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领域业务外包的风险及其法律监管——从巴塞尔委员会《金融业务中的外包》咨询文件谈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外包论文,金融业务论文,巴塞尔论文,风险论文,领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产业研究和监管者的调查显示,世界各国金融机构越来越多地利用第三方来完成本应由他们自己从事的业务,如自营时需要投入大量资源、技术含量较高的非核心业务、传统低附加值商业银行业务等。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将业务外包(Outsourcing Services)给不受监管或者离岸经营的第三方,从而达到转移风险、降低管理成本以及规避法律的目的。对此,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协同国际证券委员会组织以及国际保险监管协会联合论坛于2004年8月2日发布了咨询文件——《金融业务中的外包》,对金融业务的外包提出了指导原则。本文结合该文件对金融业务外包的风险及其监管作了简要分析,以期对我国金融机构外包风险的管理有所裨益。
一、金融业务外包的法律界定
目前,我国学界对金融业务外包(以下简称外包)的定义尚无一致的认识。有学者认为:“银行业务外包,是指银行把一般性的业务或者服务的辅助环节交给外部机构去做,以便将自身核心能力集中关注于战略环节。”也有学者认为,金融业务外包包括金融机构承接的企业财务资金外包业务。
对金融业务外包的含义,巴塞尔委员会在《金融业务中的外包》文件中,将其界定为“被监管者将部分在持续经营的基础上本应由自己从事的业务利用第三方(既可以是被监管者集团内部的附属子公司,也可以是集团外的公司)来完成。”在这份文件中,金融业务外包不仅包括将业务交给外部机构,还包括将业务交给集团内的其他子公司去完成的情形;不仅包括业务的初始转移,还包括业务的再次转移(也可称之为“分包”);不仅包括银行业务的外包,还包括保险、基金等业务领域的外包。显然,巴塞尔委员会所定义的外包范围更加广泛,这也是目前国际金融业经营日趋复杂化的体现。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巴塞尔委员会所界定的外包不包括购买合同,如购买家具、软件等标准化产品;更不包括金融机构承包的企业财务资金等业务。
二、金融业务外包的现状
国际金融机构其实早在多年前就已经开始了业务外包,只是没有发展到最近这种程度。例如,证券业出于相对节约成本的考虑,从20世纪70年代起就已经将交易记录的印刷和保存等准文书性事务外包。随着技术的进步,信息服务的外包已经越来越普遍。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期间,这类外包的规模越来越大,常常是将整个信息技术部门的业务外包,以节约成本,从而使金融服务跟上快速的技术进步。
当今,国际金融机构的外包活动出现了复杂化、系统化和国际化的趋势。在人力资源等越来越多的战略领域都出现了业务的外包。如出现了“业务程序外包”,即将某业务流程作为一个整体的端对端外包的发展趋势。业务程序外包的出现意味着外包者与第三方的关系有所变化,后者不再仅仅是前者传统意义上的供应商,更多的是其战略伙伴。外包领域的另一个主要趋势是“离岸外包”,即跨国外包。许多集团试图通过建立离岸交易程序和呼叫中心来获得全球性的效率,他们可能会与不关联的机构达成外包协议,也可能会建立自己的离岸基地(例如,通过成立子公司)来提供外包服务。就业务外包的地点,也越来越向那些充满经济活力的国家和地区转移,如在印度已经有一系列集团建立了外包安排,还有迹象表明,中国、马来西亚和菲律宾也都是不错的外包点。
对金融业务外包的未来发展,德洛特(Deloitte)2004年做出的预测是离岸(外包)业务在今后十年里将会继续增长。这份报告估计,有离岸业务的全球性金融服务机构的比例从2002年的29%上升到了2003年的67%。该报告进一步预测,到2005年约2100亿美元的产值将离岸发生,到2010年,这一数据将升至4000亿美元,占总产值的20%。
三、金融业务外包的主要风险
金融业务外包的目的在于转移风险、降低管理成本以及规避法律,但是,在给金融机构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风险,对这些风险,需要有效的加以监管。
具体来说,外包行为主要造成以下风险:
1.战略风险。第三方可能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从事与被监管机构的总体战略目标不一致的活动。无法对外包供应商实施适当的监控。没有足够的专门知识来监控服务供应商。
2.声誉风险。第三方提供劣质的外包服务。与顾客的互动不符合被监管机构的总体标准。第三方的活动不符合被监管机构的预先安排。
3.法律风险。未能遵守保护顾客隐私的法律。未能遵守消费者法和谨慎监管法规。外包供应商缺乏完善的控制体系。
4.退出战略风险。缺乏适当的退出战略的风险。这可能是由以下因素导致的:对供应商的过度依赖;金融机构内部已经没有将外包业务收回来自己经营的相关技术力量;外包合同条款使得迅速收回外包业务的成本异常高昂。技术力量的缺乏使得将外包业务退回国内经营的能力不够。
5.信息风险。外包妨碍了被监管机构向监管者及时提供数据和其他信息,为监管者了解外包供应商的活动增加了额外的困难。
四、金融业务外包监管的发展
为应对迅速发展的金融业务外包趋势,防范由此带来的各种风险,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监管机构已经出台了关于外包业务的标准和法律控制措施。澳大利亚银行外包业务的审慎标准于2002年7月1日生效,建议保险业在即将出台的文件中也参照该标准。加拿大2001年5月,OSFI在其发布的指导文件B-10中制定了外包规范,该文件已于2003年12月修订,于2004年12月15日在所有联邦被监管机构生效。德国监管机构于2001年12月发布了涵盖所有信用机构和金融服务机构的指导文件,这些指导文件提出了对外包业务的要求:不得损害该类业务的秩序;不得妨碍管理层管理和监控这些业务的能力;不得妨碍BaFin在其管辖范围内对信用机构进行审计的权力和监控的能力。日本于2001年4月由日本银行向金融机构发布了一份稳妥操作文件,阐明了对外包风险管理的要求,金融服务局在其发布的金融机构检查手册中,也指出了外包业务风险管理的检查要点。
但是,随着国际金融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各国的监管者们已经意识到,外包所带来的问题不但是某个国家内部的,而且是国际性的。因此,巴塞尔委员会才协同欧洲银行监管委员会(CEBS)、欧洲证券监管委员会(CESR)和国际证券委员会组织(IOSCO)等国际性组织制定了《金融业务中的外包》这一咨询文件,以应对国际金融业务外包的飞速发展所带来的监管难题。
五、对我国金融业务外包监管的几点思考
作为世界上最具经济活力和潜力的国家,我国正在迅速地与世界经济接轨,而金融业无疑是我国融入世界经济的“桥头堡”,因此,我国金融业应积极地做好金融业务的外包,以提高自身的运作效率,节约运营成本,应对当今世界金融界的激烈竞争。但我国的金融机构在追求效率与营利的同时,也不应忽视金融业三大经营目标之一的安全性,要研究和加强对金融业务外包的监管工作。具体来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金融机构自身应切实加强对外包业务的监管工作,完善内部监控设计。在业务外包之前,金融机构应当建立外包决策的具体政策和标准,包括对相关业务是否适合以及在多大程度上适合外包的评估。风险集中、可接受的外包业务综合水平的限制以及将多项业务外包给同一服务供应商引起的风险都必须考虑。管理层应当对外包的利弊有全面的认识,要对组织的核心竞争力、管理上的优势和劣势以及组织未来的目标进行评估。还必须制定政策,以确保其能够对外包业务进行有效的监控。发包方必须采取适当措施确保其能够遵守母国和东道国的法律以及监管法规。被监管机构的董事会(或相当机构)对于确保其所有外包决策以及第三方所从事的外包业务符合其外包政策全面负责。内部审计应当在这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其次,无论是监管机构还是被监管机构都应当建立全面的外包风险监控程序来记录外包活动及其与服务供应商的关系。在建立外包风险管理计划时,对外包风险的评价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外包业务的范围和重要性;被监管机构的管理能力;对外包风险的监督和控制(包括对经营风险的综合管理);服务供应商管理和控制潜在经营风险的能力。明确外包业务的重要性和建立风险管理计划时应当考虑,服务供应商未能适当履行外包业务时对发包方可能产生的财务、声誉以及经营等方面的影响;服务供应商违约对发包方的顾客和同行可能造成的潜在损失;业务外包对金融机构遵守监管法规及其变化的影响等。概言之,全面的外包风险管理程序应当是对外包业务的所有相关方面进行监控,并在一定情况下提供正确的指导。
再次,作为金融业务外包的监管机构,如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应细化对被监管方的要求,做好外包业务的外部监管。如要求被监管机构应当保证其外包安排不会减弱其对顾客和监管者履行义务的能力,也不会妨碍监管者的有效监管;外包关系应当用书面合同所规范,该合同应当清楚地规定外包安排的所有实质内容,包括各方的权利、义务以及期待等;被监管机构及其服务供应商应当建立并维持应急计划,包括突发性灾难的补救计划以及支持系统的定期测试计划等。监管者在评价被监管机构时应当将其外包业务作为其整体业务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总之,监管者应当采取适当措施以确保任何外包安排均未妨碍被监管机构满足监管要求的能力。同时,当多家被监管机构的外包业务集中于有限的几个服务供应商时,监管者应当意识到其潜在风险。
业务外包是金融机构增强核心竞争力,提高经营效益的一种有效手段,作为一种迅速发展的竞争策略正在被越来越多地接受。在我国金融业向纵深发展之际,当然应对外包策略加以关注并正确运用,以获得其优势并避开其风险,这有赖于金融机构和监管机构的共同努力,从而实现我国金融业经营的市场化、专业化和社会化,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
标签:业务外包论文; 金融论文; 供应商关系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服务外包论文; 银行监管论文; 监管机构论文; 法律论文; 金融机构论文;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论文; 供应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