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献坤 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大寺中学 安徽 亳州 236800
中图分类号:G68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0)02-067-01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这是告诉我们语文教学还有美的方面值得我们探讨。那么语文的美来自哪里呢?来自对语文教学中美的挖掘。
我们也常常告诉学生,语文教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掘语文教学中美的眼睛。师生可以在发掘出语文教学中的美的过程中,享受教与学的趣与乐。
发掘语文故事之美
语文本是基础之科,是学好其它学科的基础。对于那些散发“语文学不学无所谓”,“语文有啥可学的”等片面之说,只能说明他们没有真正感悟到语文之美,没有发现语文原来教起来是那么有趣,语文中的故事那么美。大家都知道鲁迅,世界十大文豪之一,文学巨匠。可有人却污蔑他的光辉形象,说他曾经有个叫萧红的“小三”。事实上,23岁的萧红为了追求进步的新生活只身来到上海,遇到53岁的鲁迅。他俩一见如故,亦师亦友。萧红追求进步生活的态度震撼了鲁迅,影响了鲁迅,鲁迅在这一时期写出很多讨伐旧军阀的作品。一个文学家、思想家真正转变为革命家。在鲁迅眼里,萧红被称为"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她与鲁迅短短20多个月的交往中,在鲁迅的欣赏与扶持下,萧红留下近百万字经典作品。鲁迅曾让许广平找车送萧红回家,并为萧红付车费。这让漂泊在外的萧红感受到殷殷父爱。这么美的故事从哪儿来?从课本中来,如果我们不去挖掘语文课文的内涵,我们怎么能够感悟到这么美的故事呢?像这样的故事我们课本中有很多。如史铁生为表达对母亲怀念所写的《秋天的怀念》等。
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发掘出语文故事之美,是对语文文本理解的深化,而且故事也拉近了语文与生活的距离。语文用于生活,发展、完善于生活。通过发掘课文中故事的美,将语文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更激发学生听、说、读、写的强烈愿望,将语文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更好的陶冶学生的生活情操。故事,能够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为他们成长注入了一泓活水,提供必需的精神滋润与营养。同时学生从故事中得到判断是非的能力,找到了行动的榜样,心灵变得更美好。
发掘语文情节之美
《红楼梦》写的好,这是大家公认的。可是完完整整的看懂《红楼梦》的人,那却是少之甚少。相反,喜欢看《西游记》的人,何其多。原因是《西游记》的情节更有趣,让人看后心里美滋滋的。如果课文的情节很美,那么学生会美美的去学。比如《与朱元思书》,这本是文言文一篇,是学生“三怕”文章之一。但是我们通过分析发现该文的情节表现在:结构美、意境美、志趣美。该文结构上采取第1段总写奇山异水,第2、3段分写水“异”山“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接着“江水之色”、“江水之深”、“江水之清”、“江水之净”、“江水之急”,寥寥几笔,意境竟如此之美。“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这样的享受自由,这样的无拘无束,这样的无牵无挂,到哪儿找到如此惬意,到哪儿找到如此之志趣。有如此之美的情节,我们还怕学生不喜欢语文吗?
语文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传承社会文化的载体。语文的魅力呈现出来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也就体现出来了。当然,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发掘语文的情节之美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把握文章主旨,而且有利于培养他们对问题的分析、判断和解决能力,这对于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也相当重要。发现语文的情节之美,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接受美的洗礼,岂不美哉。
发掘语文语言之美
语文,即语言和文字。语言文字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文,其中最重要的一项便是感悟语言之美。在语文教学的同时高度重视学生体会课文的语言美,可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民族感情。
学习语文我们会发现,语文的美无处不在。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所以语文中语言的思想美首在其中。学习语文可以影响人,可以塑造人。比如光未然的《黄河颂》等文通过高亢激昂的语言,表现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献身祖国的热情。我们从中发掘出语文课文语言之美的同时对学生进行适时的爱国主义教育,效果会事半功倍。如刘禹锡《陋室铭》一文,语言具有工整之美、修辞之美。文中采用对偶工整,对比鲜明,互相衬托等大量的修辞方法,使我们不但感受到作者坦荡乐观、洁身自好的文人情怀,且品味到一种韵味如歌的音乐美,读来如行云流水,文气通达起伏,是我国古典文库中脍炙人口的珍品。(注:引用网络语言。)
学生通过学习真正感悟到了祖国的语言之美,这种美潜移默化的在影响着学生的内心,在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这样学习语文,我们已不是一石二鸟,而是一石多鸟。
发掘语文人物之美
人物在语文课文里表现出来的就是情感。课程标准指出,情感美是语文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文学作品体现时代精神、民族特征和丰富的生活内涵,最主要的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如《背影》:父亲为儿子买桔子的场景,让我们看到了父子之间的深情,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面对家境破败,父亲的那份坚强。《背影》之所以成为脍炙人口的艺术珍品,在于文章把人物的美真真切切的表现出来。《邓稼先》一文通过六个片段表现了邓稼先这个人物美在爱国、奉献、敬业以及忠诚。《木兰诗》中木兰替父从军、辞官还家等情节体现了她的在爱国、爱家、淳朴等美点。
感情是语文教学中的灵魂,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源泉,让学生尽情享受语文学习中的情感之美,是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之前提。课文通过对人物的描写传递给学生的不仅有亲情,也有爱国情、思乡情等,对于这些美的情感,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去感悟,让学生从文章人物所表现的内容体会到人间的真、善、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的心灵得到洗涤,这就达成了课程标准所说的“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让我们一起发掘课文之美,展现课文之美,传递课文之美吧!
论文作者:于献坤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20年2月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19
标签:语文论文; 之美论文; 鲁迅论文; 课文论文; 学生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情节论文; 《中小学教育》2020年2月2期论文;