼠气管插管方法,能实现快速、有效、准确的气管插管,值得推广应用。2.窒息性大鼠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成功后存在心功能不全和心肌损伤。3. Epo能改善窒息性大鼠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后的心功能和减轻心肌细胞损伤,对复苏后心肌具有保护作用。

佚名[6]2007年在《《实用医学杂志》2007年第23卷主题词索引》文中研究说明说明:(1)本索引采用中文医学主题词表(CMESH)的主题词作为检索词,优先选用疾病名。查找时请注意使用规范的主题词,如胃癌,应查找胃肿瘤;肺结核,应查找结核,肺。(2)本索引主题词按照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以阿拉伯数字、英文字母、希腊字母开头的主题词,按其后的汉字排序;缩略词如LgC,按英文顺序排在各部之首。(3)述评、专题笔谈列入各主题词。(4)索引的著录格式为:主题词题名(作者)(期):起页。

董志欢[7]2017年在《急性心肌梗死连续性代谢轮廓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不管是在西方国家还是在中国,不管是年龄的大小,急性心肌梗死已经成为了心血管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也因而逐渐受到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学者和专家的重视。许多的动物和人体的实验已经尝试去阐述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原理,代谢通路,甚至试图去发现早期的诊断标志物,这些实验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我们更加明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机制,但是综合来看,这些实验限于实验条件和设备的限制,往往是选择一个节点研究,无法做到对疾病的整个过程进行连续的追踪分析,因而本实验在借助代谢组学设备的前提下建立急性心肌梗死代谢轮廓和疾病区分模型,探索寻找对AMI早期潜在的具有临床诊断价值的代谢物质和疾病的代谢通路,最终找到AMI的诊断指标以及新的治疗靶点,为早期诊断和疾病的后续治疗提供新的方向和思路。方法:1.动物实验:购入5-7周(体重200g±20g)Wistar雄性大鼠70只,按照随机数字表的方法,随机的分为十个组,每组七只大鼠,分别是:假手术组,心梗术后1小时组,心梗术后2小时组,心梗术后6小时组,心梗术后12小时组,心梗术后24小时组,心梗术后48小时组,心梗术后72小时组,心梗术后1周组,心梗术后1月组。手术组的大鼠严格按照无菌操作的原则,对大鼠开胸结扎大鼠的前降支造成大鼠的急性心肌梗死的模型,假手术组的大鼠进行相同的开胸,对心脏只进行穿线不结扎。心梗组和假手术组的大鼠在整个手术过程中时刻监测心电图的变化,术后心脏超声的变化,病理的切片,代谢物质鉴定,通路权重分析,生命曲线分析。利用Accela超高相液相色谱与质谱连用技术对大鼠的血液和心脏,肝脏的组织标本进行代谢组学的分析寻找代谢产物,利用机器自带的Mzmine2.0数据分析软件对获得的实验数据进行综合的整理,筛选和分析,利用SIMCA-P软件对数据建立疾病的区分模型(依赖其主成分的联合以及分析和最小偏二乘的方法),利用统计学手段中的非参数检验进行统计学的处理,应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通过HMDB(代谢组学数据库)进行通路的影响,以及通路权重的分析,确定相应的代谢产物在各自通路中作用的大小,影响的权重,为进一步确定筛选出的代谢产物做出相应的确认和确定,进而利用统计学方法中的生存曲线,分析出的代谢产物,进一步确认和寻找对急性心肌梗死影响最重的物质进而确定相应的代谢通路,指导后续的临床实验和代谢通路的研究。2.临床实验:为了使实验的更加的准确性和严谨性,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收集临床实验的标本进行分析,对我院2014年8月至2016年3月期间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进行入院血液标本的收集(每份血液标本都征得患者同意并签订同意书,标本记录患者的心梗发生时间及住院号等信息),对收集的血液进行上机前的处理,离心分离血清和血细胞,收集血清进行-80℃保存。后续的操作过程和实验代谢产物的确定以及代谢靶点的分析和代谢通路的确定,同动物标本。结果:本次试验在参考大量文献和动物实验的方法的研究,成功的建立了大鼠的急性心肌梗死的大鼠的疾病模型,并利用临床和科研的手段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确保动物模型的建立的成功,利用心电图监测动物的心电活动,心梗后动物心电图的ST段明显抬高,心电图表现出了典型的心肌梗死的形态,心脏的超声监测显示射血分数减低,心室前壁的运动功能减低,主动脉流速减低,对实验动物进行病理切片显示:心梗区域显示出不同程度的心肌细胞的水肿,坏死,纤维化等心梗的特征。对于临床收集的标本,和健康人的血液标本进行联合的统计学分析,排除年龄,并发肝脏和肾脏等疾病的外周疾病的人,从200个血液标本中提取出43个病人的血液进行了实验入组分析,所有的这些标本都有临床的心电图,超声心肌生化和造影等证据佐证。对所有的动物血清和临床人的血清进行超高相液相色谱与质谱连用的技术平台进行分析,对于收集的数据进行相应的数据分析,成功的建立了大鼠的血液的代谢轮廓,人血清标本的代谢轮廓,对于成功构建的代谢轮廓进行了相应的代谢组学的数据分析和数据的处理得出了初步相应的代谢性标志产物,对获得的初步代谢产物带入代谢组学数据库进行相应的代谢物的分析和代谢产物的分析,得出了相应的代谢产物和代谢通路,对获得的影响权重较大的代谢产物和通路进行生命曲线的分析,在动物血清和人血清联合的分析得出了血清获得的一致的代谢产物:Lyo Pc(18:1(9z)),Phytosphingosine,LPA(0:0/16:0),Sphinganine,Cer(d18:0/12:0)并对这几种物质做了连续的疾病相关变化分析,这几种物质的代谢通路主要与急性心肌梗死后,鞘磷脂的代谢,甘油磷脂的代谢,甘油的代谢相关。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是一个急性发病和急性引起机体剧烈代谢变化的疾病,这种疾病可以导致全身的代谢发生改变对事发器官心脏和周身的主要代谢器官都会产生剧烈的影响。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的情况下,心脏,肝脏,肺脏等器官发生了明显的代谢组学的变化,在综合了实验动物和临床标本的血液方面的综合分析结果显示对心肌梗死事发后影响机体最终的几条通路变化分别是:鞘磷脂的代谢,甘油磷脂的代谢,甘油的代谢通路。其相对应的代谢产物分别是:Lyo Pc(18:1(9z)),Phytosphingosine,LPA(0:0/16:0),Sphinganine,Cer(d18:0/12:0)。

金梅花[8]2007年在《七氟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在小儿扁桃体切除术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七氟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在小儿扁桃体切除术中的麻醉效果及其可行性。【方法】:选择40例ASAⅠ~Ⅱ级拟行扁桃体切除腺样体刮除术的小儿,年龄6~12岁,随机分为七氟醚组(S组,n=20)、异丙酚组(P组,n=20)。麻醉诱导:S组面罩法吸入8%七氟醚,待患儿意识消失后静注瑞芬太尼2μg/kg,罗库溴铵0.6mg/kg,地塞米松0.1 mg/kg,吸入七氟醚浓度减为3%~4%控制呼吸行气管插管。P组静注异丙酚2.5 mg/kg,瑞芬太尼2μg/kg,罗库溴铵0.6mg/kg,地塞米松0.1 mg/kg,行气管插管。麻醉维持:S组吸入2~3%七氟醚复合瑞芬太尼0.25μg/kg.min。P组异丙酚7~9 mg/kg.h,瑞芬太尼0.25μg/kg.min泵入。两组在诱导过程及麻醉维持中,BIS值控制在45~55范围内,MAP控制在(60~90mmHg)、HR控制在(80~120次/min)范围内,P_(ET)CO_2维持在35~45 mmHg。观察指标:麻醉诱导时意识消失时间、行静脉穿刺时配合程度、有无咳嗽、呕吐,暴露声门时有无喉痉孪、躲闪、肢体运动的发生、分泌物情况及插管时声门暴露情况,并记录麻醉诱导时间,患儿麻醉诱导前5min(T_1)、气管插管前即刻(T_2)、气管插管后即刻(T_3)、1min(T_4)、3min(T_5)、5min(T_6)、腺样体刮除时(T_7)、术毕拿出开口器(T_8)、八个时点的MAP、HR、SpO_2变化,并且分别在T_1、T_2、T_6、T_7、T_8五个时间段监测ACTH和ANP。术后记录呼吸恢复时间,呼之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完全清醒时间,以及拔管后5min的意识状态OAAS评分及对患儿进行术后访视,观察有无术中知晓、术后疼痛程度,以及恶心、呕吐、分泌物情况、躁动、等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在麻醉诱导过程中,40例患儿均配合,诱导中均无呕吐、喉痉挛、体动、呛咳、屏气等不良反应,声门暴露40例均优,P组插管时分泌物明显多于S组(P<0.05),P组大多数患儿静脉及输注异丙酚时明显感到疼痛(P<0.05)。两组内T_2、T_3、T_4、T_5、T_6与T_1比较血压明显降低(P<0.05),两组内T_2与T_1比较HR降低(P<0.05),两组内T_2、T_6、T_7、T_8与T_1比较ACTH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内T_2与T_1比较ANP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MAP、HR、ACTH、ANP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S组患儿术后呼吸恢复时间、睁眼睛时间、拔管时间均比P组短,有统计学差异(P<0.05),P组术后分泌物明显多于S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随访皆无术中知晓,但大多数患儿感到术区中度疼痛,两组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通过面罩法七氟醚吸入诱导应用方便、具有无创伤、不增加分泌物、无疼痛等特点,比静脉穿刺更易被小儿接受。2七氟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术后苏醒迅速,无术后不良反应,不增加气道分泌物,有助于术后呼吸道通畅,便于咽喉部术后呼吸道管理。

佚名[9]2012年在《《实用医学杂志》2012年第28卷主题词索引》文中认为说明:(1)本索引采用中文医学主题词表(CMESH)的主题词作为检索词,优先选用疾病名。查找时请注意使用规范的主题词,如胃癌,应查找胃肿瘤;肺结核,应查找结核,肺。(2)本索引主题词按照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以阿拉伯数字、英文字母、希腊字母开头的主题词,按其后的汉字排序;缩略词如LgC,按英文顺序排在各部之首。(3)述评、专题笔谈列入各主题词。(4)索引的著录格式为:主题词题名(作者)(期):起页。

参考文献:

[1]. 心室辅助新型插管和拔管方法的实验研究[D]. 唐跃.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1997

[2]. 新型跨房间隔插左房管途径行左心辅助的实验研究[J]. 唐跃, 朱晓东, 陈东升, 徐剑珑, 李桂芬. 中华医学杂志. 2004

[3]. 新型心脏保护液对心肌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D]. 薛辉. 清华大学. 2010

[4]. 《实用医学杂志》2009年第25卷主题词索引[J]. 佚名. 实用医学杂志. 2009

[5]. 大鼠新型气管插管方法的建立与Epo对心肺复苏后心肌的影响[D]. 朱永城. 广州医学院. 2009

[6]. 《实用医学杂志》2007年第23卷主题词索引[J]. 佚名. 实用医学杂志. 2007

[7]. 急性心肌梗死连续性代谢轮廓观察[D]. 董志欢. 天津医科大学. 2017

[8]. 七氟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在小儿扁桃体切除术中的应用[D]. 金梅花. 延边大学. 2007

[9]. 《实用医学杂志》2012年第28卷主题词索引[J]. 佚名. 实用医学杂志. 2012

标签:;  ;  ;  ;  ;  ;  

心室辅助新型插管和拔管方法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