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输血科 山西 长治 046000)
【摘要】 目的:分析临床输血病例中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探讨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应对措施。方法:收集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查阅临床输血病历,总结、分析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结果:调查7665例输血病历,输血不良反应21例,均为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为0.27%,临床表现以过敏和发热为主,发热反应8例,占38.1%,过敏反应13例,占61.9%。结论: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坚持科学合理的用血原则,可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 输血;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R45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7-0196-02
引言
输血是临床救治急危重症患者的一种治疗手段。输血可以治疗疾病,挽救生命,但由于血液的复杂多样性,在输血过程中仍然有不良反应的事件发生。为了降低本院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统计分析本院21例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病历,并探讨其发生的原因。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4年—2015年本院住院患者输注血液制品共计7665例,其中去白悬浮红细胞4751例,病毒灭活冰冻血浆2468例,机采血小板446例。
1.2 方法
收集临床反馈到输血科的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和输血不良反应记录单,深入临床科室调查询问患者发生反应的时间、症状与体征,并查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输血病历,对输血不良反应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1.3 输血不良反应的判断标准
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常在输血开始15分钟至2小时内发生,突然发热、畏寒、寒战、出汗,体温可高达38~41℃,某些患者可伴有恶心、呕吐、皮肤潮红、心悸和头痛。多数血压无变化。
过敏反应:输血数分钟后可发生,也可在输血中和输血后立即发生。表现为全身皮肤瘙痒、皮肤红斑、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和关节痛。重者出现喉头粘膜水肿、呼吸困难、哮喘、发绀,更严重者出现过敏性休克等。
2.结果
7665例临床输血病历中,发生输血不良反应21例,均为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为0.27%,其中发热反应8例,占38.1%,过敏反应13例,占61.9%,21例输血不良反应中去白悬浮红细胞引起的8例,占38.1%,占38.1%,FFP引起的9例,占42.9%,机采血小板引起的4例,占19%,如表。
3.讨论
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了用原来疾病不能解释的、新的症状和体征。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主要有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过敏反应、急性溶血反应、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等。
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属于血液成分引起的免疫反应,以多次输血患者和有妊娠史的女性为多[1],由于多次接受输血或妊娠,受血者血中产生了白细胞及淋巴细胞毒抗体,当再次接受输血时,出现发热反应。血浆中的免疫球蛋白和结合珠蛋白等,也可以引起发热反应。一旦发生发热反应后:①立即停止输血,用生理盐水保持静脉通畅;②注意保暖、解热、镇静;③立即查找原因,核对患者信息资料,排除溶血反应及细菌污染,重复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等;④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每15~30分钟测体温、血压一次;⑤高热严重时给予物理降温。为预防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的发生,临床护士在输血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确保输血器材是无致热原物质。现已证实,输注滤除白细胞的血液成分能够有效降低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等的发生[2]。本院发热反应发生率低于过敏反应,主要原因是近年来血站采取滤白技术,本院去白悬浮红细胞输注已全部代替悬浮红细胞,从而大大降低了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的发生率。
表显示,过敏反应所占比例最高,为61.9%,多以输注血浆为主,主要原因为:①患者反复多次接受输血,对献血者血浆的IgA产生了类特异性抗-IgA抗体,再次接受输血时,发生过敏反应;②受血者本身为过敏体质,输入含有变性蛋白的血浆;③患者通过输血,被动获得有过敏体质供血者的某些抗体;④新鲜冰冻血浆在制备及储存过程中一些物质的释放可引起过敏反应。发生过敏反应时,轻微反应者,严密观察,减慢输血速度,给予抗组胺药物;严重过敏反应,立即停止输血,维持静脉通道,给予肾上腺抗休克治疗。因此,在输血前对易敏体质患者给予抗组胺药或糖皮质激素进行预防,可有效降低输血过敏反应的发生。
据有关资料报道,不同血液成分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率差异比较大,其中输注血小板发生不良反应的比例最大[3]。为了提高血小板的输注效果,减少因血小板输注产生的同种免疫反应,需要对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筛选,并且对含有血小板抗体的患者进行配合型血小板输注[4]。
调查资料显示,本院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27%,低于相关文献报道的1%~10%[5],为了能尽可能降低因输血引起的不良反应发生,医务人员要对输血不良反应有较高的认识,充分认识输血治疗的风险性,能不输血尽量不输,能少输血决不多输,避免造成血液资源的浪费和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加强工作责任心,严格执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相关条款,严格把握输血指征,科学选择血液制品,规范临床输血流程,严格审核输血申请,加大合理用血知识的培训力度,积极开展自体输血及血液保护技术,从而达到输血安全。
【参考文献】
[1]朱岷.不规则抗体筛查在临床输血患者中的检出情况分析[J].临床血液学杂志:输血与检验,2015,29(2):341-342.
[2] Zhao S M,Cheng X L,Hu J,et al.Clinical assessment of preventing febrile nonhemolytic transfusion reaction by leukocyte-depleted blood transfusion[J].Zhongguo shi yan xue ye xue za zhi/Zhong guo bing li sheng li xue hui=Journal of experimental hematology/Chinese Association of Pathophysiology,2002,10(6):568.
[3]李丹,杨波,兰炯采.“三步诊断法”在临床输血病例的应用[J].中国输血杂志,2014,27(1):44-46.
[4]胡丽华.临床输血学检验[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02-103.
[5]高峰.临床输血与检验[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93.
论文作者:马菊芬,张书芬,段昕宇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9月第2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22
标签:不良反应论文; 发生论文; 患者论文; 血浆论文; 血小板论文; 抗体论文; 病历论文; 《医药前沿》2017年9月第2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