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哲学视野中的社会矛盾与社会制度——关于社会矛盾、社会制度和社会发展的再认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制度论文,社会矛盾论文,再认论文,社会发展论文,视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发展哲学是一种应用哲学,它是最高层次的哲学思维在社会领域中的贯彻和运用,它将人 们的发展观用理论的形式加以高度概括而形成一定的思想体系。发展哲学所探讨的重点,是 关于人们的现代社会发展活动的根本观点。社会矛盾是发展哲学最基本的范畴之一,科学界 定和把握这一概念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它是正确反思关于当代社会发展动力问题的诸多观 点的逻辑起点。其次,它是科学回答与有效解决当代社会发展中许多重大问题的思想前提。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会涌现出许多新的矛盾,在这种背景下探讨社会发展与社会 制度的关系,是面对社会发展问题的哲学不能回避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试图从发展哲学视 角,对社会矛盾范畴及它与社会制度的互动作用作粗浅探讨。
一
实际上,对矛盾的说明肯定避免不了要对现实中的矛盾进行理论上的模型构造,因而必然 导致理论上的矛盾表述与现实中存在的实际矛盾有一定差异。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黑格尔 的矛盾理论当作标准的矛盾理论对待,认为黑格尔的矛盾观是针对观念世界而言的,以为马 克思的辩证法理论的主要内容,也就是用“唯物主义”取代“唯心主义”作为矛盾存在或成 立的根基。其实这两种矛盾理论的差别,不仅在于马克思用现实世界的矛盾取代了理念世界 中的矛盾,而且在于黑格尔对现实世界中的矛盾进行了一种过分简单的理论纯化,只是用简 单的正、反二分对立模式解释矛盾的结构和运行。这种现象说明,黑格尔混淆了理论模型中 矛盾与现实世界中矛盾的区别,把那个理念的逻辑世界当成了唯一的真实世界,其实质是认 识不到二分对立只是一种概念模型而已。由此可见,黑格尔的矛盾范式即是每一历史阶段都 只能存在反映发展着的事物之本质的一对矛盾,其它矛盾只是这一对矛盾的历时积累和表现 形式,而不是与这种主导性矛盾同时并存的不同矛盾。在以前历史时段上存在过并已被现在 扬弃的矛盾只是以潜在的形式存在于现在的矛盾中,但是这种潜在的、过去的矛盾从不作为 不同于现在的矛盾的真实决定者影响现在的事态。按照黑格尔的解释,这是因为世界万物的 理性基础早已以胚胎的浓缩形式存在于历史展开之时的运动中,矛盾的过去存在就是未展开 的矛盾现在的总体存在,矛盾现在的存在就是展开了的过去矛盾的总体存在。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矛盾范式与黑格尔的矛盾范式有根本性区别。从表面上看,两者都用二 分对立的矛盾范式,但两者看法有很大差异。黑格尔把二分对立视为理性的结构“本质”, 而马克思只是视之为一种理想化模型。在马克思看来,两极对立的二分模型只是分析现实存 在的复杂矛盾的一种概念模型,黑格尔矛盾范式所指的“矛盾”充其量只是马克思所指的复 杂矛盾体内的构成元素之一。马克思的矛盾范式是诸多方面之间多种可能性矛盾关系的结合 体,与黑格尔那种对立双方构成的纯粹矛盾范式迥然不同。黑格尔的只有一种二分性矛盾存 在的判定,是与真正现实存在有较大差距的抽象假定,以它为前提构建的概念模型是一种唯 心主义性质的简单理论抽象,它的价值只是反映复杂现实的一种暂时性工具和中介,尚未达 到科学的具体化的水平和要求。
正确阐释马克思与黑格尔矛盾理论的根本性区别,对于我们科学地界定和认识社会矛盾范 畴具有重大意义。社会矛盾是马克思范式的矛盾理论所指的现实矛盾的重要表现形式,对大 量社会中现实存在的具体矛盾的分析和抽象,是马克思矛盾范式形成的基础。对于科学的社 会矛盾理论即马克思主义社会矛盾范畴的揭示,需要一种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若停留在抽 象水平上,把概念模型层次上表述出的矛盾与现实存在的社会矛盾等同看待,往往会导致对 社会发展诸多问题的误解。在具体的社会范围和社会发展阶段中,都存在着多种因素或诸多 方面构成的矛盾关系体。在这种矛盾体内部可以酝酿产生多种双方对立的矛盾形态,也可以 发生多种几方对立的矛盾情形,也可以发生多种几方对立的矛盾,它们呈现为众多因素或方 面之间的一种复杂相互作用关系。在这些多种矛盾中,以对追求具有定向目标发展的价值而 论,肯定存在着一个重要性依次递减的序列,但要注意防止往往会出现的轻视或变相否认某 些被认为是“次要”的社会矛盾,以免使理论分析异常简单化。
对于社会矛盾范畴的科学界定与把握,是正确反思许多关于社会发展动力及社会矛盾关系 的理论见解的重要前提。关于社会矛盾动力论现有许多似是而非的观点需要新的探讨和追问 ,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内容。(1)社会矛盾之发展动力功能的发挥是否需要某些条件?只 要是社会矛盾,不管它属何类和处于何种状态,也不管它处于何种制度环境中,与相关因素 产生怎样的互动,都一定有助于社会发展?(2)在社会发展的复杂性愈益明显情况下,把社会 发展理解为社会矛盾内部对立双方的相互转化的矛盾发展论还能与社会发展的复杂性相协调 ?( 3)在社会发展中就没有与社会矛盾并存的、同样影响社会发展的因素?(4)社会矛盾直接推动 社会发展,不需要什么中间环节?在回答上述这些问题之前,首先必须在认识上澄清一个基 本观点,即是社会矛盾能否自然而然地推动社会发展。
社会矛盾自然而然推动社会发展的观点与胚胎渐成论的发展观念是密不可分的。由于“发 展”一词在近代最先出现于对胚胎发育研究中,传统社会发展观念的基本内涵就是在胚胎发 育的基础上结合人文主义的规范而形成。胚胎发育过程的特点,使近代社会发展具有固定的 目标、明显的分段步骤和受固定必然规律的支配与决定。近代社会发展观念正是以胚胎发育 过程的特征类比社会变动,把社会发展喻示为一种胚胎发育。其突出代表黑格尔就是用“循 环”来解释自然界的变化,用“螺旋式”进展规范人类历史的发展。而“螺旋式”进展就蕴 含着一种胚胎发育的隐喻。按照黑格尔理解的社会发展就是一种发育过程,这种颇似胚胎渐 成论的观点,以一个胚胎似的基础作为社会发展的发生前提,而这个胚胎似的基础就是作为 世 界基础灵魂、主宰和推动力的理性。这种理性本体中蕴藏着原始矛盾体以逻辑必然性绝对严 格方式不断自我异化、自我展现,导致社会机体的壮大发展。按照这一思想,历史主体对所 谓“纯客观矛盾”根本就没有选择和改造的机会和可能,社会实践中的主体需要、利益需求 、价值趋向都不会对纯客观矛盾的解决产生重要影响。这种黑格尔唯理主义的理论假定根 本经不起实践的检验,它使社会发展脱离了实际而陷入唯心主义宿命论。
从马克思新唯物主义角度看,利益的驱动,价值的选定,认知环节上的可能性失误,实践 手段的选择都会对历史主体求解的社会矛盾产生影响,甚至可能是决定性影响。“纯客观矛 盾 ”并不是自然而然地直接导致社会发展,而是间接地经过利益、需要、价值的选择与排定, 经过可能会发生的某种曲解性认识,经过主体的特定能力和特定手段的选择,以特定的结构 和样式施行发展功能。各种历史主体的利益、需求和价值趋向的不同,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 的差异,所规定的求解手段的不同,都会使同种社会矛盾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产生差异和不同 。
二
在排除了以上所说的“胚胎渐成论”的社会发展观念之后,在社会发展体系中就无法找出 一种以天然必然性的形式必定推动社会发展的因素。据此,我们就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性命 题:(1)社会矛盾不是影响社会发展的唯一因素,除了社会矛盾之外,还有制约社会发展的 其他重要因素。(2)社会矛盾不是自然而然地推动社会发展,要使社会矛盾推动社会发展的 可能性变为现实,还需要一些其他因素或条件的配合才行。那么,除了社会矛盾以外还制约 社会发展的其他因素,即必须与之配合及相互支持才能使社会矛盾对社会发展的可能性推动 成为现实的那些因素是什么?观察社会矛盾的新唯物主义视野给正确解答这一问题以有益的 启示。在马克思新唯物主义视野内,外在于行动者的矛盾是主体活动的现实出发点。在此出 发点上存有的社会矛盾以本然的或纯粹客观的系统方式存在,当社会实践活动者与之发生某 种联系时,大致有以下几种社会因素会影响社会矛盾的实际作用。
(一)社会实践活动主体的特定需求、利益及价值趋向。在一个特定社会中,活动者所直面 的环境内总是存在着由不同层次不同种类的矛盾交织在一起的一个矛盾系统。由于社会实践 所具有能力的有限性,主体只能在去求解的诸多矛盾中作出一种选择。影响选择的首先就是 主体的特定需要、利益。一般来说,主体总是根据需要的迫切程度对所面临的各种客观矛盾 进行筛选,着重于某种方面而初步确立起实践“问题”。在这里,我们把未经利益需求和利 益的选择、未经认识的中介性转换、未经实践能力和特定手段中介的社会矛盾称为“客观矛 盾”或“纯客观矛盾”,而把经过了这些中介环节后在社会实践中作用着的社会矛盾称为“ 问题”。同一种社会矛盾,主体不同的利益追求也可能会使它导致的发展结果产生很大差异 ,有时主体为满足某种需要,会漠视或转移甚至根本看不见自己所面临的某些重要矛盾,并 因而不把这些矛盾纳入社会实践所要求解的问题之中。这时,主体可能就会陷入海德格尔所 说的那种状态:可能失落自身于也内照面的东西,可能神魂颠倒于这些东西(注: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95页。)。在任何一个 社会中,不与主体需要发生关联的社会矛盾,同不与客观矛盾发生关联的主体需要一样,都 是不现实和不存在的,因此,社会发展的推动力既不是纯粹的客观矛盾,也不是纯粹的主体 需求。
同时,与上述所论相关的是,价值观念在对实践问题的确立中所具有的选择性功能。“胚 胎渐成论”的发展观取消了价值选择在解决社会矛盾以及由此决定的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问题。但这一问题对于理解当代社会发展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主体的现时需求是与主 体的生存发展直接相关的,主体自身能感受到的欲求和价值观念却是潜移默化地积淀于主体 意识中的精神因素。它对主体选择性地对待客观矛盾的影响经常不被注意,但也绝不可忽视 ,价值观念的合理确立对于社会矛盾推动的社会发展的意义越来越明显。
(二)社会实践活动主体的认知能力、思维方式及特定实践能力。在客观矛盾形成实践问题 的过程中,主体的认识能力是影响问题形成的重要因素。认识及思维方式既受到主体需要和 价值追求的影响,又受到主体高度集中能力、方法、既定框架、工具等因素的内在影响。因 而有可能使客观矛盾经认知环节后在主体意识与反映中发生某种变形,甚至曲解,从而使在 社会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与客观矛盾的原有面目产生很明显的差异,并因而影响社会矛盾 推动的社会发展。客观矛盾本是一种系统存在体,人的理性无法一下子全面把握到这个系统 存在,而只能通过离散的形式在理论中于不同的水平上再现系统原型,致使这不同水平上的 差异是很大的。这说明,不仅是利益需求和落后的价值观念会阻碍主体对社会矛盾真实的认 知和求解,使思想认识到的矛盾不同于实际存在的社会矛盾,而且对认识手段和工具的错误 态度也会引起同样的效果。因为社会实践并不能直接解决具体社会矛盾,而总是经过思想认 识这个中介环节。这种间接性的环节对社会矛盾解决过程所起的作用必须予以充分考虑。在 特定需要的支配下,主体可在思想中夸大或弱化客观矛盾,人为地扩展和制造实践问题。由 于认识方法、工具的影响,主体也可能看不清或看错矛盾,从而使人为确立的实践问题与实 际上所要解决的社会矛盾产生根本性差异。
从客观矛盾到实践问题,中间不仅受到利益欲求、价值观念和认识的影响,还必须与实践 主体实际具有的能力相适应。社会的现代化就是发明更高级的技术手段和制度手段去解决不 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对于这些矛盾或问题的解决,手段的选择和使用具有重要意义, 它决定着把问题及其解决引至何种方向,从而对社会发展的目标定向起某种程度的决定作用 。特别是,至少有时会出现如下两种情况:其一,在现代化进程中,“常常是实现现代化的 手段本身变成了目的。”(注: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4页。)技术、制度作为解决问题的手段出现却常常被现代人当成了服务 目 的去追求。其二,由于社会矛盾的解决难度太大,主体找不到有效解决矛盾的手段。这说明 ,社会矛盾所推动的社会发展与该社会内的历史主体的能力要有一个相适宜的度,主体要谋 求合理的社会发展,还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解决问题能力。
最后,社会矛盾对社会发展的推动还必须促使各种社会矛盾之间保持某种相对平衡。人们 对社会群体中各种矛盾的激化程度都有一个容忍的限度,无论在哪一个社会矛盾上出现过度 冲突,人们往往都会调动或耗去数量非常大的资源来抑制它的异常活跃,使之重新恢复到一 个 规定的限度内,否则会影响人们对其它也非常关键矛盾的解决。
从以上所述,我们就可以暂且得出如下结论:具体的社会矛盾不是自动地、直接地推动社 会发展,而是经过多个环节间接地推动发展。这些环节主要包括主体的利益需求、价值观念 、认识过程、主体能力和所具有的手段、解决方式、资源的多少,以及制度的结构状况等。 与主体利益需求协调、经主体认识确认到,经价值选择和次序排列后的社会矛盾,就具备了 潜在的求解价值,一旦有了实践能力和解决手段的保证,以及制度的配合,那就具有了实际 的解决价值。社会矛盾历史作用问题上的新唯物主义态度,就是站在最先进阶级的社会利益 基础上,采纳科学而有效的认识手段和价值观念,尽量合理、公正、准确地把握具体的社会 矛盾及其先后解决次序。由此可见,对社会矛盾动力说的探讨应该与社会矛盾认识论、社会 价值等内在地结合起来。
三
在表面上看起来千差万别的人类的社会活动背后,总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无论是在政治 、经济领域及婚姻家庭中,人们的所有行动都是存在于一定的秩序之中的,正是社会制度的 存在使社会生活具有了这种秩序。归纳起来,“社会制度”主要是在以下两种层次上被广泛 地应用于社会生活之中。第一,是指社会形态。这是广义地社会制度,是以整个社会作为研 究背景的,常在区别人类社会不同性质社会时使用。第二,是各种具体的社会制度,如政治 制度、经济制度、家庭制度等,同时它也要包括各种社会组织的规章制度及行为规范等。在 以上两个层次社会制度中,我们之所以把第二个层次的各种具体的社会制度作为研究重点, 是因为它们是整个社会生活及发展的一些主要方面,它涵盖了一些具有规律性的较普遍的社 会现象,是直接构成社会整体结构的功能单位。
社会制度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各种需要而形成的社会关系及与此相联系的社会活动的规范系 统。正象路易斯·德阿莱希所说,“任何社会的基本经济问题都是要逐步发展一套引导竞争 和解决冲突的规则。”(注:路易斯·德阿莱西:《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253页。)通过这些规则,公共的和私人的行为得到了支配与规范。在这里所 谓的“规则”就是指具体的社会制度,它是管束社会群体中的个体或各层群体的行为及其关 系的规则体系。显然,具体社会制度设置的目的就是试图通过对社会群体中自发运作的各种 具体矛盾的有效管理与约束,以纠偏、方向引导、结构平衡、或抑制或激活等形式对各种社 会矛盾及其可能发挥的社会功能予以合理化疏导,从而充分调动起社会群体内部潜在的资源 与活力,以达到群体认可的社会目标系统。现代社会发展的目标系统与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 之间并没有自然直接的关联。自现代化在西方社会成功孕育以来,现代社会已经超越了由人 口的自然变动、自然灾害、血族冲突等自然性因素的自发运作所激发并在很大程度上所决定 的那种繁荣与衰落的轮回式社会变迁。各种超越人自身能力的自然性因素在现代社会发展中 的作用逐步趋弱,而各种人为因素特别是制度发明与技术发明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已占主导地位。把不加以约束和引导就易于陷入自发形态的社会矛盾运作与人为设定的社会 发展目标之间联系起来的,正是变化速度在加快的所谓“制度发明及技术发明”。
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必须将社会矛盾的自发运作与相应的具体制度相连接,才能促使社会 发展进入良性运行的轨道,而且也不是任何一种相互结合或连接都能获得成功。如果在社会 制度设置的关键环节上存在问题,如不合理,在某些方面存有缺陷甚至缺少某种规则,或者 社会规范陷入形式化而没有效力,就很难促使社会矛盾按照规则的约束并沿着社会制度为之 预设的轨道进行运行,并对社会发展起有益的推动作用。具体社会制度的构建和设置与良性 的社会矛盾运作,是一种互动关系,社会矛盾的自发运动如果脱离相应社会制度的某种约束 ,就有可能会对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产生负面影响。社会制度对社会矛盾运作过程中所产生 的不良影响,有可能主要发生于以下几种情形中。(一)社会制度结构单一,制度的分化水平 较低。这主要指不顾不同社会领域的特点而强行用一种行为规则体系规范所有社会领域。( 二)社会制度结构中存有较严重冲突。这主要指各种有效的社会制度之间缺乏一种相互支持 的社会结构。(三)社会制度不健全和社会制度约束力趋弱。这种情形由二种情况构成:一是 在一个各方面都还没有形成约束力的“名义上的群体”内部发生的规则缺乏。二是在一个颇 有约束力的群体内发生的某方面的制度不健全。三是一个本有健全制度的群体陷入全面动荡 中,原有规则皆被打破之后原有制度的约束力趋弱。应当指出,对现代社会整体发展而言, 尤其是上述第三种情形在某些方面带来的不守规则、不公正被强化现象势必会弱化,各种社 会制度安排之间的配合关系,使其本来严格有效的制度规则失效,从而造成更多社会矛盾摆 脱制度约束进入自发状态,给社会稳定与发展增加很大压力。
社会制度与社会矛盾的互动关系,不仅表现为上述的制度对矛盾的影响方面,而且更多地 表现为社会群体内的主体对困扰他们的矛盾的态度和解决方式的选择,与社会制度的结 构建构和表现形式存在着联动关系。它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环节中。其一,消极回避。它主 要指社会群体中处于被动、无力状态层面上的人们对待某种社会矛盾的方式。它表现为,不 管群体整体面临多么大的矛盾,只要没有使他们遭受难以忍受的损失,他们是不会积极参与 社会矛盾的求解和制度的合理化改进的。对此值得注意的是,处于此状态的主体常具有自我 道德美化的倾向,这种对不公正的反抗方式,在实际功能上构成了延续、配合、再产生此矛 盾和制度的温床。
其二,转移矛盾压力。它指主体有意夸大另外的社会矛盾,来掩盖本应集中力量解决的某 一重要矛盾。采取这种方式的缘由,主要是无力采取积极的方式解决困扰着他们的矛盾,或 者囿于认识能力所限对所面临的矛盾做了错误的价值判断和排序。以上两种主体对待矛盾解 决 的行为方式,与社会制度改进之间都造成了一种“非良性互动”状态。减少消极对待矛盾和 转移矛盾压力的做法,适度打破这种矛盾求解与制度改进之间的“非良性互动”,是社会发 展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为此,第一,这就需要政府通过制度方式抑制转型期可能出现 的各种新矛盾,特别是要防止那种制度腐败、人际性矛盾和生存性矛盾的共同作用而不时打 断社会发展的状况。第二,制度的优化改进既需要某种强制,又必需各类主体的配合协作。 在这个意义上,“发展应将看作是各种共同体的人们通过各种社团来解决其集体问题的能力 的扩大。”(注:路易斯·德阿莱西:《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253页。)总之,对社会矛盾适时的合理解决才能成功地推动社会发展,而它是以社会矛 盾运作与有效制度的良性互动为前提。在这种互动中,社会制度构成了约束和影响社会矛盾 方式、状态及激化程度的制约性因素,它能通过引导把社会矛盾的功能发挥置入主体设置的 目标轨道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