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白领群“网络一夜情”现象的社会学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一夜论文,社会学论文,白领论文,现象论文,青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夜情”是一个舶来词,但对大多数人来说已经不是什么陌生现象。然而现在,在网络的参与之下,一夜情正以更快的速度和更高的频率发生着,在媒体和在人们的言语中出现的频率日渐增多。在各种各样的网站的情感天地里,除了网恋以外,最常被讨论的话题之一就是一夜情。据网易广东站调查统计,中国人发生“一夜情”的认识途径,有34.6%是通过网上交友,24.4%是通过网站的聊天室。而国内一家网络公司的调查显示,有近40%的网民有过网恋的经历,其中“一夜情”的比例约占一半左右。
更令人吃惊的是,不少传媒报道上网偷欢者层次不低,大多数都是30岁左右,受过高等教育,各方面条件不错的白领,在校的硕士生和博士生也有不少。这与不少人认为热衷于网络一夜情的都是一些素质很低的或是作风不正当的人的想法大相径庭。据零点调查公司2000年8月的调查结果,中国互联网主流用户的明显特征是:30岁以下;高中或大学教育;中高层次个人收入;学生、自由职业者、合资企业管理人员、国家机关干部和办公室职员。
一、相关的研究
从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探讨一夜情的文章多数都是网上和报纸的一些报道。从资料的内容来看,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
1、“一夜情”产生的原因
为什么会出现“一夜情”?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
有的学者认为这与中国处在社会的转型期有关。随着新旧体制的转型,经济的发展,中国人的生活从物质上说逐渐富足起来,但是精神生活的“惰性”使其发展的脚步远远落在物质生活之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社会中人们的生存压力、人际关系紧张、彼此信任缺乏等问题,使人们出现迷茫和焦虑。而作为社会的人,对交流有着强烈的渴望,这就促使一部分人寻找一种特别的、速成速决的情感交流方式。
有的学者认为是受观念、文化的影响,现代社会的性观念慢慢趋于开放,一夜情的出现也不足为其了。如性学家刘达临认为人们在性观念、性行为方面的开放,一个重要因素是改革开放之后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当然还有的认为这是由于生理——性的需求,但有的也认为男女发生一夜情的原因是不同的:男人多半是因为性的需求;女人却多半是因为情感失意、孤独寂寞,无处排解。
2、网络“一夜情”存在及其合理性的评价
对网络一夜情主要存在着两种评价:一种是肯定的,另一种是否定的。持肯定态度的一般是从性满足、心理满足与个人人权的角度来看,认为一夜情满足了人的性生理和心理需要。并且发不发生一夜情是个人隐私问题,他人无权干涉。
大部分人持一种否定的态度。如性学家刘达临认为单纯追求性的一夜情没有可取之处,应该全盘否定。鼓励一夜情就是鼓励人们不负责任,不利于社会的稳定,而且从个体来说,作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不应对性采取一种随意态度。
也有的认为“一夜情”作为一种性爱方式,不符合婚姻原则。婚姻注定了爱与性的保守性、排他性。而一夜情割裂了爱与性的统一,违背了排他的原则,因此它不能获得社会的普遍认可。这也容易带来通常的家庭危机。这种一夜情性爱方式也同时对个人健康构成了威胁。当今工业化社会中性病流行、艾滋病猖獗,正是一夜情消极面的表现。
有的还指出,有些人利用网络一夜情来犯罪,使人们的物质或是精神受到严重的损失。另外,有的认为性即使是属于个人的问题,但性是有个度的,多个性伴侣,会使性感受度下降,且面对各方压力,心理也会产生阴影。
从以上对网络一夜情的研究来看,大多数的调查研究是非系统化、非正式化的。有的对一夜情的调查只是在网络上简单地问发生一夜情的原因是什么,没有一些正式在研究假设下的操作化的调查研究。而一些田野调查也只是简单地描述一夜情发生的过程,并没有做理论的分析,基本上停留在就事论事的层面上。对一夜情是否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我们不应该只是评论说其存在是对的还是错的,我们首先要对网络一夜情有一个本质的认识。为什么网络一夜情随着网络的兴起而大量产生,并且有蔓延的趋势,其中不少是青年白领?这背后表明了什么?本文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分析为什么网络一夜情这种社会现象会在白领群中出现的原因。
二、相关的概念
1、网络“一夜情”
尽管“一夜情”出现的频率很高,但“一夜情”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不同的学者、专家用到一夜情的时候,往往会有不同的涵义。有的人认为,一夜情顾名思义是指发生在一夜之间的情事,有的认为英语世界里的“一夜情”One Night Stand,通常是指发生在两个陌生人之间,短暂的亲密接触,无须了解,也无须责任。在中文世界里,一夜情最确切的解释应当是:一夜性。本文所指的一夜情是一种偶发的性行为,通常仅只一次,也可能是有限的两三次,强调双方均基于性欲求的特点,拒绝感情与责任,通常发生在并不熟悉的人之间。
网络“一夜情”是一夜情的一种新形式,新的并不是一夜情的内容,而是发生一夜情的途径。相对于比较传统的结识途径,比如酒吧、单身俱乐部,网络是一种新的结识方式。本文所指的网络一夜情是指双方通过网络这种媒介发生的一夜情,即是网友双方在现实中见面以后的一种偶发的性行为,通常仅只一次,也可能是有限的两三次,强调双方均基于性欲求的特点,拒绝感情与责任,通常发生在并不熟悉的人之间。其中也不包括营利性、商业性目的在内的嫖妓等的性行为。另外,本文所指发生网络一夜情的只是局限在异性之间,并不包括同性的行为。
网络“一夜情”一般具有如下几方面的特点:
(1)虚拟性
网络社区超越了物理空间的局限,它虽然不能像现实世界那样为一个人类交往的社会共同体提供实体的地理区域,但其作为一种信息交流平台和特殊的社会文化空间的性质,却使人们能够获得一个虚拟性的互动空间。
虚拟性往往导致了匿名性的存在。在网际互动中,使用者可以随意创造代号(ID),或随意填写OICQ、E-mail、BBS等等各种各样的注册表来获取相应的身份。这样就可以随意隐匿自己想隐藏的任何东西,如在真实世界中的地位、身份、性格或其它,随意扮演自己想扮演的角色,表达自己想表达的东西。
比尔·盖茨说,在网络上,没人知道你是一只狗。这可谓是对网络虚拟性、匿名性最精辟的概括。
(2)符号互动性
符号互动性,是指双方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数据、文字、语言、声音、图画或影像等任何方式组合,与任何个人或机构进行交流沟通。同时这各种各样网络图标或象征符号在沟通行动中也是必不可少的中介。
当然所有社会里人类都生存在象征环境之中,并通过象征环境来行动,符号是人们沟通必不可少的中介。罗兰·巴特和让·波德里亚指出,一切沟通形式都有奠基于符号的生产和消费。但在网络沟通中,这种符号互动性有别于传统的意义上符号互动性,各种各样的象征性图标和符号不仅是网络行为主体沟通时的中介,而且还是主体与符号进行直接互动时的对象。
(3)超越时空性
发生一夜情传统的认识途径如酒吧、单身俱乐部等都要依赖于一定的空间、地域为载体。而在网络社区中,新沟通彻底转变了人类生活的基本向度:空间与时间。地域性解体脱离了文化、历史、地理的意义,并重新整合进功能性的网络或意象拼贴之中,导致流动空间取代了地方空间。当过去、现在与未来都可以在同一则信息里被预先设定而彼此互动时,时间也在这个新沟通系统里被消除了。在这样一个虚拟性的活动空间,人们不必固守所在的地域不放,或至少不必把自己全部身心拴在这一个范围内。
(4)制度化特征的缺失性或弱化性
网络的其它行为如网上聊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性别、年龄、学历、职业、社会身份、社会地位等等可以完全隐匿,社会客观期望可以完全不起作用。而网络一夜情是网上行为在现实社会的延伸,并不是完全的网络行为——虚拟行为,而是现实行为。在虚拟和现实之间,有着一套规则,社会的客观期望不是不起作用的。因此有的学者认为在网络社区中人们所遵从的规范体系是建立在一个虚拟的非实体性的网络生活空间之上的。如埃瑟·戴森(1998)就曾指出,“网络像任何一个家一样,它有自己的规矩,但也有一定的准则。”但是网络的规范不比现实中文化规范具有制度化和强制性,往往是处于一种制度化特征的缺失或弱化的状态。这种规范的约束是甚少的,而且有时是处于“缺场”的状态。
2、麦当劳化
麦当劳化是美国社会学者乔治·里茨尔从社会学角度对目前主导美国社会及世界越来越多部门的麦当劳快餐店的原则作了颇具洞察力的分析和批判中提出来的一个概念。他认为“快餐店的原则正在主导美国社会以及世界其余地方的越来越多的部门”。也就是说麦当劳化是一种麦当劳快餐连锁店的企业文化和价值、经营形态和运作概念等广泛影响社会各个层面之过程的一种范式。麦当劳影响社会各个层面的过程是一种根基于“理性化”的过程,也即是韦伯所指的社会发展的合理化过程。麦当劳化主要特点是提供了效率、可计算性、可预测性和可控制性。
三、麦当劳化的分析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消费社会时代。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一种由不断增长的物品、服务和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盛现象。各种各样的物品、服务还有情感等等,不管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都被人们极大地消费着,人们活在一个对消费狂热崇拜的社会里,而这种消费大部分经历着快餐化即麦当劳化的过程。乔治·里茨尔(1999)认为麦当劳快餐店的原则正在主导美国社会,也主导着世界其余地方越来越多的部门。麦当劳化不仅影响到餐饮业,也影响到教育、工作、医疗、旅游、食品、政治、家庭生活,事实上影响到社会的每一个方面。而如今在我们周围,在网络的参与下,爱、性与情感也正在经历着消费的麦当劳化。
随着网络空间的不断拓展,人们的性欲望、情感欲望也加入了与网络的互动之中。不少人的性需要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开始膨胀起来,“性”也成了一种最美的“消费品”。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在人的潜意识里,人的性欲一直是处于压抑的状况,社会的道德法制等文明的规则使人的本能欲望时刻处于理性的控制之中。各种各样的广告、图片、文字……引诱人们的视觉,引诱人们的欲望。但个人的消费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需要作为人的行动的驱动力,是自然因素(生理因素)、主观因素和社会、文化和经济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而网络一夜情为人的欲望的满足找到了一条理性容忍的道路,网络为人们的爱、性与情感的消费提供了麦当劳化的途径。
个案1:文小姐:28岁,某广告公司文案策划。(自述)我是四川人。大学毕业后来到广州,在这里我认识了我的初恋男朋友。去年他和别人结婚了,他给我留下的伤痕非常的深刻。我也有正常的生理需要。我们的工作压力很大,白天忙得团团转,晚上就要一个人回到自己租来的小屋,没有事情可做,就上网,聊聊天,起初有一些男人问我要不要一夜情,我很坚决地拒绝了,感到很害怕。可是后来我在网上认识了一个大学的博士,我们见了面,就发现彼此印象都不错,而且很自然地发生了那件事。后来留给我的,也不是痛苦的回忆。跟他继续发展是不可能的,因为他已经有女朋友了,而且马上要结婚了。但是从那以后,我就发现自己也不是那么排斥一夜情了。我试着见了一些网友,他们并没有我想象中那么差劲,甚至有几个还挺靓仔的。天亮了就各自走人,你问我会不会难受?失落总是有的,但是也不是很重吧。感觉心里能放开,比较疯狂,是宣泄的好法子。天亮后,我们继续做回本来的自己。
个案2:孙先生,33岁。广州某外企中层管理人员,月收入8000元,南开大学毕业。(自述)我已经结婚了。……你不能公开我的名字,我怕她会知道。你问我爱不爱我的妻子,怎么说呢?她是我的大学同学,北方人,我们恋爱后,她毅然跟我来到了广州,我们肯定是相爱的。我爱我的妻子,但是我还是偶尔会在网上寻找一夜情,或许你会感到奇怪,但是我还是觉得,这样认识的朋友跟和妻子在一起的感觉是不一样的。你问我有多少次,可以这样说吧,最近一两年有过七八次。其中大多数是在网上认识的,也有偶然认识的。平时的朋友圈子我不会发展这样的关系,怕尴尬吧。我妻子很贤惠,你问我难道不怕伤害她,我觉得伤不伤害的界限,就在于她知不知道,只要她不知道,也就不存在什么伤害。
个案3:KITY,28岁。工作实在太忙,基本没有时间“拍拖”。以前的一个男朋友就是因为工作太忙而失去。为了缓解工作的压力,开始流连于网上“一夜情”。其实热衷于“一夜情”的人,很多是因为对现实太失望。要么是对婚姻失望,要么是对感情失望。希望通过“一夜情”寻找感情的“替补”。“一夜情”不用承担太多的原本不属于感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反而会体会到真正的感觉,找到真正的感情。也有不少人实在是因为生活的圈子太小,很难找到合适的对象,希望通过网上认识合适的对象。因为相对来说,懂得上网的人,素质不会太差,尤其是经过一段时间的交流,对一个人的了解会深入得多。合适才出击,减少很多尴尬。而且,网上挑选的面比现实生活中大得多。
个案4:王小姐,27岁,南京某大公司设计总监。工作十分繁忙,几乎没有休息天,没时间谈男朋友,而由于工作的方便,她上网的时间很多,所以她与网友的交流多过与现实中的朋友。由于本身也有需要,所以她也比较喜欢尝试一夜情。
几个个案不约而同提到他们工作繁忙、工作压力大。确实,现代社会特别是大都市是一个充满竞争和生存压力的社会,快速的生活节奏、紧张的人际关系、彼此信任的缺乏,使青年白领们容易出现迷茫和焦虑。同时作为社会的人,对交流有着强烈的渴望。而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面交往中存在对时间、空间、金钱等的要求以及其它一些物理性的制约。另外,直接的面对面交往,话语、表情或其它符号也容易误读,这会使得人们在交往往往出现多种可能的结局。而网络中的人际交流有一种“纯粹”的属性,过滤了人所有的生理属性,连表情都整齐划一为数字符号。同时它也简化了日常交往中所必备的各种条件,以一种技术所特有的“降低复杂性”的方案促进并实现了这种人际互动行为。超越时空性的特点扩大了交往的社会来源,使发生一夜情的人们拥有更多的选择机会。网络连接不同国家和地区,连接不同行业或职业,覆盖面极大,通过网络,天涯海角的人都可以直接而便捷地交往,这是其它交往方式难以与之相比的。另外,在网上寻找志同道合的同伴时,也不用拘泥于传统的一对一(点对点)的模式进行互动。如个案3认为“也有不少人实在是因为生活的圈子太小,很难找到合适的对象,希望通过网上认识合适的对象……网上挑选的面比现实生活中大得多。”在网络上,你可以进行多点对多点的互动,即是每个人都同时与许多异性进行互动交往。这样不仅有更多的选择机会,而且还大大节省了时间、金钱,简化了交往的成本。网络的超越时空性的特点也给生活节奏紧张的青年白领们带来极大的方便。网络的交流只需要网络为载体,对于天天都与电脑为伴的青年白领来说,这是最简单不过的事情。青年白领们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网络沟通,而不用非得在一定的时间、场景下面对面才能交流互动。个案4提到“由于工作的方便,她上网的时间很多,所以她与网友的交流多过与现实中的朋友”。
符号互动性的特点也有利于寻找一夜情的人们找到感觉较好、层次较高的同伴。网络本身对人在文化层次和社会地位方面有一种无形的筛选——并不是人人都会上网,或者可以经常上网。同时网络具有一种“纯粹”的属性,过滤了人所有的生理属性,把人们的所有的特点都化为数字、图标、声音等符号,在这唯一的表达方式里透露出“结晶”的情绪和思想,尽管人们可以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但还是依赖自身知识体系的建构。个案3认为“因为相对来说,懂得上网的人,素质不会太差,尤其是经过一段时间的交流,对一个人的了解会深入得多。合适才出击,减少很多尴尬。”个案1也提到“我在网上认识了一个大学的博士,见了面后就发现彼此印象都不错”。网上邂逅,经过一段时间交流互动,有一个互相了解、互相碰撞的过程,有好感的、感觉不错的、合适的才出击,因而更容易找到感觉较好、层次较高的人。网络一夜情就如麦当劳快餐店一样,为消费者提供了从饥饿到吃饱的最好途径,提供了最高的效率。
青年白领们受的教育比较高,接受西方的性解放思想比较快,通常都走在社会前卫,寻找网络一夜情也不足为奇。但性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是自然因素(生理因素)、主观因素、社会因素、文化因素和经济因素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尽管现代社会中,性欲在各种各样的广告、图片、文字……引诱下开始膨胀起来,但还是受到各种社会规范和文化因素的影响和约束。改革开放之后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现代社会的性观点慢慢趋于开放,人们开始把性仅仅作为“私事”,把任何一种形式的婚外性行为在现代社会的自由空间中化解为私域的个人选择。许多非婚性行为,正逐渐地被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然而人们对婚外性行为的开放度是有限的,并且认同度也不同。各种各样的婚外性行为还是受到一定的舆论压力,受到社会规范、道德和文化的约束。个案2说道:“平时的朋友圈子我不会发展这样的关系,怕尴尬吧。我妻子很贤惠,你问我难道不怕伤害她,我觉得伤不伤害的界限,就在于她知不知道,只要她不知道,也就不存在什么伤害。”在有过网络一夜情经历的人中,绝大部分都是只做而不愿与外人道,或者躲在网络后面津津乐道。网络的匿名性正好满足了寻找一夜情人们不想张扬外露的心理,一夜过后就各自走各自的路,不会再有互相的纠缠,大家继续做回本来的自己。
同时网络的规范不比现实中文化规范具有制度化和强制性,往往是处于一种制度化特征的缺失或弱化的状态,这正好符合了发生网络一夜情的双方均基于性欲求拒绝社会责任和义务的特点。在现实生活中的选择是有限的,约束是高强度的。为了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更好地生存,青年白领必须扮演较好形象的角色,举手投足之间都要保持一定的风范。但网络一夜情的规范一般是处于制度化特征“缺场”的状态,无论行为举止是否有所偏差,都不用担心受到惩罚的问题。
麦当劳化最大的优点就是提供了效率,或者说提供了从一点到另一点的最佳方法。对于消费者而言,麦当劳提供了从饥饿到吃饱的最好途径。同样,网络一夜情能以最小的成本最快、最好地满足双方需要。网络由于其特性——虚拟性、符号互动性、超越时空性和制度化特征的缺失性或弱化性为一夜情提供了温床,使其麦当劳化。
四、网络一夜情的反思
现代社会正如马克斯·韦伯在上世纪初指出的那样,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越来越朝着所谓的“合理化”进军,这种合理化的根本目标就是“效率”,为了提高效率而使事物整齐划一,即是所谓“规则化”。而乔治·里茨尔所指出的麦当劳快餐店的经营方式典型地体现了现代社会的合理化进程。目前,这种麦当劳式的快餐文化在各种各样现代化的工具、合理化的形式下已经将社会的饮食、教育、工作、医疗、旅游、体育、政治和家庭生活都纳入到自己的势力范围内,而且日渐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方面,就连感情、性、爱都难于对麦当劳化有免疫力。
网络,这个对社会变迁有着质变影响力的媒体,近些年在各种不同的方面导致了麦当劳化,网络一夜情正是其中的表现之一。感情、性、爱都麦当劳化了,那人性该放在什么地方?道德和伦理是否应有它们生存的一丝丝空间?网络一夜情面对的几乎只有肉体的交谈。的确,网络揭开了人的面具,那是否意味着人类社会所有的属性也就应该卸下来,剩下的只有一种最原始的需求?网络一夜情,这种表面形式的合理化也许是符合工具理性的,但是否符合人类社会生存的理性就值得探讨。现代社会的紧张的生活节奏、各种各样无形的竞争压力,或许在某种程度上禁锢了人性的自由,希望在需求中寻找一种快感,为自己压抑的灵魂找个突围点,但是在寻求的过程中迷失了方向,或者说是重新陷入了另一种非人性的方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