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我国制鞋业竞争力的地方集群战略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集群论文,竞争力论文,战略论文,我国论文,地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403.3文献标识码:A
1 引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迅速崛起。我国的钢铁、水泥、玻璃、程控交换机、电话机、显示器、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照相机、集装箱、化肥、维生素C、食用植物油、纺纱、化纤等80种工业产品居世界首位。相当部分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已经占有重要地位,例如服装、灯具、鞋类等在世界同类出口产品中排名第一[1]。鞋类产品是我国十大主要出口产品之一,鞋业是我国在国际上具有比较优势并具有成长性的产业的一个典型,研究鞋业的发展战略,不仅对于鞋业本身的升级,而且对于服装、玩具、灯具、家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升级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世界鞋业发展和竞争趋势以及国内鞋业发展状况,提出我国制鞋业的地方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在鞋业生产和贸易全球化的过程中,只有发挥地方生产网络优势,加强企业间合作与交流,并提高企业的创新意识,才能促进产业升级,提高我国制鞋业的国际竞争力。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香港、台湾以及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陆续把鞋类生产转移到中国大陆。我国在鞋类产品方面不仅成为世界第一生产大国,也是第一出口大国,鞋类消费也急剧增加。但我国制鞋业仍然面临着来自亚洲及亚洲以外的许多竞争对手的强有力挑战。巴西、墨西哥、印度、印尼、泰国等是中国中低档鞋的竞争对手;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在高档鞋领域又对中国造成威胁[2]。以意大利为主的欧洲国家为了保护欧盟内的制鞋企业,2004年8月对原产地在中国的鞋类发起了贸易救济措施调查。由于我国制鞋业存在档次不高,价位低等问题,生产工艺与设备落后,在设计、质量等方面远不如国外发达国家,一旦欧盟采取反倾销或一般保障措施调查,将会严重影响我国对欧洲的鞋类产品出口(注:www.169zx.com新169鞋网;www.gdshoe.com广东鞋业技术信息)。此外,中国鞋产品的出口配额将从2005年1月1日起被取消。为了跨越国际上的贸易及技术壁垒,扩大国际市场份额,我国制鞋业的产业升级迫在眉睫。
我国制鞋企业约有2万多家,从业人员22万多人。2003年生产各种鞋类约70亿双,占全球鞋类生产总量的50%以上。从消费数量和市场容量上看,近几年我国年消费鞋类近20亿双,已超过美国的16亿双,居世界首位。从出口数量和创汇能力上看,2003年我国鞋类出口约50亿双,占世界鞋类贸易量的60%,出口创汇约125亿美元,居国内单行业出口额前列,同时占全球鞋类贸易额的25%。中国制鞋业已形成了由制革、制鞋、皮件、毛皮等四个主体行业和皮化、鞋化、鞋革机械、鞋革五金、鞋用材料等配套行业组成的完整体系,生产规模和制造工艺均达到了一定水平,因此,在2004北京—世界鞋业论坛上,有关专家认为,我国鞋业已初显强国迹象。
但是,目前我国制鞋企业生产的鞋类产品绝大多数仍是以中低档产品为主,在生产工艺、产品开发等方面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中国鞋类产品非但没有世界名牌,大部分品牌知名度极低,制鞋企业的盈利能力远不及国外同类企业。中国出口鞋多为廉价低档鞋,单价不到2美元。出口市场比较单一,只美国一家就占中国鞋类出口额将近一半。
鞋业技术人员缺乏及创新能力不强,目前我国现有制鞋企业从业人员达到数百万人,但按现代鞋类设计师标准衡量,称职的设计师人数微乎其微。可见,中国的多数制鞋企业仍停留在生产的低增值环节,依靠丰富的原材料和廉价的劳动力的低成本优势。一旦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提高,势必会发生产业转移,被其他成本更低的生产者所代替。
2 从国际比较看制鞋产业升级和产业集群的作用
2.1 鞋类生产竞争力比较
十几年前的研究认为,生产成本和贸易壁垒是影响鞋类生产国际竞争力的两个决定因素。而技术发展、接近主要市场和快速的反应、对高质量生产的管理、设计和营销技能,以及海外合资与外包生产、政治和基础设施限制的特殊国情因素、原材料的可获得性等等,则属于影响竞争力的其它不确定因素(注:http://www.factbook.net/leather_patterns.php)。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以上因素的重要性正在逐步改变。2000年4月在香港召开的SATRA(注:SATRA:1919年由一群英国实业家成立的专门针对消费商品产业进行研究与技术开发的非盈利组织。)会议预测,未来世界制鞋业的竞争热点在于品牌的经营、永无止境的创新、对流行趋势的把握和引导,以及对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承诺。发达国家在鞋业生产中占领导地位,是因为其技术和管理上的领先,尤其对市场信息的快速反应,这些是发展中国家所欠缺的。
从下面的图表可以看出中国、印度、巴西和意大利等四个主要产鞋国家鞋类生产竞争力的差异。意大利的最大优势是创新设计,巴西是高品质的鞋类生产商;中国在质量、价格、反应时间、准时性、灵活性、设计能力等方面都优于印度,拥有大型客户如美国的沃尔玛,但在小型客户订单上不如印度。很明显,价格是购买者在中国和印度下订单的主要原因。
表1 四个鞋类生产国家的竞争优势比较
国家
竞争优势
相对市场
中国 廉从的制鞋原材料
美国的打折零售链,属
可靠的产品质量
于大型的价格驱动订单
与大量标准订单建立稳定的关系
巴西 能供应充足的有质量品牌的产品,
中档零售链
不需要有特殊的创新设计
印度能接受中小型皮鞋订单,优势在 价格驱动的中等市场
于价格而非质量
意大利
创新设计,高质量,时尚
专卖流行服饰的小商店,
小而时尚的订单
资料来源:罗马尼亚有关官方网站Romania Factbook,2003(注:http://www.factbook.net/leather_patterns.php)
图1 中国—印度鞋业对比
图2 意大利—巴西鞋业对比
资料来源:图1图2均根据Romania Factbook(2003)改编。
2.2 制鞋产业升级问题的研究文献
发达国家鞋业企业正在继续实行创新战略。罗兰德(Roland)等人通过对耐克、阿迪达斯、锐步等世界知名运动鞋品牌的发展策略分析指出,创新的国际战略是它们成功的重要原因。所谓创新的国际战略,即在具有廉价原材料和劳动力的国家和地区进行产品生产,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依靠最有效的产品生产系统,通过大量的广告宣传来创立全球化品牌[3]。罗兰德等人所说的全球化品牌的知名跨国公司,和沃尔玛等商业巨头一道作为采购者,驱动着购买者驱动型全球价值链(buyer-driven global value chain)的运行。
对发展中国家的产业集群升级问题,哈姆夫瑞(Humphrey)和舒米茨(Schmitz)从全球价值链治理的角度进行了细致分析并提出,产业升级的重要基础是企业必须要有战略的意识,包括企业内部在固定资产上的投资,组织管理以及人力资源方面的建设等等。在此基础上,产业升级有两种途径:一种途径是企业将与主要全球采购者合作中对方所要求的经验知识,运用到与其他市场的供应关系上;另一种途径则是转攻领导型企业在价值链上决定放弃的那部分[4]。
2.3 巴西希诺斯鞋谷与墨西哥鞋业集群的对比
巴西希诺斯鞋谷(Sinos Valley)与墨西哥鞋业的集聚形成了有趣的对比。巴西希诺斯鞋谷是一个在短时间内发展迅速的鞋业产业集群的典型,它出口将近10亿双鞋,尽管只生产巴西30%的皮鞋,但是却占了巴西鞋类总出口量的80%,因此是巴西的鞋类出口中心。墨西哥的制鞋业在地理集中方面与巴西类似。墨西哥共有三个专业化的集群——莱昂、瓜达拉哈拉和墨西哥城,各自生产不同种类的鞋子。墨西哥制鞋业51%集中在莱昂,主要制造男鞋和童鞋;22%在瓜达拉哈拉,主要制造女鞋;12%在墨西哥城,专精于以纺织品为原料的手工鞋。虽然墨西哥的莱昂、瓜达拉哈拉与巴西希诺斯鞋谷一样,都有大量的提供技术、财政、管理支持服务的积极的社会机构,包括信用机构和提供专家支持服务的技术中心,但是墨西哥政府支持鞋业的目标未能够达成。有关统计表明墨西哥鞋业不如巴西鞋业具有竞争力[5]。一个明显的问题是,与美国市场相邻并有部门集聚优势的墨西哥为什么鞋业会落后?如何加强产业集聚的优势而促进产业升级?巴西希诺斯鞋谷和墨西哥鞋业集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比较:
2.3.1 生产组织模式:弹性专业化对比垂直一体化
舒米茨经过多年来对巴西希诺斯鞋谷的跟踪研究指出,谷内鞋业企业成长的关键在于这些企业处在一个产业前后向联系紧密的集群中,转包和地方供应商的出现降低了成本,产生了外部性,提高了效率[5]。他在对希诺斯谷鞋业集群中提出,集群成功的重要因素主要有七点:公司之间的专业化劳动分工;特殊物品和服务的及时供应;供应商及时供应原材料和零部件的能力;旧机器和剩余材料供应商的不断成长;国内远距离市场和国外市场的及时的销售代理;技术、金融、会计事务等特殊生产者服务业的成长;行业协会为其成员提供服务以及交流信息的场所。希诺斯谷产业集群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就,得益于部门集聚(sectoral clustering)的产业组织系统,它不仅产生了区域外部性,而且促进了能提升集群竞争力的企业间合作形式。瑞斯(Ruas)也认为,转包是希诺斯谷制鞋企业最基本的整体生产系统组成部分,在那些转包频繁的技术密集型工作中,生产商之间具有紧密学习指向和合作关系[5]。
而根据热贝罗蒂(Rabellotti)1995年对墨西哥的两个鞋业集群莱昂和瓜达拉哈拉的研究,不发达的供应商联系,以及垂直一体化和低专业化的生产是墨西哥鞋业集群的显著特点,也是它们的致命弱点[5]。在莱昂,45%的制鞋商雇佣少于15人,88%的企业仅有不足100名员工;在瓜达拉哈拉,56%的鞋厂非常小(不到15名员工),93%的鞋厂相当小(不到100名员工)。尽管小企业在数量上占统治地位,但大企业(多于250名员工)在创造的产出、就业及附加值方面有相当大的比例。莱昂的大企业占有当地制鞋部门的就业和附加值的25%;而在瓜达拉哈拉,大企业占有当地制鞋部门74%的附加值,其中有一个非常大的制鞋企业雇佣了超过10,000名员工。大多数企业甚至很小的企业都以它们有能力进行所有生产活动为荣。这便产生了一系列严重后果,比如本地鞋业部门的低专业化程度和过长的处理时间(据热贝罗蒂统计,是全球平均的二倍),以致这两个集群相当多的中小企业没有能力承担大的订单。它们没有能力从美国购买者手中拿到订单,仅仅是因为需求量超出了它们的能力。热贝罗蒂将这种垂直分散化的竞争缺乏归结为两个原因:一个是供应商对质量、设计、零部件的时尚和服务的低标准;另一个是能使生产商和供应商之间进行技术对话的标准技术语言和普遍通用测量系统的缺乏[5]。
另外,在墨西哥的两个鞋业集群中,生产转包行为并不普遍。童鞋95%的皮制鞋底、男鞋的90%、女鞋的65%是在鞋商内部生产的。本地的生产配套体系也不完善,莱昂与瓜达拉哈拉都有一半的工厂从墨西哥的其他地方或者从国外购买零部件。不同于巴西希诺斯鞋谷,墨西哥的鞋业集群内没有集中的机床制造商。墨西哥鞋业使用的机床中,80%来自进口,大多数来自意大利(占墨西哥进口制鞋机械的80%)。
2.3.2 企业间的信息交流与合作
巴西希诺斯鞋谷企业间的联系提高了产业部门的效率,增加了技术变革的可能。例如,大企业不仅对下包商的服务质量提出细致的要求,而且对他们的送货日期和返回时间有要求。后者减少了货物量,达到了减少库存成本的目的。很多大企业与生产车间的关系是合作的,特别是共同迅速解决问题的做法。一些大中企业在生产组织和借贷、修理设备上帮助他们的下包商。为了应对一些特殊产品市场的质量要求,制造商为转包商提供培训,如果订单减少需要通过投资与转包商的关系来寻求更可靠质量时,也会给他们建议[6]。
80年代后期之前,由于国内市场保护主义的存在,墨西哥鞋业集群缺乏强大的后向供应商联系。制鞋商抱怨他们的原料供应商提供低质量的部件、粗糙的原料、缺乏对式样变化的注意力,以及恶劣的服务,同时,供应商责备制鞋商只关注价格而不是质量以及需求的不稳定和延期付款。不关注质量、设计和成本效率成为工业增长的严重阻碍[5]。但80年代后半期以来,随着贸易开放的到来,墨西哥国内市场的需求压力改变,对生产商和他们的原材料和零部件供应商之间的后向联系有一些积极效果。有迹象表明,墨西哥鞋业集群的生产商、批发商以及其他市场机构正试图建立与供应商之间的稳定联系。也有生产商和零部件生产商在开发新设计和改进质量上共同合作。例如,热贝罗蒂在她的案例研究中指出,生产企业与它的供应商“共同为一个新的目标努力”[5]。另外,对供应商的态度也随着部分制鞋企业试图与他们共同合作解决问题而改善。零部件供应商开始开发和适应产品来满足他们的鞋类生产企业的特殊需求。这种后向联系上的进步为本地和国外鞋业市场带来了新的竞争压力,整体上提高了墨西哥制鞋业的技术工艺过程。但是,这种合作实践还没有普及,而且固定的技术工艺也不多。
2.3.3 支持性机构的积极作用
巴西希诺斯鞋谷和墨西哥鞋业集群都有着一些活跃的机构,这些与中小企业紧密联系的支持性机构很多是在本地生产商和集体行动的压力下建立的,它们是代表公共和私有部门利益的“一个地方发展联合体”,尤其在帮助集群进入出口市场上有很大的影响作用。例如,希诺斯谷内的FENAC(注:FENAC:1963年成立,是巴西Novo Hamburgo市政府与本地生产商之间的桥梁,组织鞋类贸易活动。)和ACI(注:ACI:巴西的地方商会。)一起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将外国采购者带入希诺斯谷,同时将本地制造商带入国外展会。对于大企业和小企业来说,产品和工艺创新信息的最重要来源是地方展览和展会,而其中FENAC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墨西哥鞋业集群的地方贸易协会Camara del Calzado也在为鞋业提供机构支持上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以上国际比较的经验对我国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对于制鞋业中的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由于自身在资金、规模、技术研发或销售渠道上存在各种不足,因此,企业的竞争优势更多地要来自于企业与供应商和客户之间的外部协同,在企业外部和上下游建立良好的关系。这就需要企业突破企业的围墙,寻求与企业外部的广泛的协同——协同供应、协同研发、协同生产、协同分销以及协同服务等等。而集群则为这种外部协同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氛围或环境(milieu),在这个区域环境中,企业之间共享生产资料、公共服务、区域品牌,通过合作来提高集体效率,并在合作中进发创新的火花[7]。因此,地方产业集群战略是提升我国制鞋业竞争力的最有效的方法。
3 提升我国制鞋业竞争力的地方产业集群战略
我国的鞋业生产地理分布集中趋势明显,鞋业集群主要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等沿晦发达地区。温州的中国鞋都产业园,东莞和晋江的运动鞋生产基地等均已初现区域品牌,形成了从鞋料和鞋材采购、鞋样设计、鞋类生产到销售等较为成熟完备的鞋业配套生产体系[8]。除此之外,成都发展了女鞋生产,重庆壁山县的中国西部鞋都工业园区吸引了东部沿海二十余家鞋类企业投资办厂,韩资企业也在青岛驻扎产鞋基地。
在温州的鹿城区、晋江的陈埭镇、成都的武侯区等地的鞋业集群中,制鞋企业与其他零部件生产企业之间的转包关系,大型鞋材鞋料专业市场的出现,鞋革行业协会帮助企业赴国外考察、邀请国外采购商来国内参观订货等,都推动了鞋业集群的有力发展。集群内已拥有一些国内知名品牌,如温州的康奈、奥康,晋江的安踏等(注:www.chinacluster.org中国产业集群网)。但在我国目前的制鞋业中,出现了很多企业竞相压价、恶性竞争的局面,原本已经很低廉的成本一压再压,从而导致鞋类质量也大大降低。在鞋样设计上电相互模仿抄袭,缺乏自己独立创新能力。而且,大部分企业并未重视本地生产网络的资源,与同行企业缺乏交流,很多出口加工型企业更多地与国外采购者联系。因此,如何鼓励企业加强研究与开发,营造企业间合作与交流的氛围并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成为地方产业集群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为促进产业集群升级,提高我国制鞋业竞争力,本文提出一些可行的政策建议:
3.1 发挥企业间网络组织——”龙头企业+网络结构”的作用
图3 集群的“龙头+网络结构”
资料来源:根据参考文献[9]改编。
集群中的企业和单个游离企业相比,很大的优势在于群体的协同作用,规模不同的企业在集群中要发挥各自的优势。龙头企业在利用自身垂直或半垂直一体化进行生产的同时,还要将部分业务向区内中小企业分包,不仅提供产品的样式和规格,还进行技术指导,成品由龙头企业推向国内外市场。它们要在生产中发挥横向的支撑作用,在营销中以品牌效应发挥纵向的纽带作用,由核心技术的研制和使用中发挥创新和导向作用。同时,众多中小型企业和家庭工厂结成网络状,生产各工艺过程:鞋机制造、鞋楦生产、鞋底生产、合成革生产、皮革加工及皮革制品生产、鞋饰生产、鞋样设计、产品定型、品牌包装等等,专业化分工精细,实现生产社会化、组织网络化和流通市场化。由于中小企业直接进入国内外市场能力不足,通常还需要依靠龙头企业和区内网络集体的力量,实行专业化生产。
3.2 技术创新是提升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竞争力的关键
目前国内不少制鞋企业已经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性,为了打造品牌,扩大市场份额,必须提高产品质量,技术创新则是关键。根据专家分析,制鞋业技术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极有可能是以下几个方面:环保立法;高性能材料;信息科技;工艺与设备。为满足环保法规要求,制鞋业将必须采取相应措施,开发新的工艺与技术,在化学制品使用上也会有更多的限制,需要开发新型材料,或者使用更昂贵的材料。除了寻找环保鞋材以克服环境保护总是所带来的种种限制外,还需要研制高性能材料,以满足消费者日益提出的优良品质和高舒适感的要求。在生产过程中运用CAD/CAM等现代化计算机技术也已成为制鞋业信息系统的核心部分。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制鞋企业在没备采购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鞋机行业成为制鞋行业发展的重要衡量指标之一,自主开发鞋机是必然的趋势。在本国鞋机开发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模仿意大利等国外没备,或者代理国外品牌鞋机等方式与国外鞋机生产商之间进行合作与交流,借机提升本国鞋机的开发设计水平。鞋类企业可以在上述方面进行产品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3.3 建立健全以行业协会为中心的中介机构
国内外的成功经验证明,那些发展势头良好的产业集群中必然具备功能健全、运行机制良好的中介机构。温州鹿城鞋革协会即是一个成功的典型。作为温州制鞋业的众多行业协会之一,它对温州鹿城区乃至整个温州鞋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抹煞的作用。他们每年组织鞋类企业参加国内外各类大型鞋展、鞋博会,以区域整体的形象对外推销温州鞋。并且组织企业骨干出外考察,学习国外先进生产和管理经验,积极引进外国采购商到集群内企业考察进而争取订单。它既起到了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桥梁的作用,对于协会本身,因为它是服务于企业的,因此企业每年上交一定的会费,也保证了协会的正常运行。
3.4 发挥区域品牌优势,加强国际竞争力
温州的“中国鞋都”,成都的“中国女鞋之都”,晋江的“世界运动鞋生产基地”等称号在国内已享有一定声誉。地方政府和行业协会应在这方面多做些工作,以整个区域的形象加强对外宣传,扩大市场营销,使这些区域品牌的影响力扩大,吸引更多采购商的注意力,同时也提升中国鞋在国内外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改变中国鞋就是低档、质量差的旧观念。
3.5 创办专业性大学,培训专业人才,加强创新力量
目前,北京、重庆、辽宁、河南等地的一些大中专院校开办了鞋类设计专业,温州也开办了鞋都技术学院,但仍然无法满足鞋类企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因此,应积极开办制鞋方面的专业学校或技术培训班,以保证每年有固定的专业人才来补充鞋业市场。同时,多组织业内人士到外地考察成功企业,交流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技术和产品创新。企业加大研究与开发力度,保证每年有一定比例的资金来进行技术研发。
在发展制鞋业的同时,还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一个国家制鞋业的成熟,也是皮革业、设计业、制造业、零售业、物流业、出口贸易等多方面的完善和成熟。希望我国制鞋业能在原有产业集群的基础上,加强技术和制度上的创新,实现产业集群的升级,提升中国鞋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收稿日期:2004-12-10;修订日期:2005-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