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石流的成因及地理分布_地质论文

泥石流的成因及地理分布_地质论文

泥石流成因及地理分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地理分布论文,泥石流论文,成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泥石流是山坡上大量泥沙、石块等碎屑物质经山洪冲击形成的短暂急流,泥石流属于碎屑物质与水的混合体,其泥沙、石块的体积含量一般都超过15%,最高可达80%,容重一般在1.3吨/m[3,]以上,最高达2.3吨/m[3,]。

泥石流爆发过程一般具有突发性、短暂性、快速性、强烈破坏性四大特点。产生过程多无预兆,长则数小时,短则几分钟,流速可达10m/秒以上,特大型泥石流一次挟带的松散固体物质总量可不少于1×10[7,]m[3,]。泥石流对建筑物、农田、交通工程都可产生强烈的破坏作用,也能给人畜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泥石流是一种破坏严重的灾害,其形成与分布都具有鲜明的地理规律:

一、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泥石流属一种特殊的地区性自然灾害,其形成主要受地质、地形、降水三大因素制约:

1.地质条件与泥石流

泥石流所需的丰富的固体碎屑物质多半由崩坍、滑坡、断层所造成,而崩坍、滑坡、断层主要集中分布在地质构造复杂、新构造运动强烈、地震活动频繁、岩体破碎的地带。从地质条件分析,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是泥石流形成的理想地质区。

2.地形条件与泥石流

泥石流是一种特殊的径流,其形成与运动与地形条件关系密切。一般地说,相对高度较大、地形起伏明显、地势崎岖的地区径流流速快,洪水冲击力强,挟带松散固体碎屑物质的能力大,能促使泥石流的迅速形成和运动。从地形条件分析,山区是泥石流形成的理想地形区。

3.降水条件与泥石流

泥石流中的相当一部分是水流,水分既是泥石流的组成部分,又是泥沙、石块等固体松散碎屑物的搬运介质,水分浸润、饱和松散固体碎屑物质,使之处于流塑状况,加大了泥石流的滑动力。

山区的水分除少数来自于高山积雪与冰雪融水、地下水外,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充沛的降水有利于泥石流的形成。从降水条件分析,连续性小雨后的暴发性暴雨是形成泥石流的最佳降水条件。

综上所述,泥石流的形成受地质、地形、降水三大因素的综合制约,三大因素同时具备,泥石流便会形成。

二、泥石流的地理分布规律

泥石流作为一种自然灾害,其分布具有明显的时间、空间分布规律。

(一)泥石流的时间分布规律

在地质、地形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泥石流的形成取决于降水条件,降水量的大小、降水量的季节分配可以决定泥石流的形成时间。

1.降水季节变化小的地区

如热带雨林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降水季节分配比较均匀,则全年中任何季节都可能形成泥石流。

2.降水季节变化大的地区

在降水季节差距典型的地区,泥石流则明显多产生于多雨季节。

夏雨型地区:如热带季风气候、萨瓦纳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年降水量集中于夏季,则泥石流多产生于夏季。

冬雨型地区:如地中海气候区,年降水量多集中于冬季,则泥石流多产生于冬季。

(二)泥石流的空间分布规律

联系泥石流形成的三大条件,不难理解,同时满足三大条件的地区才有可能形成泥石流,板块交界、山区、降水丰富三结合的地区泥石流活动频繁。

1.世界泥石流的空间分布规律

环太平洋地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是世界泥石流多发区,科迪勒拉山系、阿尔卑斯山系、高加索山脉、日本列岛、马来群岛更是世界上泥石流集中分布的地区。

世界上每年都有数不胜数的泥石流发生,所造成的损失难以估量,泥石流与地震、洪水、干旱、台风并称世界最严重的自然灾害。

据统计,1970年5月30日发生于秘鲁扬格的泥石流是人类已知最典型、最大的泥石流,因地震诱发的泥石流挟带的固体碎屑物质约有5×10[7,]m[3,],流速高达80~90m/秒,流程160千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了扬格地区,造成了包括15000多人死亡的重大损失。

2.我国泥石流的空间分布规律

泥石流是我国主要自然灾害之一,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川西、藏东、滇西、滇西北的横断山区更是世界上泥石流活动最频繁的地区之一。从地质角度看,横断山区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结合部,地壳运动强烈,地震极为频繁,断层众多,松散固体碎屑物质比重大,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从地形角度看,横断山区属我国地势第一、二级阶梯的过渡地带,山高谷深,相对高度差异甚大,有利于泥石流的形成与运动。

从降水角度看,横断山区距太平洋、印度洋都不太远,属东南季风、西南季风迎风坡,受山地对海洋暖湿气流强烈抬升及青藏高原对大气环流强烈扰动的双重影响,横断山区降水充沛且多暴雨。

从时间角度上看,横断山区的泥石流以夏季最多,秋季、春季次之、冬季罕见。

除上述地质、地形、降水三大自然因素影响外,人为因素对泥石流的形成影响日趋明显,滥伐森林、盲目开垦利用陡山陡坡致使森林覆盖率急剧下降,也促进了泥石流的形成。

受自然与人为因素的双重影响,泥石流对我国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的威胁逐年增加。据有关部门统计,四川省发生泥石流的县已由30年代时的14个增加到如今的109个,云南省巧家——东川一带已演变成世界著名的泥石流多发地区,目前全国至少有70个县城面临泥石流灾害的严重威胁。

1988年7月6日,泥石流突袭甘肃省南部卓尼县城,致使41人死亡,1万多人受伤,房屋、交通工程损失惨重。

1989年7月10日,四川省华蓥市溪口镇因山体滑坡诱发泥石流,6个单位、2个自然村的大部分房屋与生产设备被泥石流掩没,死亡221人,伤者若干。

近年来,长江三峡、乌江河段因滑坡、泥石流而阻断水流、中断交通的事件更是屡见不鲜。

避免、减少泥石流的损失已是我国人民生产与生活中的重要问题,国民经济建设应尽量回避泥石流多发地带,交通、水利工程更要远离泥石流多发区,进一步加强地质调查,为经济建设与布局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

消除泥石流形成的人为因素也是减少泥石流损失的重要举措之一,抓好山区的绿化、美化,严禁乱砍滥伐、过度放牧,提高山区的植被覆盖率,便可以减弱降水对地面的冲刷与侵蚀,进而减少水土流失量,利于地表水的下渗,最终抑制泥石流的形成。

标签:;  ;  ;  

泥石流的成因及地理分布_地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